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淬法制备smfen永磁合金粉_第1页
快淬法制备smfen永磁合金粉_第2页
快淬法制备smfen永磁合金粉_第3页
快淬法制备smfen永磁合金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快淬法制备smfen永磁合金粉

1smfeb与ndfeb系永磁材料的比较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磁性材料作为功能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一代稀土永磁体SmFeN与现在研究比较成熟、并已走向产业化的第三代永磁材料NdFeB相比,SmFeN永磁体具有较高的居里温度(476℃,高出NdFeB近160℃),很高的磁晶各向异性场(14T),且磁性能与NdFeB系稀土永磁相当,同时热稳定性、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都好于NdFeB。因此,今后加强对SmFeN磁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smfe17nx化合物粉末的制备Sm2Fe17Nx是Coey于1990年最早发现的,它是由Sm2Fe17化合物中引进N原子而得到的。且Sm2Fe17渗N后,N以原子的形式分布于Sm2Fe17的晶格中。如表1为Sm2Fe17与Sm2Fe17Nx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磁性能比较,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Sm2Fe17渗N后,所得化合物结构不变,仍为菱形对称的Th2Zn17结构,并且Sm2Fe17Nx由基面各向异性的Sm2Fe17变成了单轴各向异性,居里温度和磁化强度都得到相当大的改善。因此,SmFeN永磁的研究的关键在于2:17相Sm2Fe17母合金的制备和Sm2Fe17合金的氮化处理。早期人们认为具有较高永磁性能的Sm2Fe17Nx化合物粉末仅能用非平衡技术(快淬法、机械合金化法)来制造,后来采用平衡技术也可制造出具有高矫顽力的Sm2Fe17Nx化合物粉末。如表2列出了Sm2Fe17Nx化合物粉末的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本文着重介绍快淬法制备SmFeN永磁合金粉的关键工艺以及存在的问题。3非晶态—快淬法制备SmFeN永磁合金粉的关键环节快淬法制备Sm2Fe14Nx化合物粉末的工艺流程为:合金配比—熔炼—均匀化退火—熔体快淬成薄带(非晶态)—晶化处理—破碎与球磨成粉末—氮化处理采用快淬法制备Sm2Fe14Nx粉的工艺同样包括制备Sm2Fe17合金粉和Sm2Fe17合金粉渗N两部分。其中,Sm2Fe17合金粉的制备有合金熔炼、铸锭均匀化退火、快淬和晶化处理四个工序,而这些工序均对Sm2Fe17的结构有重要影响。3.1smfen磁粉的制备SmFe母合金熔炼时,通常采用纯铁和纯度为99.9%左右的稀土Sm为原料,在氩气保护下进行熔炼。在熔炼过程中,考虑到稀土Sm的蒸气压较高,易于挥发,熔炼时Sm按原子比应多加5%~30%。严格控制合金配料的比例,就可以在铸态母合金中得到Sm2Fe17相。若熔炼时Sm含量过少,得到的合金含大量的α-Fe,甚至不能形成Sm2Fe17相;Sm含量过多,合金则会形成大量的SmFe2和SmFe3相,这些相的形成均会降低磁体性能。另外,适当的添加合金元素也对SmFeN磁粉的磁性能有重要影响。如添加Cr和Ga可显著地提高SmFeN磁粉的矫顽力;添加Co却使矫顽力有所降低。3.2均匀化退火法事实上,Sm2Fe17化合物是通过包晶反应形成的,即SmFe母合金冷却时,α-Fe首先结晶,然后通过包晶转变来形成Sm2Fe17相。在熔炼母合金时,由于合金锭冷却较快,包晶转变不完全,使得合金铸锭中含有SmFe2、SmFe3和α-Fe等多相组织。所以在制备过程中,经过熔炼的母合金要经过适当的均匀化退火,通过异类原子扩散,达到合金成分均匀化,形成所需要的单一菱形对称结构的Sm2Fe17相。一般地,若退火温度过低,时间过短,则不能完全消除母合金中的多余相,不能达到合金成分的均匀化;而退火温度过高,时间过长,Sm2Fe17相则会由于Sm的挥发而分解出大量的α-Fe,因而会降低最终SmFeN磁粉的性能。制备过程中,为避免合金的氧化,退火前应对退火装置抽高真空;同时为避免Sm的大量挥发,应通入Ar气进行保护。3.3晶体结构的表征均匀化热处理后,合金铸锭转变为单一所需要相——Sm2Fe17,其熔点低,单辊甩带时,熔液温度足以使合金铸锭完全熔化并保持一定的过热度,合金熔液流动性好,可以顺利地通过漏嘴,流向铜辊表面甩成薄带。制备过程中,将得到的均匀Sm2Fe17相结构的合金以一定的快淬速度在单辊式快淬炉中进行快淬处理,得到大量的亚稳的非晶薄带。用快淬法制备的Sm-Fe-N化合物粉末的磁性能对结构十分敏感,原因是Sm2Fe17母合金薄带的晶体结构除与其成分有关外,还与快淬速度、晶化温度等密切相关。如图是快淬Sm-Fe系富Fe区的非平衡相图。该相图是用X射线法测定晶体结构的c/a值来确定的。Sm2Fe17Nx化合物具有Th2Zn17型结构,在这里该结构用2:17表示,它的c/a=0.8399。在某些特定条件下,Sm2Fe17Nx化合物也具有TbCu7结构,用1:9表示,它的c/a=0.86。当快淬速度大于15m/s(以快淬铜辊表面线速度表示)时,随Sm的原子分数降低,快淬态Sm-Fe合金由Th2Zn17型结构向TbCu7结构转化。Th2Zn17型结构可由CaCu5型结构派生而来。当Fe原子对无序地取代Ca原子晶位时,则形成六方TbCu7结构。1:9相仅在快淬的薄带中存在,当加热到700℃以上时,它要转变为2:17相,其轴比c/a逐渐达到平衡2:17型结构的轴比c/a,而得到变形的Th2Zn17型结构,并且其c/a的数值与Sm的原子分数及快淬速度有关。