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型时期社会失范现象研究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则对原有的社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失范现象。围绕社会失范以及对失范的社会控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失范的发展历程对于转型期中国出现的社会失范现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既有宏观社会结构上的研究,也有微观个体行为上的研究;既有对社会失范总体、概括性的研究,也有对具体失范及越轨行为的研究;既有对社会失范现象的描述性研究,也有对社会失范特点、功能的解释性研究。鲍宗豪、李振对社会失范的涵义进行了阐释。从现象上看,失范是背离某一具体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但从社会存在论的角度来看,失范针对的不只是现实的具体条文规定,而是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标准。社会失范是一种与社会所固守的行为方式相悖的社会事实,与社会存在的控制对象、控制内容直接相关(鲍宗豪、李振,2000)。杨桂华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社会失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失范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一是社会结构中“点”的失范,即由某一点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失范;其二是社会结构中“面”的失范,即由一个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双重结构之间秩序的改变;其三是社会结构中“体”的失范,即社会结构关系的全面“混乱”,其中“体”的失范是最严重的(杨桂华,1998)。失范总是与社会规范相伴而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现为规范建立——规范丧失或破坏——规范再建立这样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就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旧的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还不具备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出现社会规范权威失落、社会规范真空或规范冲突的状态。在社会失范状态下,各种旧的规范、新的规范以及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人们自创的规范杂然并存,从而出现社会失范现象,导致大量越轨行为发生(孙立平,1991;袁华音,1994;陈勇江,1994;蒋晓梅,1997;娜拉,1998;田翠琴,1999;郭星华,2002;张军,2000)。在社会结构层次上,由于结构弹性的出现,传统关系的弱化以及经济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由社会结构矛盾积聚起来的潜在张力得以释放,并日渐表面化、经常化,成为现实的社会力量。随之而来的是原有调节或整合机制的逐渐失灵,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紧张、失范、冲突(孙立平,1991;蒋晓梅,1997;朱俊强,1997;娜拉,1998;杨桂华,1998;田翠琴,1999;张军2000;朱力等,2002)。在微观的个体行为层次上,由于我国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变性,导致人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矛盾性、浮躁性和表现性的态势(张军,2000)。转型期中国社会失范现象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利益分配不合理。利益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根本关系,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利益关系的调整。当今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因为利益关系的失衡造成的(陈勇江,1994;蒋晓梅,1997;张微,2001)。第二,社会控制能力弱化。法制建设不理想,社会控制滞后,控制力下降;某些重要环节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某些社会政策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程度不高(蒋晓梅,1997;朱俊强,1997;黄家滨,1997;樊平,1998)。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心理严重失衡。在转型社会中,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社会价值出现多元化,思想道德领域出现多类型、多层次、多趋向的复杂情况,社会心理严重失衡,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沉渣泛起,从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蒋晓梅,1997;张军,2000)。第四,权力腐败等不正之风蔓延,越轨行为增多。由于人们利益欲望的迅速膨胀和发展,利益主体的行为缺乏规范和权力的介入,导致腐败滋生,权力腐败迅速蔓延,越轨行为增多(蒋晓梅,1997;娜拉,1998;张军,2000)。转型期中国社会失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社会规范出现二元形态,即在公开规范之外出现第二规范;第二,失范行为的利益特性,表现为一味地追逐利益而置价值取向于不顾;第三,失范的敏感部位在异质体之间的交接处(朱志杰,1990)。社会失范具有双重功能,它既有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负功能,也有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的正功能。一方面,社会失范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是导致社会规范作用丧失、社会发展目标倾斜、社会结构秩序混乱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社会失范又能发挥调节规范坐标、丰富规范内容、促进社会规范更新的作用(樊平,1998;张军,2000;鲍宗豪、李振,2000)。二、在讨论社会不平等的原因(一)社会失范产生的原因对于社会失范产生的原因,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都进行探讨,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龙勃罗梭运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失范现象,探索人的生理因素与社会失范的关系。他认为,社会失范以及由此引发的越轨行为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社会失范的生理原因。心理学方面,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从人们的心理方面寻找社会失范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如果人格中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就会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这是造成个人越轨的重要原因。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解释强调导致社会失范的个人特质,把社会失范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生理或心理因素。