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的时间定义及划分_第1页
长夏的时间定义及划分_第2页
长夏的时间定义及划分_第3页
长夏的时间定义及划分_第4页
长夏的时间定义及划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夏的时间定义及划分

长夏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时间划分,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目前中医文献中对其概念的解释不够明确,甚至说法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习者的理解,容易产生歧义,不利于中医知识的普及。作为中医学的指导,《内经》中的长夏是有必要解释清楚的。本文结合历代文献及研究成果,探求长夏的渊源,讨论了几种中医常见的长夏划分方法,并尝试归纳、解释中医长夏的概念、时段划分及其应用和普及。1长夏即中原、中西所要求的“三”长夏二字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为:“长,久远也”;“夏,中国之人也。”“中国之人”意为中原地区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长夏包含了一个信息,即中原、中土。而中原正是中华民族“化生”、发祥的地方,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中国文化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思维的共性,说明了长夏与中原、中土的同样重要性。长夏,首见于《内经》。在五行学说中,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中医学中配之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五季中配之以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五行属土,居中央为中土,与长夏之气相通,主气为湿。《内经》中存在很多诸如此类关于长夏的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以下《素问》原文均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黄帝内经素问》);《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是故春气在经脉,夏季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后世王冰、张志聪等人对《内经》进行了校注,但对长夏的定义始终莫衷一是。直到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与脾相通应的长夏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长夏作为一个重要的季节,在时间上一直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导致了各种版本定义的流行、划分的混乱。2关于长夏的各种分类2.1《五运六气叙述与应用王冰在补注《素问》时曰:“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其认为长夏为农历六月。土生于火,因夏之气得以壮大,并且包含于夏中。《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的著者根据《前汉律历志》《尔雅》《礼记·月令》《乐记》《释名》《说文》解释为:“长者,生长也。言土生于长夏也。”《中华医学大辞典》载:“夏六月也。夏为土母,生长于中,以长而治,故名。”另外,《春秋繁露·五行对》有曰:“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因此,后世存在季夏即长夏的说法。2.2时代背景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用二十四节气标注法明确指出了长夏的时段:“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1162.3“十干”的含义《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说明当时有一年为360日的历法系统。《素问·藏气法时论》:“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其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干,古人用此来纪年、纪月、纪时。此种分法在郝保华的研究中曾报道过。古人用十月历法将一年平均分成五季,每季时间相等。按一年360天计,则每季有72日,其中也将长夏单独分为一个季节,一年五季配五行。2.4年春季—长夏有名无实有学者认为:“承认长夏,但认为有名无实,其作用潜在的影响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甚或承认长夏主脾,时亦为72日,但没有具体划分,而是无形地分解于一年四时之内。”2.5夏划分为主要季节4天和18天《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据此有人提出:长夏分主四季的最后18日。3讨论3.1月月—六月、季夏都不能准确解释长夏对于分法一,前述两家之注释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长”应读“zhǎnɡ”,而非“chánɡ”。王冰之注释也应读“zhǎnɡ”方可,否则语义不通。