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乏力的国际背景下,面对国内外需求持续下行的压力,扩大内需已成为中国获得持续经济增长活力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扩大内需主要指的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税收政策调整角度,研究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及其相关问题。本文基于现代消费理论及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内容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现代消费理论及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等内容。第三章是对我国居民消费及税收情况的统计分析,刻画了中国目前的消费及税收情况。第四章主要是税收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使前文税收影响消费的理论分析及假设得到验证。第五章介绍的是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建议,建议从完善增值税等方面实现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目标。事实表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将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手段,也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在资源要素配置、居民收入调节、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从政策角度护航消费的重要办法。关键词:消费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税收政策税收制度AbstractUndertheinternationalbackgroundofsluggishdevelopmentoftheworldeconomy,inthefaceofcontinuousdownwardpressureofdomesticandforeigndemand,expandingdomesticdemandhasbecomeoneofthefundamentalwaysforChinatoobtainsustainedeconomicgrowthvitality.Theexpansionofdomesticdemandmainlyreferstotheexpansionofconsumerdemand.Inviewofthis,thispaperintendstostudythegrowthofChina'sconsumerdemandandrelatedissuesfromtheperspectiveoftaxpolicyadjustment.Basedonthemodernconsumptiontheoryandthefunctionmechanismoftaxonconsumption,thispaperisdividedintothefollowingfiveparts:Thefirstchapteristheintroduction,whichdescribestheresearch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results,andexplainstheresearchmethods,content,innovationpointsandshortcomingsofthispaper.Thesecondchapteristhetheoreticalpart,whichmainlyincludesthemodernconsumptiontheoryandthemechanismoftaxonconsumption.ThethirdchapterisastatisticalanalysisoftheconsumptionandtaxsituationofChineseresidents,depictingthecurrentconsumptionandtaxsituationinChina.Thefourthchapteristheempiricalanalysisoftheimpactoftaxonconsumption.Throughempiricalanalysis,theabovetheoreticalanalysisandhypothesisoftaximpactonconsumptionareverified.ThefifthchapterintroducesthetaxpolicysuggestionstopromotethegrowthoftheconsumptionofChineseresidents,andproposestoimprovethevalue-addedtaxandotheraspectstoachievethegoalofimprovingtheconsumptiondemandofresidents.Factsshowthatexpandingdomesticdemand,especiallytheconsumptiondemandofresidents,willbethekeymeanstopromoteeconomicgrowth,andalsothekey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underthenewnormalofeconomy.Asoneofthemeansofnationalmacro-control,taxhasnaturaladvantagesintheallocationofresources,theadjustmentofresidents'income,andtheguidanceoftherationallayoutofindustries.Itisanimportantwaytoprotectconsump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olicy.KeyWords:Consumptioneconomics;Taxeconomics;Taxpolicy;Taxsystem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从需求侧角度看,经济增长取决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三个因素的作用。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共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2010年以前,我国GDP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投资需求贡献率基本处于三大需求之首。但2011年以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三大需求比重,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地位,把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向内需转化,在2018年,消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最大动力。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达到38.7%,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但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这一数字不仅远远低于美国(68.1%)的水平,也低于老龄化严重、消费增长缓慢的日本(56.3%)和韩国(47.8%),以及印度(59.1%)的家庭消费支出水平。不过换个角度分析,正因为我国居民消费在横向对比上低于其他国家,所以也预示着国人消费扩张的潜力仍然较大,前景可期。目前,国际环境对出口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经济转向内需将是一个长期的方向,为了我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刺激我国国内居民消费,加强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当务之急。未来,中国经济将越来越依赖居民消费。消费市场是否繁荣健康,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是否繁荣健康。此外,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而且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更加持久、稳定。2018年,我国税收总额为156402.86亿元,占GDP比重为18.9%。其中,货物和劳务税、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4.6%、29.1%、16.3%。税收具有转嫁特性,税负往往随着流转的过程而转移到最终消费者身上。如果征税比例过高,将直接导致最终消费者的税负过高,而这种情形将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抑制了内需及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1.1.2研究意义我国消费需求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可通过其与政府消费需求的对比来展现。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可以反映中国的经济增长,居民的收入增长,居民的福利水平以及居民的社会保障等具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而中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和管理水平也可以通过此问题得到充分体现。从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来看,仍然存在着缺乏系统的立法整顿、税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例如社会保险本应纳入税收体系,但却以收费的形式运行,这将阻碍居民的消费。因此,从税收角度探讨居民消费的影响,不仅可以为促进消费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可以为完善税收制度、创新税收政策、完善税收制度提供研究帮助。