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某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下诗句作为宣传标语不合适的一项是()
A.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B.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C.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D.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的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旧法
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
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
①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
②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
③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有团体合作的时候
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②③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1.0分)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童诗的创作,要听到孩子的各种声音
木汀
①丰子恺在不离其手的烟嘴上,刻着清代“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吾爱童子身,莲
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
欲蔽天真。此诗固然不是童诗,但诗中的“骂”“笑”“打”“嗔”,读之,一幅
孩子“纯粹的真”“无邪的憨”的画面迅速在眼前浮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
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
童味、童道。
②我以为,画画是如此,儿童诗歌创作也当如此-当一个童诗作家真正进入孩子的
世界里,去谛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语,才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陪伴着他们
成长、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作品.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
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
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
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的。也就是说,成
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儿童
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
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自觉地进入庄子的“鳏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的童诗定式定理当中,却拒绝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提醒和警示.
④不在少数的学者近几年陆续呼吁,儿童诗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关系着儿童审美认知
教育的功用。这种看似新颖的观点,绝对不是对童诗症状的诊疗方案,也非对童诗
陈旧定式的“破题”。类似这个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儿童诗创作空间更广袤,
理论驰骋的天地更无垠,但并没有厘清儿童诗的问题本源。笼统地说,儿童诗歌到
底是什么,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学术问题,非本文所及一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
童诗,涉及作品的审美需要、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的传递。这三种关系是相互的,
它们彼此存在和影响,不分先后次第,不标新立异。
⑤儿童哲学开创者及先锋人物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写道:“儿童是人,完全值
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他们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成为什么,
均应得到尊重。其实,我们应当向儿童学习,让儿童丰润我们的生命,更显而易见
的是,儿童在向我们学习,让我们丰润他们的生命。”这段话,无疑是对童诗创作
和理论实践“哲学”般的释放。它侧重而扼要地说明了我们(成人)和儿童的相互
依存,强调了相互学习的关系。在我看来,当年丰子恺对孩童的崇拜,是向孩子学
习的具体行动,是丰子恺彻底放下成人居高临下的威仪,逾越年龄的沟壑,与孩子
们友好地“打成一片”,塑造了零距离交流的“学习态”。
⑥应该说,目前我们对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研究是匮乏的,对这一独特的创作群
体的作品研究明显不足,或者说是滞后。就整个创作群体而言,儿童诗的儿童创作
群体始终处于弱势,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对等,客观上难以与儿童诗的成人创作群体
平起平坐。两者之间的失调、失衡,是儿童诗的胎记。再一个事实,儿童诗的创作
和理论的话语权的祛码,左右在我们这些成人的手上。一个毋庸置疑的现状是,儿
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生态,是孩子们一天天向我们(成人)学习着,而我们少有向孩
子学习的胸怀和气度-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对孩子的创作给出过许多的指指点点,
但这跟向孩子学习无关,准确地说,是在教,非在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崭露
头角的诗歌童星“浪打浪”,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创作的“成人诗”,
