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资料_第1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资料_第2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资料_第3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资料_第4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件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作者介绍第一页第二页,共55页。4.“废墟文学”5.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6.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第二页第三页,共55页。废墟文学

二战结束之后,一批德国作家在其作品中“描写战争,描写归来”,同时也描写“在战争中曾经看到并且在归来时所面对的废墟”。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废墟文学”,“战后文学”,或者归来文学。“废墟文学”是战后一批作家用他们特有的视角观察战争给城市和人带来的巨大创伤,反映战后生活的痛苦,人们精神世界的压抑、失落。战争给这一代人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战后废墟文学理解成创伤文学,或者颓废文学。借助这些德国作家的眼睛,人们也能看到城市废墟之上的重建,人们精神废墟上的重新崛起的希望。第三页第四页,共55页。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四页第五页,共55页。镜框甲胄

坍塌惬意粗犷

模样包扎

呢喃瘦削肃穆

诅咒憎恨襁褓kuàngzhòutānqièguǎngmúzānínánxuēmùcuìzǔzhòuzēngqiǎngbǎo第五页第六页,共55页。问题导读标题是何含义?德国人为何要让他们的青年学生在黑板上用六种字体写下这段铭文?第六页第七页,共55页。整体感知“我”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我”是一个新入伍的士兵,参加战斗受伤后被送往医院,上楼途中一直怀疑自己身处母校,并最终由黑板上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就是“我”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第七页第八页,共55页。合作探究1.为何母校让“我”不敢确定它就是“我”的母校?①主观上:“我”受了重伤,高烧,被打了麻醉药,处于半昏迷的状态。②客观上:母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结:战争摧毁人类文明第八页第九页,共55页。“我”: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失去双臂和右腿的伤残士兵2.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主人公“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总结:战争摧残人类肉体第九页第十页,共55页。3.战争让学校变成了医院,战争让学生变成了伤残士兵,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德国法西斯发动的不义之战4.在“我”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前,“我”喜欢这场战争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喜欢。第十页第十一页,共55页。5.是什么让“我”喜欢这场战争?(“我”是生来好战吗?)“流浪人,你若到东京,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哈尔滨,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55页。(1)如果日本在他们的学校里也让学生抄这样的铭文,那是什么用意?——日本向他的国民宣传哈尔滨是属于他们的,将哈尔滨看做是自己的领土,蛊惑青年学生为夺回所谓的领土而参战。同样:德国也正是用这样的铭文来向他的国民宣传原先的殖民地多戈甚至其他地方是自己的领土,从而鼓动青年学生为夺回殖民地而战!它是在对青年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55页。(2)小说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证明它是在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学校里挂着多戈的风景画图画书里尽是打仗的图片墙上还挂着复仇女神美狄亚的肖像画《美狄亚》……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55页。美狄亚——复仇女神她为了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杀死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如愿嫁给了伊阿宋。后因伊阿宋移情别恋,她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设计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之后,伊阿宋自刎于宫殿门前。而美狄亚驾驶用魔法召唤出来的魔龙回到自己原来的故乡,取得了父亲对于自己曾经与伊阿宋逃出宫之事的谅解,并用魔法帮助父亲夺回了王位。她被称为“复仇女神”。

