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地洞》中的无形压力_第1页
论卡夫卡《地洞》中的无形压力_第2页
论卡夫卡《地洞》中的无形压力_第3页
论卡夫卡《地洞》中的无形压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卡夫卡《地洞》中的无形压力

无论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权主义作家弗朗兹卡克可以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第一位重要人物。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他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他通过三个未完成的长篇《城堡》、《美国》、《审判》及一系列短篇小说《变形记》、《地洞》等反映了现代人的灾难感、孤独感,及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真实地直接面对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处境,写出人的本真的生存状态,并最终上升为一种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一分散粮食时焦虑下认识自我的地洞卡夫卡的短篇《地洞》用第一人称“我”自述的方式极其详尽地描述了一只小老鼠为了保存它的食物,千方百计地营造地洞后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历程,相当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难以自保的艰难处境。这个小老鼠形象可以说是卡夫卡对现代人生存形态的一种自我体认和表述,那么在这篇不足三万五千余字的有关动物的短篇小说中,卡夫卡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小老鼠——亦即现代人的哪些困惑与忧虑呢?首先是劳顿,为贮存粮食(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劳顿奔波。“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开篇第一句话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洞已造好、安全牢固,但整篇却反复陈说一个铁一样的事实:如此固若金汤的穴居,却没能使“我”获得片刻的安宁与休憩,因为“我”一直苦苦思考如何将食物万无一失地贮藏起来。开始是分散储存,“而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为了迷惑敌人再画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殚精竭虑后快步如飞、片刻不停地干了起来,睡意和疲劳也在所不顾。全部分散开来之后,完全筋疲力尽,倒头就睡。但很快从梦中惊醒,觉得目前的粮食分储法是完全失算的,还是集中最佳,陈列三条理由说服自己:一旦有防务这分散就成了自设障碍、不集中就无法一目了然势必损伤自尊心、分堆太多不会散失么?想到这些马上又将刚刚分散好的粮食再全部堆积起来!马不停蹄、挥汗如雨地集中之后,沉睡许久,直至被一种几乎无法听到的“曲曲曲”的微弱响声唤醒。无论分散粮食还是集中粮食,安全隐患却从未排除,“我”再次绷紧每一根神经,以寻找声源,虽然“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挖掘,但“一切始终毫无改变”。为找到储粮的最佳方法,劳顿至极的小老鼠最终仍生活在惶恐中。其次是忧虑——为穴居安全而担心忙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足够的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的从酣睡中惊醒,肃然谛听着……”充满宁静的穴居,“我”却觉得危机四伏,便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以便其坚不可摧。地洞可以概括为五层防护,从荒野上的洞口到地下的穴居,依次是:迷津——联络支线——城郭——众多广场——居室。进入洞口后,首先是极具迷惑力的迷宫,走出迷宫后是密集如蜘蛛网般的连接郊外的支线,第三层进入空旷的市郊,经过市郊是为数众多的大小不一的广场,走过广场才进入正房。层层设防,严加守卫,但“我”仍忧虑重重,先后两次来到洞口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远远地严格审视:车水马龙、人群熙攘,根本无人注意到“我”的地洞,但返回穴居后还是“唯一目的是让自己的全部精力毫无防御意义地用于寻找险情上。”危险迟迟未到,却时时担心着它的到来。再次,自闭——为内心世界而自织藩篱。“我毋须抱怨找不到堪与信赖的人,而只能孑然一身。这样我肯定丧失不了什么利益,而且还可以使我避免损失,但堪信赖的,只有我自己和我的地洞了。”《地洞》只有十六个自然段,全篇没有一处对话,一鼠一穴,狭小的空间中只有一个已近老年的老鼠,那里的国王和唯一的居民都是“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可以面对面时信赖,见不到面也信赖的知己,内心的孤寂痛苦可想而知,的确令人同情、心悸。疲于奔命的现代人与这只劳顿的小老鼠本质上是极为相似的:十年寒窗苦读后,大多数人仅仅是找到或仍在寻找自己人生奋斗的起点或目标,为了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一直苦苦拼搏:希望收入越来越高,房子越来越大,车子越来越好,充实、忙碌的同时也缺少了那份久违的闲适与从容,得到的可能与失掉的一样多,人们变得更像一颗颗被生活狠命抽打的陀螺,久久地难以停下。从历史大环境分析来看,20世纪以来一战、二战中惨绝人寰的现代屠杀,触目惊心的贫富悬殊,物质文明的畸形发展,形形色色的社会弊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创伤;从个体小环境来看,生活节奏在紧张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加快,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巨大,现代人的思想之流被拥塞、挤压、搅动得失去了常态,变得烦躁沮丧,焦虑恐惧,忧心忡忡,难以自制。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现代人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现代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使人们的联系极其便捷,但奇怪的是空间距离大大缩小的同时,心理距离却渐渐变大了,内心世界更加封闭脆弱。