在快淬态,2:17相是软磁性的,而1:9相是硬磁性的,又1:9相的氮化物的稳定性比2:17相的差的多,所以1:9相的存在会影响磁体的磁性能。综上,最佳快淬速度的选择不但要满足晶化后晶粒细小,还要减少1:9相的形成。3.4热处理对smfe17nx晶化反应的影响快淬后的合金薄带中有大量的亚稳的非晶态组织,其相组成为TbCu7型结构,因此要通过适当的热处理,使非晶态的亚稳结构向稳定的晶态结构Th2Zn17转变。一般地,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合金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热处理温度过低,时间过短,非晶态向晶态转变不完全,最终形成的Sm2Fe17Nx化合物中含有不稳定的1:9相,将影响磁体磁性能;热处理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将从Sm2Fe17相分解出α-Fe相,即不能获得单一的Sm2Fe17相结构,最终影响其性能。除此之外,晶化处理对材料的尺寸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细小而比表面积大的粉末的吸氮能力要好。所以,热处理的选择需满足(1)在TbCu7型结构向Th2Zn17转变的温度范围内;(2)保持细小,粗糙,比表面积大的粉末。3.5影响渗氮效果的因素Sm2Fe17Nx能否成功制备,关键是Sm2Fe17的渗氮效果。Sm2Fe17合金粉的氮化过程是氮气的分解-吸收过程。当氮气与Sm2Fe17颗粒接触时,氮气分子首先分解成氮原子,氮以氮原子的形式被Sm2Fe17吸收,并扩散到其内部。其中,氮原子的引入并不改变母合金的Sm2Fe17的结构,而只是使晶格膨胀,使得Fe-Fe交换作用增强,居里温度提高。渗氮后的合金粉经过进一步的球磨处理,可得到性能高的Sm2Fe17Nx合金粉。影响渗氮效果的因素有渗氮温度、压力以及Sm2Fe17合金粉的表面状况和粒度。一般地,渗氮温度的提高可以促使N原子扩散的加快,提高渗氮效果。但若渗氮温度过高,时间过长,Sm2Fe17Nx磁粉表面则会出现SmN和α-Fe,导致氮化效果降低;若渗氮温度过低,时间过短,N2不能完全离解成N原子,磁粉内部会存在未氮化的Sm2Fe17相,或氮浓度分布不均匀,或氮浓度过低,这些都会导致渗氮效果降低;所以氮化温度一般在450~550℃之间进行。在渗氮过程中,如果是纯N2气体,提高N2压力可促进N2的吸附分解;渗氮前,如果Sm2Fe17合金粉表面被氧污染,则Sm2Fe17合金失去了对氮分子的分解催化作用,因而导致了氮化过程出现一个孕育期。因此在氮化前,可以先将Sm2Fe17合金进行氢化和脱氢处理,然后再渗氮。所以,也可采用NH3/H2混合气体作为N来源进行渗氮处理。除此之外,Sm2Fe17合金粉的粒度对渗氮也有影响。按扩散定律,粉末愈细,扩散时间愈短。但在制备Sm2Fe17Nx时,过细的Sm2Fe17合金粉易于产生氧污染,反而会降低渗氮效果。4smfen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由于采用快淬法制备Sm2Fe17Nx稀土永磁粉末可使工艺简化;又快淬合金组织均匀,晶粒细小,有利于提高矫顽力。所以,利用快淬法生产粘结SmFeN磁体是非常有希望成为有竞争力的制作高性能磁体的方法。日本TDK公司已经成功地采用Sm-Fe-N系化合物取代Nd2Fe17B,用更高磁化强度的α-Fe作为软磁相取代Fe3B制成了最大磁能积大于136kJ/m3,矫顽力高达760kA/m的复合材料。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紧追时代脚步,早在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就利用快淬法成功制备了SmFeN永磁合金粉。由于Sm2Fe17Nx有优异的内禀磁性能,综合性能也好于现在应用较为广泛的NdFeB,所以其很有可能成为第四代稀土永磁材料。尽管制备高性能的SmFeN磁体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真正获得综合磁性能好的磁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2:17相间隙型氮化物Sm2Fe17Nx稀土永磁成相较为困难。用快淬法制造的Sm-Fe-N化合物粉末的磁性能对结构十分敏感,而要得到磁性能好的SmFeN磁体的关键在于Sm2Fe17相的形成,为避免1:9相的出现,用提高Sm的原子分数的办法虽可抑制1:9相的出现,而SmFe2相更不稳定,更容易分解为SmN和α-Fe相。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成分,使之十分接近计量2:17成分;还要严格控制快淬速度、热处理温度和氮化温度。(2)氧化是提高2:17相间隙型氮化物稀土永磁材料磁性能一大障碍。因为氧化使得稀土元素Sm以稀土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粉末之中,导致Th2Zn17型的2:17相形成困难,杂相含量高,很难获得单一的2:17相。所以,在制备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高的真空度,并在氮化前通过对粉末进行适当的氢化处理以去氧。(3)氮化工艺难以突破。氮化是制备2:17相间隙型氮化物的最终工序,所以其性能好坏取决于氮化。而氮化过程中还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使粉末较为充分吸氮,即如何加快N原子向颗粒间、晶面间渗透,进而占据晶格的某些晶位;另一方面,在粉末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