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科举应试对象述论_第1页
辽朝科举应试对象述论_第2页
辽朝科举应试对象述论_第3页
辽朝科举应试对象述论_第4页
辽朝科举应试对象述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朝科举应试对象述论高福顺内容摘要:科举应试对象是辽朝科举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辽朝获得燕云地区后,实行“因俗而治”的基本国策,率先在南京汉族聚居区实施科举取士制度,应试对象的范围也仅针对汉族、渤海族士人。兴宗重熙年间,随着科举考试影响力的扩大,应试对象扩展到北方游牧民族士人。关键词:科举制度应试对象地理分布辽朝科举制度肇始于辽太宗获得燕云地区以后,最初的应试地区限于南京(今北京市)。从目前所耙梳到的史料看,太宗会同元年至景宗保宁八年(938~976年)间的及第进士只有室昉[1]、宋琪[2]、常遵化[3]等;景宗保宁八年至圣宗统和六年(976~988年)间及第者有南京易州的魏璟、魏上达、魏元贞等[4]。上述登科者都是汉族士人。另外,北宋使者路振于圣宗统和二十六年(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使辽朝后亦曰:辽朝“岁开贡举,以登汉民之俊秀者”[5],这进一步说明辽朝初期科举应试的对象仅针对汉族士人。随着辽朝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试对象的范围也开始扩大,不仅针对汉族士人,也适用于汉化较深的渤海族士人。如东京率宾县人大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6]《契丹国志》亦载:“是夜(天庆六年春正月朔夜),有户部使大公鼎,本渤海人,登进士第,颇刚明,闻乱作,权行留守事,与副(留)守高清臣集诸营奚、汉兵千余人,次日搜索元作乱渤海人,得数十人,并斩首,即抚安民。”[7]辽东铁州人杨朴,“本渤海大族,登进士第,累官校书郎。”[8]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宫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9]可见,在辽朝,渤海族士人与汉族士人一样,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辽朝制定的“一依汉法”也适用于渤海族。不过,对于契丹族士人以及辽朝北方的其它游牧部族士人来说,“一依汉法”却不适用。辽朝统治者从科举创立伊始,便禁止契丹族士人以及辽朝北方的其它游牧部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从耶律蒲鲁事件之前契丹族士人以及其它游牧部族士人无一人进士及第的记录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来。但随着契丹社会经济的发展,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再加之契丹族士人与汉族士人的相互杂居,契丹族和北方其它游牧部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越加剧烈,儒家文化渐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契丹族的某些士人开始冲破辽朝禁止契丹族士人策试进士的限制,私自参加被汉族士人引以为豪的科举考试。如横帐季父房的耶律蒲鲁,“幼聪悟好学,甫七岁,能诵契丹大字。习汉文,未十年,博通经籍。重熙中,举进士第。”[10]对耶律蒲鲁的行为,当时的契丹统治者并没有默许或变通,仍坚持了禁止契丹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因而在耶律蒲鲁进士及第后,知贡举以“以国制无契丹试进士之条,闻于上,以庶箴擅令子就科目,鞭之二百。”[11]耶律庶箴因私自令子参加科举考试,违背了辽朝“国制无契丹试进士”之律令,受到了当朝统治者辽兴宗的严厉处罚,鞭之二百。辽朝之所以对契丹族士人以及辽朝的其它游牧部族士人采取与汉族和渤海族士人截然不同的政策,与“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众所周知,辽朝以武立国,虽然从建国伊始便开始“尊孔崇儒”,但始终强调尚武骑射精神。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善汉语,谓坤曰:‘吾解汉语,历口不敢言,惧部人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12]可见,太祖担心契丹族兵士“崇文弃武”,连汉语都不敢说,目的就是需要契丹族维持本民族固有的尚武精神。在尚武骑射方面,辽朝历代皇帝都是杰出的榜样,如世宗耶律阮,“仪观丰伟,内宽外严,善骑射,乐施予,人望归之。”[13]景宗耶律贤能“与诸王大臣较射。”[14]圣宗耶律隆绪“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15]兴宗耶律宗真“幼而聪明,长而魁伟,龙颜日角,豁达大度。善骑射,好儒术,通音律。”[16]辽朝皇帝既然如此,作为人臣者更应当加强维持契丹族固有的尚武骑射精神。如前文提及的耶律蒲鲁受到惩戒一事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辽兴宗之所以要给予耶律蒲鲁以严厉的处罚,主要是认为耶律蒲鲁“文才如此,必不能武事。”[17]在辽兴宗看来,契丹人一旦过于崇文,那么尚武就可能弃之,武备就会松驰,从而削弱契丹人的战斗力,国家的安全就很难得以保障。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契丹族士人始终保持尚武骑射的传统。许多契丹族士人即便习儒诵经,也不忘记尚武骑射,如耶律蒲鲁,“会从猎,三矢中三兔”。五院部人耶律八哥,“幼聪慧,书一览辄成诵……会宋将曹彬、米信侵燕,八哥以扈从有功,擢上京留守。”[18]于越耶律洼之后耶律乌不吕,“严重,有膂力,善属文。