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释例》补校_第1页
《校勘学释例》补校_第2页
《校勘学释例》补校_第3页
《校勘学释例》补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勘学释例》补校

陈源先生的学术理论在1931年出版。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漫长的岁月恰好证明,他所归纳并界定的“校勘四法”,越来越显示出自身体系的科学性。这部著作并不丰厚,然而它不仅具有专一的研究对象,可以遵循的通例规则,而且具有系统的操作方法,因而无疑是现代校勘学的奠基之作。概论性质的校勘学,在论述校勘的方法时,必须分析与探讨这样几个问题:一、校勘方法的确立过程;二、校勘方法的相互关系;三、校勘方法的科学依据。历代学者在校勘古籍时,都在运用一定的方法。但是,校勘方法的运用和校勘方法的建设,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经验的,后者是理论的。清代学者章学诚虽然提出过“校雠之法不可不立”,但是在其《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第七》里,只有“广储副本”一条稍涉校勘之法,其余不过是描述校勘的条件与方式而已。直到近代,叶德辉和梁启超才先后提出过校勘方法,但是既无确切的名称,又无明确的界说。叶德辉《藏书十约》论“校勘”云:“书不校勘,不如不读。……今试言其法:曰死校,曰活校。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广圻、黄尧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版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斯二者,非国朝校勘家刻书之秘传,实两汉经师解经之家法”所谓“死校”与“活校”,提法并不科学,既不能概括其所说的内容,又未能揭示该法的特点。实际上它只是对刻书流派或校书态度的粗略分类,如顾广圻、黄丕烈之“必存原文”,卢文弨、孙星衍之“择善而从”。就是顾广圻,若以刻书而言,把他列入“死校”尚可;若以校勘而论,他是合所谓“死校”与“活校”为一而成就极大的校勘家。他本人在校残宋尤袤椠本《文选》的跋语中就说过:“意欲准古今通借以指归文字,参累代声韵以区别句逗。经史互裁者,考其异;专集尚存者,证其同;而又旁综四部,杂涉九流;援引者,沿流而溯源;已佚者,借彼以订此。”顾氏所用的校法,显然不是叶氏的粗略分类所能概括的。梁启超对清儒校勘方法的总结,自然比叶氏有了很大的进展。他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论道:“第一种校勘法是拿两本对照,或根据前人所征引,记其异同,择善而从。……第二种校勘法是根据本书或他书的旁证反证校正文句之原始的讹误。……这种办法又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本书文句和他书互见的,……他书的同文便是本书绝好的校勘资料;……第二条路是并无他书可供比勘,专从本书各篇所用的语法字法注意,或细观一段中前后文义,以意逆志,发现出今本讹误之点……。第三种校勘法是发现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根据他来刊正全部通有的讹误。……第四种校勘法是根据别的资料校正原著之错误或遗漏。……换言之,不是和抄书匠、刻书匠算帐,乃是和著作者算帐。……以上四种,大概可以包括清儒校勘学了。别有……专在书籍的分类簿录法或者也可以名为第五种。”由以上引文便可看出,梁氏不仅没有为五种校勘法确定一个合适的名称,而且混淆了校勘学与目录学之间的界限,似乎还没有把校勘学完全从旧的校雠学(即今之文献学)里剥离出来。即如前面所谓四种校勘法,也大多停留在具体的描述,没有抽象的概括,其分类也不符合逻辑。如第一种所说,既指版本对校,又指他书比勘。所谓“前人所征引”,不也是第二种所说的“他书的同文”吗?又如第二种所谓“专从本书各篇所用的语法字法注意”,与第三种所谓“发现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相比,除了具体内容,具体材料有所不同之外,其方法的实质不都是依据“本书”吗?至于第四种所说的“校正原著之错误或遗漏”,“和著作者算帐”,那更是越俎代庖,违背了校勘学存真复原的根本宗旨了。在总结前人校勘经验与校法条例的基础上,陈垣第一个明确而系统地归纳了四种校勘方法:“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二为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三为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四为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陈氏“四校法”,为建立校勘方法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勘学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贡献。