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殷墟甲骨文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899年,尹王一荣将其鉴定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为之有意识地购买了东西。做为我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珍品的甲骨文,自它被发现之日起,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我国一批优秀的学者和欧、美、日本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有造诣的汉学家,对研究甲骨文锲而不舍,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蕴藏在这些“断烂朝报”中的古代社会奥秘逐一被“发掘”出来。今天的甲骨学,已是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形成了严密的规律并有自己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的成熟学科,并和语言学、汉语史、历史学、考古学以及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和一门国际性的学问。90年来的甲骨学研究,经历了它发展道路上的“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和研究的“深入时期”(1949年至今),取得了很大成就。而前辈学者开拓榛莽,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和甲骨文本身一样,成为我们值得借鉴和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一近代小鼠《契文国书》著录甲基书的基本情况甲骨学研究的“草创时期”,指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购藏起,至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科学发掘安阳殷墟以前这一段时间。因甲骨文被王懿荣等学者鉴定为古代珍贵文物以后,由昔日“每斤才值数钱”的“龙骨”,一下变成了每字值银“二两五钱”的古董。小屯村民为谋厚利,争相私挖甲骨文出售给古董商。为了与1928年以后由公家科学发掘甲骨文时期相区别,故称这一时期为“私人挖掘”或“盗掘”时期。王懿荣、王襄、刘鹗、罗振玉等一批学者,先后通过古董商之手或直接派人去安阳小屯村坐地收购,获得了大批甲骨文。学者们购藏甲骨文的情况如下:王懿荣所得约1500片刘鹗所得约5000片王襄、孟定生所得约4500片罗振玉所得约30000片其它各家所得约4000片与此同时,不少外国人也开始搜购甲骨文,并有不少又被转卖到外国,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各大博物馆。外国人搜购甲骨文的情况如下:库寿龄、方法敛所得约5000片日本人所得约15000片明义士所得约35000片以上私人挖掘时期共出土殷墟甲骨文10万片左右。由于文献失载,关于殷墟甲骨文的时代,学者们在开始是茫然无知的。经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等人的悉心研究,至1910年左右,“甲骨文为商代遗物便被多数学者所承认了”。与此基本同时,甲骨文确切出土地安阳小屯村也被罗振玉在1908年查明。罗振玉又继续探索,在1910年《殷商贞卜文字考》中辨明小屯村为“武乙之墟”,这就为以后殷商考古学的发展和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有的学者说,把“甲骨出土的地点考证出来”,是“罗振玉的主要成就”之一。甲骨文资料的著录出版,是甲骨学研究的基础工作。1903年刘鹗出版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扩大了甲骨文的流传范围,从而使更多的古文字学家得以进行研究。从此,甲骨文从少数学者书斋中秘不示人的“古董”,变成了可资研究的“金石”文字资料。其后,一些甲骨著录书,诸如罗振玉《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虚古器物图录》、姬佛佗《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明义士《殷虚卜辞》、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簠室殷契征文》、叶玉森《铁云藏龟拾遗》、罗福成《传古别录》二集等陆续出版。以上各书,共收录甲骨文9919片。“发表的材料,虽然只占全部出土甲骨文字的十分之一,但重要材料,已经公布不少,这对开展甲骨文的研究,有很大作用”。这一时期学者们筚路蓝缕,在甲骨学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首先,就是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第学者在文字的考释和篇章的通读方面作出了不少发凡启例,创通阃奥的贡献。