此外,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税收政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而且税收政策还可以通过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因素,从而间接影响消费需求,因此本文从税收政策的角度研究促进消费需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可以为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进一步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经过实证研究,本文也提出了对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建议:完善增值税及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提高税收再分配水平以及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等方法,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系统的开始研究税收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开始于20世纪中期。国外研究表明,无论是具体税种的变化、税制结构的调整、流动性的制约或是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等因素,都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大小不等的影响。在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时期,凯恩斯(Keynes,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税收,主要从两个方面刺激消费需求:一是将税收制度设置为累进税制,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将高收入人群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人群,这样收入群体就可以改善整个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达到扩大消费的目的;二是通过减税来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KeynesJM.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M]:NewYork:HarcourtBrace,1936.。KeynesJM.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M]:NewYork:HarcourtBrace,1936.此后,奥肯(Okun,1971)研究了1968年至1970年美国个人所得税附加10%的数据,得出结论:当政府实施税收政策时,消费的刺激反应将极其敏感,税收的增加将抑制消费。而减税会增加人们的消费,这主要是由于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此,改变个人所得税政策,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OkunArthurM.ThePersonalTaxSurchargeandConsumerDemand,1968-70.BrookingsPaperscowActivity.1971.。布林德(Blinder,1976)指出,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比较显著,即在减税政策下,收入和财富水平较低的家庭消费倾向变化较大。因此,税收政策对这些居民的消费决策有较大的影响。在调整收入分配、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财富时,增加社会总消费将更有效Blinder,AlanS.IntergenerationalTransfersandLifeCycleConsumption.A.E.R.PapersandProc.1976.。沃伦(Warren,1979)在《澳大利亚1945-1976年的税收归宿:一些初步结果》一文、居特拉(Scutella,1999)在其文《澳大利亚的最终间接税率》以及奎迪(Creedy,2001)在《澳大利亚的间接税改革:对不同人群的福利效应》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澳大利亚的间接税转嫁问题,沃伦、居特拉与奎迪兰位学者均通过研究认为间接税实际上是具有累退性质的税收,富人将从累退的间接税中受益,而穷人的利益将因此受损,进而使得贫富差距加大,影响居民消费OkunArthurM.ThePersonalTaxSurchargeandConsumerDemand,1968-70.BrookingsPaperscowActivity.1971.Blinder,AlanS.IntergenerationalTransfersandLifeCycleConsumption.A.E.R.PapersandProc.1976.Warren,N.A.AustralianTaxIncidencein1975-1976:SomePreliminaryResults[J].AustralianEconomicReview,1979,12(3):19-30.波特巴(Poterba,1988)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实施减税政策后,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因此减税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成本,增加消费PoterbaJamesM.AreConsumersForwardLooking?EvidencefromFiscalExperiments.TheAmericanEconomist.1988.。阿萨纳西斯(Athanasios,2007)结合19个经合组织国家的金融和消费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存在着绑定的流动性约束。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刺激消费,使经济更有效地复苏。如果当前“L型”经济走势存在,那么从纵向到横向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较早的衰退。此时,财税政策促进消费的效果也十分明显AthanasiosTagkalakis.Theeffectsoffiscalpolicyonconsumptioninrecessionsandexpansion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7(5).。阿尔弗雷多和奥利安(Alfredo&Oriol,2011)选取葡萄牙1977-2004年的经济数据进行VAR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将增加0.63个百分点。因此,只有减轻税负,让人民受益,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才能保证消费的增长PoterbaJamesM.AreConsumersForwardLooking?EvidencefromFiscalExperiments.TheAmericanEconomist.1988.AthanasiosTagkalakis.Theeffectsoffiscalpolicyonconsumptioninrecessionsandexpansion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7(5).AlfredoMarvaoPereira,OriolRoca-Sagalés.LongtermEffectsofFiscalPoliciesinPortugal.JournalofEconomicStudies.2011.除了以上内容,也有部分学者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税收对消费影响的实验研究。为了研究商品销售税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学者柴提(Chetty,2009)采用现场实验法(AFieldExperiment)的方法进行了为期3周的试验研究。柴提等人在参与实验的超市里对大约750种商品的销售量进行观测,在不改变商品价格的前提下,在商品价格中标明每种商品所含的税种及税收额,观察消费者对实验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周以后,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下降了约8%。基于以上实验,柴提等认为,商品需求的减少是由于价签上所表明的税收及税额等内容显著提高了商品销售税的显著性,而这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hettyR.TheSimpleEconomicsofSalienceandTaxation[J].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09:305-566.ChettyR.TheSimpleEconomicsofSalienceandTaxation[J].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09:305-566.有的学者还在国际层面探究税收对消费的影响作用。阿尔姆和埃尔格兰尼(Aim&Elglany,2013)以欧盟15个国家的1961-2005年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面板数据为基础,对税制结构和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增值税对消费具有抑制作用,对储蓄具有激励作用的结论,而个人所得税对消费有鼓励作用,对储蓄有抑制作用Alm,James,AsmaaEl-Ganainy.Value-addedTaxationandansumption[J],InternationalTaxandPublicFinance,2013,20(1),105-128.Alm,James,AsmaaEl-Ganainy.Value-addedTaxationandansumption[J],InternationalTaxandPublicFinance,2013,20(1),105-国内研究综述居民消费关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抱以极大的热情,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部分学者的研究聚焦于税收调节居民收入进而调节居民消费的角度,也有从税制结构等方面入手,本文主要选取我国某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研究进行总结,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及相关税收政策建议这两个方面。