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魏延悲剧_第1页
诸葛亮与魏延悲剧_第2页
诸葛亮与魏延悲剧_第3页
诸葛亮与魏延悲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葛亮与魏延悲剧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聪明而聪明的例子。但是人无完人,在被作者“神化”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他在用人方面的一些重大失误。魏延无辜受歧视,迫害致死,就是诸葛亮在处理人事方面的重大失误。魏延,字文长,能征善战,是蜀汉建立政权的功臣之一,他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诸葛亮的精心安排下,他却背上了反叛的罪名,死于非命。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看到所谓魏延“脑后有反骨”。在诸葛亮“神化”的智慧下,魏延不得不成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佐证。《三国演义》中,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尸骨未寒时,就烧了栈道,企图杀掉诸葛亮托以后事的杨仪,作者通过对魏延的这种艺术处理旨在表现诸葛亮的先见之明。这种古代蒙昧式的智慧,是星相家的智慧,是近乎于神和妖的智慧,是非“常人”的智慧。然而由于广大读者对诸葛亮的喜爱,忽视了他用人的不足,对他如何处理魏延并无反感,而对魏延不幸遭遇,也未引起同情,甚至在诸葛亮思想的影响下带有严重偏见。当然,魏延自身也存在着不足,他的居功自傲对造成他悲剧的一生有一定影响,然而造成他悲剧主要责任的,我认为无疑是诸葛亮。而且,我们从处理魏延的问题上,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偏狭和他对待人才的失误,而这一失误,从某种方面来讲,直接影响了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有探究和重新评价的必要。一、魏延不忠即有“脑后有反骨”魏延是在关羽收复长沙时,归降刘备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作者用了特写镜头做出了描写:云长引魏延,亦言其功,玄德敬之。孔明勃然曰:“韩玄与汝无仇,杀之乃大不义也!人人效此,心怀异心。”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见斩魏延,急命止之,问孔明曰:“诛降杀顺,大不义也。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何故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根。”……玄德曰:“若斩此人,非安汉土之计也。”力劝免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做臣子的一定要忠贞不贰,如果不忠不义,就可以定为死罪。魏延杀了韩玄这似乎是诸葛亮杀魏延的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未必是诸葛亮诛杀魏延的本意,至少不是主要原因,正如毛宗岗所说:“巩志杀金璇而孔明不罪之,独罪魏延者,知延之必反,故欲借此以杀延耳。”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巩志杀金璇与魏延杀韩玄极为相似,而且时隔不久,但诸葛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那么由此可以证明,不忠并不是诸葛亮杀魏延的主要原因。“脑后有反骨”才是诸葛亮斩杀魏延的根本原因。作者通过对魏延投降时情景的描写旨在表现诸葛亮知人善任,但是如果我们加以分析却可以发现杀魏延毫无道理,甚至在用人方面他是缺乏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的。1.对蜀汉来说,魏延的投降,扩大了蜀汉的领土,而且壮大了蜀汉的军事力量,所以,对蜀汉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弊,我们姑且不论魏延的功劳,单说这种行为对蜀汉政权带来的利益,就不该斩杀魏延。2.就当时的形式来讲,三国时代多种势力并存,哪一种势力不想壮大自身,但是如果诸葛亮杀了魏延,将有多少准备投靠刘备的将领寒心。诸葛亮为渊驱鱼的愚蠢做法只是壮大敌人而使自己空前独立,这无疑讽刺了诸葛亮的“英明之举”。3.魏延投靠刘备是经过他仔细思考,慎重决定的,并非心血来潮时的冲动之举。早在曹操大军南下,刘备亡命之时,他既未北投曹操,也未南降孙权,而希望追随刘备。刘备败樊城,走新野,来襄阳时,早已投靠曹操的张允,蔡瑁叱军士“左右与我乱箭射之!”在这危急关头魏延首次登场了,他不过是守襄阳的无名小将,却引军杀张,蔡。他说:“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杀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入城,以讨围贼!”此举堂堂正正,令人拍手叫好。然而刘备在慌乱中未进襄阳城而走江陵,魏延欲追刘备未果,只好到长沙暂栖。可见,魏延追随刘备,乃是他的宿愿。况且,魏延“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对此堂堂仪表,诸葛亮偏偏视而不见,只看到“脑后有反骨”,岂不可笑。这只能说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分析问题不从具体情况出发,却以星相家自居,单凭一个人的长相断定他是否忠诚,这样的做法显得幼稚可笑。刘备亲自干预,诸葛亮最后才未杀魏延。但是,从被诸葛亮看见“脑后有反骨”开始,魏延悲剧的一生就已经注定。二、魏延奇策与马岱之争正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的偏狭,使其忽视了魏延在军事上的才华。在孔明初出祁山时,魏延曾献奇策。