《铁》书出版后,著名学者孙诒让据以研究,在1904年就写出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契文举例》(该书稿1904年在上海发现,1917年出版)。我们现在考释文字以《说文》为证,以金文互证的方法,“在孙氏《契文举例》中,基本上都应用上了。这就是《契文举例》可贵之所在”。虽然如此,直到1913年《殷虚书契》出版以后,学术界还很少有人对甲骨文的内容进行研究。罗振玉深感“书既出(按:指《前》),群苦其不可读也”,乃“发愤为之考释”,写成了六万多宇的《殷虚书契考释》。书中考定帝王22、先妣14、人名78、地名193、文字485个。1919年罗振玉又将此书增订出版。罗振玉的文字考释,是“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但他“既参证《说文》以释甲骨文,又不为《说文》所束缚,而能认出一批与《说文》字形不同的甲骨文,反过来纠正《说文》的谬误,这就比前人大大高出了一筹”。经过学者们的努力,可识之字日益增多。特别是《殷虚书契考释》出版以后,基本上可以通读卜辞文句了。一些字典性工具书,诸如叶玉森《殷虚书契前编集释》、王襄《簠室殷契类纂》、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等也相继出版,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字考释的成果。其次,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王国维不仅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对商周礼制、都邑、地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的研究。特别是1917年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这两篇甲骨学史上的著名论文,把甲骨学研究由“文字时期”推向了“史料时期”。王国维考证了甲骨文中出现的先公先王和父、兄之名,论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见于卜辞殆鲜”,因而司马迁《史记》是可信的。但他根据《后上》8.14与《戬》1.10的缀合,也纠正了《殷本纪》中个别商王世次的错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甲骨文的学术地位。应该指出的是,王国维在研究时不仅十分注重古代文献,而且对地下出土文物更是重视。1925年他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古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关于甲基学研究的学术启示这一时期,指自1928年10月开始至1937年6月暂时结束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主持科学发掘殷墟时期。史语所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发掘,历时10年之久,获得了大批科学发掘甲骨文和大量遗物、遗迹。而近代田野考古方法的引入,甲骨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金石学和史料学的局限,取得了全面的发展。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后,出土日益增多。但与此同时,小屯村民挖掘甲骨与盗墓挖宝无异,使与甲骨文共存的遗迹、遗物等重要现象受到了严重破坏。而大量甲骨文流往国外,也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焦虑。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立所伊始,鉴于“甲骨既尚有留遗,而近年出土者又源源不绝。长此以往,关系吾国古代文化至巨之瑰宝,将为无知土人私掘盗卖以尽。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因此自1928年10月开始在安阳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出土了大批有科学记录的甲骨文资料。其中第一次至第九次科学发掘工作共得甲骨文6513版,而第十三次至第十五次科学发掘工作共得甲骨文18405版。河南省图书馆何日章等人,也在其间进行过两次发掘,共得甲骨文3656版。在十五次发掘中,其中第十三次发掘期间(1936年.6月12日)YH127坑17096瑰甲骨的发现尤为显要。这批甲骨不仅数量多,且内容丰富,对甲骨学研究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甲骨学史上的重大收获。—在甲骨文的著录方面,这一时期开创了甲骨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著录甲骨文的新体例。这样的甲骨著录书,不仅“单就文字学方面看去,自然和以前著录的许多甲骨文字书籍,有同样的价值,只是读者可以绝对地信任它没有一片伪刻罢了”。