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统计学课件:第六章 卫生管理统计常用指标_第1页
卫生管理统计学课件:第六章 卫生管理统计常用指标_第2页
卫生管理统计学课件:第六章 卫生管理统计常用指标_第3页
卫生管理统计学课件:第六章 卫生管理统计常用指标_第4页
卫生管理统计学课件:第六章 卫生管理统计常用指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卫生管理统计常用指标

本章要求:掌握医院管理的主要统计指标及其作用熟悉卫生管理的统计指标及其作用了解寿命表编制及其软件实现第一节医院统计医院统计

是以医院为研究对象,应用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院工作质量和效益的统计活动,包括:1.工作效率统计2.诊断质量统计3.治疗质量统计4.医疗管理质量统计5.护理质量统计6.卫生经济管理统计

工作效率统计可以反映医院某一时期医疗工作的总量和效率,评价医院各科室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效率是否得以正常发挥,是医院管理者制定计划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常用的工作效率评价统计指标主要包括:门(急)诊人次数、每床日门急诊人次数、门(急)诊手术人次数、出院人次数、手术人次数、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特护、重症监护床日率、一级护理床日率等指标。一、工作效率统计工作效率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医院服务规模效率以及品牌效果。武汉同济医院2013年每日门急诊人次数为2.8人次/每床每日工作效率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医院病床使用率及负荷情况,衡量病床利用是否充分。正常最高使用率以93%为宜。病床使用率的高低与各科病床分配、是否合理、病房管理是否科学、门诊和住院处收住病人是否及时有关。工作效率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医院病床的周转速度,衡量病床利用是否有效。分析时必须考虑医院的收容任务和对象。例如,收容慢性病人,治疗时间长,病床周转次数就少。病床周转次数低,应调查原因,加强管理增快周转,病床周转次数过多,说明病人住院时间短,判定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还必须与检查医疗质量结合起来。工作效率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医院工作集效率、质量、管理一体的综合性指标。

它涉及到医院方方面面的工作,它较病床周转,更能说明问题,而且便于操作,这个指标成为医院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标。发达国家5~7天,我国大医院一般12~15天。我国三甲医院评审标准≤13天。

北京卫计委强调要将大医院平均住院天数从14天降到10天。

工作效率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医院手术科室的管理与医技科室等部门的配合情况。缩短术前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是当前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医院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都有积极作用。我国三甲医院评审标准≤3天。工作效率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医院护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重症监护是指对收治的各类危重病患者,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其实施集中的加强治疗和护理。而特护是指特殊护理或特级护理,多因伤病特别严重或伤病人员身份非同一般。

工作效率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医院护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分级护理:一级护理:用于病情重或较大手术后病情不稳定的病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护理比较繁琐。二级护理: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但生活不能自理者;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普通手术后或轻型子痫等。三级护理:一般慢性病、轻症、术前检查准备阶段的病人,正常孕妇等。诊断质量统计主要是评价医院的诊断是否正确、迅速、全面。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1.门急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2.临床初诊与确诊符合率3.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4.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5.入院三日确诊率6.住院病人门诊待诊率7.入院诊断待诊率二、诊断质量统计诊断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门急诊医生的诊断正确程度。诊断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临床医生对入院患者初步诊断的正确程度和临床初诊的水平。诊断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临床手术科室医生的诊断正确程度。诊断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反映临床诊断医生与病理诊断医生的诊断符合程度。诊断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评价卫生服务质量及其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指标。治疗质量统计主要是评价医院给予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及时、彻底。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1.治愈率2.治愈者平均住院日3.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4.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5.急诊抢救成功率6.住院患者死亡率等。三、治疗质量统计治疗质量指标指标及其释义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治疗质量指标及其释义

医疗管理质量统计主要是评价医院给予患者的治疗有无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反映了医院管理质量的优劣。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1.一/二级医疗事故发生数2.三级医疗事故发生率3.医疗差错发生率4.院内感染率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7.非危重病人麻醉死亡率8.处方合格率9.甲级病案率10抗菌药使用四、医疗管理质量统计医疗管理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管理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医疗管理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医疗管理质量统计指标及其释义DDD(defineddailydoses):限定日剂量护理质量统计主要是评价医院给予患者的护理服务是否有效、及时、专业。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护理纠纷发生数、护理差错发生率、特(一级)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整体护理合格率、护士服务态度满意度、入院后压疮发生率等。五、护理质量统计卫生经济管理统计主要是评价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医疗收费。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医疗成本收益率、药占比、病人欠费率、人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等。六、卫生经济管理统计第二节妇幼保健统计妇幼保健统计(maternityandchildcarestatistics)