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王春雷(2012)王春雷.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2,(05):40-42.指出当前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二元消费结构的研究,他认为我国的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建议。中国的基尼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0.278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0.47,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0.4。除了基尼系数以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为2.57:1,2008和3.31:1。王春雷.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2,(05):40-42.谭顺、许东波、王钦广(2015)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出现消费不足的原因除了购买力不足与消费倾向降低之外,还存在三个非典型性成因:(1)历史传统原因:传统节俭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制约居民消费的扩大与更新。(2)经济转型原因:我国市场机制尚未健全与完善,消费市场发育及建设滞后。(3)经济战略原因:我国过去积极推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导致对外依赖程度高,而国际市场波动及低迷加剧了国内消费不足谭顺,许东波,王钦广.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三个非典型性成因[J].经济纵横,2015(11):50-53.。谭顺,许东波,王钦广.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三个非典型性成因[J].经济纵横,2015(11):50-53.除收入及收入差距影响消费外,王倩(2016)指出收入差距不仅影响消费能力,而且影响消费结构。以2012年为例,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46.79%,高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7.41%。两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说明收入差距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王倩.基于收入差距视角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6(12):52.。王倩.基于收入差距视角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6(12):52.郭东杰,余冰心(201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人口的流动和收入促进消费,而储蓄和实际利率对居民消费产生了负影响的结论。此外,他还表示,对于农村地区,富裕家庭已经转移到城镇,而农村当地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这种农村空心化是造成农村消费崩溃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以及购买力不足。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商品供给也与农村家庭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郭东杰,余冰心.计划生育、人口变迁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6(08):29-37.。郭东杰,余冰心.计划生育、人口变迁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6(08):29-37.范乔希(2016)通过对高收入人群消费状况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意愿不强,消费率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而这种现象主要是我国消费品市场和消费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范乔希.新常态下城乡居民消费不足原因及对策[J].中国统计,2017(03):58-60.。在居民消费结构方面,邓龙安(2020)表示,从现有驱动情况看,还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而这主要表现在非耐用类消费品的驱动效应相对较大,服务类和耐用品消费效应相对较小,这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不吻合邓龙安.居民消费需求释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性作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1):6-9.。范乔希.新常态下城乡居民消费不足原因及对策[J].中国统计,2017(03):58-60.邓龙安.居民消费需求释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性作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1):6-9.也有学者表示,除了上述原因,公共服务水平低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备会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影响。刘凤霞(2018)认为公共卫生体系、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消费大于政府消费,许多公共消费得不到可靠保障刘凤霞.关于社会保障对城乡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6):12-13.。李梦园(2018)运用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发现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步老龄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是解决居民后顾之忧、解放当前消费能力的必由之路。刘凤霞.关于社会保障对城乡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6):12-.2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在如何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方面,不少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李香菊、赵兰兵、赵博(2015)通过实证分析定量探讨了税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间接税不利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关税明显抑制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直接税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的扩大和升级李香菊,赵兰兵,赵博.税收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J].税务研究,2015(09):16-23.。具体税种方面,杨云(2017)认为,消费税率降低后居民最优消费都会相应地增加,进而增加总消费,促进宏观经济的扩张杨云.异质性经济主体条件下结构性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7.。李香菊,赵兰兵,赵博.税收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J].税务研究,2015(09):16-23.杨云.异质性经济主体条件下结构性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7.在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以及税收政策调整方面,武亚琳(2017)认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以及调整消费税及财产税相关政策等方法能够有效刺激消费需求。樊轶侠(2018)从居民及消费者的角度考量,认为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在推动消费升级上还存在不足,因此,助推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要以减税和降低税负感为主线,促使国民收入向居民部门倾斜,强化其改善消费者预期的作用,并进一步从消费供给入手进行完善樊轶侠.助推居民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优化研究[J].税务研究,2018(12):16-19.。张红建(2019)表示,制定的财税政策要能够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因此,中国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这种调整,可以保证居民消费方向的正确性,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张红建.如何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J].纳税,2019,13(34):26.。樊轶侠.助推居民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优化研究[J].税务研究,2018(12):16-19.张红建.如何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J].纳税,2019,13(34):26.