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宗羲《明儒学案》的学术史价值
黄宗羲(1610-1695),又名太冲、南雷,也被称为李州人。浙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思想家与史学家。其治学以蕺山刘宗周为师,对“《十三经》、二十一史及百家、九流、天文、历算、《道藏》、《佛藏》,靡不究心”1,一生留下学术著作及诗文达300余卷,其中《明儒学案》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史专著,共六十二卷,近百万字。本文拟对此书作一初步探讨。一、“实学”对“王学”的接受黄宗羲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烈,特别是明朝灭亡后,有识之士都在总结明亡的教训。他们认为明代的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最终导致亡国,应该予以批判。明末清初学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空谈心性转向经世致用。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也有差异。“梨州乃蕺山之学,矫良知之弊,以实践为主;亭林乃文清之裔,辨陆王之非,以朱子为宗。故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1顾炎武、王夫之对理学均持批判态度,主张以“修己治人”的“实学”代替“明心见性”的空言。顾炎武是清初务实学风的倡导者,而王夫之则是“冲决朱、王学术的网罗”“成为中国近代实证科学的先导”2。梁启超认为“顾、黄、王、颜,同一‘王学’之反动也,而其反动所趋之方向各不同,黄氏始终不非王学,但是正其末流之空疏而已。顾、王两氏黜明存宋,而顾尊考证,王好名理,若颜氏者,则明目张胆以排程、朱、陆、王。”3黄氏始终不非王学,原因之一是受其师刘宗周的影响;二是对理学的认识较深刻。他说:“先师(刘宗周)意为心之所存,与阳明良知,是未发之中,其宗旨正相印合也。”4“宗周之学,虽标慎独为宗,而大旨渊源,究以姚江为本,故宗羲所述,仍多阐发良知之旨。”4他写《明儒学案》一书,不仅是在总结明代理学的历史,更是在宣扬“新王学”,试图用修正的“王学”来再次充当学术思想的先锋。所以他认为:“盈天地之间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剿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叛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芽白苇之归耳。”5他认为后学未能真正理解“先贤”的宗旨,所以诋毁“王学”,而独尊程朱。他写《明儒学案》的意图,在分源别派,并纠正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的不足。同时,黄宗羲提倡自由讨论、各家争鸣的学风,他说:“学问之道,以扣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以水济水,岂是学问。”6这种提倡争鸣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二、《明儒学案》《明儒学案》以王阳明学派为主流,兼述各家学派,“记载明代二百多名学者的事迹言论和学术思想,是一部系统总结有明一代学术发展演变状况的断代学术思想专著。”7黄宗羲认为周汝登、孙奇逢等“见闻狭陋”,未能全面阐述各派学术的宗旨。他反对理学家们只会荟撮语录,而不能理会其深奥含义的浅薄作法,对于每派每人的思想观点都“从全集纂要钩玄”,而不“袭前人之旧本”。他写《明儒学案》的原则就是要摆脱见解的束缚,不持偏见地阐述各派各家哲学思想的源流的发展,全书计有《崇仁学案》四卷,列吴与弼以下十人;《白沙学案》二卷,列陈献章以下十二人;《河东学案》二卷,列薛以下十五人;《姚江学案》一卷,列王守仁一人,附录二人;《浙江王门学案》五卷,列徐爱以下十八人;《江右王门学案》三卷,列黄省曾以下十一人;《楚中王门学案》一卷,列蒋信等二人;《北方学案》一卷,列穆孔晖以下七人;《粤闽王门学案》一卷,列薛侃等二人;《止修学案》一卷,列李材一人;《泰州学案》五卷,列王艮以下十八人;《甘泉学案》六卷,列湛若水以下十八人;《诸儒学案上》四卷,列方孝孺以下十五人;《诸儒学案中》六卷,列罗钦顺以下十人;《诸儒学案下》五卷,列李中以下十八人;《东林学案》四卷,列顾宪成以下十七人;《蕺山学案》一卷,列刘宗周一人。共十九个学案,列二百零四人。从派别上讲,《明儒学案》把明代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别。属于程朱之学的有《崇仁学案》、《河东学案》、《三原学案》、《东林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南中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北方王门学案》、《粤闽王门学案》、《蕺山学案》九个。另外,《止修学案》、《泰州学案》、《甘泉学案》源于王学,但又有不同,所以另立。《诸儒学案》上、中、下,正如黄宗羲自己所说,“或无所师,得之于遗经者;或朋友夹持之力,不令放倒,而又不可系之朋友之下者;或当时有所兴起,而后之学者无传者,俱列于此。”8从时间发展顺序上讲,《明儒学案》把明代理学分为前中后三个历史阶段,前期四个学案,共九卷;中期十个学案,共三十三卷;后期二个学案共五卷;介于中后期之间的三个学案,共十五卷。