是我们教化出来的。
第2页,共26页
⑦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声音。不对等的
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整的。他们(孩
子)在童诗的阵营里,没有决定权,更谈不上话语权-即便有,也是个案,也是成
人启发下的话语权,是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我们习惯
请“权威”编选本该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形形色色的儿童诗歌选本,如果把这样的选
本尝试着交由孩子来选择,结果会与成人编选的大相径庭。假设这一种设想得以实
现,那就是拿出了向孩子学习的诚意,而不是噱头。
⑧真正面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的研究,应该是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即“回儿事
学习”。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
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辕孩子们的心系,
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
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
(有删改)
第⑧段加点的“向儿童学习”在文中指的是。
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丰子恺爱孩子的程度以及创作的特点引出文章论题。
B.引用八指头陀的诗句意在与下文成人的诗歌形成对比。
C.以丰子恺的典型事例论证童诗作家要崇拜孩子的观点。
D.论述了纯粹的真以及无邪的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引用内容是如何阐述观点的。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JL童诗歌定义的一成不变最终导致童诗创作队伍由成人主导。
B.对儿童创作群体作品的研究可以解决童诗创作成人化的问题。
C.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只能阻碍儿童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D.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能力需要切实地向儿童学习。
儿童文学社选编《童诗三百首》,请你结合本文内容,提出选编的相关建议。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鱼腥草
刘群华
①故乡的古拙在一簇茂盛的鱼腥草面前显得那么疲惫和空阔。阳光打望了村头的古
柏就径直晒在吊脚楼的瓦檐上。土坪边的桃花早谢了,梨花也慵懒地落得没了踪影,
仅葱翠的鱼腥草的阔大叶片上滚圆的露珠反射着据说年代久远的太阳表面的光。
②一个差不多人去楼空的村子,作为一簇鱼腥草的繁荣,连森林里喧嚣的鸟都不敢
透露一丝半点的荒芜。老人们在土坪边安详地乜斜着眼,似乎被遗忘在命田村萧条
的时光里。
③鱼腥草在命田村的东山最为常见。东山在命山村狭长的东面,纵横的沟壑较深,
一条条像包子上的褶皱,森森树木,杂草丛生,过去是野猪、鹿子、兔子和野狼的
家园。东山的山坡和缓,一梯一梯地往上叠。山脚较山腰及山巅平坦些,三十几度
坡的样子。这么斜躺的山脚像个锅底,有条清澈的溪从山顶哗哗放下来,沿山边打
了几个圈圈,滋润了好大一片潮湿的荒地。荒地上的乱石嵯峨,一堆一堆的,鱼腥
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④与鱼腥草相亲相邻的杂草很多,有钩藤,有络石藤,这些植物都长得绿油油的,
比乱石堆里的泥土还黑褐还肥硕。鱼腥草不似钩藤那么张扬,昂着头攀着树枝探上
了树梢,还雄赳赳地生着一节一节的双钩,企图把那轮泅染了夜的月色勾引下来。
它也不似络石藤那么低调,在裸露的石头上像撒渔网一样捕得一片青翠,最后不见
石头的嶙峋。鱼腥草居它们二者之间,高不过两尺,像一免青菜一样抽芽展叶地拔
节。它的叶呈椭圆形,但大小不一。
⑤鱼腥草是一年生的植物,在它沧桑的目光里,见过春天万物的复苏,也见过夏天
万物的繁华,更见过秋天万物的衰败。一生的遗憾唯没见过冬天白雪皑皑中万物的
养精蓄锐。在冬天美妙的世界里,冰雪的晶莹捧着鱼腥草的枯茎,在寒风中摇曳。
一簇鱼腥草就这么固执、不屈、英雄地刷着存在感,大自然对它的存在也是卑微的
注视,似乎在万物生存的沟壑里,鱼腥草只是可有可无地存在罢了。
⑥鱼腥草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蝶的声响慢慢地长。当它身
边的树绿浓了,花开了,接着就谢了,鱼腥草被小孩的手捏着,用锄头挖进竹蓝里,
通过黄昏时祖父或祖母悠长的呼唤,就会成为桌子上一盘鲜嫩鲜嫩的凉拌菜。这时,
鱼腥草的叶茎被摘了,留下白嫩的细根,它的根像后山掘地行走的竹鞭,像稻田里
一摊夏天里开花的藕节,像一团交错开着茅草花的茅根,像沼泽之地依偎着野鸭的
芦根。它们躺在木砧板上被切成寸许长的一节一节后,放适当的盐和红辣椒即可食
用了.
⑦鱼腥草在命田村除了东山有,西山也有。西山的坡陡,六十度以上的坡像人翘起
的手掌,人倘若要爬上去,必须像狗刨地一样累得气喘吁吁,而碎石也沿着人的脚
步向下狂奔。西山的地理环境比东山更严峻,崖头乱生,张牙舞爪。这里的鱼腥草
长得瘦小,大概是缺乏滋润鱼腥草的肥沃厚土和被一条溪清澈环绕的缘故。但是杂
树更多更苍虬,大凡村里要些木质坚硬的木头来做锄头柄或杵棒,便到西山来找。
第4页,共26页
他们认为土地贫瘠的西山,草长得细和矮,树长得慢而枯黄,但木质纹理紧,坚硬
且耐磨。所以当东山的鱼腥草被小孩们挖完了,大伙很快就抢占西山的山头。
⑧鱼腥草与西山的左邻右舍十分和谐。左邻的草多是败酱草、茅草、鬼针刺,都是
一尺两尺多高,再高也高不过鱼腥草的头。鱼腥草拥抱在这些草的周围,像一团青
春的面孔,仰着头眺望春天和夏天从左边滑过。右邻是木槿树、松树、小栗树,像
村庄里乌漆的吊脚楼,还住着一窝小鸟儿。有时有几条蛇来串串门,有时会是一队
远行的蚂蚁,威风凛凛地爬过。在西山的鱼腥草的世界里,与东山的鱼腥草看的想
的都截然不同。一方水土养什么人,一方水土也养什么植物,甚至连思想也无法雷
同。
⑨西山的阳光在早上比东山染得浅,有一段红,有一段不红。这时的西山不再寂寥、
空虚、无趣,鱼腥草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像一个个奋发的握紧了拳头的人,除了
偷闲听些鸟儿喟啾的鸣叫,还会听到小锄头一锄一锄叩在石头上的砰砰响,及三五
个一伙的嬉闹或吆喝。西山的季节在鱼腥草收购的季节最繁忙,最快乐,它有荒莽
之山的广阔和雄伟,它有树木的荫凉和温暖,呵护着这些父母远在天边打工的小孩。
⑩我也曾经是挖鱼腥草的一员。那些年在东山和西山挖到的鱼腥草,一直维持着我
一到三年级的学费和夏天的凉鞋钱冬天的棉胶鞋钱。或者还可扯一身新布料。那些
年能够自食其力地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一直是我们命田村小孩的全体愿望。
⑪有时我想,故乡也是奇怪的故乡,为什么在富裕的他乡总忘不了贫瘠的故乡?