另外,除了常规性的促进消费税收政策以外,路红艳(2019)认为,我国消费信贷政策仍不够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仅为9%,消费信贷产品种类少,无法完全满足新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因此,也可以从消费信贷产品入手,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调整、创新性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路红艳.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J].中国经贸导刊,2019(05):41-43.。路红艳.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J].中国经贸导刊,2019(05):41-43.第三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研究思路本文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和论文写作框架,简述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同时,回顾了国内外文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在本章的末尾,列举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主要是于现代消费理论及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首先是现代消费理论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了西方消费理论如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恒久性收入消费理论、随机游走消费理论等。第二部分是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了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税负转嫁理论。第三章是对我国居民消费状况及税收情况的统计分析。首先是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及税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从消费规模、消费率、消费结构等方面刻画中国目前消费状况。其次通过统计分析从我国税制结构、税收规模、间接税与直接税结构、税类结构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我国税收结构及现状。第四章是税收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通过Stata计量软件平台和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计量模型,对不同税种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通过研究结果,定性地验证了上述税收对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也为下一章理论建议提供了支持。第五章介绍的是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建议,主要从完善增值税及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提高税收再分配水平以及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等方法,通过税收政策改革来实现我国内需增长、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等目标。1.3.2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许多学者对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税收政策和居民消费需求提供了依据。本文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各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以期得出符合逻辑规律的研究内容和思路。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论文研究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定性分析可以让我们根据过去积累的知识的经验,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或者推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定量分析则可以运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数据,运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来论证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两种方法通常可以得出一致的研究结果,但定量研究方法,一是可以对我们的定性研究结果给予证明和数据支持,二是可以修正我们定性研究中出现的误差。通过定性分析方法,分析税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同时,搜集数据资料,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目前居民消费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实证分析法理论分析都是从逻辑上进行推导,如果没有实证分析,则不仅因为没有数据支撑和验证而显得是空谈,也无法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失去了其价值与意义。本文在分析了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上,利用了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回归模型,搜集整理了2008-2018年的相关数据,对各项主要税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政策改革建议。第四节可能的创新和不足1.4.1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之可能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比国内外有关的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分析我国在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中存在着哪些不足,研究了国外税收政策中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2)本文实证分析中加入了车船税及契税等非主要税种,数据范围更加广泛。(3)本文结论部分加入了提高居民最低收入标准等内容,使对策建议在实践中更具针对性。1.4.2研究工作存在的难点与不足之处首先,本文研究的对象——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可能不仅限于现代西方消费理论及相关研究中提到的因素,还可能局限于人们的实时心理,从而导致一定的随机性。此外,消费者的恐慌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等也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因此,心理学和社会学也可能成为消费行为研究的重要视角。但本文篇幅有限。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深度。其次,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税收政策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但大多数建议仅限于定性分析。因此,可能存在一些税收政策把握不到位的情况,或者缺乏可操作性的情况。最后,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研究所采用的部分数据较少,会影响到数据对论点的支撑。税收影响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本章的主要内容为现代消费理论概述及税收影响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首先是对现代西方消费理论进行的梳理,包括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等,随后阐述了税收经济学中重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税负转嫁等税收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理论。本章理论部分奠定了论文研究的基础,并为后文的实证检验提供分析依据及框架。第一节现代消费理论概述有学者认为,对现代西方消费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罗晰文.西方消费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消费成为西方国家的商业中心。消费理论逐渐与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相融合罗晰文.西方消费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第一阶段的西方消费理论主要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随绝对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即消费与绝对收入之间具备稳定的线性函数关系。函数关系式为: Ct=α+βYt (2.1)其中,Ct代表t时期的消费,Yt代表t期的收入,α代表自发性消费,β代表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即MPC)。“绝对收入假说”应强调消费支出与当期收入的关系,认为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不足是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原因,强调政府应当鼓励居民消费,并积极干预经济,加大政府投资力度JohnMaynardKeynes.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JohnMaynardKeynes.