社会学则重在探索社会失范的社会原因,强调社会环境是导致社会失范的主要因素。对于社会失范产生的原因,社会学界形成了社会解组论、差异交往论、失范与机会结构论、标签论、亚文化论和社会冲突论等不同的理论派别。第一,社会解组论认为,稳定及密切的社会关系是规范发挥约束效力的保证。社会变迁破坏了正常的规范体系,使初级群体的功能减弱,对个人的控制力下降,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社会处于失范状态,离轨行为大量产生(帕克、伯吉斯,1925)。第二,差异交往理论认为,在面对面的互动群体中,一个人由于与别人结交而成为越轨者,原因在于他所结交的对象喜欢从事各种越轨行为(苏瑟兰,1945,1950)。这一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失范与离轨行为的文化传递,它注重人们的交往差异对个人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第三,失范与机会结构论认为,社会在提出一系列文化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化手段。而当人们很少获得社会合法化手段实现社会目标时,各种离轨行为就大量发生。此时的社会离轨表现为社会成员采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根据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默顿提出了社会成员行为的五种适应模式,即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退隐主义、反抗,除第一种模式外,其余四种都是不同程度的社会失范与离轨(默顿,1982)。第四,标签论认为,社会失范是由社会的反应,特别是特定群体、特定人的反应所决定的。这些群体和关键人物订立了哪些行为属于失范和离轨的规则,他们把这些规则用于特定的人,给他们贴上社会失范与离轨标签而使之成为局外人(莱默特,1951;贝克尔,1964)。第五,亚文化论认为,社会越轨者并非自己有意违背社会规范,他们也是遵从一种行为规范,即越轨亚文化。依据这种理论,社会越轨实际上也是一种遵从行为,即遵从越轨亚文化(克劳沃德,1959;欧林,1960)。第六,社会冲突论认为,冲突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是复杂社会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社会成员与社会规范中所存在的冲突便成了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塔克,1969;昆尼,1970)。(二)社会转型的困境:解组和失范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转型时期,它从对现有的不合理结构和规范的批判开始,继而废除不合理的结构和规范,最后代之以一种合理的结构与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规范的合法性迅速丧失,而且现存的社会结构和规范也同时受到冲击。这时,原有的秩序结构出现某种程度的“解组”,包括传统规范丧失、价值观和文化取向多元化、社会中心控制力量减弱;另一方面,由于新结构的建立比旧结构瓦解需要更多的必要条件,它不能在旧结构瓦解后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有一个相对迟缓的滞后期。同时,新规范的认可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切势必造成转型期社会结构的非和谐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当程度的混乱。因此,社会变迁是产生社会解组和社会失范的根本原因(孙立平,1991)。围绕社会失范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具体的解释:1.社会结构失衡论。社会转型时期,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交错进行,势必引发出两方面的问题,即体制改革导致相应的社会结构的调整,新旧体制的更替和摩擦将会使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化。社会结构性失衡导致社会失范的加剧和越轨行为的增多(邵道生,1996;朱俊强,1997;娜拉,1998)。2.动态平衡论。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运动着的系统,它的各方面受着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的协调和控制。如果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范结构合理、运转正常,社会就组织严密、结构有序,各部分的关系和谐,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如果相反,就会经常陷入某种解组和失范状态。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之间的间隙与冲突往往导致社会失范(蒋传梅,1997;娜拉,1998,田翠琴,1999)。3.经济转型论。转型时期是从前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时期的“过程态”,它必然要打破前市场经济中稳定的因素,并努力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因此,结构秩序的失范状态是转型社会的必然现象(杨桂华,1998.8)。4.道德文化冲突论。社会转型削弱了传统伦理道德等社会规范的社会控制和行为导向作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出现多元化和混乱的局面。原有的道德约束力有所减弱,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在形成,新的道德约束力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发生效用。因而难免导致人们心态浮躁,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张军,2000)。5.价值冲突论。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其中,显性价值规范体系主要是以官方所宣传和褒奖的价值规范体系为主体,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发挥作用。隐性价值规范是指已内化为个人心理结构的规范体系。当两种规范体系高度和谐、统一时,社会就呈稳定的发展与良性的运行;而当两者发生激烈的冲突时,社会就处于不稳定的失范,从而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期正是隐性价值规范与显性价值规范激烈冲突的时期,因而也往往容易导致大量失范和越轨行为的产生(朱俊强,1997)。6.社会控制弱化论。在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呈现出高分化低整合的特点,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机制出现了明显的滞后和弱化。一方面,社会分化和社会变动的加速使得社会整合力量不断弱化,社会控制机制的整合能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整合机制一时难以形成并安全运作,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空白环节,从而导致大量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朱俊强,1997;樊平,1998;文军、朱士群,2000;张向东,2001)。7.社会利益分化论。社会转型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个体与个体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以及单位、地区之间都在进行利益的重构与调整。而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利益纷争与利益矛盾也日益突出,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良性运行。