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强迫患者及其父母人格特征分析_第1页
模拟强迫患者及其父母人格特征分析_第2页
模拟强迫患者及其父母人格特征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强迫患者及其父母人格特征分析

强迫(obc)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疾病。患者深知这些强迫症状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或摆脱,因而焦虑和痛苦。强迫行为是一种令人厌烦的症状,经常会给家庭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危害到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学习成绩,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强迫症的发病除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以外,环境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心理卫生状况、人格特征等对强迫症患者的发生、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对照父母相比强迫症的发病率较高。除强迫症状外,强迫症患者的父母焦虑抑郁水平也较高,心理卫生状况较差。另有研究指出,强迫症患者父母与正常对照父母相比有独特的人格特征,父母的一些特质,比如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对洁净和细节的过分关注等,都被认为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将对强迫症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及其与强迫症患者人格的关系进行探讨。1对象和方法1.1汉密顿抑郁量表强迫症组:2009年1月~2009年7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的强迫症患者。入组标准:①首次来诊;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强迫症诊断,同时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强迫性障碍的诊断标准;③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ObsessiveCompulsiveScale,Y-BOCS)评分>16分;④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24)总分<21分。排除标准:①由脑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强迫症状;②由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强迫症状;③酒精依赖及药物滥用史;④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共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6~28岁,平均(20.47±2.70)岁;Y-BOCS总分(23.37±4.63)分,HAMD总分(13.10±3.86)。正常对照组:排除精神疾病及严重躯体疾病,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同意参加本研究者。共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16~25岁,平均(20.33±2.44)岁,与强迫症组相比年龄无明显差异。强迫症父母组:符合强迫症组入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父母,合作、同意参加本研究。共30对,年龄40~56岁,平均(45.77±3.58)岁,男性平均年龄(46.24±3.62)岁,女性平均年龄(45.33±3.60)岁;受教育程度,小学4人、初中19人、高中26人、大专及以上11人。正常对照父母组:符合正常对照组入组标准的对照者父母,同意参加本研究。共30对,年龄40~55岁,平均(46.95±3.70)岁,男性平均年龄(47.47±3.45)岁,女性平均年龄(46.43±3.92)岁,与强迫症父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教育程度,初中24人、高中20人、大专及以上16人。1.2工具1.2.1y-bos,y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0~4级评分。前5项主要评定强迫思维后5项主要评定强迫动作,得分越高强迫症状越重。1.2.2汉密顿抑郁量表hasd-24共24项,部分项目采用0~4级评分,部分采用0~2级评分。总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1.2.3个性特征l共有88个项目,按E(内-外向)、N(情绪稳定性)、P(精神质)、L(掩饰性)4个维度来评定人的个性特征,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题目做“是”或“否”的二选一回答,得分高低反映不同的人格特征。统计分析时均采用原始分。1.3量表评估及结果对符合强迫症诊断的患者,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在入组后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查,并与对照组及对照父母组进行比较。1.4统计方法应用SPSSForWindows13.0程序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2结果2.1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埃森克人格问卷得分的比较强迫症组EPQ的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高于对照组,内-外向分(E)低于对照组(表1)。2.2两组患者精神质和e分测定强迫症父母EPQ的神经质(N)分高于对照父母组,而内-外向(E)分低于对照父母组;强迫症患者母亲的E分低于正常对照母亲,而精神质(P)分高于正常对照母亲;强迫症患者父亲E分低于正常对照父亲,而神经质(N)分高于正常对照父亲(表2)。2.3强迫患者母亲p分强迫症患者E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E分呈正相关,与强迫症患者母亲P分呈负相关;强迫症患者N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P分及强迫症患者父亲N分呈正相关(表3)。3强迫患者父母本研究EPQ测试结果显示,强迫症患者神经质(N)分及精神质(P)分高于正常对照,内-外向(E)分低于正常对照,表明强迫症患者多内向、神经质、精神质个性。王国强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多为内向、神经质个性。林雄标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Eysenck认为,E因素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N因素与植物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N分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敏感、易焦虑、紧张、易激惹,对外界刺激易产生过分强烈的反应。P分高,表现为孤独,对人冷淡、残忍,抱有敌意、缺乏同情心,具有不顾危险的倾向。本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除内向、神经质个性外,精神质的个性也比较突出。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精神质的个性,也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造成,具体原因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对强迫症患者父母的测试发现,强迫症患者父母EPQ的E分低于对照父母组,N分高于对照父母组。强迫症患者母亲的E分低于正常对照母亲,P分高于正常对照母亲。强迫症患者父亲的E分低于正常对照父亲,N分高于正常对照父亲。Frost等通过对亚临床强迫症患者父母的研究发现,亚临床强迫症患者的父亲具有爱挑剔和完美主义的特征。Calvo通过对强迫症患者父母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父母都具有追求完美,过分关注细节等人格特征。但由于本研究与以上研究的研究方法及着眼点不同,以上研究对本研究的参照价值比较有限。国内吉峰等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测验后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的P分及母亲的P分、N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父亲。李喜娥等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抑郁症患者父母进行测验后发现,抑郁症患者父亲P,母亲P和N分均高于对照组。但由于疾病不同,以上研究对本结果的参照价值也十分有限。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强迫症患者E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E分呈正相关,与强迫症患者母亲P分呈负相关。强迫症患者N分与强迫症患者母亲P分及强迫症患者父亲N分呈正相关。吉峰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测试后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人格具有一定相关性。根据本研究资料,可以初步作如下推断: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可能存在一些特质性的个性特征,这些既有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患者,成为生物学的基础,又可能通过对教养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