是从妇幼保健角度,应用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的统计活动,包括孕产期保健统计、妇女疾病死亡统计和婴幼儿保健统计等。为了做好妇女孕产期保健工作,必须充实和完善监测系统,以统计分析孕产期的一些重要指标,如产前检查率、平均产前受检次数、孕妇早期检查比、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新生儿的比例等。一、孕产期保健统计妇女疾病死亡统计是妇女保健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在女性中发生、发展及其流行的规律,为病因学研究、疾病防治和评价疾病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某妇女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治愈率、生存率等。二、妇女疾病死亡统计

婴幼儿(包括围产儿)保健是妇幼保健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后期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母乳喂养率、儿童龋均等。三、婴幼儿保健统计第三节疾病预防与控制统计

疾病预防与控制统计(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statistics)是围绕疾病预防与控制,应用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状况的统计活动,包括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统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统计、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统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统计等。

各种急、慢性传染病严重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是疾病防制工作的重点之一。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传染病报告质量指标,如传染病漏报率、居民漏报率、医院漏报率、迟报率、漏诊率等;传染病疫情指标,如传染病感染率、发病率、续发率、死亡率、病死率等;预防接种指标,如疫苗接种率、保护率、抗体阳转率等。一、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统计

各种随着居民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统计,对于更好的预防与控制这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率等。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统计

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预案体系完整率、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事件报告及时率、事件原因查明率、事件规范处置指数等。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统计通过全面开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可以动态的掌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食品污染物及职业危害等健康危害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职业健康监护项目开展率等职业病危害监测与控制指标;放射性本底监测项目开展率等放射危害因素控制指标;食品污染监测率等食源性疾病防控指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等环境危害因素控制指标;以及学生常见病防治督导覆盖率、消毒质量监测覆盖率等其他指标。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统计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营造有益健康的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对于减少和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常用统计指标包括:主要卫生宣传活动次数、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目标人群行为干预指数等。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统计第四节卫生监督统计

卫生监督统计(healthsupervisionstatistics)

是针对卫生监督业务范畴,应用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卫生监督工作及其规划计划实施状况的统计活动,包括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统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统计、消毒产品卫生监督统计、学校卫生监督统计、职业卫生监督统计、放射卫生监督统计和医疗服务、采供血和传染病防治监督统计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是指促进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履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职责,检查其履行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卫生问题,责令其制定改进措施,迅速贯彻落实。对违反《条例》和《细则》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公共场所监督的统计指标包括监督户数、监督覆盖率、监督户次数、合格户次数、合格率、依法查处案件数、结案数、行政处罚案件数等。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统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是卫生监督主体依法对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管道直饮水单位,以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生产单位和个人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的统计指标包括监督户数、监督覆盖率、监督户次数、水质合格户次数、水质合格率、介水传染病发生率、水源污染发生数等。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统计消毒产品卫生监督是卫生监督主体依法对涉及到消毒剂、消毒器械(含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和灭菌品包装物)、卫生用品的单位和个人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

消毒产品卫生监督的统计指标包括监督户数、监督覆盖率、监督户次数、消毒产品合格户次数、消毒产品合格率等。三、消毒产品卫生监督统计

学校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标准,对学校建筑、设备和学校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一系列卫生执法活动。学校卫生监督的统计指标包括监督户数、监督覆盖率、监督户次数、合格率、学生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教育课开设率、依法查处案件数、结案数、行政处罚案件数、近视眼患病率、沙眼患病率、龋齿患病率、脊柱异常检出率、蛔虫感染率等。四、学校卫生监督统计职业卫生监督是指国家卫生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受委托组织,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对职业卫生管理相对人实施监督,掌握和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并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的具体卫生行政行为。

职业卫生监督的统计指标包括监督户数、监督覆盖率、监督户次数、合格率、依法查处案件数、结案数、行政处罚案件数、工伤发生率、尘肺患病率、各种急慢性职业中毒发病率/死亡率、各类职业病发病率/死亡率、农药中毒发生率等。五、职业卫生监督统计放射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对辐射有关的活动进行强制性检查、评价和处理的过程。