从编排体例上讲,每一个学案的开端写有一篇小序,对这一学案总的评述一下,接着是每位学者的小传,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著述、思想及师承关系,然后有学者本人的著述或语录的部分节选内容,同时黄宗羲也加按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术界一般认为《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黄宗羲创立了一种新的体例——学案体。如白寿彝先生等认为:“黄不仅创立了一种新的史学体制——学案体,而且确立了‘一本而万殊’的真理论为指导的学术史观。”7冯友兰先生认为“《明儒学案》虽也有断代之名,但实际上是明代心学的发展史”,“《明儒学案》哲学多于史学”9。张舜徽先生认为黄创立学术史的体例功不可没,但是并不认为《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他认为“我国有学术史,自以《史记》、《汉书》的《儒学传》为最早。”并且认为学案这种体例也不是黄宗羲创立的。在他以前,南宋朱熹有《伊洛渊源录》十四卷,这是一部推崇理学的专著。明中叶到清初,陈建的《学通辩》、冯从吾的《元儒考略》、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及孙其逢的《理学宗传》都是这一类代表作。到了黄宗羲,才扩大规模,从事于综括有明一代各派哲学思想的工作,成为记载二百七十余年间思想发展状况的《明儒学案》,它“也仅反映有明一代的理学家流别,同样不能概一代学术之全。如果必正其名,只可称‘明代哲学家思想史’,或者称‘明代哲学家流派史’。”10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完善的学术史,自梨州之著学案始。”“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个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叙其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概念;第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梨州的《明儒学案》总算具备这四个条件。”3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发凡》中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6这正符合上面的条件。所以,《明儒学案》可称是中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三、更新学术思想,维护王学梁启超说:“《明儒学案》这部书,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些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3《明儒学案》的描写方法对后来学术史著作提供了范例。后来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与全祖望续成的《宋元学案》、清人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近人徐世昌的《清儒学案》及当代学者张舜徽的《清儒学记》、杨向奎的《清儒学案新编》等都受其影响。《明儒学案》一书集中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力图把有明一代的理学思想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他批判总结明代近三百年的理论思维成果,沿着刘宗周批判程朱理学、修正阳明心学的路子,在宇宙本原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理气一统论”。他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11。认为理与气是“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12,“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13。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理气心性统一论”,“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理气如是,则心性亦如是,决无异也。”14这与朱熹的理气心性论有着很大的区别,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形而上的东西,是万物之本。气是形而下的东西,是万物的具体表现。万物产生后,先有理,后有气。理与气,是二物,不是统一的,理与心更是两回事。所以黄宗羲说:“先儒未尝不以穷理为入手,但先儒以性即理也,是公共的道理,而心是知觉,知得公共的道理,而后可以尽心,故必以知性先于尽心,顾其所穷,乃天地万物之理,反失却当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之理矣。人心为气所聚,其枢纽至微,勿望勿助,此气常存,稍涉安排,则霍然而散,不能自主。故必须存,存得恰好处便是气,不是两件工夫。”15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亲眼目睹了明朝的灭亡,认识到空谈误国,专讲经世致用之学,寄希望于自己做的新学问能为新政治服务,《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猛烈抨击,提出了很多先进的设想。