此读音意在表明,夏三月,草木蕃秀,万物华实,在农历六月将达到“旺”的状态。其次,六月在此代指万物华实,湿气内蕴之时,非指某一具体之季节。王冰之意应从内涵的层面上去理解,而非以时间段解释。另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对》有曰:“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礼记·明堂位》有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那么在先秦时期“季夏六月”即为后世的长夏?古人将每季分为三月,即孟月、仲月、季月。夏季之第三个月则为季夏,在日期上实为六月。综上,季夏六月历芒种、夏至两个节气,乃万物成熟收作之时,古人在丰收之后进行祭祀,意在说明收获之季。而“土为季夏”则是邹衍、董仲舒等对五行学说加以政治改造的结果。所以,六月、季夏都不能准确解释长夏。3.2月气形成期:从“处气”到“日聚”原因有二:首先,长夏之主气为湿。夏秋之交,雨水尚多,热蒸则水得气化而成湿。而处暑意为:热天气终止。但这并不能说明水汽就无化湿之动力。处暑之后暑热之气仍在,金秋之气渐起,从处暑至白露,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暑热湿之气渐渐转为金秋燥气。而“直到白露之时方天气温凉,晚间雾水在草上结成露珠”,从物候学的方面说明了天地间湿邪仍然存在。因此,单从“处暑”与“白露”时天地气交变化的状况即可佐证用节气划分长夏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次,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业的补充历法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后,于西汉初年由《太初历》定为历法。而《内经》于战国问世,西汉编订,有很大一部分医籍来自先秦时期,此时二十四节气尚未完整形成,后人用此法解释《内经》自然会出现一些不能磨合的问题。即长夏的出现早于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后者解释前者难免会有生搬硬套之意。3.3月日:六月至三年二月对于分法三,《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说明一年为四季配五行,而后文则以五季配五行,在此我们不能确定其是四时五行说,还是五时五行说,因此不能说明其五季之说。其次,《夏小正》所记载的“五行十干时令历”系统,其一年为十月,每月为36天,合计360日,“加上五到六天的过年日,恰为一个周年”。那么此说明一年为365或366天,而只有360天被赋以五行之配,而余下过年日则无行以相属,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另外,由于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纵观《夏小正》也没有发现关于节气和四时概念的记载,因此,不能确定长夏是否属于十月历系统。况且十月历系统在先秦之后便逐渐消失,长夏已运用于十二月历法体系中,若用十月历划分法来定义长夏,对今日的中医及临床的发展也是没有指导意义的。显然这种说法还值得深入研究。3.4见立法的保护《内经》中提到了大量有关长夏的内容,其应是有具体时段的。五行学说认为:脾主长夏,为后天之本,人体的后天生存均赖脾得以实现。在一年各季之中,每季各日之中,脾都发生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其无独主气之时,更没有足够证据说明其有名无实。五行学说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无论是季节还是脏腑,都被人们用五行学说的观点来指导中医理论和临床。因此,长夏应为一个有名有实的季节。3.5运六气意义上的长夏首先,《内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其中包含着先秦时期的各家学说。其次,《素问·太阴阳明论》中也没有提到长夏二字。纵使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脾主长夏”,但将《素问·太阴阳明论》中的“各十八日寄治”赋寓与长夏所主之时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将“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的“各十八日寄治”区别开,《素问·太阴阳明论》意在强调每季后一段时间天地气化交感开始出现大的变化,作为后天之本的脾此期易受内外之邪的侵袭。再次,《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说明一年有四季对应五脏,而在《内经》有些篇章中则有五季对应五脏。长夏是否是一个季节,在此论中也没有涉及。笔者认为这是各种理论思想融合而产生的不成熟概念,或是被后人机械、朴素分割所致,因此长夏的所属时间不能确定为每季后十八日。纵观上述有关长夏时间界定的观点,虽各有依据但均存在不妥之处。一则是没有做到主客观与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没有站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考虑问题;二则是对《内经》的理解还仅仅停留于对文字语句简单理解的阶段。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认为结合五运六气与五时五脏论划分《内经》中提出的长夏比较合理。对于五运六气,从思维方式及起源看,《内经》中“运气七篇”的成文是运气学说形成的标志。虽然七篇大论成文时间存在争议,但在有关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其理论已成熟的证据。