放射卫生监督的统计指标包括监督户数、监督覆盖率、监督户次数、合格户次数、合格率、依法查处案件数、结案数、行政处罚案件数等。六、放射卫生监督统计医疗服务、采供血和传染病防治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对医疗服务、采供血和传染病防治有关的活动进行强制性检查、评价和处理的过程。

医疗服务监督统计指标包括医疗机构诊疗总次数等。采供血监督统计指标包括无偿献血份数、临床用血量人份等。传染病防治监督统计指标包括各类传染病发病率等。七、医疗服务、采供血和传染病防治监督统计第五节生命统计生命统计(vitalstatistics)是从卫生服务的角度,应用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变动及其规律,以及人口与卫生事业发展相互关系的统计活动,包括人口、疾病、生育、死亡、寿命、卫生服务调查等统计。人口总数(populationSize)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间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统计中最基本的指标。人口构成及其统计指标

人口学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其中,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是最常用的指标。一、人口统计疾病统计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可以用于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社会、自然和生物影响因素,为防治疾病、评价疾病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疾病统计的统计指标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治愈率、有效率、死亡率、生存率等。二、疾病统计测量生育的指标是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的基础,是确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要依据。

测量生育指标可以分为出生率、生育率和人口再生产三类。出生率统计指标主要粗出生率等;生育率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总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终生生育率等指标;人口再生产统计指标包括自然增长率、粗在生育率、净再生育率等。三、生育统计死亡统计主要用于研究人群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变动规律。

常用的死亡统计指标包括: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死亡别死亡率、某病病死率和死亡构成等。四、死亡统计五、寿命表

寿命表(生命表)是根据特定人群的年龄组死亡率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表,用以说明在特定人群年龄组死亡率的条件下,人的生命过程或死亡过程。寿命表早期(18世纪~19世纪)应用于社会保险研究,作寿命的随机分析。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由于卫生统计学家在医学随访资料方面的工作,利用寿命表作生存分析和死亡模型研究,并对模型参数进行统计推断。由于寿命表中各项指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同人群的寿命表指标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编制寿命表需要完整可靠的人口资料与死亡登记资料。

1662年英国的John

Graunt

首次进行死亡分布及规律性研究,并创制了第一张寿命表;提出了设立比较组的思想。其贡献在于将统计学引入流行病学领域。JohnGraunt(1620-1674)2007年世卫组织公布各国期望寿命排行名次女性男性国家期望寿命(岁)国家期望寿命(岁)1日本86圣马力诺802摩纳哥85澳大利亚、冰岛、日本瑞典、瑞士793安道尔、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圣马力诺、西班牙、瑞士84加拿大、以色列、意大利摩纳哥、新加坡784加拿大、冰岛和瑞典83法国、新西兰、英国775德国82德国766英国81古巴、美国757哥斯达黎加、丹麦、美国80……………36中国74中国71……………最后塞拉利昂、斯威士兰37塞拉利昂、斯威士兰37中国各地期望寿命(2000年)地区男女地区男女北京74.3378.01湖北69.3173.02天津73.2176.63湖南69.0572.47河北70.6874.57广东70.7975.93山西69.9673.57广西69.0773.75内蒙古68.2971.79海南70.6675.26辽宁71.5175.36重庆69.8473.89吉林71.3875.04四川69.2573.39黑龙江70.3974.66贵州64.5467.57上海76.2280.04云南64.2466.89江苏71.6976.23西藏62.5266.15浙江72.5077.21陕西68.9271.30安徽70.1873.59甘肃66.7768.26福建70.3075.07青海64.5567.70江西68.3769.32宁夏68.7171.84山东71.7076.26新疆65.9869.14河南69.6773.41寿命表的分类1.现时寿命表(currentlifetables)2.定群寿命表(cohortlifetable)1.现时寿命表(currentlifetables)