敞开心扉、倾心交谈的机会、朋友少了,各种巨大的压力更多的是通过蹦极、K歌、网络游戏、与从未谋面且永远也不准备谋面的网友的“倾心交谈”等方式肆无忌惮、毫无保留地释放出去。二界即所生的世界“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的处境的象征性写照,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劳顿、忧虑及自闭,所有这些困惑时时刻刻地搅扰着现代人,原因是什么呢?(一)命运的象征之厘清西西弗受众神之罚,服着笨重而艰苦的劳役,他必须把一块巨石从山下推到山顶,而一到山顶巨石就滚落下来,他就再一次向上推,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们说他是荒诞型英雄,这是由他的欲望和他的痛苦造成的。他藐视上帝、憎恨死亡、热爱生活,而这一切都值得他付出代价,即竭尽全力而又永无终止地推石头,每当他离开山顶走向上帝的巢穴,他就超越了自己的命运,他比那块石头(命运的象征)更坚强。而《地洞》中的小老鼠为了生存,一刻不停地忙碌奔波,正像西西弗,明明知道所做的一切对现实不会有任何改变,但却难以遏制地劳顿下去,最大的区别,只是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极无奈,这恰好反映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巨大的无形的压力,也揭示了现代人别无选择的被迫性,不仅仅是为了信念,而更多的是出于生存的悲哀。(二)他人即监狱—时时处处受到威胁,是后来产生的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派戏剧的威胁主题的预言及表现。“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这种特性构成了人的真正存在。人的真正存在只有在个人与他人和社会隔离开来即孤立起来时才显示出来。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依靠,连上帝也不能相信,只有靠自己的选择。当“我”试图摆脱他人的控制时,他人也试图摆脱“我”的控制。所以“他人就是地狱”。对此荒诞派戏剧家生动形象地表现为威胁的主题。《地洞》中的小老鼠很清楚在洞外的伙食更好,其收获从任何方面将都是价值更高的,但其宁愿躲在地洞中,仅有两次来到洞外,还是为了观察穴居安全与否。不仅躲在洞中还要一层一层地加固防护。即使这样,仍然感到不安全,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怎么也无法摆脱时时处处受到威胁的写照。随时可能降临的灾难,使现代人食而无味、难以安睡,所有人都觉得丧失了免疫力,所以终日处于战战兢兢之中。(三)卡与行政法统治的发生小老鼠的种种困惑恰恰正是现代人的困惑,卡夫卡极富预见性地描述了未来的社会,以寓言的形式表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描述了一种可能的存在。正像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评价卡夫卡:“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人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他好像预示着我们的未来。因此人们在谈卡夫卡的预言维度。”1996年第一期的《外国文学》上有一篇评论《城堡》主题的文章,其中谈及卡夫卡对法西斯统治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我认为用在评价《地洞》中小老鼠的困惑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看似有些牵强,但细细品味就会逐渐感到1924年去世的卡夫卡已隐隐约约地嗅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主义的火药味,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过早地演绎了那段令全人类触目惊心的无法规避的劫难与威胁、恐怖与颤栗。(四)小老鼠的内心世界艺术视角的“向内转”是现代西方文学艺术创新的一个主导趋势,所谓“向内转”是指文学创作的描写对象由客观的外在世界切入到了主观的内在心灵,关注焦点由外在的环境和人物行为转移到了人物的内心奥秘,审美理想追求从塑造性格转移到了挖掘灵魂。作为表现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卡夫卡在《地洞》中主要从老鼠的内心世界表达对外部社会现实的忧虑,卡夫卡试图由小老鼠本能所酝酿出的幻觉,来揭示受生命本能所驱使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所感觉到的一切,描写小老鼠未经理性处理的、几乎成原生态的意识的自由流动和瞬间的印象、破碎的感受、难以名状的情绪以及波谲云幻的记忆和杂乱错综的心理困窘。卡夫卡写《地洞》时肯定把地洞想象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饭由人送来,放在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卡夫卡的名字KAFKA,是希伯来语,意思是“穴鸟”,而《地洞》中的小老鼠是否可以看作卡夫卡自我的一个影射,地洞中的小老鼠——地窖中的穴鸟般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显示了卡夫卡封闭内敛的性格和生活形态,也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暗示,更象征着一种与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的生活相对抗的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一种内心生活。三小老鼠的精神世界《地洞》中,小老鼠的困惑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哲学思想和艺术视角、审美理想对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甚至未来存在的一种预言性表述,那么这些困惑与预言又给了我们现代人什么样的启示、对我们今天的时代有什么影响呢?其一,深入挖掘人类心灵深处的内心活动。将现实、想象、幻觉、记忆相互交错或重叠,通过小老鼠的经历将现代人当下与将要面临的现实进行全方位、立体盘点与总结,以便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其二,捕捉并展示人类心灵中涌动的意识活动,充分细腻表现现代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