据王玉川考证,《淮南子·天文训》对客运的时段、周期及每运的性质已有明确的记载,并认为客运与客主运加临之法,早在战国末西汉初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佐证运气学说发源、成熟之早。另外,五运六气实质与古代《周易》的象数学有很重要的联系。而《周易》的哲学原理和思维模式对《内经》思想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五运六气与《内经》存在着很强的联系。从季节划分看,按《内经选读》的说法:“主气,是指主治一年六个季节的正常气候变化之气。”六气意在将一年分为六季,而本文意在从五季探讨,所以将不涉及有关六气理论划分长夏之法。对于五时五脏论,则是后人从《内经》中归纳、概括所得。笔者认为,应用其划分长夏有两点原因:第一,虽然《内经》中存在着四时四脏论、四时五脏论、五时五脏论、六时六脏论,但经文中常涉及一年为五季的说法。结合经文中有关五季说法的前后文对比,笔者推断五季非代指一年各季,而是说明一年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第二,长夏重叠于夏末初秋之时,实为五季。暑为夏季之主气,起于夏至之后,而止于立秋之前,火热之气旺于夏季。由此可知,一季可有多个“气”同时旺盛,且有“暑多夹湿”222之说,即说明湿盛之季与暑热之时有重叠。由此可以推断长夏重叠于四时之中,且在夏秋之交。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一年为五季,且长夏重叠于夏秋之中,应采用五运之法来划分长夏。要指出的是,将长夏重叠于夏秋之气中,一年表面上看为四时,实际仍为五季。而对于五运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平均划分为五个以七十三零五刻为一运的做法,也并不与将长夏重叠于夏秋之气中的做法矛盾。因为长夏之时虽与夏、秋重叠,但其时之矛盾主要方面仍为长夏湿土,只是其时季节特殊,夏、初秋之征亦明显存在,这就很好地处理了四季与五季的对应问题。因此采用五运之法划分长夏,与一年四季划分之法是相互统一的,在具体运用中只需明确两者的区别即可。首先应明确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各时盛行之气,六气即充盛于其间;其次,应运用五运六气之法推演,演算出各年长夏的起止之时刻。按五运之土运,长夏即为芒种后十日至处暑后七日。依张景岳《类经图翼》之意,其在具体交司时刻上存在不同,即:申、子、辰年:起于三运宫,芒种后十日卯初二刻起,至处暑后七日卯正三刻止。巳、酉、丑年:起于三运宫,芒种后十日午初二刻起,至处暑后七日午正三刻止。寅、午、戌年:起于三运宫,芒种后十日酉初二刻起,至处暑后七日酉正三刻止。亥、卯、未年:起于三运宫,芒种后十日子初二刻起,至处暑后七日子正三刻止。得到长夏起止之时刻后,在此段时间内应考虑长夏“湿”的出现,并结合四季各时盛行之气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然只要进入长夏所属时间,就应属长夏之季,对于四季分法之夏秋之气的影响于此时当理解为本季之客气,而非主气。4从“春夏养阳”到“冬病夏治”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同时也对应生、长、化、收、藏五化。四时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荣而终不成果实,秋既无收,冬亦无藏。脾主长夏,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则生机可得。人体后天的生存均赖脾胃得以实现,而长夏为脾所主,所以脾的正常功能得以实现,就需要在长夏之季养脾摄生。同时,长夏之时,气温将达到最高状态,此时进行冬病夏治,也能达到养护身心的目的。在大众中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长夏之三伏贴。据《阴阳书候》记载,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春夏养阳”,此时天地阳气盛极,借阳助阳以补阳有利于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由于年份的不同,三伏有30天与40天之分。目前,在临床中,三伏贴常用于与哮喘、慢支、鼻鼽等寒冷季节或阳气虚弱时易发之疾,且疗效显著。长夏之季暑湿盛行,极易伤及人体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即说明此时由于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久处湿地、居处潮湿而引起湿邪袭人,常伴头重如裹、身体疲惫、四肢酸楚、肌肤不仁等症状。或由脾阳虚弱,湿困于脾,机体运化无权,致水停湿聚,出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清·叶桂在《温热论》中曰:“湿胜则阳微”,指出,脾之阳气不足与湿邪存在重要的联系。《灵枢·百病始生》曰:“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所以湿邪伤人多伤及人体下部,引起水肿、湿疹等症。针对长夏之湿,中医认为此时应做到两防原则:一,防湿。应避免与潮湿之气接触,保持机体干洁。二,防暑防凉。暑在此时多夹杂湿邪袭人,以致人体中暑、冒暑,此时应避免高温、高热;寒温有度,切勿因贪凉而感邪。在临床上,常以藿香、佩兰、鸡内金、山楂、苍术、厚朴等化湿健脾;以荷叶、西瓜翠衣等清暑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体之所以会受湿、暑邪等邪气的侵袭,均因机体阳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