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泰岱日洞庭月,黄山松西湖堤,漓江水南海潮,花果布故宫殿,昆仑雪珠穆峰;点神州锦绣河山增吾胸中丘壑;诸子文屈原骚,相如赋司马史,右军帖道玄画,李杜诗苏辛词,汉卿曲雪芹梦;数中华灿烂文化壮我笔底波涛。先秦诸子;屈原《离骚》;司马相如《子虚赋》;司马迁《史记》;王羲之《兰亭集序》;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时空定位,识记三国至魏晋隋唐宗教、哲学、文艺、科技的主要成就;2.运用唯物史观,解释三国至魏晋隋唐文化转型的背景,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体现;(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三国至魏晋隋唐文化转型的特点,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融合·多元·交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交融碰撞的火花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高峰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自豪中外交流——海纳百川的发展目录时期儒学道教佛教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独尊)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儒学地位动摇,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新发展)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日益盛行,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民间(范缜)和统治者灭佛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合一)唐朝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崇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使道教最受尊崇。(尊道)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礼佛)统治者灭佛。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交融碰撞的火花中国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共有八宗,即密、禅、净土、唯识、嘉祥、华严、律、天台。其中禅宗又名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和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禅宗宗趣,在以生活中种种事项“参禅”得道,由一切事中所做皆向心求,久必知心,知心即知佛。六祖惠能常言“即心即佛”,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根据材料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什么盛行、渐趋本土化?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材料二: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需要寻求精神寄托;(2)儒学自身存在着理论缺陷;根据材料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什么盛行、渐趋本土化?材料三: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这比较符合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况且此教以道家学说为依托,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3)道教和佛教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根据材料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什么盛行、渐趋本土化?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各族统治者有意识地大力提倡,使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超过了土生土长的道教,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例如,前秦苻坚重用释到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加、决定国家大事。北魏时,寺院有上万所,僧尼有二百多万。在南朝,佛教发展速度更快。梁武帝时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万。

——刘海涛《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五:隋代隋文帝、炀帝父子崇信佛教,且极力倡导佛教发展。如仁寿年间,全国重要、高规格寺院达3792所剃度僧人23万之众造像。写真、译经等诸项佛教事业亦颇具兴盛。在唐代统治者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生的三教并用政策佛教在统治阶层的推崇下趋于盛行。——董鹏昭《我国佛教的发展历程》(4)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佛教道教发展的影响①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③逃避赋税,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反佛灭佛运动“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2)统治者灭佛:(1)民间反佛:(3)影响:“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代表人物是范缜,著有《神灭论》

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矛盾交错的局面。而朝廷坚持崇重、加护佛教的方针,更加使佛教、道教横流,全国弥漫着迷信风气,世风日下。而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经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就是韩愈所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的兴起原因。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儒道佛贵儒吸收吸收吸收吸收总体发展特征:多元共生吸收《虎溪三笑图》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拓展:魏晋玄学】(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曹操曹丕

曹植田园诗东晋陶渊明骈文南朝庾信吴均民歌南北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唐朝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边塞诗高适

岑参山水诗孟浩然

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白居易晚唐李商隐杜牧二、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高峰(一)文学——文以寄兴盛唐中唐晚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诗风凝重沉郁,多为感时伤世之作,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败。试归纳社会变迁对唐诗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2.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3.诗狂: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4.诗仙:李白想象丰富,雄浑奔放,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5.诗圣:杜甫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诗圣”。6.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人称“诗囚”。7.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诗奴”。8.诗豪:刘禹锡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9.诗佛:王维诗歌中的蕴含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人称“诗佛”10.诗魔:白居易写诗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11.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12.诗神:苏轼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二)艺术——画成神品1.书法——书以写意朝代特征代表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书圣”隋唐融合创新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不露锋芒,富于图案美(秦)隶书: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秦)楷书:字体方正,笔画规矩严整(又称真书、正书)

(汉末)行书:介于楷、草之间,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晋)草书:写意性发挥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晋)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子所作,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张旭

《肚痛帖》怀素《自叙帖》释文: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这种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2.绘画——画以传神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朝代特征代表魏晋南北朝成就斐然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吴道子“画圣”3.雕塑——世界艺术宝库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领域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隋唐时期——科技成熟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火药唐中期的书籍已经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三、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自豪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特点?材料1: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材料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①科技内容:实用性强,忽视理论研究;②科技使用:重农抑商,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进一步转化的动力;③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主要为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⑤主要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但对外来吸收较少。(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又到周边国家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公元3世纪,为求取真经,65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

——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1、佛教传入中国四.中外文化交流(1)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2)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2、中国佛教影响周边

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3、中华文化圈(1)新罗和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2)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制度大多来自唐朝。(3)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从630年起,日本共派出18次遣唐使,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代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知识拓展】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及作用。1、原因:①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前来学习和进行贸易;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与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不仅兼收并蓄,虚心学习,而且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2、作用:①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贡献。②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③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对外国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