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是独立的,他们的行为是可逆的。消费不取决于人们目前的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杜森贝里的理论源于他对以下现象的观察:10000美元的非白人家庭,比收入相同的白人家庭的储蓄更多。他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白人家庭通常是住在房租较高10000美元年收入的白人家庭来说,他的收入同其白人邻居相比可能并不算高,而对于一个拥有10000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的差别,可以用他们各自的相对收入—相对于邻居或同等家庭收入的收入水平—的高低来加以解释。。他将“过去收入”杜森贝里的理论源于他对以下现象的观察:10000美元的非白人家庭,比收入相同的白人家庭的储蓄更多。他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白人家庭通常是住在房租较高10000美元年收入的白人家庭来说,他的收入同其白人邻居相比可能并不算高,而对于一个拥有10000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的差别,可以用他们各自的相对收入—相对于邻居或同等家庭收入的收入水平—的高低来加以解释。JAMESS.DUESENBERRY,Income,SavingandtheTheoryofConsumerBehavior.1950[J].GeneralInformation,1951:325-328. (2.2)其中,Ct代表t时期的消费,Yt代表t期的收入,Y表示第t期之前的最高收入。根据“相对收入假说”,如果在微观层面上来讨论单个消费者行为,“相对收入”它指的是某个消费者相对于其邻居的收入水平。如果我们从宏观上讨论整个社会的整体消费行为,“相对收入”可以理解为历史上某一时期相对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收入水平。这个特殊的时期通常是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时期。2.1.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第二阶段以莫迪利亚尼和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续收入假说”为代表。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特定时期的消费取决于对终身收入的预期,而不是当前收入。在资源总量的约束下,代表性消费者追求其一生的平稳消费,并根据其一生的预期收入安排其消费和储蓄,从而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跨时间的消费最优配置ModiglianiF.,RBrumberg,1954,UtilitypretationofCross-SectionData[A],inF.ModiglianiModiglianiF.,RBrumberg,1954,UtilitypretationofCross-SectionData[A],inF.ModiglianiPress.AnalysisandtheConsumptionFunction:AnIntertheCollectedPapersofFrancoModiliani[C],MITPress.相比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的微观基础较强,可以解释长期消费的稳定性和短期消费波动的原因。·提出“持久收入假说”,是将消费与收入分别按持久性与暂时性划分,消费分为“暂时消费”和“持久消费”,收入分为“暂时收入”(如中奖、捐赠)和“持久收入”。经过实证分3Y来表示全部当前收入,Yp表示持久收入,Yt表示暂时收入,则有: Y=Yp+Yt (2.3)与收入对应,当消费划分为暂时消费(例如由于缺货而推迟购买和由于减价而提前的购买等等C持久性消费,Ct表示暂时性消费,则有: C=Cp+Ct (2.4)弗里德曼作了如下具体假设:暂时性消费与永久性消费无关,暂时性收入与永久性收入无关,暂时性消费与暂时性收入无关,但永久性消费与永久性收入成正比,比例大小取决于利率、财富和收入比率等。持久消费和持久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2.5)弗里德曼认为,只有持久性消费与持久性收入之间存在正比关系,但在长期中,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对这种关系正好相互抵消,因此暂时性消费与暂时性收入不具备稳定的关系FriedmanM.A.1957,TheoryoftheConsumptionFunction[M]FriedmanM.A.1957,TheoryoftheConsumptionFunction[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1.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第三阶段主要包括了“随机游走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以及“流动性约束假说”。霍尔通过将未来不确定因素引入到在永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设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随机过程方法对其进行修正。研究发现,未来边际效用的条件期望仅是当前消费水平的函数,与其他因素(现在、过去的收入、财富等)无关。。换言之,他认为,人们的边际效用评价具有“随机游走”性质。霍尔通过引入了理性预期,将消费理论从确定性条件推进到不确定性条件,函数表达式为: Ct=Ct-1+et (2-6)其中现期消费为Ct,上期消费为Ct-1,et为随机变量HallRE.1978,StochasticImplication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oftheLifeCycle-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TheoryandEvidence[J]86(6):971-987.HallRE.1978,StochasticImplication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oftheLifeCycle-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TheoryandEvidence[J]86(6):971-987.这一模型的另一个理论含义是,消费者应该以其终身财富的年金价值来增加消费,而这是由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者认为,收入的变化是永久性的或暂时性的,当被他们认为是永久性的收入变化时,消费者对于自身消费的调整会更大。此外,消费者的行为具有确定性等价的特征:只要未来收入的变化不会改变预期,他们就不会改变当前的消费。利兰德(LelandHyane)1968年首次提出“预防性储蓄假说”LelandH.E.,1968,"SavingsandUncertainty:thePrecautionaryDemandforSaving”,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82,pp.465-473.,指出消费者的谨慎动机可以由其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来描述。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时,与确定性情形相比,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主体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消费行为;当经济主体无法提取金融资产或借贷以维持正常消费水平时,这些行动者面临流动性约束。此外,该假说还认为,在不确定性下,消费者不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平均分配储蓄,而是会形成预防性储蓄,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事件LelandH.E.,1968,"SavingsandUncertainty:thePrecautionaryDemandforSaving”,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82,pp.465-473.“流动性约束”(LiquidityConstraint)又称信贷约束,是指家庭向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以满足其消费需求的能力约束流动性约束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消费者没有财富,不能将现有财富变现或难以将其抵押获得贷款;二是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均衡的信贷利率高于信息对称情况;三是信贷市场不发达,消费信贷规模小,种类少;四是各国对破产和取消贷款抵押回赎权的规定不同,一般破产程序越严,取消贷款抵押回赎权的期限越长,放贷者对借款人资格的审查更严格。。根据流动性约束理论,只要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的约束,其当前的消费就会减少,消费路径也不再平坦。流动性约束从两个方面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一是当前的流动性约束,使消费者仅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二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流动性约束,使消费者倾向于增加当前储蓄。两者都会降低当前消费者的消费,相应的消费者储蓄动机也会随着流动性约束的增加而增强。因此,可以认为,当前消费者的收入影响消费,消费对可预期收入的变化是敏感的。流动性约束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消费者没有财富,不能将现有财富变现或难以将其抵押获得贷款;二是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均衡的信贷利率高于信息对称情况;三是信贷市场不发达,消费信贷规模小,种类少;四是各国对破产和取消贷款抵押回赎权的规定不同,一般破产程序越严,取消贷款抵押回赎权的期限越长,放贷者对借款人资格的审查更严格。综上所述,现代消费理论在研究经济学问题中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了解现代消费理论对于研究税收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奠定了基础。