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从考古学的眼光看法,就和以前的甲骨文字书籍大大的不相同了。它们每一片都有它们的出土小史,它们的环境和一切情形都是很清楚的”。第一次至第九次科学发掘所得甲骨,由董作宾编为《殷墟文字甲编》出版。其中所收甲骨的著录号,是“按照着他们出土的先后次序排列的”。“若研究出土情形,或与遗址遗物关系,则需查登记号”就可一目了然。第十一次至第十五次科学发掘所得甲骨,由董作宾辑为《殷墟文字乙编》出版,编辑体例与《甲编》相同。《甲编》和《乙编》二书,为甲骨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甲骨学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这就是1933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发表。自1928年第一次科学发掘殷墟以后,学者从三处不同地方出土的甲骨文发现有“字形之演变,契刻方法与材料之更易”的不同,便开始了“把每时代的卜辞还他个原有时代”的探索。董作宾从1929年第三次科学发掘的“大龟四版”受到启示,第一个提出“贞人”说,为分期断代研究打下了基础。董作宾在《断代例》中,按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十项标准,把殷墟甲骨文划分为五个不同时期。从此,罗振玉、王国维以来把甲骨文做为273年晚商史料的一团“浑沌”,被犁然划分为五个不同时期,有可能探索甲骨文所记载的史实、礼制、祭祀、文例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对晚商各代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断代例》的发表,“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大事”。YH127坑甲骨的成批出土和其它大量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大大丰富了学者们对甲骨文的认识。过去,传世甲骨大多支离破碎,学者们据此很难确知甲骨的“全豹”。而现在,仅YH127坑就出土完整龟甲300余版,再加上缀合的材料就更多了。因此,学者们思路大开,眼界广阔了。与分期断代研究一起,甲骨学的其它方面研究,诸如卜法文例、记事刻辞、卜辞同文、卜辞杂例等等甲骨学自身规律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此同时,胡厚宣师“综合所有甲骨,作一全面的彻底整理”,研究商代的方国、农业、气候、婚姻家族、封建制度、天神崇拜等,出版了《甲骨学商史论丛》一书。书中不少真知灼见,直到今天仍很有参考价值。此书在日本、香港、台湾几经翻印,在甲骨学界有重大影响。日本著名学者白川静评介此书时说,它是“斯学空前的金字塔式论文集,是继董先生《甲骨文研究断代例》之后又一划时代的著作”。此外,唐兰使用偏旁分析法考释甲骨文字,发现颇多。于省吾、杨树达、张政烺等古文字学家也屡创新说,对甲骨文字的考释作出了贡献。而陈梦家对商代的祭祀、王名、神话与巫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成绩。特别是郭沫若异军突起,自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天才加勤奋,研究甲骨文和古代史,奠定了我国唯物主义历史科学的基础。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二书,不仅为甲骨文的搜集和流传做出了贡献,而且二书的文字考释和《甲骨文字研究》等专著中有不少震聋发聩、石破天惊之笔,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承认(包括反对过他的人),为文字的考释作出了巨大贡献。郭沫若的甲骨学论著,不仅是研究时学者案头必备的参考,而且使不少初学者由此度得金针,成为入门工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甲骨学者。此外,郭沫若用甲骨文研究商史,他的“划时代”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和主编的《中国史稿》等商史著作,勾划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从不成熟阶段逐渐成熟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国唯物主义史学的一代宗师。通过郭沫若、董作宾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努力,这一时期的甲骨学研究取得了全面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三甲基学的研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甲骨学研究在前两个时期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深入。其主要表现科学发掘甲骨文的继续出土和在集中、整理、公布材料方面取得了成功。而甲骨学的研究,诸如分期断代、文字考释等方面较前也有了深入。