或许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那些草木的灵魂早与人的灵魂缠绕在一起,根本切割不开
了,像如今有了这些小孩,鱼腥草才会在故乡踏踏实实地繁衍、繁茂,而故乡有了
这些鱼腥草,小孩才会有童年的无邪和快乐。
⑫命田村的东山和西山,都是故乡的山。这两座对峙的大山既是我的故乡,也是
鱼腥草生长的故乡。在嶙峋的山脚捧着一条甜蜜的河,由南向北穿过,其间的底蕴,
让鱼腥草有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的梦想。
(有删改)
本文以“鱼腥草”为题,却着力写“东山”“西山”,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
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似乎”别具匠心,请分析其妙处。
文章多采用拟人化手法描写鱼腥草,请加以赏析。
有人认为删去第⑫段主题表达更集中,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1.0分)
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张养蒙,字泰亨,泽州人。万历五年进土。选庶吉士,历吏科左给事中。少负
才名明习天下事居言职慷慨好建白。以南北多水旱,条上治奸民、恤流民、爱富民
三事,帝嘉纳之。锦衣都指挥罗秀营佥书,兵部尚书王遴格不行,失欢权要而去,
秀竟黄缘得之。养蒙疏发其状,事具遴传。御史高维松等言事被谪,养蒙偕同官论
救,复特疏讼之。忤旨,夺俸。
②寻迁工科都给事中。都御史潘季驯奏报河工,养蒙上言日:”二十年来,河凡告
患矣。当其决,随议塞,当其淤,随议浚,事竣辄论功。夫淤决则委之天灾而不任
其咎,浚塞则归之人事而共蒙其赏。及报成未久,惧有后虞,急求谢事,而继者复
告患矣。其故皆由不久任也。夫官不久任,其弊有三:后先异时也,人己异见也,
功罪难执也。请仿边臣例,增秩久任,斯职守专而可责成功。”帝深然之。
③有诏潞安进绸二千四百匹。未几,复命增五千。养蒙率同官力争,且日:“从来
传奉职造,具题者内臣,拟旨者阁臣,抄发者科臣。今径下部,非祖制。”不从。
出为河南右参政。寻召为太仆少卿,四迁左副都御史。
④寻迁户部右侍郎。时再用师朝鲜,命养蒙督饷。事宁,予一子官。三十年,尚书
陈蕖称疾乞罢,诏养蒙署事。会养蒙亦有疾在告,固辞。给事中夏子阳劾其托疾,
遂罢归,卒于家。天启初,赐谥毅敏。
(有删改)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寻迁工科都给事中
②帝深然之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养蒙现发其状
A.粗略梳理
B.疏远避开
C.分条陈述
D.疏通关节
②今律下部
A.途经
B.直接
C.捷径
D.要求
第①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少负才名明习天下事居言职慷慨好建白
第6页,共26页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会养蒙亦有疾在告,固辞。给事中夏子阳劾其托疾,遂罢归,卒于家。
第④段中张养蒙被赐谥“毅敏”(刚正果敢),请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一谥号是
否确切。
第②段中张养蒙的进言很有说服力,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峡州至喜亭记
欧阳修
①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
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蜀之丝臬织文之富,
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②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
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
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①不急之物,乃
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
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③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
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縻与俸皆薄,而
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
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②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
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
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口。
【注释】①羡余: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②恺悌:和乐平
易的样子。
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耶
B.焉
C.哉
D.乎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蜀地五代以来历史发展沿革。
B.点出商旅交通发展变化相关话题。
C.意在突出蜀地富庶引起朝廷关注。
D.拓宽历史地理时空增添人文气息。
全文围绕“喜”字展开,请作简要分析。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
杜甫
朔风吹桂水,朔雪夜纷纷。
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
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
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赠别诗选》
B.《古诗菁华》
C.《咏物选集》
D.《律诗集萃》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清新雅致
B.刚健豪迈
C.深沉隽永
D.平淡质朴
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两句。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8.按要求填空。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O(《师说》)
杜甫《月夜》中的诗句“,",从对面着笔,刻画了深情伫立,望月
怀人的形象。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发现自己不停地努力,却很难取得
更优异的成绩。
第8页,共26页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Q)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B.“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的意思是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