第二节税收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税收虽然为政府财政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会对个人、家庭、厂商等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整体福利。就消费角度来说,税收作为一个重要的杠杆,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税收这一杠杆的合理使用可以对居民消费起到重要影响,起到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的增长规模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等作用。2.2.1税收的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收入。税收本身的收入效应并不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它只是说明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到了政府。但是,纳税人对收入效应引起的劳动、储蓄和投资的进一步反应将改变经济的效率。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收入效应意味着私人收入向政府收入的转移。当政府征税时会减少私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国民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以及政府购买;总收入则包括消费、储蓄及税收。因此,宏观均衡条件用等式可表示为c+i+g=c+s+t此处的t并不单单指税收,而是指的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的净纳税额。。设总收入为y,则有y=c+i+g此处的t并不单单指税收,而是指的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的净纳税额。根据三部门经济函数可知,当存在政府税收时,消费函数为: c=α+β(y-t) (2-7)其中c代表居民消费,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与y的乘积代表收入的引致消费在消费经济学中,我们将消费分为自发消费及引致消费。自发消费指的是必不可少的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引致消费是自发消费的对称,即由消费中内生变量而引起的一部分消费。在消费经济学中,我们将消费分为自发消费及引致消费。自发消费指的是必不可少的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引致消费是自发消费的对称,即由消费中内生变量而引起的一部分消费。此时的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可以写成: y=c+i+g=α+β(y-t)+i+g (2-8)均衡收入为: (2-9)求偏导可得: =kt (2-10)其中kt为税收乘数。可以看到,由于β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且0<β<1,则有kt<0,即税收与收入呈反向变动关系,也就代表着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加而减少,进而影响消费,使消费减少。此外,由于税收乘数效应的存在,当政府增加税收时,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会导致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因此如果这样继续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将以增税的倍数下降,这表明税收带来的收入转移对居民消费影响很大。税收替代效应是指当某一税收影响相对价格或效益时,人们选择某一消费或活动来替代另一消费或活动。也就是说,当政府征税时,政府税收改变了一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使纳税人放弃这种经济活动,代之以另一种经济活动。税收的替代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为改变资源的有效性配置,使得国民福利对政府的转移规模大于国民福利的损失,即居民要承担额外的国民福利损失,此时的市场经济处于非帕累托最优状态。具体而言,税收会改变市场均衡价格等于生产者边际成本及消费者边际收益这一效率最大化条件,进而减少生产者剩余及消费者剩余,使得政府得到的居民福利转移小于居民福利减少额,降低经济产出水平,进而使居民消费减少。税收的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同时存在且方向相反,但并不会相互抵消,因为它们的效应大小会有所不同。如图2.1所示:图2.1税收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图2.1中假设某消费者,在既定预算约束条件下消费两种商品,X1与X2。他们的价格比就是图中预算约束线AB′的斜率。在没有税收情况下,该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消费情况如U2所示,该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于b点,表示在既定的价格水平及预算约束下,该社会成员消费相当于X1与X2的两种产品并使消费者自身效用达到最大值。当对商品X1征税后,X1的价格上升,则意味着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由原来的AB′变为了AB,消费者均衡的点由b变为点a,这意味着消费者的满足水平降低了。由于商品X1的价格上升,对商品X1的需求量由OX1′′变为了OX1′。假定消费者的收入在价格上升后适当减少,从而使他与价格上升后的消费束一致,这意味着一条平行于AB′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也就是图片中的FG。所谓替代效应是指从价格变化后的均衡点a到c的移动,或者说,当购买力保持不变时,由价格变化引起的商品X1的需求量的变化,即为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可表示为OX1′′-OX1′=X1′X1′′。由原预算线AB′向FG移动时,标志着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减少,由此而引起的从原均衡点到新均衡点c移动,就是所谓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可表示为OX1′′′-OX1′′=X1′′X1′′′。2.2.2税负转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当纳税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负税人的这个过程,称之为税负转嫁姚晓寒,胡号寰.姚晓寒,胡号寰.局部均衡条件下的税负转嫁定量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39(06):38-40.根据税负能否转移,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所谓直接税,是指纳税人同时是实际纳税人,纳税人不能或者不方便将税负转嫁给他人。属于直接税的这类税收的纳税人,不仅在表面上有纳税义务,而且也是实际上的税收承担者,即纳税人与\h负税人一致。直接税的代表税种有所得税及财产税。所得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同时减少现期消费及储蓄。假定居民收入仅用于现期消费或储蓄,而储蓄的目的是未来消费。征收所得税将减少纳税人的当前可支配收入,此时收入效应使纳税人同时减少现期消费与储蓄。因此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消费仅产生收入效应,此时无论是现期消费、储蓄及未来消费都会减少。基于同种假设,当居民收入仅用于现期消费或储蓄(未来消费)时,征收财产税后,财产所有者的净收益减少,净收益的下降使得通过储蓄积累的财产相对于现期消费变得更加昂贵,理性消费者会增加现期消费,减少储蓄及未来消费。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代表的直接税直接向纳税人征收,中间不存在税负转移。直接税的结果是直接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开征直接税对居民的消费基本不会产生替代效应,只存在收入效应。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如消费税、增值税、关税等。间接税通常通过提高商品售价或劳务价格等办法转嫁出去,最终由消费者负担。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及劳务征收,故有着征税对象普遍、税源充足等优点,能够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充足;此外,由于间接税是采用比例税率,因此税收征收简便易行。间接税主要指的是商品税,包括了消费税、增值税等。商品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居民收入分成两部分进行分配,一部分用于储蓄,另一部分用于消费,然后商品税通过影响消费品的价格来提高消费与储蓄的相对价格,使消费相比于储蓄来说更加“昂贵”。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此时会增加储蓄。其次,政府在征收商品税时,可以对不同的商品或服务选择不同的税率。物价上涨是商品税转嫁税收负担的常用方式,通过物价上涨可以将商品税转嫁给消费者。此时,应税货物或劳务的价格涨幅较大,改变了整个商品市场的效率。此时,商品税的替代改变了理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消费结构,税收对居民的消费选择产生了影响。实际上,税收对居民消费影响十分复杂。例如除了上述机制之外,税收作为财富再分配机制的关键要素,课税是否公平一般来说,税收公平包含两种概念: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原则要求支付能力相等的纳税人应当缴纳相等的税款,纵向公平则要求支付能力不相等的纳税人缴纳不相等的税款,即支付能力较高者应当缴纳相等的税款。本处的公平指的是纵向公平。一般来说,税收公平包含两种概念: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原则要求支付能力相等的纳税人应当缴纳相等的税款,纵向公平则要求支付能力不相等的纳税人缴纳不相等的税款,即支付能力较高者应当缴纳相等的税款。本处的公平指的是纵向公平。从长期来看,税收制度对居民消费也有着深远影响。