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庭诗由虚实走向抽象艺术_第1页
陈庭诗由虚实走向抽象艺术_第2页
陈庭诗由虚实走向抽象艺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庭诗由虚实走向抽象艺术

拥有台湾艺术界“十项全能”声誉的传奇艺术家陈廷诗在潜西站了6周。他“不发一语,无争一世”,于2002年4月25日走完了90个春秋的人生征途,留给人间上千件多彩多姿的艺术作品,更以他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创造力,赢得海峡两岸艺术界的共仰和深情思念。陈庭诗1913年出生于福州市,祖籍长乐县书香世家。祖父陈君耀是前清进士,祖母是两江总督和开台功臣沈葆桢之女,父亲是清末秀才,母亲出身杭州许氏望族。他自幼聪敏,4岁起习字读书,汉学根底逐渐扎深。8岁时从树上跌下来摔坏了双耳内膜,从此失聪。所幸他已能背诵千家诗、论语、孟子,熟悉平仄音韵,诗词经史、文字书法训练从未间断。其父在他13岁时聘请了一位书画老师,让他学习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绘画和书法。17岁那年,偶见徐悲鸿作品,惊动之余,他便开始摸索素描、水彩、油画,累积了日后走上艺术创作丰硕的根基。他以超人的天赋,克服听说障碍,在艺术上尽情地挥洒。他由诗文转入美术多领域,版画、书法、雕塑、压克力画、水墨画等皆精,不少作品为国际所瞩目。他胞弟、原福建省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秘书长陈庭煊告诉笔者,庭诗交游甚广,与人沟通只靠笔谈,往往能在不假思索的笔端,以诗词和掌故,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谊。陈庭诗少年时期就爱憎分明,胸怀祖国。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后,他以“耳氏”笔名,在福建、江西从事木刻版画,宣传抗日。1938年在福州担任《抗敌旬刊》主编,他的一幅幅版画,激发人民群众奋起抗日保家卫国,受到军民同胞的敬重。“八年烽火旧山城,历劫人来认战京;多少中华好儿女,抛头洒血作哀兵。”他写的这首诗,讴歌了祖国军民前赴后继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庭诗以风土为题材的作品,参加1946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木刻展览,得到好评。1948年去了台湾,此后他踊跃参加台岛现代艺术运动,后被“五月画会”邀为中坚,被“现代版画会”、“八风禅石会”分别选为会长。陈庭诗不满足对传统艺术已有的造诣,致力于由写实走向现代抽象艺术,力求展现时代风格。人们评论他的抽象绘画艺术具有禅宗意味,其丰硕成果令画坛为之击节赞赏。多年来,陈庭诗的作品接连在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俄、德、英、日、澳、韩国、巴西、菲律宾等地举办个展或参加联展。1970年,他的版画获得在韩国举办的国际版画展大奖、台岛画学会金爵奖。陈庭诗参加在北京、上海的“台湾画家六人作品展”和在上海、杭州举办的“两岸水墨画联展”中,均备受赞扬。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回顾陈庭诗艺术生涯时指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台岛艺术界提出了“创造一种既现代又中国的作品来”的口号,陈庭诗便开始以甘蔗板创造出非常独特的抽象版画,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中国精神。进入70年代,他画起了现代水墨画,还举办过画展,甚获好评。到了80年代,他看到被弃的破铜废铁,猛然想起在欧洲见到毕加索以脚踏车把及座垫组成一只牛头的雕塑名作,从而引发“废物利用”的创作新观念。于是,他把废弃的铁片、锄犁铲耙、断根残木、废磨弃臼买回来,刷洗、裁锯、焊接组合,巧手一变,化腐朽为神奇,顿成富有生机的艺术品。钟俊雄先生称赞其铁雕作品是“从废铁中看世界,握无限于掌心中”。经他拼装的立体铁雕,充满了人间的温馨情趣,透露着诙谐、俏皮,令人会心莞尔,惊喜不绝。这是他的另一种创新,另一种更深层的心灵探索。他曾对来访者笔谈:“来自拆船场的废铁更有质感,形状粗犷,残缺不整,正与我的版画相符。我的版画是块状组合,塑雕则是铁块成雕,其倾向与理念是殊途同归”。过了古稀之年,他的创新仍不停步,更拿起压克力颜料,大肆挥洒,硬是精心创作出一大批压克力画。