然安稳酣眠。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
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
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
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这显然和新农村建设的
主题不合适。
故选:Bo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
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
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2.【答案】C
【解析】本段主要介绍了“法律”。根据语境上句“应付新的问题”,为了保持话题统
一,下句应用相同的话题与之衔接,故③先说;③中有“如果”,为了保持关联词语的
连贯性,下句应与之形成衔接,①中的“就”与其衔接更连贯,故③后接①:②中的“办
法”与①中的“办法”话题一致,故②放在①后。
故选:Co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
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
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第10页,共26页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3.【答案】【小题1】贴近童诗儿童创作群的作品及个体,谛听儿童心声及需求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
【小题5】
【解析】(1)依据第八段“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
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辕孩子
们的心系”,贴近童诗儿童创作群的作品及个体,谛听儿童心声及需求。
(2)A.正确。
B.曲解文意。引用八指头陀的诗句是为了论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
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C.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是爱而非崇拜。
D.曲解文意。论述的是“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
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故选:Ao
(3)依据原文第三段“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
的。也就是说,成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
以蔽之,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引用“稣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形象地阐明了成人创作童诗过程中以自我创作理论话语权来
创作,揣摩儿童阅读的快乐;而没有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的观点来考虑儿童的
感受,依据原文第三段“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子非
鱼,安知鱼之乐也”则阐明了作者对儿童主体的关注,表明童诗创作要考虑儿童的感受。
整体上阐述了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的格局的观点。
(4)A.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二段“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
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没有“最终导致童诗创作队伍由成人主导”。
B.太过绝对。依据原文第八段“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
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辕孩子
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
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是可能而非一定。
C.无中生有。“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只能阻碍儿童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于文无据。
D.正确。
故选:D。
(5)依据原文第七段“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
种声音。不对等的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
整的。他们(孩子)在童诗的阵营里,没有决定权,更谈不上话语权-即便有,也是个
案,也是成人启发下的话语权,是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我
们习惯请‘权威’编选本该扁得孩子们青睐的形形色色的儿童诗歌选本,如果把这样的
选本尝试着交由孩子来选择,结果会与成人编选的大相径庭。假设这一种设想得以实现,
那就是拿出了向孩子学习的诚意,而不是噱头”,第八段“真正面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
群体的研究,应该是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
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
穹,辐模孩子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
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首先选编过程应该充分关
注儿童的感受,建议让儿童读者参与其中,让儿童的快乐、喜爱成为选编的重要的标准;
依据原文第二段“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
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
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
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可以选编儿童创作者的作品,让儿童的创作视野以及作品成
为童诗的一部分。
答案:
(1)贴近童诗儿童创作群的作品及个体,谛听儿童心声及需求
(2)A
(3)引用“稣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形象地阐明了成人创作童诗过程中以自我创
作理论话语权来创作,揣摩儿童阅读的快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则阐明了作者
对儿童主体的关注,表明童诗创作要考虑儿童的感受。整体上阐述了儿童诗歌创作和研