特别是周原甲骨的发现和讨论,在甲骨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对甲骨学史和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总结等等,也提出和解决了不少新课题。(一)市场出土的甲基自1950年春天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在安阳殷墟恢复了科学发掘工作,40多年来有计划的发掘工作基本没有中断,出土了不少科学发掘的甲骨。此外,在殷墟以外的商代遗址和周代遗址,历年也有不少甲骨出土。在安阳殷墟,不仅继续在中心区小屯村附近不断出土甲骨,而且在中心区以外地区,继解放前后冈、侯家庄南地发现甲骨后,又在后冈、四盘磨西地、大司空村等处发现了商代甲骨文。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1973年小屯南地一批甲骨的出土,这是甲骨学史上自YH127坑甲骨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共出土卜骨、卜甲7150片,其中卜甲110片(有刻辞的60片)、卜骨7040片(有刻辞的4761片),未加工的牛胛骨106片(有刻辞的4片),刻字的牛肋条骨4片。这批甲骨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有科学地层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在少数灰坑中,甲骨集中地大量出土,似为有意识的贮存”,还有专门存放骨料的窖穴发现。其时代以三、四期为多,也有少量一期和五期遗物。刻辞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祭祀、天象、田猎、旬夕、农业、征伐、王事等方面。其中有一些较新的内容,诸如贞人名、方国名、有关军旅编制、天文、百工等方面的材料,以及一些过去没有见过的新的字、辞等等。在殷墟以外的商代遗址,如郑州也发现了有字商代甲骨。有学者认为是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物,也有学者认为是二里冈期中商时代的甲骨。此外,在河南洛阳泰山庙、山西洪赵坊堆村、陕西长安沣西、北京昌平白浮、陕西岐山凤雏和齐家等地还不断有西周甲骨文出土。以上五处共出土有字甲骨302片,总字数达1041个。其中重要的是,1977年凤雏建筑基址西厢二号房窖穴H11和H31有字和无字卜甲、卜骨17275片的发现(其中有字甲骨289片)。甲骨都经过整治,“卜甲几乎全系方孔,有圆孔者极少。方孔一般呈长方形,平底浅孔,在孔的底部一侧凿一条细槽”。而“卜骨皆钻圆孔,其孔壁有垂直与错叠两种”。“孔内底部约三分之一处有槽”。西周甲骨的不断出土,不仅为史料较少的西周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而且为甲骨学研究新分支学科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早于殷墟甲骨文的原始社会时期甲骨契刻符号(或文字),也不断出土。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冈文化遗址,出土了刻符龟甲,有的刻划符号与殷墟甲骨文的“目”、“曰”等字形近似。陕西长安花楼子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中,也出土骨刻符号19件,有的甲骨契刻符号与殷墟甲骨文近似。这些刻划符号的发现,为我国文字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线索。甲骨文在殷墟和殷墟以外的地方不断出土,而且还发现了更早的甲骨契刻符号,使我们形成的“殷墟甲骨文”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扩大了范围。(二)著录和公布甲基材料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小屯南地甲骨》上册(下册一、二、三于1983年出版)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将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甲骨收入,共编为4612号。甲骨按出土单位著录,这就在甲骨学史上第一次为我们提供了一批可与地层及有关遗物互相联系的科学资料。虽然《甲编》、《乙编》按出土顺序号著录了甲骨,但解放前15次发掘殷墟的总报告迄今尚未出版,即使能据出土号将甲骨按单位集中,但此坑的层位关系及相伴出遗物也很难据现已刊出的零碎材料查考清楚,又何况当时的“层位”多为深度层,而不是依“地层学”划分的了。而《屯南》一书所录甲骨,则可方便地查考出土单位、地层关系、共出陶器等,据以进行分期研究的考古学考察。此外,《屯南》把能看出钻凿形态的甲骨都作了统计,并根据形状进行了划分类型的整理工作,还将钻凿较完整而清晰的甲骨进行墨拓或画图,集中发表在《屯南》下册三分册中,为甲骨的整治研究以及通过钻凿形态考察进行分期断代,提供了大量新资料。《屯南》一书著录的甲骨,与出土层位、钻凿形态、释文、有关各项索引浑然一体,互相呼应,给不同需要和从不同角度查找研究资料的学者提供了极大方便,这就比《甲编》、《乙编》前进一步。因此,“它是科学发掘所得甲骨的一部最科学的著录书”。