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源头自我理论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_第1页
人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源头自我理论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_第2页
人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源头自我理论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_第3页
人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源头自我理论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源头自我理论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

1982年,被称为传播学派的韦尔伯施拉姆(webstermidt)介绍了他对中国传播的四位创始人。之后,许多中国科学家遵循了这一观点。仔细观察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或者霍夫兰,这四位奠基人的研究都侧重于传播的效果研究特别是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施拉姆的奠基之作《传播学概论》同样把传播学研究重点放在对大众传播的考察上,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从而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把传播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大众传播上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20世纪30-40年代,正是由于实证的大众传播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才使得传播学得以兴起并被广泛注意,正是大众传播放大了整个传播学研究,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人们的注意力也大都集中在大众传播研究上,与之相比,对作为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人际传播现象的研究则就没有过多的被关注。“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类交往中最初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是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彼此交流各种不同观点、思想和情感的信息交流活动。有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依赖简单媒介而非大众媒介的非面对面交流。”也许因为它是最普遍的行为所以也就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对它的理解也就疏于上升到理论层面。但当我们回顾传播学发展历程时,我们发现早在芝加哥学派中的社会学家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中,人际传播的意义就已经被凸现出来了,尤其是个人社会化中的人际传播的重要作用被肯定了,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以及被米德进一步发展成的“自我”理论为人际传播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库利和米德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者,以人类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并将传播置于他们关于人类行为概念体系的中心地位。他们认为“要成为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需要传播;反对以直觉来解释人类行为,认为人际传播是个性构成的中心,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因此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互动上,为布鲁默总结出“符号互动论”提供了一些关键性思想。“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他的三部极具份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和《社会过程》之中。“库利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既是他潜心钻研撰写的首部重要著作,也是他的整个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在这本书中,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是人际传播论思想的直接源头.也是互动论的先驱。“‘镜中我’是关于人类的交互作用反映了个体的当下环境、因此起到了心灵的镜子的作用的思想。”库利最常引用的话是:“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他认为,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所以叫做“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只有在与其他个人的关系中才能被感觉到。”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是由其人际交往产生的,儿童通过与母亲、家庭成员、同龄人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的交流而发展了他的人格与自我。从年幼至年长,个人扩大了他与别人的接触,参加各种组织,并借助文字建立起了与整个世界的联系。尽管交往的手段不同,但塑造自我的机制大体是一样的,即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他认为的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如果没有‘你’、‘他’或‘他们’的相对意识,也就没有‘我’的意识。当我们从某个他人的心目中看到我们自己时,这个他人的性格和力量就影响我们的感觉。我们总是在想象,并在想象中认同他人内心的评价。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镜中我”概念的形成。“镜中我”概念是在“初级群体”(Primarygroup)中形成的。“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是库利学说中与“镜中我”密切相关的概念。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人性形成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化的开始。一方面,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并从他人的反应中获得自我概念;另一方面,人们的自我概念也不断的延伸到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种群体中去。他人对我是面镜子,我对他人也是面镜子。正是在这样的彼此映照过程中,我们与他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共同的东西。使个性融合到一个共同整体之中。这一过程,在库利看来是在“初级群体”中开始的,他说:“初级群体在我看来是那种以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和联合为特点的群体,在初级群体中,人际传播能使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库利觉得家庭是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像友谊、服从、忠诚、崇敬和个人自由这些品质都发源于此。在家庭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信息互动形成一种自我感,并逐渐懂得了什么是父母所期待他们的;父母怎样评价他们的行动;父母对他们的感觉。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孩子们就力图成为父母所期望他们的自我。