究的格局是成人的格局的观点。
(4)D
(5)首先选编过程应该充分关注儿童的感受,建议让儿童读者参与其中,让儿童的快
第12页,共26页
乐、喜爱成为选编的重要的标准;其次,可以选编儿童创作者的作品,让儿童的创作视
野以及作品成为童诗的一部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
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重要段落的作用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
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手法,认真推敲。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引用的内容是为什么
服务的,用了什么方法,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
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
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
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
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
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
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答案】【小题1】(1)通过第③段“鱼腥草在命田村的东山最为常见”“东山在命
田村狭长的东面,纵横的沟壑较深,一条条像包子上的褶皱,森森树木,杂草丛生”“这
么斜躺的山脚像个锅底,有条清澈的溪从山顶哗哗放下来,沿山边打了几个圈圈,滋润
了好大一片潮湿的荒地”“荒地上的乱石嵯峨,一堆一堆的,鱼腥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
境里”和第⑦段“鱼腥草在命田村除了东山有,西山也有”“西山的坡陡,六十度以上
的坡像人翘起的手掌,人倘若要爬上去,必须像狗刨地一样累得气喘吁吁,而碎石也沿
着人的脚步向下狂奔。西山的地理环境比东山更严峻,崖头乱生,张牙舞爪”可知作者
描写东山、西山不同自然环境是为了突出鱼腥草不同的生存状态,表达对鱼腥草适应能
力强的赞美。也说明故乡命田村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第⑪段“像如今有了这些小孩,
鱼腥草才会在故乡踏踏实实地繁衍、繁茂,而故乡有了这些鱼腥草,小孩才会有童年的
无邪和快乐”说明故乡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独特的鱼腥草与人们,通过⑫段''命
田村的东山和西山,都是故乡的山。这两座对峙的大山既是我的故乡,也是鱼腥草生长
的故乡”可得出本文的主旨是表达故乡对于故乡人生命的滋养。
(2)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中“大自然对它的存在也是卑微的注视”“鱼腥草只是可有可
无地存在罢了”表面上看是说鱼腥草在自然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作者写的“似乎在万物
生存的沟壑里”中的“似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这一看法的否定,从“一簇鱼腥草就这
么固执、不屈、英雄地刷着存在感”一句可知运用“似乎”一词更突出鱼腥草是固执、
不屈、英雄的存在。通过第⑥段“鱼腥草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
蝶的声响慢慢地长。当它身边的树绿浓了,花开了,接着就谢了,鱼腥草被小孩的手捏
着,用锄头挖进竹蓝里,通过黄昏时祖父或祖母悠长的呼唤,就会成为桌子上一盘鲜嫩
鲜嫩的凉拌菜”可知“似乎”一词与下文鱼腥草在命田村作为食物等的存在价值的描
述相呼应。
(3)第④段“鱼腥草不似钩藤那么张扬,昂着头攀着树枝探上了树梢,还雄赳赳地生
着一节一节的双钩,企图把那轮泅染了夜的月色勾引下来。它也不似络石藤那么低调,
在裸露的石头上像撒渔网一样捕得一片青翠,最后不见石头的嶙峋”第⑤段“在它沧桑
的目光里,见过春天万物的复苏,也见过夏天万物的繁华,更见过秋天万物的衰败。一
生的遗憾唯没见过冬天白雪皑皑中万物的养精蓄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鱼腥草人格、情
感,形象地刻画了鱼腥草生长的不张扬、以沧桑的目光静观岁月,通过第⑥段“鱼腥草
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蝶的声响慢慢地长”运用拟人手法更好地
展现它们的特征、品质,如形象地刻画了鱼腥草默默成长的境况。这样的描写更使鱼腥
草具有象征意蕴,从而更加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这样写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把个人的情
感融入了故乡,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读者生动形象感受,更容
易产生情感共鸣。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认同”或“不认同”,
不管持哪种观点,首先都要先总结文章①-⑪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如果回答“不认同”,
就要在总结第⑫段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第⑫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让文章意蕴更加集中
丰富。如果回答“认同”,就要在总结第⑫段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第⑫段的论述与上文
主题表达之间契合度不高,影响主题表达的集中。
答案:
(1)通过对东山、西山不同自然环境的刻画,突出鱼腥草不同的生存状态,更好地表
达对鱼腥草适应能力强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故乡命田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底
蕴,孕育出独特的鱼腥草与人们,更好地表达故乡对于故乡人生命滋养的主旨。
(2)画线句写出表面上看鱼腥草在自然中没有什么存在感。运用“似乎”一词,表现
出作者对这一看法的否定,突出鱼腥草是固执、不屈、英雄的存在。同时,与下文鱼腥
第14页,共26页
草在命田村作为食物等的存在价值的描述呼应。
(3)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鱼腥草人格、情感,更好地展现它们的特征、品质,如形象地
刻画了鱼腥草生长的不张扬、以沧桑的目光静观岁月、默默成长等。这样的描写更易于
作者融入个人有关生命、故乡等相关的体悟,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鱼腥草具有象征
意蕴,从而更加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同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读者生动形象感受,
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4)参考示例一:
我不认同这一看法。文章①-⑪段借对故乡鱼腥草的生长过程描述,表达故乡对我们影
响深刻,是我们的生命无法割舍的存在。第⑫段进而表达故乡的东山、西山对于鱼腥
草,进而对于我的生命的价值意义,是我们生命的底蕴,它不仅是与我们灵魂缠绕一起
的所在,更是我们拼命去看外面的动力和豁然宽阔梦想生发的地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让文章意蕴更加集中丰富。
参考示例二:
我认同这一看法。文章①-⑪段借对故乡鱼腥草的生长过程描述,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故
乡对我们影响深刻,是我们的生命无法割舍的存在。第⑫段尽管有承接上文对故乡东
山、西山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意义的阐述,但是,有关让“鱼腥草有拼命去看外面的动
力和豁然宽阔的梦想”的论述则与上文主题表达之间契合度不高,影响主题表达的集中。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散文构思上的作用。环境作用首先从
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
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
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能力。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拟人手法。采用拟人化的
手法,给读者生动形象感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4)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
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
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5.【答案】【小题1】不久
【小题2】以为……对,同意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
【小题6】
【解析】(1)①译文:不久升任工科都给事中。寻:不久。
②译文: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然:以为……对;同意。
(2)①译文:张养蒙分条上奏揭发这件事的情况。疏:分条陈述。
故选Co
②译文:如今直接下到部里。径:直接。
故选Bo
(3)此句主语都是“张养蒙”。“少”指张养蒙年少时,是时间状语,“负才名”是
句子的谓语和宾语,意思完整,后面断开;“明习”是动词作谓语,“天下事”是宾语,
后面断开;“居”是谓语,“言职”是宾语,后面断开;“慷慨好建白”中“慷慨”是
描述其情绪状态的状语,“好建白”是句子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必断开。综上断句为:
少负才名/明习天下事/居言职/慷慨好建白。句子大意是:张养蒙年少就有才名,清楚熟
悉天下大事,担任言官,激昂慷慨,喜欢提出建议、主张。
(4)会,恰逢、正赶上;告,告假;托疾,以生病为借口;卒,死、去世。译文:恰
巧张养蒙也生病告假,坚决推辞。给事中夏子揭发他托病不任,于是被罢免归乡,在家
中去世。
(5)张养蒙的谥号“毅敏”意思是“刚正果敢”。结合“锦衣都指挥罗秀营佥书,兵
部尚书王遴格不行,失欢权要而去,秀竟黄缘得之。养蒙疏发其状,事具遴传”,可知
他确实正直勇敢,张养蒙面对锦衣都指挥依靠关系谋取职位,勇于揭发;结合“御史高
维林等言事被谪,养蒙偕同官论救,复特疏讼之”也能体现这一点,面对因言事被贬的
高维林等人,敢于为之直言,专门上疏,甚至因此而“忤旨,夺俸”,不顾惜个人名利。
第16页,共26页
可见他很适合“毅敏”这一谥号。
(6)张养蒙这段话先摆现象,再分析原因,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条理清晰,有
理有据,很有说服力。“二十年来,河几告患矣。当其决,随议塞,当其淤,随议浚,
事竣辄论功。夫淤决则委之天灾而不任其咎,浚塞则归之人事而共蒙其赏。及报成未久,
惧有后虞,急求谢事,而继者复告患矣”,张养蒙首先概述二十年来黄河多次告患,历
任治理官员只注重一时的堵塞、疏浚,拿自然灾害推卸责任,以完工接受奖赏,成功后
因担心有后患急求离职的现象;“其故皆由不久任也。夫官不久任,其弊有三:后先异
时也,人己异见也,功罪难执也”,点明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治水官员不能久任其职,
并指明其三大弊端;”请仿边臣例,增秩久任,斯职守专而可责成功”,提出仿照边防
官员办法,增加俸禄让有经验河工长期专任此职的建议。整体而言,张养蒙由现象出发,
挖掘本质,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很有说服力。
答案:
(1)①不久;②以为……对,同意。
(2)①C;②B
(3)少负才名/明习天下事/居言职/慷慨好建白
(4)恰巧张养蒙也生病告假,坚决推辞。给事中夏子揭发他托病不任,于是被罢免归
乡,在家中去世。
(5)这一谥号是贴切的。第一段中叙述张养蒙面对锦衣都指挥依靠关系谋取职位,勇
于揭发;面对因言事被贬的高维松等人,敢于为之直言,专门上疏,不顾惜个人名利,
很好地体现了“毅敏”的特点。
(6)张养蒙首先概述二十年来黄河多次告患,历任治理官员只注重一时的堵塞、疏浚,
拿自然灾害推卸责任,以完工接受奖赏,成功后因担心有后患急求离职的现象。进而,
点明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治水官员不能久任其职,并指明其三大弊端。最后,提出仿照
边防官员办法,增加俸禄让有经验河工长期专任此职的建议。整体而言,张养蒙由现象
出发,挖掘本质,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很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张养蒙,字泰亨,泽州人。万历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历任吏科左给事中。
张养蒙年少就有才名,清楚熟悉天下大事,担任言官,激昂慷慨,喜欢提出建议、主张。
张养蒙因为南北多发生水旱灾害,于是分条上奏了惩治奸民、抚恤流民、爱惜富民的三
件事,皇帝十分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锦衣都指挥罗秀谋划得到佥书一职,兵部尚书
王遴搁置这件事没有施行,后来王遴失去了皇帝的欢心,也失去了尚书的重要职位而离
开,罗秀竟然凭借拉拢攀附而得到了这个官职。张养蒙分条上奏揭发这件事的情况,这
些事情全都在王遴的传记里有记载。御史高维松等因上书言事而被贬谪,张养蒙和同僚
一起上疏论辩救助,又特地上疏状告这件事。结果忤逆了皇帝的心意,被夺去了俸禄.
不久升任工科都给事中。都御史潘季驯上报河工,张养蒙上疏说:“二十年来,黄
河报告灾患有好儿次了。遇上黄河决堤,就随即商议堵塞;遇到黄河淤堵,就随即商议
疏导,事情结束之后就要论功行赏。那么黄河淤堵或是决口的责任全部交给天灾,而他
们自己不承担其中的责任,疏通堵塞就将功劳全部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共同蒙受赏蜴。等
到报功不久,害怕有后患,就急着请求离职,而后继者又继续上报灾患。因为这个缘故
全部都不会任职太久。官员任职时间短,有三个弊端:后来的和先到的时间不同,别人
和自己意见不同,功劳和罪责难以执行。请仿照边臣的事例,增加他们的俸禄让他们长
久担任官职,这个职位有人专门担任那么治水就可以要求他成功了。”皇帝非常赞同他
的意见。
皇帝下诏让潞安进献绸缎二千四百匹。不久,又命令增加五千匹。张养蒙率领同僚