第一,他给历代校勘学者所使用过的校勘方法进行了高度的抽象与科学的分类。第二,他给每种校勘方法规定了确切的名称,其定名能够揭示该方法的特征。第三,他把四种校勘方法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层次作了简明而精要的分析。对校即版本校。陈氏指出:“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在陈氏看来,对校法在整个校勘方法体系中是前提,是基础,是核心,其余三法不过使其校勘建筑更加完善,使其校勘内核更加圆满。本校法和他校法同对校法性质一样,都有所凭借。区别在于:对校法听凭借的条件是“版本”,这版本可以是抄本、石刻、刊本或另外某种形式,它是校勘工作富有成效的理想条件;本校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它所凭借的是著述者的写作义例与文辞习惯,这种义例与习惯虽有优劣之分,但既经确定和形成,便具有一种连著述者本人都必须遵循的客观独立性;他校法听凭借的条件是与典籍有着源流关系的征引或被征引的资料,即利用这些资料在内容和文辞上的相同或相近,来消除典籍在版本流传中所滋生的讹误,“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其实质不过是间接、曲折地实现版本校而已。李山博士说得好:“如果说本校法沿着版本校规定的方向,在纵深维度上延伸了校勘学理的话,那么,他校法对校勘学理的延伸则表现在广度上。”在说明理校法时,陈氏特别引用了段玉裁的言论。段氏所谓“定是非之难”,是指难于确定“底本”之是非。陈氏指出:“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显然,在陈氏看来,前三法性质相同,皆有所凭依,旨在“校异同”;而此法之所以“最危险”,即在于无所凭依,其所以“最高妙”,即在于“定是非”。校勘工作的最终目标毕竟是去误存真,陈氏在对前三法的说明中未曾言及如何取舍,却在对后一法的说明中暗暗地予以补述。这正表明,陈氏的确是把他的“四校法”当作一个方法体系来看待的。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陈氏所说的前三法是一般的比较方法在校勘学中的具体运用,所借重的是材料实证;而理校法则是一般的推理方法在校勘学中的巧妙应用,所借助的乃是逻辑论证。因此,在陈氏校勘四法的内涵中,实际上包含了来自经验和来自理性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在于寻找实证,后者则在于作出判断。理校法也并非没有任何凭依,它所凭依的是校勘工作者的学识。陈氏特别强调“此法须通识为之”,就是看到了此法在校勘方法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的特点。从材料论证的角度看,对校法和他校法是求证于本书以外,是从众多版本或其他相关记载或实物等直接、间接的材料来证明讹误,这是“外证”,也称“旁证”;而本校法和理校法是求证于本书以内,是从本书的写作义例、前后文气以及文字、训诂、语法、声韵的规律等方面寻找线索来论证讹错,这是“内证”,也称“本证”。正因为陈氏“四校法”是一个科学的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所以早就为学术界所接受并普遍采用。有人提出所谓“文物校勘法”,以与陈氏“四校法”并称。其实这种提法既无任何必要,又不合乎逻辑。首先,“文物”作为考古学的特定术语,大多用来指称所有地下出土的实物。这实物是考古研究的对象或者可供其它学科研究的材料,本身无所谓方法。其次,就出土的实物来说也是各种各样的。即使与传世典籍有关的,也包括甲骨卜辞,金石刻辞、简牍缣帛等等,著名的如西晋时汲郡魏襄王墓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竹简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虎秦墓的秦简,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老子》、《战国纵横家书》等。其中有些就属于校勘学的“版本”,如果用来与同一种传世典籍对勘,那就是陈氏所说的“对校法”。再次,陈氏在说明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时,所举可供利用的材料有“前人之书”“后人之书”和“同时之书”。陈氏如此称说,那是因为其《校勘学释例》是以沈刻《元典章》为典型资料,作了麻雀式的解剖。对此,我们不应当坐实理解。与传世典籍不存在“版本”关系而有着某种源流关系的所有“文物”,应当都是可资“他校”利用的材料,如同类书、引文、古注、典故等,其方法自然属于陈氏之“他校法”,这是毫无疑义的。关于这一点,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早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一书中就说得十分明白:“就过去学者们校书工作言,大半是采用许多较早、较好的本子来供校勘。……但在今天,便不应停留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