一些传世甲骨也继续整理、公布。李亚农《殷契摭佚续编》(1950)、郭若愚《殷契拾掇》(1951)、《殷契拾掇二编》(1953年)、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54)、《甲骨续存》(1955)、董作宾《殷墟文字外编》(1956)、陈邦怀《甲骨文零拾》(1959)等书陆续出版,公布了一批重要的甲骨文资料。应该指出的是,胡厚宣师在著录和公布甲骨材料方面又作出了新贡献。不仅他的《宁》、《南》、《京》、《续存》“共著录甲骨13814片,占殷墟所出全部十多万片甲骨的十分之一强”,尤为重要的是按先行分期再行分类的编辑体例,纲举目张,眉目清晰。因此,他“开创了甲骨著录编纂的新体例,为以后科学地编辑甲骨文作出了示范”,并产生了重大影响。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自1978年开始出版至1982年全部出齐13巨册,是一部集70年来出土甲骨之大成式的著录。它的出版,标志着甲骨学者在这一时期全面集中、整理和公布材料方面取得了成功。此书的出版,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工作的最大收获,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和奖励。《合集》共收甲骨41956片。所收甲骨,先行分期,每期内再按内容作分类处理。尤其有意义的是将一批学术界争议较大的甲骨集中著录在第7册(第一期附)中,为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入提供了较为详备的资料。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在10万片甲骨中理出为‘武丁期附’的一部分,是要有‘观其全体’的甲骨研究工夫,决不是随便‘剪剪贴贴’可以做到的”。《合集》一书,集中了分藏于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私人藏家和95个机关单位的9万多片、台湾和香港3万多片以及日、美、英、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片,总计15万片以上的甲骨材料的拓本、照片或摹本、著录,按一定标准精选出41956片进行著录。在整理材料时,从60多种著录书中,“共校出重片6千多片,重片次达1万4千多。这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它的完成,可以说对旧著录书作了一次清算”7。与此同时,《合集》还十分注意缀合断片的工作。已故桂琼英先生“在前人已经做过的基础上尽量继续加以拼合,所以所得就较前人为多”。“总计拼合不下两千余版,单《殷墟文字》甲、乙两编,就拼合了一千版以上”。在《合集》中,还选换了所能进行墨拓的甲骨新拓本。对没条件墨拓的甲骨,则从著录的拓片中选其较完全和清晰者。此外,还将一骨的正、反、臼以及同文的卜辞(或成套)集中在一起。《合集》的出版,为甲骨学的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它是一部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严一萍曾用“名归主人之办法”,按甲骨藏家编纂《甲骨集成》。但此书“只出版一册,就没有继续。然而完成甲骨全集的心志,始终不懈。现在有了《甲骨文合集》作基础,这个愿望很容易达成,只要改正《合集》的缺点,增加其它没有收集的材料,再加上我的缀合,总在一起,就是一本比较完全的甲骨文总集了”。1985年,他的《商周甲骨文总集》十六册出版。此书基本上是将《合集》、《屯南》、《怀特》等书合编在一起。甲骨材料的集中、整理和公布的成功,为甲骨学和商史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三)从研究方法看,也有可能揭示“历组”卜辞的新方案这一时期的甲骨研究,不少方面有了深入和进展。在分期断代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董作宾提出的“文武丁时代卜辞的谜”的深入讨论。参加这一讨论的论著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四章之四节、七节、八节)、李学勤《帝乙时代非王卜辞》(《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小屯丙组基址与扶卜辞》(《甲骨探史录》,1982年)、姚孝遂《吉林大学所藏甲骨选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4期)、谢济《武丁时另种类型卜辞分期的研究》(《古文学研究》第六辑)、肖楠《安阳小屯南地发现的“自组卜甲”》(《考古》,1976年第4期)、《小南地甲骨前言》等等。这批争议较大的甲骨,随着讨论的深入和新证据的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学术界认为其时代应提前到第一期武丁时代的看法已渐趋一致。特别是通过对1973年小屯南地T53(4A)层的分析,为自组卜辞武丁晚期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是对所谓“历组”卜辞时代的争论和武乙、文丁卜辞的细区分。