最基本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里或社区群体,正是在这类群体中,人们通过面对面的、直接而真诚的交往开始了解整体的最大利益,产生人类的合作和友谊,培养同情心和情感纽带。库利相信,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友谊关系而不是利用关系。库利把初级群体视为“人性的托儿所”,“在初级群体中,人性逐渐产生,人性不是人生出来就有的,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到人性,而人性又可以在孤立中失去。这说明一个完全脱离社会、脱离传播、完全与他人相区别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不论是“社会我”还是“镜中我”,都离不开自我的社会交流,个人与社会结合才能形成“自我”。因此,库利认为传播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方法和途径。从他说明的自我形成的交流范围来看,他指的传播和交流仅限于社会中的一个社区单元,而不是扩散到社会环境。说明他的“镜中我”理论是局限于小社会的社区单元中的人际传播而不是大众传播或者是其他方式的传播。库利虽然指出了个人从社会中,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但他并没有解释这种“镜中我”是如何具体形成的,在这方面,米德给了他补充。米德研究了个体自我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念他人阶段。首先是“模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看别人所期待的他是什么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能够借助想象来扮演他人的角色,进而过渡到第二个阶段“游戏阶段”。“游戏的参与者不仅能扮演某一特定的他人角色,而且能够同时承担好几个其它角色,并把这些不同的角色组织成为一个更大的整体。同时,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学会游戏的各种规则。”儿童通过这一阶段,把自己与周围的人联系起来,从而开始步入最初的社会单位,并感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他们开始了解到一些起码的互动或传播规则,并努力遵守这些规则,由此他们开始跨入人类传播的门坎。第三阶段显然是“游戏”的高级阶段,米德称之为“概念化的他人”阶段。它的特点是,“‘概念化的他人’不是和特定的人的期待相联系,而是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即人们按照一般非人格的群体角色标准来控制他们的互相行为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互动行为计划。”至此,自我融入社会,社会体现自我,两者互为前提或条件,密不可分。和库利一样,米德也对“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自我“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离开社会不可能有自我,也不可能有自我意识和交流。作为可以成为自己对象的自我,它从本质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的。”米德认为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的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有意味的符号、玩耍、游戏。姿势的对话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只有这种符号有一定共同的表示性含义的基础和一定程度的共同内涵性的含义时,交流才成为可能,交流也才能顺畅。”才不会出现向空中说话出现交流的无奈的状态。也就是美国学者布鲁默所谓的“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共通理解和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而营造的共通的意义空间”“通过交流沟通,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认识他们自己,他人告诉这些个体他们是谁,从而个体获得了自我。”在库利的思想中,一个人的自我多少还带有某些先天成份,他认为遗传和社会交流对于人类生命和个人社会化是同等重要的。而米德则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份。米德过分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方面,然而,除了社会基础对个体自我形成有重大影响之外,个体的生物基础、心理基础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米德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说明某一共同体的成员与其他同体成员所不同的个性——这其实是共同体个性,却不足以说明同一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独特个性。”尽管米德和库利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有些分歧,但在下述观点上他们是一致的: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有关“自我”的概念,自我概念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际交往,两者相辅相成。这一思想在后来的传播研究、尤其是人际传播研究中,对研究人们选择做什么,选择怎样的行为,选择与谁传播,乃至传播到什么样的程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我”是占据米德和库利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当人们在自我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自我问题上争论不休时,米德和库利坚持认为自我和社会是一个共同过程的两个部分,是同一事物的集合与分散的不同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美国传播学者斯蒂文·小约翰曾指出,“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并非呈现在某一孤独思想者的脑海之中,追本溯源,最先出力的当属心理学米德和库利等人.”库利和米德从人际关系层面上来阐明的“自我理论”是研究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调查选举行为与消费行为以试图来验证以“魔弹论”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效果时,他们却发现了在传递信息中人际传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发现了初级群体的忠诚性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是通过初级群体中的关系的影响而得以发生的,由频繁接触媒介的“意见领袖”通过人际传播渠道传给那些不那么直接接触媒介、依靠他人得到信息的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由此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思想受到了关注也带领了他们其他思想的受关注。“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自我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接受的内容、怎样解释接受的内容和如何反应,以及对我们如何传播产生的影响最大。因为,自我概念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的全部情结,是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和深化了人际传播和内向传播的研究的同时引发并推动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并且对于现代传播媒介作用的研究与思考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米德和库利的“自我理论”是与社会和传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与人际传播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