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观的演变及其与性善说和性恶说的辩述_第1页
孟子人性观的演变及其与性善说和性恶说的辩述_第2页
孟子人性观的演变及其与性善说和性恶说的辩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人性观的演变及其与性善说和性恶说的辩述

2000多年前的春秋文献中,中国艺术史上进行了人性的研究和探索。令人注目的是,儒家内部孟轲和荀况各树一帜,分别提出性善说和性恶说。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透过孟荀在人性问题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他们在与人性有关的好些重要问题上,有着一致的看法。首先,他们都认为人作为感性存在物,其自然欲求是生而有之的。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这个“性”是指生而有之的意思。荀子则更强调自然欲求是人生而有之的,他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恶》)其次,他们都认为人的自然欲求同社会伦理要求是有矛盾冲突的。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荀子也认为:“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把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性恶》)第三,他们也都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经过道德修养和主观努力,而成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孟子大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喜欢讲“涂之人可以为禹”。奇怪的是,这些共同的思想并没有使孟荀得出结论一致的人性观。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孟荀所以得出相反的人性结论,同他们在探索人性问题时不同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有关。本文对此问题略述自己的看法。分析和综合是问题思考、科学研究中两种重要的方法。什么是分析和综合呢?黑格尔有说明:“分析方法是从个体出发而进展到普遍。反之,综合方孟子坚持人性善,因为他在思考和研究人性时片面强调和使用综合法。孟子不赞成研究人性问题时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他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离娄》)人们以“故”言性,也即是以个体已完成的现实形态言性,故往往会作出以欲利为性的结论。这种注意对个体感性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的方法,就是从个体出发把握普遍的分析法,孟子认为这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相反,孟子从人的类概念出发来思考人性问题。他重视对事物进行概念分类,他说:“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公孙丑》上)他认为,所以能从概念上对万物分类,因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类事物的特殊属性,类属性是事物分类的标准。他要求人性也应是指人和其他生物相区别的类属性。当告子提出“生之谓性”,把人性看成是人生而有之的生理欲求时,孟子反驳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在孟子看来,虽然生理欲求是人生而有之的,但它们不是人所特有的,如果把它们看成人性,就会在概念上混淆人和兽的区别。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道德之心,它们才是人作为类概念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人正是有了这些属性,才成其为人,否则就不是作为类概念的人,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这些类属性,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就是孟子所认为的人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从孟子上述思考和研究人性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人性善结论是从人的类概念出发而作出的逻辑演绎,其方法就是综合法。但是综合法是不能离开分析法的,作为综合法前提的定义、类属性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孟子反对谈人性时对人的已然形态进行经验分析,而且,对现实人的经验分析也得不出仁义礼智人皆有之的结论。但是,他又必须证明这个综合前提: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既然孟子不可能也不愿意求助于对感性经验的分析,最后只好求助于超感性的“天”,由先验主义的方法论导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人性成了超感性本体——天的赋予。这样,孟子的人性实际上是一个先验范畴。由此可见,如果片面使用综合法,不仅不能正确地思考、研究人性,反而使人性问题沉入到神秘主义的迷雾中去了。荀子正是从方法上对孟子提出了批评,他说:“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性恶》)荀子认为孟子的“人之性善”的结论只是一种抽象的类概念及空洞的逻辑演绎,它不是来自经验,也不能得到经验的验证,因而也没有实践意义。应该说,荀子的批判是有说服力的、正确的。荀子则坚持人性恶,因为他在思考和研究人性时片面强调和使用分析法。如孟子认为“圣人与我同类者”一样,荀子也认为人作为类而言,应有共同的属性,他说:“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同上)但荀子要求人的类属性应该能得到经验证明,他认为论人性时,“贵其有辨合,有符验”(同上)。而经验之所以可靠,是因为事物的属性直接同人的感觉器官接触,他说:“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性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正名》)天官即指人的感觉器官,他认为事物的类属性也就是反映客体时相同的感觉经验。所以,荀子在探索人性时不是从类概念出发,而注重对个体感性存在的经验分析。他说:“凡性者,天之就也。”(《性恶》)又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他所说的“天之就”、“不事而自然”的性,就是指人作为感性存在的自然欲求。他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性恶》)又说:“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性情也。”(同上)人作为个体存在而具有的感性欲求,是普遍存在于圣凡贤愚君子小人等一切个人中的经验事实,如他所说:“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于小人,其性一也。”(同上)至于礼义道德,则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学习养成的,而且在每个人身上不一,“可以为尧舜,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荣辱》)既然礼义道德不能象自然欲求一样普遍地生而有之,故不得谓之性。荀子把人性看成天生的自然欲求,认为如果顺从人性的自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性恶》),所以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所使用的是分析法,他的人性是指通过“天官之意物”而反映的个体感性存在,因而把人性归结为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自然欲求。和孟子把人性看成先验范畴相反,荀子的人性是一个经验范畴。片面使用分析法研究人性,表面上看它遵重客观现实,但它并不能还人性的本来面目。从方法上讲,他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黑格尔对片面使用分析法有中肯的批评:“当一个经验派的心理学家将人的一个行为分析成许多不同的方面,加以观察,并坚持它们的分离状态时,也一样把不能认识行为的真相。用分析法来研究对象就好象剥葱一样,将葱皮一层又一层地剥掉,但原葱已不在了。”(《小逻辑》413页)荀子也是把人性分析成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抽象的自然欲求,自且以为它们来自感觉经验,是可靠的,殊不知他分析的人并非现实社会中的人。现实的人看不见了,人性被分析成一条条抽象的纯生物属性。上述分析可见,思考、研究人性的方法不同,是孟、荀产生不同人性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他们各自片面强调某一种方法,因而都在人性问题上得出错误的结论。列宁赞成这种看法:“哲学方法是综合的同时又是分析的。”(《哲学笔记》257页)在思考和研究人性时,也应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在分析人的感性存在时,不离开对人的概念、命题的综合;而在综合人的概念、命题时,又不离开对人的感性现实的分析。这样,才会在人性观上有正确的看法。孟、苟在研究、思考人性时的方法上的失误,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吸取教训。分析和综合是问题思考、科学研究中两种重要的方法。什么是分析和综合呢?黑格尔有说明:“分析方法是从个体出发而进展到普遍。反之,综合方法以普遍性(作为界说)为出发点,经过特殊化(分类)而达到个体(定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