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富人用货币购买失范的保险,穷人用失范来维持生存”(蒋晓梅,1997;樊平,1998;张微,2001)。8.现代化进程说。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其现代化进程错位,明显地打乱了早期现代化国家那种自然的逻辑演进关系,从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上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混乱状态,破坏了中国社会基于自然经济与血缘关系建立的相对和谐与稳定秩序,中国社会也因现代化过程的非逻辑发展及其矛盾冲突而呈现出愈来愈严重的社会失衡与失范现象(陈勇江,1994)。上述观点从宏观理论层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失范进行了理论性的阐释。有学者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社会失范的问题,其中聚合作用论认为,社会条件、个体条件、越轨行为三者处于动态的作用中,仅凭对任何单一因素进行分析,或只是对三个条件进行孤立的分析,都无法对上述问题作出合理的回答。只有对上述三个条件的聚合作用进行研究,才能揭示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聚合作用论强调多因素的重要性(乐国安,1994)。还有学者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出发,认为越轨行为很大一部分属于理性行为。如果说合乎社会规范的理性行为(合规行为)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那么越轨行为的目的则是通过违反社会规范的方式,以比合规行为更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益,这部分利益可称之越轨利润。越轨行为的主要动机就是企图获取超出一般利润水平的高额利润,而且希望付出的成本大大低于一般社会行为成本。显然,越轨成本越低,越轨行为利润就越高,该行为在经济上就越是划算,其发生率就可能越高。当所有的或大多数越轨行为都变得很“划算”时,越轨行为就可能大量增加,这就造成社会失范状态(郑杭生、郭星华,1996)。三、明末社会控制的形成(一)社会控制的实现路径“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的。在《社会控制》一书中,罗斯指出,社会控制是一种由某种社会组织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社会统治系统。社会控制作为一种优于自然秩序的“人工秩序”,是通过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象、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多种手段来实施的;由于社会是不断变迁的,社会控制也必然要随之变迁(罗斯,1901)。罗斯之后,诸多学者对社会控制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社会控制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庞德的法社会控制论和斯皮罗的心理人类学社会控制观。庞德从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阐述了法律与文明的关系,提出法社会控制理论。他认为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他手段都只能行使从属于法律并在法律确定范围内的纪律性权力。法律是文明的产物,也是维护和促进文明的手段。法律的任务与价值在于协调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以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在上述三种利益中,社会利益是最重要的(庞德,1911,1942,1944,1959)。斯皮罗认为个体与社会制度之间是一种双向反馈的关系。社会通过人们对社会规范的遵从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人们从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也获得自身的满足。所以,人们服从社会规范,并不仅仅是社会强制性的力量,而且是因为人格的因素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明确地讲,就是个体的需要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会正是借助于个体对自身的目的追求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斯皮罗认为,社会控制以人格因素为中介并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这三种途径即三种社会控制方式:(1)外部文化动因的,或外部控制;(2)内部文化动因的,或内部控制;(3)内化文化动因的,或内化控制。在斯皮罗看来,尽管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受一定文化制约的,但社会文化的因素并不能直接地发挥作用,它仅仅是规范性行为的“动因”,社会文化的要求只有在成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时,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人的心理的社会性,也使得文化的要求可以成为人的心理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社会控制得以实现的原因(斯皮罗,1987)。我国思想家非常重视对社会控制的研究。先秦时代思想流派提出的学说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社会控制的思想。其中,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礼治”和“仁治”;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严刑竣罚”、“以法治国”;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了一整套以“礼”、“法”(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干的、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为的规范体系,并为推行这套规范体系构筑了以教化和赏罚为基本的实现方式、以通过“尚贤使能”所构筑起来的社会官僚机构为组织保证、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原则、以“明德慎罚”为控制原则的社会控制运行机制(韩进军,1998.3)。先秦以来,社会控制的模式选择一直是我国历代思想家研究的焦点,以“治国之术”为核心是我国古、近代研究社会控制的突出特征。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以特有的对人性的假设为前提,以天人感应的天道观为基点,以构建和维持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大厦为归宿,提出了“德主刑辅”、“独尊儒术”的社会控制模式(韩进军,1998)。葛洪继承了汉以来的内法外儒、“王霸道杂之”的社会控制思想,并糅之以道家的控制思想。他指出在通过“礼”、“法”等手段加强社会控制的同时,应承认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从而告诫人们自觉遵从社会规范。李觏论述了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认为社会控制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的规范之内得到协调,以维持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他指出保证社会良性运行之道是“立人以善,成善以教”,应在对人们进行社会教化,使之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之后,再对其进行控制。