极力争辩,并且说:“自古以来传命给制造的专职人员,提出意见的是内臣,拟旨的是
阁臣,抄送的是科臣。如今直接下到部里,不符合祖制。”没有听从。后来出京担任河
南右参政。不久征召为太仆少卿,四次升迁做了左副都御史。
不久升任户部右侍郎。当时又一次出征朝鲜,命令张养蒙都督军饷。事情办好之后,
给他一个儿子授予官职。三十年,尚书陈蕖称病请求离职,皇帝下诏让张养蒙代理尚书
之职。恰巧张养蒙也生病告假,坚决推辞。给事中夏子揭发他托病不任,于是被罢免归
乡,在家中去世。天启初年,赐谥号叫做毅敏。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
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
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
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
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第18页,共26页
(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
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耍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6•【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的意思是因此凡是朱公的下
属,于是在一起商议,然后委托我执笔写这篇记。句中“属笔”译为“委托执笔”,“于”
引出对象,“修”指欧阳修自己,所以选用“焉”好,“焉”作代词,作“执笔”的宾
语,译为“这篇记”。而“耶”“哉”“乎”多作句末语气词,但是这三个文言虚词不
作代词。
故选B«
(2)分析第一段的内容。文章先以其极洗炼的笔墨叙述了峡州夷陵的历史沿革。蜀地
从五代以来割据自封,于前蜀王建称帝起,到后蜀孟昶被宋所灭止。“以险为虞,以富
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句将蜀地“天府之国”唐末以来的政治、经
济形势一语道出,“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二
十几个字,带过太祖派王全斌伐蜀,蜀主孟昶归降的全部过程。“然后”二字,连接了
平蜀前后的经济文化往来情况。“蜀之丝臬织文之富”如衣之蔽体,惠及全国。“而贡
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路车辆运输走秦州、凤州,水路舟行,过岷江而下,源源不断输
于万里之外。从段中的“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蜀之丝臬织
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可知,“蜀地富庶引起朝廷关注”不是第一段的用意。
故选C。
(3)文章是为亭作“记”,紧紧扣住“喜”字,“喜”字完全溶化在山水人生之内,
超越了时间空间,成了几百年历久不衰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在江流湍急的人生曲折之内,
在谪居僻地的柳暗花明之间,“喜”字成为交响中的主旋与变调反复咏叹,而作者积极
乐观又略显激越的人生态度,在江水、亭畔间流动、飘荡。于是读者与作者便产生了一
种心灵的沟通,似在夷陵渡口的“至喜亭”中倾心交谈。
文章第一节开篇叙述“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
五十有九年”“然后蜀之丝臬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
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可见蜀地由僭国而为惠泽天下之地,此为一喜。
第二节,“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
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
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可知江流湍急,航道险恶,一至
于夷陵则转为平缓,这是舟人与江水搏击后的畅快舒胸之喜。
第三节,朱公“再治是州”“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行人之喜幸”,朱公建亭为舟人
停留休止之所,且替行人转危为安志喜,此乃良吏爱民之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
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朱公居僻远而能够
安于此,展示出和乐平易之态度。”自公之来,岁数大丰……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
人有赖”分析,朱公治理夷陵,使民以时,地丰民乐,此乃为政之喜,万民安乐之喜。
(4)文章第一二节写蜀地三峡之水,为下文赞颂朱公的卓越的政绩和高尚的品质做铺
垫。作者在最后一部分写建亭人,借以赞扬朱庆基的政绩与人品,并抒发个人的情怀。
“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连续的丰收年景,由于百姓生活富裕,
才造至喜亭”以施患于往来舟人。不仅如此,朱公的“以馆以劳”之役,从来不违背农
时,影响百姓的农业生产,从而使人们有所依傍。作者对朱庆基人品的褒扬,是借对夷
陵地方的介绍完成的。他极写夷陵之僻远,薪俸之微薄,反衬出朱公品格的高尚。先说
夷陵在宋代上中下三等的州县中一直是下等,粮饷、给养,个人俸禄都很少,地方遥远
又偏僻。又说,纵然有好的政绩,也不能成为晋升的条件。而“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
而且他心地善良,希望人们远离优患而接近快乐。
综上分析,本文赞颂朱公不因夷陵僻远、薪俸微薄、无以闻达而颓唐,而是勤于政事,
为民谋福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要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现实生活的思想。朱公这种身
第20页,共26页
处挫折不放弃,人在偏远不避责的乐观心态和勤于为民负责品质的确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答案:
(1)B
(2)C
(3)文章开篇叙述蜀地由僭国而为惠泽天下之地,此为一喜也;江流湍急,航道险恶,
一至于夷陵则转为平缓,舟人至此而喜;朱公建亭为舟人停留休止之所,且替行人转危
为安志喜;朱公居僻远而能够安于此,展示出和乐平易之态度;朱公治理夷陵,使民以
时.,地丰民乐,此乃为政之喜。
(4)本文赞颂朱公不因夷陵僻远、薪俸微薄、无以闻达而颓唐,而是勤于政事,为民
谋福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现实生活的思想。这一思想既是作为知识
分子的作者的操守体现,也给我们带来启示,不以现实处境而规避责任,不因一时挫折
而放弃自我修养。
参考译文:
蜀国在五代是窃据的伪政权,它以山川的险要为防卫,以物产的富庶自给自足,不
与中原地区通车通船已有五十九年。宋朝承受老天的意志,统一中国,全国各地依次平
定。宋太祖更改年号为乾德的第三年,终于平定了蜀国。从此以后,蜀地出产的丰富无
比的丝麻织物,几乎遍布天下各地。而向朝廷输送粮饷和贡品,以及经商旅行的人们,
陆地上乘车途经秦州、凤州,水路则乘船沿着长江前进,绵延万里,来往不绝。
岷江从发源地•路流来,汇合蜀地众多的流水,流出三峡就是荆江。水势倾泻倒折,