现时寿命表是从某个时期断面来看当年这段时期内一群人的死亡和生存经历。它完全取决于这个时期中各年龄组死亡率,以给定人口的实际死亡率为基础,把每个人的一生投影到一个假设的定群中。例如:当我们说到当年生下的一个婴儿的期望寿命时,我们假定这个婴儿在其一生中都遵循当年资料中所呈现的年龄组死亡率陆续死去,计算出“这一代人”按年龄的尚存人数、死亡人数、生存人年数及预期寿命。依据年龄分组不同,现时寿命表可分为一岁一组的完全寿命表(completelifetable)和几岁一组的简略寿命表(curatelifetable)2.定群寿命表(cohortlifetable)定群寿命表是对某特定人群(同时出生)从出生到最后一个人死亡的实际死亡过程的记录。例6-22006年某市女性居民各年龄组人口数和死亡数年龄组平均人口数实际死亡人数xPxDx0~199821451~86897475~1024793610~1514713815~1829093720~2030845725~24026610930~24705315135~19964214940~163797293458676651155~6934553560~5118461765~3908988070~2048682075~1227891580~656372085某市女性居民简略寿命表的编制年龄组平均人口数实际死亡人数年龄组死亡率死亡概率尚存人数死亡人数生存人年数生存总人年数期望寿命xPxDxmxqxlxdxLxTxex0~19982145_0.00725710000072699383760537276.051~86897470.0005410.00216199274215396668750598975.615~102479360.0003510.00175599059174494864710932171.7710~151471380.0002510.00125498885124494120661445666.8915~182909370.0002020.00101198761100493560612033661.9720~203084570.0002810.00140298661138492965562677657.0325~2402261090.0004540.00226698523223492061513381152.1130~2470531510.0006110.00305198300300490753464175047.2235~1996421490.0007460.00372598000365489091415099742.3640~1637972830.0017280.00860297635840486078366190737.5145~1453594060.0027930.013869967951342480623317582832.8150~867665110.0058890.029020954532770470342269520628.2455~693545350.0077150.037845926833508454648222486424.0160~511846170.0120550.058509891755218432834177021619.8565~390898800.0225130.106566839578947397423133738215.9370~204868200.0400270.181931750101364734093893995912.5375~122789150.0745240.31409861363192742586355990229.7680~65637200.1097060.43046842089181181651533403878.0985~18862580.13697971.00000023971239711752331752337.31一、现实寿命表的编制原理与方法寿命表概念指标3.年龄组死亡概率qx实例0~岁组平均存活年数a0国际标准的a0估计值(蒋庆琅法)婴儿死亡率(‰)a0<200.0920~400.1540~600.23>600.30我国在1981年、1982年部分地区人口统计时的a0值性别a0男婴0.1450女婴0.1525合计0.14844.(理论)尚存人数lx和死亡人数dx(理论)尚存人数与死亡人数的计算是交叉进行的。5.生存人年数Lx实例6.生存总人年数Tx由下向上累计实例7.期望寿命ex(表示x岁尚存者预期寿命)出生时的预期寿命e0简称平均寿命,是各年龄组死亡率的综合反映,可慨括地说明某人群的健康水平。平均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是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年龄组死亡率的高低,也取决于年龄别人口构成。而平均寿命只与年龄组死亡率有关,不同地区的寿命表可以直接比较。二、寿命表指标的分析与应用1.尚存人数lx:反映在一定年龄组死亡基础上,一代人口的生存过程。2.死亡人数dx:反映在一定年龄组死亡率基础上,一代人口的死亡过程。3.死亡概率qx:一般用半对数图表示,用于不同地区死亡概率的比较。4.预期寿命

ex:一般用线图表示,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1996年和2006年某地女性尚存人数随年龄的变化某地2006年女性死亡概率随年龄的变化1预期寿命曲线寿命表的应用1.评价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2.利用寿命表研究人口再生产情况3.利用寿命表指标进行人口预测4.利用寿命表方法研究人群的生育、发展及疾病发展规律第六节软件实现打开数据库文件(例6-1.sav)第六节软件实现1.调用ComputeVariable→Transform→Compute命令

2.设计新变量:死亡率m。在TargetVariable框中输入新变量名称(死亡率m);在NumericExpression框中,编辑死亡率m的计算公式:实际死亡人数D/年平均人口数P)。3.设置计算条件:在ComputeVariable→IfCases对话框,选定Includeifcasesatisfiescondition:单选按钮→在条件框中输入条件公式(年龄组>=1),用于选定“年龄组为0之后”的公式变量值(即无须计算“0~”年龄组死亡率)→