消费包括了居民的生活消费、教育消费以及医疗消费等多方面内容,例如对文具、书籍等产品尽量少征税或者不征税,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风气改善、鼓励人们多看书、提高国家整体知识水平。再比如对烟草及香烟等商品实行相对较重的税收政策,有助于提高整体国民的健康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第三章我国居民消费及税收现状本章将对中国现行的居民消费及税收状况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本章从消费规模、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消费率及居民消费水平、结构等方面对中国目前的消费状况进行刻画,而中国税收现状则分为税制结构、税收规模、各税类占比等内容。本章通过统计我国居民消费及税收的现状,探究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假设,进而在下一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第一节居民消费现状分析3.1.1消费规模分析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示我国近20年来的消费水平及规模,本文选取了能够反应消费情况的三个指标:最终消费、居民消费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终消费,又称最终消费支出,是指本国的常住单位为满足一定时期内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国内和国外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总额。最终消费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t"/item/%E6%9C%80%E7%BB%88%E6%B6%88%E8%B4%B9/_blank"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指的是居民为了个人最终消费需求而购买的(或以其它方式获得的)\t"/item/%E6%9C%80%E7%BB%88%E6%B6%88%E8%B4%B9/_blank"物质产品和\t"/item/%E6%9C%80%E7%BB%88%E6%B6%88%E8%B4%B9/_blank"劳务的全部\t"/item/%E6%9C%80%E7%BB%88%E6%B6%88%E8%B4%B9/_blank"支出(消费);政府消费则指的是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t"/item/%E7%A4%BE%E4%BC%9A%E6%B6%88%E8%B4%B9%E5%93%81%E9%9B%B6%E5%94%AE%E6%80%BB%E9%A2%9D/_blank"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t"/item/%E7%A4%BE%E4%BC%9A%E6%B6%88%E8%B4%B9%E5%93%81%E9%9B%B6%E5%94%AE%E6%80%BB%E9%A2%9D/_blank"个人、\t"/item/%E7%A4%BE%E4%BC%9A%E6%B6%88%E8%B4%B9%E5%93%81%E9%9B%B6%E5%94%AE%E6%80%BB%E9%A2%9D/_blank"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t"/item/%E7%A4%BE%E4%BC%9A%E6%B6%88%E8%B4%B9%E5%93%81%E9%9B%B6%E5%94%AE%E6%80%BB%E9%A2%9D/_blank"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具体情况如表3.1所示:表3.1最终消费、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年份最终消费(亿元)居民消费(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99956667.341845.835647.9200063748.946863.339105.7200168661.150464.743055.4200274227.55466748135.920037973558689.952516.3200489394.465724.859501
续表3.1年份最终消费(亿元)居民消费(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05101872.574153.768352.62006115364.382842.479145.22007137737.198231.393571.62008158899.2112654.7114830.12009174538.6123121.9133048.22010201581.4141465.51580082011244747.3170390.8187205.82012275443.9190584.8214432.72013306663.7212477.3242842.82014338031.2236238.5271896.12015371920.7260202.4300930.82016410806.4288668.2332316.32017456518.2320689.5366261.62018506134.9354124.4380986.9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图3.1最终消费、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从表3.1中可以看到,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在近20年里不断提高,其中最终消费由1999年的41845.8亿元增长2018年的354124.4亿元,增长了7.93倍;居民消费金额由1999年的41845.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54124.4亿元,增长了7.4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9年的35647.9亿元增长到380986.9亿元,增长了9.68倍。总的来说,我国消费规模呈现逐年递增趋势。3.1.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经济增长由投资(资本形成总额)、消费(最终消费支出)和净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净出口)驱动。在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因此,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而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由消费拉动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和消费尤为重要。直到2014年,消费需求才超过投资(资本形成总额),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具体情况如表3.2所示:表3.2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情况年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长贡献率(%)增长拉动(百分点)增长贡献率(%)增长拉动(百分点)增长贡献率(%)增长拉动(百分点)199988.76.821.21.6-9.9-0.7200078.86.721.71.8-0.502001504.263.55.3-13.5-1.2200258.15.340200336.13.668.86.9-4.9-0.5200442.94.3626.3-4.9-0.5200556.86.533.13.810.11.1200643.25.542.55.414.31.8200747.96.81.1200842.70.4200957.65.485.38-42.9-4201047.4563.46.7-10.8-1.1201165.76.341.13.9-6.8-0.6201255.44.40.2201350.23.953.14.1-3.3-0.2201456.34.2453.3-1.3-0.12015694.90.5201666.54.6453.1-11.6-0.9201757.540.3201865.94.441.52.8-7.4-0.5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图3.21999-2018年中国消费、投资及出口贡献率变化情况图3.31999-2018年中国消费、投资及出口对经济的拉动百分点3.1.3居民消费率现状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支出以及政府消费支出。居民消费率指的是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总额为480340.6亿元,其中居民消费总额为348209.6亿元,政府消费总额为132131.0亿元。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1元,我国居民消费率达到38.7%。我国近20年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如表3.3所示:表3.3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情况年份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199962.90%46.45%200063.88%46.96%200162.20%45.72%200261.18%45.06%200358.14%42.79%200455.40%40.73%200554.29%39.52%200652.53%37.72%200750.92%36.31%200849.96%35.42%200950.21%35.42%201049.35%34.63%201150.56%35.20%201251.10%35.36%201351.42%35.63%201452.28%36.54%201553.74%37.60%201655.07%38.70%201755.07%38.68%201855.27%38.67%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图3.41999-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情况从图3.4中可以看到,我国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经过了几年的下滑后于2011年呈现升高态势,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在2018年达到顶峰。然而,从国际角度看,2018年中国消费率不仅远低于美国(69.5%),也低于老龄化严重、消费增长乏力的日本(56.3%)和韩国(47.8%),甚至低于印度(59.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不过换个角度分析,正因为我国居民消费在横向对比上低于其他国家,所以也预示着国人消费扩张的潜力仍然较大,前景可期。第二节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现状3.2.1居民消费差距大,城乡二级化严重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差别。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如表3.4所示:
表3.4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情况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19995,854.002,210.304,615.901,577.4020006,280.002,253.404,998.001,670.1020016,859.602,366.405,309.001,741.1020027,702.802,475.606,029.901,834.3020038,472.202,622.206,510.901,943.3020049,421.602,936.407,182.102,184.70200510,493.003,254.907,942.902,555.40200611,759.503,587.008,696.602,829.00200713,785.804,140.409,997.503,223.90200815,785.804,760.6011,242.903,660.70200917,174.705,153.2012,264.603,993.50201019,109.405,919.0013,471.504,381.80201121,809.806,977.3015,160.905,221.10201224,564.727,916.5816,674.305,908.00201326,467.009,429.5918,487.547,485.15201428,843.8510,488.8819,968.088,382.57201531,194.8311,421.7121,392.369,222.59201633,616.2512,363.4123,078.9010,129.78201736,396.1913,432.4324,444.9510,954.53201839,250.8414,617.0326,112.3112,124.27图3.5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图3.61999-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从表3.4中可以看到,在城乡层面的居民消费有较大差异:首先,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低,在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可支配收入为39250.8元,而农村居民仅为26112.31元,相差较多。这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较大差异是导致消费能力不足的一部分原因。这说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已经递减,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对于提高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实现由提高消费需求引领经济增长的目标,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仍然呈现升高趋势,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将对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有着良好作用,也更有效率。3.2.2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明显,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落后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是目标市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够反映一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和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衣食住行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越小,衣食住行、交通、娱乐、医疗、旅游、教育等所占比例越大,则代表消费结构越先进、家庭越富裕。我国城乡居民2013-2018年各项消费支出如表3.5及表3.6所示:表3.5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年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01330.1%8.4%23.3%6.1%12.5%10.8%6.1%2.7%201430.0%8.1%22.5%6.2%13.2%10.7%6.5%2.7%201529.7%8.0%22.1%6.1%13.5%11.1%6.7%2.7%201629.3%7.5%22.2%6.2%13.8%11.4%7.1%2.6%201728.6%7.2%22.8%6.2%13.6%11.6%7.3%2.7%201827.7%6.9%24.0%6.2%13.3%11.4%7.8%2.6%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
表3.6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年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01334.1%6.1%21.1%6.1%11.7%10.1%8.9%1.9%201433.6%6.1%21.0%6.0%12.1%10.3%9.0%1.9%201533.0%6.0%20.9%5.9%12.6%10.5%9.2%1.9%201632.2%5.7%21.2%5.9%13.4%10.6%9.2%1.8%201731.2%5.6%21.5%5.8%13.8%10.7%9.7%1.8%201830.1%5.3%21.9%5.9%13.9%10.7%10.2%1.8%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总的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发生了变化,交通、通讯、娱乐、教育等享受性和服务性消费逐渐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其消费支出结构集中于食品烟酒、生活用品及服务以及医疗保健支出等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相对与城镇居民而言,还处于较低层次。就以上分析,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水平的差异在税收层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增值税比重较高,这导致了税收再分配作用不明显,从而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呈现较大差别。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进一步会影响消费结构,使得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军民群体要将较大比例的收入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上。本文就增值税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提出假设1:增值税收入与居民消费呈负相关。第三节我国税制结构及情况3.3.1我国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补充的复合税制结构体系。这种税制可以使我国税收在多个环节、多层次发挥作用。我国目前现行税种有18种。根据税收负担能否转嫁,本文对我国目前实行的主要税种划分如表3.7所示:表3.7中国现行间接税与直接税的划分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山州麻栗坡县消防救援大队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国殇考试题及答案
- 历年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财务会计学(安徽财经大学)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级微观经济学(双语)(山东联盟)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外陶瓷商务英语知到智慧树答案
- 血液肿瘤科PICC专项技术理论考题(附答案)
- 2025版商品房认购及智能家居安装协议范本
- 2025年度专业地板砖铺装施工服务合同
- 2025版汽车经销商品牌授权及销售支持合同
-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 2025年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产品认证基础)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2030中国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医生培训体系与手术量增长关联报告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解析版)
- 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语文新初一均衡分班试卷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5-2026小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安排表:启智育心绘蓝图筑梦前行谱新篇
- GB/T 30807-2025建筑用绝热制品浸泡法测定长期吸水性
- 无限极中医秋季养生课件
- GB/T 23806-2025精细陶瓷断裂韧性试验方法单边预裂纹梁(SEPB)法
- 妇科常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