张载论述了“天理”、“天礼”与“天秩”、“天序”的关系,同时也论述了“天理”、“天礼”的具体内容,即具体的社会规范问题,他认为仁、义、礼、智、信是天理的主要内容。除社会规范之外,还需利用鬼神及肉刑控制人们的行为,以防止越轨行为的发生。程颢、程颐以仁、义、礼、乐、忠恕等作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工具,并结合时代特点,对这些儒家的基本概念作了新阐释。这种新阐释可以视为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二程也因此奠定其在所谓“新儒家”中的地位。朱熹以“理一分殊”论、三纲五常说作为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认为人们恪守这些封建道德及行为规范的结果,就是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王守仁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是行为的中枢和指导,要想控制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控制人们的思想。何心隐反复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并以此来要求人们遵从社会规范。黄宗羲强调社会控制的措施与契约的重要性,否认了人治的可靠性,这无疑是社会控制思想的一大进步。顾炎武认为,社会规范的失调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最大妖孳,应通过正人心、厚风俗、倡廉耻、行孝悌等途径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王处辉,2002)。综上所述,西方社会学者及我国思想家对社会失范及其社会控制进行了有益的可资借鉴的探索,为我们进行转型期社会控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和理论基础。(二)社会控制模式的现实困境社会控制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构建现代社会控制模式,而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则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架构,是社会活动主体在变迁的社会情境中对社会控制目标、功能、实现手段和机制的综合分析。在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维持、塑造和扩展的过程中,对社会控制情境的把握、对社会控制理念价值取向的认同、对社会控制信息的处理和社会控制的社会参与,一直是选择某一社会控制模式理论框架的基本考查对象(鲍宗豪、李振,2000)。以这一思路为线索,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控制模式。1.社会不稳定和控制失灵社会转型情境的把握是社会发展模式现实选择的前提条件。转型期是产生社会失范的重要时空区间,是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控制失灵的根源。社会转型的客观情境推动着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转换,即由依附型社会控制向自主型社会控制转型、由封闭型社会控制向开放型社会控制转型、由强调稳定型的社会控制向强调发展型的社会控制转型、由非竞争型社会控制向竞争型社会控制转型(鲍宗豪、李振,2000)。2.转型期社会控制模式的特点社会控制的总体目标是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1)社会的良性运转状态是社会控制追求的目标,因为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是秩序与活力正向协变的结果(尹方、刘先义,1996)。(2)社会控制模式的目标选择具有三个层次:其一为社会控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选择;其二为社会控制目标的选择空间;其三为社会控制目标选择的类型化与普遍化。具体而言,转型期社会控制模式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持续、协调的向前发展,尽量减少转型期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震荡与冲突(鲍宗豪、李振,2000)。(3)建立一个以自在控制为基础并扬弃自在控制的自为控制,是人类社会控制追求的目标(杨桂华,1998)。(4)“最有成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性的控制”,社会文化的要求只有在成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时,才可能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因此,转型期社会控制模式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成员的内化的控制(钟年、孙秋云,1995)。3.构建和完善社会治安管理机制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控制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社会控制模式的功能选择对于构建转型期社会控制模式相当重要。总体而言,社会控制模式的主要功能包括:(1)通过重建社会公平的现实,平衡人们的社会心理;(2)协调改革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实现利益的新平衡;(3)通过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强化道德控制机制,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4)通过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扬弃世俗的文化消费及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5)通过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保持社会的积极稳定(鲍宗豪、李振,2000)。4.实施社会控制的第三大机制社会控制模式的机制是将社会控制目标、功能和控制手段联结起来的装置,与社会利益选择、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直接相关,是实施社会控制的决定性环节,具体包括预警、决策和整合三种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社会控制不仅仅是追求社会的稳定,也就是说社会控制的机制不仅仅局限于整合与决策,还包括社会预警,社会预警机制是社会控制走向成熟阶段的产物(鲍宗豪、李振,2000)。5.法治控制观社会控制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硬控制与软控制、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等。上述不同类型的社会控制手段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交叉使用的,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面对不同的控制目标时,社会控制手段的组合是有区别的。对于社会控制模式手段的选择,代表性观点有:(1)“法治”控制观。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他手段只能行使从属于法律并在法律确定范围的纪律性权力(庞德,1942)。(2)“法治”、“人治”互补整合控制观。转型期中国要实现中国式人治与西方法治的互补与整合。现代社会无疑应当是法治社会,但这种法治,应当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同时吸收西方社会的合理因素,扬弃其固有缺陷,建立一个立体性的,情、理、法相结合的社会控制体系(李宏斌,1999)。(3)“法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