“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诸葛亮没有去接纳魏延的奇策,和他的性格与对魏延的看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诸葛亮作战一生,唯谨慎是也。他从不轻易去打没准备的战争,唯独胜算不大的空城计。司马懿曾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这一次诸葛亮一反常态,大出险招,我们结合客观形势,就会发现:诸葛亮上演空城计并不是主动而为之,在这危急时刻,他似乎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毛宗岗曾评价其曰:“武侯只是小心,不肯放胆。”但更主要的是诸葛亮眼中魏延是“脑后有反骨”之人,这种“不忠不义”之人提出的建议岂能接受。所以他没给魏延任何申诉的机会,甚至觉得魏延的建议过于简单,在断然否定的同时,还不忘记泼冷水。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一个“笑曰”,一个“绝不”完完整整的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轻视和不放心。我们再回头来研究一下魏延的奇策是否可取。第一,诸葛亮大张旗鼓地兵出祁山,魏国必然要把注意力放在陇右,子午谷必不防备,疏于防守,因此容易突破防线,顺利进军,迅速地直达长安城下。第二,夏侯懋是纨绔子弟,缺乏实战经验,魏延兵临城下,必然仓皇失措,失于应变,蜀军易于立功。第三,即使子午谷有重兵把守,作为作战宿将,智勇双全的魏延,未必不能全军而返,蜀军不致受到重挫,何况任何一次战斗,都有一定程度的冒险性。有必胜把握的,只是极少数。而且当时三国鼎立,不可能出现这种绝对性一边倒的形势,后来邓艾偷渡阴平,不是反带两千人而逼刘禅投降的吗?何况魏延带五千人,又何况诸葛亮大军在祁山,敌人很可能疏忽而不为备。战争决策时,自然要考虑周详,特别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更要审慎从事。然不用奇策,没有点冒险精神,很难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重大的胜利,这是为历史证明了的真理。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略有小胜,然于魏无损,于蜀无补,徒然消耗粮草兵力,这一切,更显出不用魏延奇谋之失策。毛宗岗不无惋惜地说:“此亦韩信暗度陈仓之计,惜孔明不用也。”所以,魏延的计策,虽然有些弄险,但足能用快速的战斗,形成蜀汉在平魏战争中的绝对优势。诸葛亮独断专行,甚至有些压制的作法不但丢弃了蜀国统一中原的大好机会,而且激化了他与魏延之间的矛盾,这是很大的失策。在诸葛亮心目中,魏延虽然立下汗马功劳,出祁山时,已经官拜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诸葛亮对他总是不放心,必欲杀之而后快。上方谷战役时,魏延受诸葛亮的指派,负责吸引司马懿父子进入葫芦谷,马岱却受命将葫芦谷后口叠断。葫芦谷因状如葫芦而得名,整个峡谷只有一个入口,诸葛亮明知魏延在谷内,却丝毫不念同僚之情,指派马岱堵了谷口。这种做法明显是要把魏延逼上绝路。幸而当时天降大雨,老天爷在救了司马懿的同时也救了魏延。事后魏延责怪此事,诸葛亮委过于人,重责了马岱,却暗地里又做了手脚,派马岱接近魏延,为魏延埋下了定时炸弹,并让马岱向魏延透露了假消息:上方谷之事系杨仪所为。魏延自然就会认为:丞相尚在,杨仪羽翼已丰,等到丞相不在之时,自己还能有活路吗?这就在魏延的心中埋下了祸根,促使了他与杨仪日后的火并。总之,诸葛亮作为主帅,仅仅因为对魏延有偏见,就要杀之而后快,在计划失败后,又将责任卸于马岱,简直叫人不齿,诸葛亮在上方谷的一系列作法,直接铸成了魏延的悲剧。三、在魏延与马岱之间的战争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对魏作战不但没有大的进展,反而陷入了对峙僵局,他积劳成疾,自觉时日无多。这个时候,在诸葛亮心中的首要问题不再是对魏如何作战,而是如何处理魏延。在他个人后事的安排下,就可以看出他欲杀魏延的巧妙计划。首先,他将军权交给了杨仪,杨仪素与魏延不和,而且上方谷的事情,使魏延对杨仪耿耿于怀,魏延素来有些傲气,以他的性格怎么会轻易服从一个毫无战略思想的“白面书生”。诸葛亮这样做,并不是疏忽了杨魏之间的关系,而是他精心设计杀害魏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本可以将军权交给他既信任,又与魏延没有重大矛盾的姜维。但是为了除掉魏延,却只能假借杨仪之手,其次,诸葛亮为了除掉魏延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还设计了一套锦囊妙计。在这个妙计中,马岱上场了,在上方谷之战,马岱受诸葛亮之命假意与魏延亲近,使魏延相信马岱是可以相信的战友。在诸葛亮去世不久,魏延不满杨仪烧了栈道,就在准备与杨仪交战之时,假意示好的马岱一刀斩下了魏延项上的人头,从此结束了魏延悲剧的一生。平心而论,魏延是反对杨仪而非反对蜀汉的,蒋琬的看法比较客观:“魏延自诩功高,常有不平之心,日出怨言久矣;……”魏延并无反蜀汉之心,只是反对杨仪总兵而已!在与杨仪争斗中,朝野大多站在杨仪的一边,这一方面既由于魏延平昔居功自傲,得罪了人,同时也深受诸葛亮不公平看法的影响。杨魏争斗,魏延是一个失败者,人们可以随意将脏水泼在他头上,他既不可能有所反抗,也无人为之辩护。而胜利者杨仪,自然他头上会有桂冠和花环。总之,孔明之所以要杀掉魏延,并非与魏延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出于对蜀汉的无比忠诚,斩杀魏延只是诸葛亮迷信星相的愚昧。四、在小说中,魏延作为反面角色被批判的原因之一,他就是模型性的人物,他比他对自己人们对魏延的印象不好,是受了作者倾向性描写的影响。罗贯中没有对他的不幸遭遇和不公平待遇,表示同情和不平,而是把他作为嘲笑与批评的对象。作者对魏延,除了写他跑龙套应付场面之外,重点描写刻画他形象的,只有关羽取长沙时魏延的投降;刘备取西川时黄魏争功;诸葛亮兵出岐山时火烧葫芦谷以及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与杨仪争斗被斩。在这几个屈指可数的描写中,魏延一直作为反面角色被批判,就是他在上方谷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