画界同仁称赞他不论用什么材料或工具来创作,其风格都是抽象的,也是一脉相承的,正如他所说的“殊途同归”。真是巧手慧心,愈老愈宽广活跃。7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反复表现昼与夜、阴与阳、日与月、天空与海洋、生命与死亡,贯穿乾坤宇宙间和谐运动,体现一种持久永恒精神,形成了独特的“陈庭诗风格”。“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陈庭诗先生旅居台湾数十年,故乡始终是他魂萦梦绕的地方。每逢过年过节,怀乡思亲心切,诗笔成了他曲尽衷肠的最好方式。戊辰岁末,他曾赋诗二首,其一:“名枷利锁苦相煎,海角淹留忍计年;世乱人寻清净地,扁舟何处五湖烟”。其二:“客子叹长夜,足寒裹故毡,遥怜家老小,今夕复何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乡亲人深深思念之情。陈庭诗先生对胞弟庭煊、庭锬尤其情深义重。在“未定庵诗稿”中有一首《丙子中秋怀榕城两弟》:“一水长年别,三山几梦归;团圆今夜月,谁与共清辉?”他怀乡心切,眷念祖籍,自号“长乐老人”、“长乐耳叟”,其墓碑也铭刻了“长乐”。陈庭煊先生曾含泪告诉笔者,在亲人离散几十年中,海峡两岸有多少相思,多少如煎如熬的等待,我们同胞兄弟谁也数不清啊!多年来,庭诗兄长写回了近千封信件,庭煊都妥善保存着。1989、1992、1994这几年,陈庭诗好几次返闽探亲访友,他与郑乃珖、杨启舆、游嘉瑞等书画界名士聚谈交流,大家甚感欣慰。当他重返阔别的故土,便抑制不住赤子之心、游子之情,如饥似渴地登黄山、游桂林、访苏杭,连新疆、西双版纳都去了,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他饱览神州风采,会晤睽违的亲朋故旧,快慰生平,感怀赋诗,写就《大陆纪行》、《续大陆行》计28首。其中一首写道:“家门两过匆匆走,涕泗无时草草收;喜有小芸能解事,武夷九曲共初秋。”这诗道出了少小离乡老大回的万般情怀,幸得外孙女小芸陪伴游览的喜悦。关于陈庭诗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闽台艺术界同仁好友都有阐述评介。人们特别称他是深爱大自然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想同大自然亲近。1976年,许以祺先生资助他访美,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他俩爬到八千英尺的落矶山上,脚下是一片松林,许先生听到极动人的松涛,用纸写给他,告诉他松涛的声音很美;他回写道:“我看得出来!”可见他的感觉很敏锐。陈庭诗还从大自然感受到锲而不舍、永不止息的精神。他适情任性,恬淡自安,确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卧龙高风。名利之于他,恰似一片浮云飘过湖海,来有影而去无踪。超越世俗名利羁绊,其艺术创作无俗韵,这也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他常对亲友说,“生命诚可贵,艺术价更高”,坚持“活到老,画到老”,孤寂的心灵展现强韧的生命力。台中画友反映,他长期独身过日子,经常忘我劳作。有时画到入神处,一天可以只吃一餐,不定时,不定量,可他的肠胃也不作怪。他平时也很重视体能锻练,台岛成人游泳成风,他也是每天早起参加晨泳,年过70还经常下水畅游。他的身体向来健朗,不时与友“笔”笑自若道:“我可活120岁!”可是,人到耄耋之年哪堪日夜操劳?2001年“现代眼画会新世纪联展”在台中展出,陈庭诗是老会长,不得不依约如期参展。那时,画友们见他老迈凋零的样子“有如风中残烛”,可他还强颜欢笑,摆出“老兵不死”的样子,令人心疼有加。面对这样一位慈祥勇敢的老者,大家心里都有一份说不出的感伤与怜爱。开幕茶会后,人们抢着与他合影留念,陈老先生嘴角微笑眼神腼腆,依然难掩一脸因病痛煎熬的苦楚与疲惫。谁也没想到,这就是他一生参与的最后一次美展活动啊!捱到2002年春节前后,陈老虽多次出入医院,对自己康复仍有信心;他的胞侄陈二南年初作为祖国大陆最后一个亲人到台中看望他的时候,他还说过几年要回故乡安度晚年。不料,3月27日因肠梗阻又住院后,病情恶化,竟于4月15日凌晨邃然辞世。台岛各界人士5月5日举行隆重公祭。在他生前,台中艺术界筹组“陈庭诗现代艺术基金会”,得到他捐赠一幢住宅,作为基金会永久会址,并由当地美术馆着手管理他的遗作。遵照他生前叮嘱,胞弟陈庭煊、养女陈三真赴台奔丧后,于6月护运骨灰回到福州,9月15日在市郊妙峰山陵园立碑安葬,实现了陈老魂归故里叶落归根的遗愿。胞弟庭煊家人好友收集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