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知识精讲精研】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1页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知识精讲精研】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2页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知识精讲精研】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3页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知识精讲精研】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4页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知识精讲精研】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导入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习目标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作者

本课三篇文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写作背景

题目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题目是文章的论点,以此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露。解题畎(quǎn)亩胶gé(鬲)

拂(bì)士百里奚(xī)曾(zēng)益其所不能傅说(yuè)孙叔敖(áo)夯(hāng)实行拂(fú)字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朗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发:起,被任用

畎亩:农田

举:被举用

士:狱官

市:市井之中[译文]舜是从田野中被提拔任用的,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举用的,胶鬲是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是从囚徒中被提拔录用的,孙叔敖是隐居海边被提拔任用的,百里奚从市上(被赎买后)提拔任用的。译文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如动词拂:不顺

曾益:增加

曾:同“增”[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这个人身受贫困,在行事上使他受到扰乱和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到的能力。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恒:常

衡:通“横”,堵塞,不顺作:奋起,有所作为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受到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流露到脸上,抒发于声音里,人们才能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的益处。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的道理也如此。国无内忧外患,易遭亡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既然这样,由此可知,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一)古今异义1.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3.曾益其所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二)词类活用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2.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征于色(介词,在)文言知识(三)通假字1.“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2.“拂”通“弼”,辅佐。例句:法家拂士3.“衡”通“横”:梗塞、不顺。例:衡于虑(四)特殊句式1.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4.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1.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的事例?

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文本研读2、诵读下面这段话,说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经受哪些方面的磨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段从思想上、身体上、生活上和行为上,论述了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除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还有哪些因素造就人才?个人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论述了忧困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艰苦环境的磨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主观因素客观因素5、人是这样的,那么国家不经历磨难又会怎么样呢?

国无忧患易灭亡。6、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人才在困境中造就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个别)(一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个人)(正面)(国家)(反面)中心论点正反对比论证文章通过列举六位名人历经磨炼最终有所成就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阐明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主旨

1.排比造势,先声夺人。文章一开始连用六个排比,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文章先由具体例子人手,引出一般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在主、客观方面经历一番痛苦磨炼的观点,然后由个人推论到国家,论述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另外,在论述从个别到一般时,从正面着手,先举同类事例,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在论述国家层面时,从反面着手,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进行高度概括,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证明,使结构严谨,观点不言自明。写作特色★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和本文道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