在学术思想上,他力图矫正王学的弊端,因此写了《明儒学案》。梁启超认为《明儒学案》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至少《明儒学案》一书中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作风,直接影响到清初学者。他说:“黄梨州、顾亭林……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他们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其具体的理论,虽然许多不适用,然而那种精神是‘超汉学’、‘超宋学’的,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3。黄宗羲试图对王学进行改造,他说“致良知”是王阳明认识方法的核心思想,“良知”即是宇宙根源。“致”即认识到、体会到。“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16。“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17在对“致”的解释上黄宗羲与王阳明截然不同,王阳明注重于内心的体验认识,而黄宗羲注重实践。这就把王学从静坐空谈转到经世致用、社会实践上来。他对王守仁的天泉问答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作了解释,说:“其实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无恶也,下句意之有善有恶,亦是有善念恶念耳,两句只完得动静二字。”18其实“无善无恶”即是本体,并不是什么善恶之念。心如果无善无恶,意、知、物都应该无善无恶。黄宗羲的重新解释,避免了四句话内的矛盾,消除了分歧,同时又维护了王学。对于忠、孝的认识,黄宗羲也对王学作了修正。王守仁认为只要是父子关系,就必有孝心;有君臣关系,就必有忠心。黄宗羲认为“盈天地间无所谓万物,万物皆因我而名,知父便是吾之父;君便是吾之君,君父二字,可推之为身外乎?然必实有孝父之心,而后成其为吾之父;实有忠君之心,而后成其为吾之君。”15《明儒学案》一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理学思想上,从《明儒学案》中,大致可以看到明代学风发展的脉络。明初的学风是严谨、保守、注重内省,缺乏活力;到了中期,学风自由,有创新力,不拘旧说,把理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后期以豪迈的风格,坚贞不屈的气节著称。《明儒学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明初的吴与弼“一禀宋人成说。……其相传一派,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终不敢离此矩也。”19“河东之学,悃无华,恪守宋人矩,故数传之后,其议论设施,不问而可知其出于河东也。”20至明中期,学风为之一变,“有明学术,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从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从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21为此才有了“发前人所未发”,才有了泰州学派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的“异端”思想,王廷相、吕坤的反理学思想。明末实学思潮的兴起,经世致用成为主流。在治学方式上,明初河东学派主张形而下,偏重于行,“每日所行之事,必体认某事为仁,某事为义,某事为礼,某事为智,庶几久则见道分明”13。崇仁学派主张形而上,偏重于知,“病体衰惫,家务相缠,不得专心致志于圣经贤传,中心益以鄙诈而无以致其知”,“书程间断,胸次鄙吝,甚可愧耻。”19读书几乎成为他们的一切。王学则不拘于旧说,主张静坐体认天理,六经注我,注重个人见解,所以王学有七大学派。明后期,以东林党为首,则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庭装修施工合同违约金3篇
- 快餐店股权转让3篇
- 弱电安装招投标文件模板3篇
- 房屋租赁合同样本常用版(16篇)
- 2024年重庆市綦江区万东镇新招录公益性岗位人员考试真题
- 游戏行业技术专利申请与保护考核试卷
- 电信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电影拍摄中机械装置的远程操控技术考核试卷
- 矿山开发区规划设计与管理考核试卷
- 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设计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阔盘吸虫病病因介绍
- 【MOOC】国情分析与商业设计-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 风机安装与调试方案
- 肿瘤的化学治疗
- 空腔脏器手术解析
- 2024年五年级英语下册 Unit 3 Spring Begins from March第2课时说课稿 陕旅版(三起)
- 大班剪纸教育课件
- xx小学校服价格评估方案
- 房地产销售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