Continue按钮,返回ComputeVariable对话框→OK按钮。4.设置变量属性:单击VariableView选项卡→在SPSSDataEditor窗口中,设置死亡率m变量的小数位数(6位数)。5.其他指标设计:死亡概率q,尚存人数l,死亡人数d,生存人年数L,生存总人年数T,平均期望寿命e。步骤:设计指标第六节软件实现设计新变量:死亡率m,死亡概率q,尚存人数l,死亡人数d,生存人年数L,生存总人年数T,平均期望寿命e第六节软件实现结果:第六节软件实现1.调用Syntax窗口。file→New→Syntax命令2.在Syntax窗口输入寿命表编制程序:(见后)3.在Syntax窗口中,Run

All4.保存并重新打开数据文件,结果在其中。步骤:编写程序第六节软件实现在编辑窗口,编写程序:if(年龄组=0)死亡概率q=实际死亡人数D/年平均人口数P.if(年龄组=1)死亡概率q=(4*死亡率m)/(1+(4-2)*死亡率m).if(年龄组>=5&年龄组<=80)死亡概率q=(5*死亡率m)/(1+(5-2.5)*死亡率m).if(年龄组=85)死亡概率q=100000.if(年龄组=0)尚存人数l=100000.if(年龄组=0)死亡人数d=尚存人数l*死亡概率q.if(年龄组>=1&年龄组<=85)尚存人数l=LAG(尚存人数l)-LAG(死亡人数d).if(年龄组>=1&年龄组<=85)死亡人数d=尚存人数l*死亡概率q.SORTCASESBY年龄组(D).if(年龄组=85)生存人年数L=尚存人数l/死亡率m.if(年龄组>=5&年龄组<=80)生存人年数L=(5/2)*(尚存人数l+LAG(尚存人数l)).if(年龄组=1)生存人年数L=(4/2)*(尚存人数l+LAG(尚存人数l)).if(年龄组=0)生存人年数L=LAG(尚存人数l)+0.15*死亡人数d.SORTCASESBY年龄组(A).SORTCASESBY年龄组(D).if(年龄组=85)生存总人年数T=生存人年数L.if(年龄组>=0&年龄组<=80)生存总人年数T=LAG(生存总人年数T)+生存人年数L.SORTCASESBY年龄组(A).if(年龄组>=0&年龄组<=85)平均期望寿命e=生存总人年数T/尚存人数l.在Syntax窗口的Run→All去死因寿命表1.去死因寿命表的意义

如果去除了某种对生命威胁较大的原因,人群中平均预期寿命会延长。去死因寿命表指标不受年龄结构的影响,不仅可以分析某种死因对平均预期寿命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也可以说明某种死因对全人口的综合作用和年龄组人口的作用。(causeeliminatedlifetables)2.去死因寿命表的编制方法去死因寿命表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全死因)寿命表相同。为了区别,在有关符号的右上角加一标记“´”表示死因或去死因。编制去某死因寿命表的关键是求去某死因后各年龄组生存概率px

´

,然后就可仿照编制全死因寿命表的方法,编制去死因寿命表。2006年某市女性居民简略寿命表的编制年龄组平均人口数实际死亡人数年龄组死亡率死亡概率尚存人数死亡人数生存人年数生存总人年数期望寿命xPxDxmxqxlxdxLxTxex0~20005156_0.00779810000078099337756655975.671~86920580.0006670.00266699220264396352746722175.265~102502470.0004590.00229098956227494212707087071.4510~151494490.0003230.00161698729160493247657665766.6115~182932480.0002620.00131198570129492525608341161.7220~203107680.0003350.00167398440165491790559088656.7925~2402891200.0004990.00249498276245490766509909651.8930~2470761620.0006560.00327398031321489351460833047.0135~1996651600.0008010.00399997710391487572411897942.1640~1638202940.0017950.00893397319869484422363140737.3145~1453824170.0028680.014239964501373478815314698632.6350~867895220.0060150.029627950762817468339266817128.0655~693685460.0078710.038596922593561452395219983223.8460~512076280.0122640.059496886995277430300174743719.7065~391128910.0227810.107766834218990394632131413715.7970~205098310.0405190.183959744311369233792692250512.3975~123019260.0752780.31677660739192412555935845799.6280~65867310.1109930.43442141498180271624223289857.9385~19092690.1409111.00000023471234711665631665637.12006年某市女性居民去肿瘤简略寿命表年龄组平均人口数实际死亡人数肿瘤死亡数生存概率尚存人数死亡人数生存人年数生存总人年数期望寿命xPxDxD´xP´xl´xd´xL´xT´x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