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55页。“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意在告诉学生:一战结束,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签和约,付赔款,弄得兵困马乏,民不聊生;经过几年挣扎后,逐渐恢复元气,首先想做的就是借报当年一箭之仇之名兴兵挞伐,不择手段替国雪耻。《美狄亚》虽是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但在此起到的象征意义却是复仇,从学生一进中学就激发起他们的复仇情绪。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55页。挑刺的少年——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刻画的是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的细节,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55页。“《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是在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这是法西斯灌输崇尚武力、坚韧勇敢的军人品格的表现。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55页。多哥的风景画——文中多哥的风景画“色彩鲜艳”,“十分逼真”,画上有“大串香蕉”,“左边一串”,“右边一串”,1884年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多哥物产很丰富。“多哥的彩色画”挂在学校中,意味着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而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是德国法西斯殖民主义在学校里渗透的标志。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55页。希特勒: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55页。老弗里茨: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1712-1786),继承普鲁士王位后,为了扩张他的王国,在接下来的23年里不断与邻国征战使得普鲁士在之后许多年里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力量。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55页。恺撒:结束了罗马的民主共和政体,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裁权力,成为终身独裁者。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55页。尼采:鼓吹战争,渴望战争到来,欢迎欧洲各国军国主义化,并把这看作是复兴人类的手段。他的思想被后来的法西斯主义所利用和吸收,他本人也被法西斯主义者尊为思想先驱。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55页。在此我们看到,学校里的布置,除了常规外,还多了很多代表权力意志及宣扬侵略思想的人物画像和雕塑。并且,通过“我”的犹豫不定,可见不止一所文科学校是这个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们是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接受了怎样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思想戕害。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55页。复仇尚武侵略种族殖民信仰纳粹军国主义教育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55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一段铭文帮助“我”认出了母校,解开了心头的疑惑,也解开了作者在小说开头设置的悬念:“我”真的在母校;而悬念解开的同时,我们也认清了德国法西斯用军国主义教育毒害青年的罪恶。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55页。6.“我”现在还喜欢这场战争吗?“我”本来以为可以通过战争获得荣耀(“我”梦想自己可以留名纪念碑、留名校史),可是当“我”受伤大喊大叫时根本没有人关心我,困倦、冷漠、平静,只有“我”独自面对严重残疾的现实。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当我认出昔日的门房比尔格勒时,“我”非常自然地发出了对牛奶的呼唤,他引发了“我”对过去平静生活的回忆,认识到只有和平才能让我享用牛奶,战争中连水都不可得。总结:和平才是人心所向(哪怕他曾经受过军国主义那么深的毒害)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55页。为什么小说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反复描述?(找出这样的描述)烘托了小说的主题。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描写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文本研读——环境描写: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55页。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安排在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争是对文明的摧残。——主题

文明与野蛮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55页。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他幼稚、无知,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惨痛的教训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55页。文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55页。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55页。讨论:“我”为什么会走上战场的?是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揭露纳粹穷兵黩武的本质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55页。讨论:(1)看到“我的手迹”,“我”为什么“震撼”“惊骇万状”“心剧烈跳动”?受欺骗、被损害、醒悟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55页。(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惨不忍睹的场面四肢仅存一肢、

残酷的现实青春不再潇洒英雄梦完结,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现实。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摧垮人类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55页。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55页。题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铭文的起句,“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小说以此为题,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第三十六页第三十七页,共55页。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4)表达了反战的主题第三十七页第三十八页,共55页。谈谈小说的艺术特点(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

(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

(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

(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伯尔小说创作既遵循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

传统性小说是事实性的叙述,读者们好像面对小说家而坐,听他讲故事。小说家坐在窗边眺望,将他所见的逐一传达给我们听。我们只能洗耳恭听,别无他法。

主观性小说家把我们安置在窗边,使我们自己也可以向窗外眺望,而且由于他的安排,我们有时好似身历其境,在做梦一样。我们不但是旁观者,而且也是演出者。我们进入书中角色的意识和头脑。

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55页。(三)拓展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第三十九页第四十页,共55页。消息一:《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第四十页第四十一页,共55页。消息二: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月1日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拜靖国神社。

第四十一页第四十二页,共55页。跪着的日尔曼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贵勃兰特第四十二页第四十三页,共55页。当地时间12月26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迎来12月26日执政一周年之际,参拜靖国神社。图为安倍晋三抵达靖国神社。第四十三页第四十四页,共55页。课堂小结“我”受军国主义的蛊惑,稀里糊涂走上了为法西斯侵略战争卖命的战场,在短短三个月后,面对自己严重伤残、无人关心的残酷现实,终于认识到和平的美好。这篇小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悬念的解答完成了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希望我们分析本文所用的方法对大家解读其他小说也有所帮助。第四十四页第四十五页,共55页。

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第四十五页第四十六页,共55页。比较阅读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但叙述的角度不同,有着怎样的区别?《一》:为国而战《流》:为法西斯卖命《一》: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第四十六页第四十七页,共55页。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比较阅读参战目的:《一》中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一》中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一》中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第四十七页第四十八页,共55页。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主题比较: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第四十八页第四十九页,共55页。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