统和中伐宋,屡任以军事。”[19]北府宰相兀里之孙耶律题子,“善射,工画。”[20]萧乐音奴,“貌伟言辨,通辽、汉文字,善骑射击鞠,所交皆一时名士。年四十,始为护卫。平重元之乱,以功迁护卫太保,改本部南克,俄为旗鼓拽剌详稳。”[21]可见,契丹族士人在重视儒家文化修习之余,都精于骑射,只有文武兼备,才能达到辽朝仕宦官员所应具有的最高境界,进而成为辽朝的核心治世人才。从上述列举的实例中也不难看出,辽朝虽然允许契丹族士人习经诵儒,但不允许他们以汉族士人的科举形式入仕。辽朝统治者要求契丹人在兼顾文化素养的同时,更以骑射本领为标准,通过“世选制度”来达到入仕的目的。因此,作为继承唐朝的选拔人才制度,科举制度在辽朝只是针对汉族士人和渤海族士人而言的,而不适用于契丹族和其它游牧部族士人。但是,禁止契丹族和其它游牧部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辽朝国制条文在兴宗时代实际上已开始出现松动迹象,前文提及的耶律蒲鲁事件实质上就已经透露出一些端绪。辽兴宗虽然对耶律庶箴“擅令子就科目”进行了严厉处罚,但兴宗又十分爱慕耶律蒲鲁的才华,“寻命蒲鲁为牌印郎君”,累“转通进”,还诏耶律蒲鲁赋诗。而当耶律蒲鲁“立成以进”后,兴宗又对耶律蒲鲁的才华大为“嘉赏”。[22]从辽兴宗对耶律蒲鲁既惩罚又诏入仕宦的复杂心态可以看出,辽朝禁止契丹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态度已经开始发生悄然变化,“国制条文”被冲破只待时日了。在辽朝历史中,第一次明确记载冲破“国制无契丹试进士”禁令取得进士及第者是白霫人郑恪。据《郑恪墓志》记载:“君讳恪,世为白霫北原人,其先《史记》‘世家’及‘家状’详焉君之父娶渤海申相国女,生子七人,女四人,君其仲也。君少敏捷,博学世俗事。通契丹语,识小简字。生二十九年,以属文举进士,中第三甲。选授秘书省校书郎。”[23]白霫族活动于中京以北地区,与奚族毗邻,是与契丹族习俗相近的一个游牧部族,他们属于“以国治制契丹”范畴之内。从《郑恪墓志》的记载来看,白霫人郑恪卒于道宗大安六年(1090年),春秋五十有七,而其举进士及第为二十九岁,可见,郑恪进士及第为道宗清宁八年(1062年)。史载:道宗清宁八年六月,“御清凉殿放进士王鼎等九十三人。”[24]可见,郑恪当为辽朝这次所放93名进士中之一人。根据郑恪事例,足以证明至少在道宗清宁八年,辽朝已经允许白霫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另外,《郑恪墓志》中还记载有郑恪之子“长企望,次企荣,皆隶进士业”之信息[25]。这进一步说明郑恪作为白霫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并非个案。由于白霫族与契丹族同受“国制”制约,故白霫族士人能够参加科举考试,无疑为契丹族士人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间接证据。关于契丹族士人进士及第的情况,除了前述的耶律蒲鲁外,《辽史》还记录了耶律大石的事例,《辽史》卷三十《天祚皇帝本纪四》记载:“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26]作为皇族直系成员能够登天庆五年进士,这更无可争辨地说明辽朝后期已经不再禁止契丹族士人以及其它北方游牧民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辽朝从什么时候开始向契丹族士人以及其它游牧部族士人开放科举考试的呢?由于文献记载阙略,现已无法确知。不过,从相关史料记载分析,还是可大致推断出结论。据《辽史》卷二十《兴宗本纪三》记载:兴宗重熙十九年(1050年)六月壬申,“诏医卜、屠贩、奴隶及倍父母或犯事逃亡者,不得举进士。”[27]这条史料虽记载辽朝禁止科举考试的对象,如医卜、屠贩、奴隶、不遵从父母者、犯事逃亡者等,但它恰好从侧面反映出,在上述所列的人员之外,辽境内其他各族士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而契丹族士人以及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士人自然属于应试对象。由此看来,辽朝向契丹族士人以及其它游牧部族士人开放科举考试至少可以追溯到兴宗重熙十九年,也就是说,最晚在兴宗重熙十九年或其之前的某一年已经允许契丹族士人以及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辽朝科举应试对象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应试对象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开始对某些群体加以禁止,不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如上述兴宗重熙十九年所发布的诏书中就对医卜、屠贩、奴隶、不遵从父母者、犯事逃亡者等禁止参加科举考试。此后,天祚皇帝乾统五年(1105年)十一月戊戎,又颁布一道禁令:“禁商贾之家应进士举。”[28]关于辽朝统治者对科举应试对象限制的原因,杨若薇先生认为:“澶渊之盟后,随着宋辽战争的减少,军备防御的松驰,辽国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繁荣发展,于是社会风气转变,由崇武转趋于尚文,科举取士之数便日见增多。到兴宗朝中期,一次取士已达六、七十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举应试人数之增多。正因为如此,辽廷开始采取了对应试者加以限制的措施当时社会上各阶层的各色人物都有参加科举应试的,他们以科举作为进身、提高或改变社会地位的一个途径,这是科举在辽代政治、社会上作用增大的反映,致使统治者对科举一事赋予了高度的重视,专门颁布了限制应举人兄的诏令。”[29]杨先生的分析不无道理,笔者欲进一步说明的是,颁布禁令不仅仅是由参加科举人数增多所致。从辽朝禁止参加科举应试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医卜;一类是屠贩、奴隶;一类是倍父母或犯事逃亡者;一类是商贾。