回旋直射,水流凶猛怒号,激斗翻腾,遇到窄狭的地段就形成湍猛的急流,碰到岩石就
变成险恶的漩涡。顺流而下的船只,顷刻之间便驶出数百里外,使人来不及瞥上一眼。
稍微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便会撞上悬岩巨礁,将船撞得粉碎,漂散沉没,不见踪影。因
此,凡是蜀地出产的可以充实皇宫、供应京师及转运各州的物品,都从陆路运出。而其
他不甚重要的多余之物,才从江上运输而下,好像抛弃了一样,江流的凶险不测到了这
个地步!夷陵作为一个州郡,位置正对着三峡出口处,江水流出三峡,才变成宽广平缓
的水流。因此乘船的人来到这里,必定洒酒在地,再三叩拜,互相庆贺,以为是死而复
生。
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次到峡州任知州的第三个月,在江边渡口建造至喜亭,把它作
为乘船的人暂时憩息的地方。并且标志着天下最险要的地方到此才开始平坦,认为这是
乘船下行的人欢喜庆幸的事。夷陵历来属下州,粮饷和薪俸都很少,而且地方又偏僻遥
远,即使治理得法,政绩显著,也难博取声名,以助升迁。朱公能不嫌地方僻远而安然
处之,他的心又为人们能够脱离忧患而进入安乐感到欢喜,这正是《诗经》所说的“恺
悌君子”啊。自从朱公到郡以来,连年都获得丰收。随着百姓有盈余,然后才有兴作,
造福于往来的商人行客。对来往行人提供住宿,对服役的人给子慰问。建亭不影响农时,
人人都有依靠,这些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因此,凡是朱公的下属,于是在一起商议,
然后委托我执笔写这篇记。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
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2)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段落内容的能力。在仔细理解第一段的内容的基础
上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脉络的能力。题干已经提示全文围绕“喜”字展开,那么
在分析时要抓住“喜”这一情感线索来分析行文思路。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有怎样的经历,
展现了他怎样的形象,进而把握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7.【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
【解析】(1)杜甫的这首《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想念,
属于羁旅怀人诗,不是赠别诗,故排除A项。这首诗从内容分析,是写景抒情诗,不是
第22页,共26页
咏物诗,故排除C项。这首诗从形式分析,“纷”“云”“闻”“君”都押相同的韵。
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暗”对“寒”,“度”对“深”,“南楼月”对“北渚云”;
颈联中“烛斜”对“舟重”,“初近见”对“竟无闻”,对仗工整,平仄合理。所以,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收入《律诗集萃》中最佳。收入《古诗菁华》也可以,但是体现不
出格律诗的特点,没有收入《律诗集萃》中好。
(2)从本诗的后两句“舟重竟无闻”“听鸡更忆君”可知,诗人写自己人在旅途,雪
夜孤舟,因羁旅孤寂、思念深沉,对纷纷大雪厚积船顶“竟无闻”,细腻含蓄地表达了
怀人之愁绪。借景抒情,用语深沉隽永。
(3)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夜晚,寒冷深夜,大雪覆盖船舱的景象。颈联
“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的意思是寒冷的北风吹斜了烛光,纷纷扬扬的大雪早已厚
厚地积在船顶,可是诗人对此竟然毫无听到,这是因为诗人羁旅无眠,孤舟怀人,因旅
途孤寂,怀人深沉。整联展示了作者借助细腻的刻画“舟重竟无闻”,含蓄地表达羁旅
怀人愁绪的深沉。
答案:
(1)D
(2)C
(3)诗歌第一联描述了风雪交加的眼前之景,因“朔风”而“烛斜”,雪被吹入船舱,
成为近见之景。第二联写“暗度”“寒深”,暗示时间的推移,因而有“舟重”之刻画,
写出大雪覆盖船舱的景象。尾联点明自己雪夜孤舟无眠怀人,因情感之孤寂、思念之深
沉,因而对纷纷大雪厚积船顶而“竟无闻”。整联展示了作者体察之细微,借助细腻之
刻画含蓄地表达羁旅怀人之愁绪。
(1)本题考查有关诗歌体裁方面的文学常识,平时要注重积累这方面的常识。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语言以及手法的把握,在仔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赏析诗句,就是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诗人的心境。
读懂诗歌的技巧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
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
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
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西贺州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统编版期中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中2025年高考英语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答案
- 2025年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高三压轴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临床诊断学模拟练习题(附答案)
- 山西省晋城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电缆线路敷设工程中的质量控制与验收流程考核试卷
- 粮食储备的社会责任考核试卷
- 再生物资回收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作用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提炼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研究与实践考核试卷
- 职场情绪智能与人际沟通考核试卷
- 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职业发展培训课件
- NB-T 47015-2011(JB-T 4709) 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 五大策略成就燕赵零售王-记石家庄北国超市
-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英)
- 农民工法律维权知识讲座
- 《流感嗜血杆菌》课件
- 《禾字旁》名师课件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 中央分隔带填土规范
-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议签到表
- 强化学习与联邦学习结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