通过分析这四类群体在辽朝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大体能够得出他们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的真实原因。医卜包括医者和占卜者,他们在辽朝社会占有特殊的地位,《辽史》也专门为这些名士立《方技传》以述之。就医者而言,辽朝统治者对医学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史载:“直鲁古,吐谷浑人。初,太祖破吐谷浑,一骑士弃橐,反射不中而去。及追兵开橐视之,中得一婴儿,即直鲁古也。因所俘者问其故,乃知射橐者,婴之父也。世善医,虽马上视疾,亦知标本。意不欲子为人所得,欲杀之耳。由是进于太祖,淳钦皇后收养之。长亦能医,专事针灸。”由于吐谷浑人直鲁古具有高超的医术,深得辽朝统治者的赏识,太宗时,擢“以太医给侍”。[30]又耶律敌鲁,“精于医,察形色即知病原。虽不诊候,有十全功。统和初,为大丞相韩德让所荐,官至节度使。”[31]再如《辽史》卷十九《兴宗本纪三》记载:重熙十年(1041年)八月丙戌,“以医者邓延贞治详稳萧留宁疾验,赠其父母官以奖之。”[32]由于邓延贞具有高超的医术,致使其父母都连带获得了赐官的奖励。这种奖励行为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事件本身,它反映出辽兴宗对医者的高度重视。正因为辽朝社会养成了尊医重医的社会风尚,勿欲使医者分散精力,能专心于医学研究,故禁止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就在情理之中了。至于占卜者,是辽朝社会的另类特殊人物,正如《辽史·方技传》之“序言”所云:“孔子称:‘小道必有可观’,医卜是已。医以济夭札,卜以决扰豫,皆有补于国,有惠于民。”[33]足见在中国古代社会,占卜者与医者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故将占卜者排除在科举考试对象之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对于屠贩、奴隶来讲,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奴隶甚至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更谈不上参加科举考试,因而辽兴宗将他们列为禁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对象也不难理解,这正反映出辽朝社会对下层民众的等级歧视。不遵从父母者是儒家伦理道德所唾弃的对象,犯事逃亡者是触犯法律条令、统治者揖捕的对象,两者皆在十恶之内,在辽朝向风慕华日益高涨之时,他们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也符合辽朝当时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于商贾来说,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一直不被政府所重视,认为经商就是“逐末”。在天祚皇帝时期,辽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到中原儒家文化深刻影响,自认为已与中原没有区别。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重本轻末”观念愈加浓重,采取限制商贾之族参加科举考试正是这一思想观念的反映。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辽朝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对象主要是两部分群体:一类是有专门技艺者,在辽朝社会受到特别重视的群体,他们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一类是在社会中没有社会地位或为社会所不容的群体,这类群体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是等级社会的现实反映。注释:[1]《辽史》卷79《室昉传》记载:室昉,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参见《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1页)[2]《宋史》卷264《宋琪传》记载:宋琪,幽州蓟人,“少好学,晋祖割燕地以奉契丹,契丹岁开贡部,琪举进士中第,署寿安王侍读,时天福六年也。”(参见《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121页)[3]《常遵化墓志》记载:“公幼而聪愍,长以刚直。辩理从童,登场得弟(第)。闻孝悌于乡里,达声誉于朝廷。”(参见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7页)[4]《易水志》记载:“保宁九年,进士易州魏璟。统和二年,魏上达。五年,魏元真。”(参见清厉鹗撰《辽史拾遗》卷16《补选举志》,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年,第331页)[5]贾敬颜著:《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74页。[6]《辽史》卷105《大公鼎传》,第1460页。[7]《契丹国志》卷10《天祚皇帝本纪上》,第107页。[8]《契丹国志》卷10《天祚皇帝本纪上》,第112页。[9]《金史》卷84《高桢传》,第1889页。[10]《辽史》卷89《耶律蒲鲁传》,第1351页。[11]《辽史》卷89《耶律蒲鲁传》,第1351页。[12]《旧五代史》卷137《契丹传》,中华书局,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