以1977年殷墟妇好墓的发现为契机,李学勤提出要拆穿分期断代的又一个“谜团”;即所谓“历组”卜辞不是董作宾所划分的第四期武乙、文丁物,而应是“武丁晚年到祖庚时代的卜辞”。学术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持赞成意见的论著,主要有裘锡圭《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学研究》第六辑)、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6期)、李先登《关于小屯南地甲骨分期的一点意见》(《中原文物》,1982年第2期)、彭裕商《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林沄《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古文字研究》第九辑)等等。与上述意见针锋相对,仍认为所谓“历组”卜辞应是第四期武乙、文丁时代的论著,主要有肖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古文字研究》第三辑)、罗琨、张永山《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同上论文集)、谢济《试论历组卜辞分期》(《甲骨探史录》)、《小屯南地甲骨序言》、曹定云《论武乙、文丁卜辞》(《考古》,1983年第3期)、肖楠《再论武乙、文丁卜辞》《(古文字研究》第九辑)、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出土文献研究》)、张永山《小屯南地一版卜骨辨析》(《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等等。讨论仍在深入进行,“双方尽管争论得很激烈,但很少讨论‘历组卜辞’的核心——真正有贞人历的卜辞。有的文章干脆把它们抛在一边,却大谈‘历组卜辞’的各种特点,与宾组、出组的异同等等”。因而陈炜湛继续在文章中建议“具体地分析一下历贞的卜辞,以期先在‘小范围’内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这场尚未结束的讨论中,却完成了对第四期武乙、文丁卜辞的细区分。肖楠根据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得的地层关系,使我们第一次有可能将武乙卜辞与文丁卜辞初步区分开来”,从而给学者们提供了切实的断代线索。其三,是对甲骨断代新方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董作宾的《断代例》提出的十项标准和五期分法,虽然60多年的分期断代实践证明基本上是可行的,尽管还有些不足之处。但他自己却“郑重的声明:这不是断代研究成功后的一篇结论”。他在1945年出版的《殷历谱》中,又首先提出了“新派”、“旧派”说,并主张“此种新观察,须打破旧日余分卜辞为五期之见解,而别自树立一标准也”。虽然不少学者研究甲骨文中祭祀、方国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但还没有人专门用“旧派”、“新派”的方法去整理甲骨文。与所谓“历组”卜辞时间前提一起,李学勤又提出殷墟王室卜辞在演进上的“两系”说,林沄在《小屯南地甲骨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中对此进行了全面阐述,构筑了取代《断代例》的新方案。但“两系”说依文字的“型式学”分析进行分组(或类),标准往往因人而异。此外,各“组”划分过于繁琐,不仅使人难于掌握,而时间上也上续下延,互相交叉。因而在研究工作中,难于驾驭15万片甲骨的全般。就是“两系”说的倡导者本人在整理《英国所藏甲骨录》时,也仍然采用的是“五期”分法。因此,“两系”说自1978年提出以后,至今还是停留在理论的探索上。前不久,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博士生又分别提出了阐述此说的博士论文。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也有了新的深入。首先,有不少严谨精到,立论颇有创见的一批名篇问世,诸如胡厚宣论鸟图腾、张政烺释卜辞裒田等等。特别是于省吾1979年出版了他总结性的著作《甲骨文字释林》。此书将他解放前“所写的甲骨文字考释,大加删订,和解放以后所写的甲骨文字考释,汇集在一起,共190篇”。《释林》“对新识的字和已识之字在音读、义训方面纠正旧说之误而提出新解”共考释甲骨文字300多个,对甲骨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于省吾在40多年甲骨文字考释工作的实践中,为我们开辟了考释文字的新途径。他指出:“在我们已经看到和掌握到大量古文字的今天,不应局限地或孤立地来看问题,需要从事研究世界古代史和少数民族志所保存的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以追溯古文字的起源”5。因此,于省吾甲骨文字考释不仅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超过了前人,而且对今后的甲骨学研究也有深刻的影响。其次,为适应多学科利用甲骨文材料进行研究的需要,一些大型甲骨著录的释文(或考释)陆续出版。《屯南》下册于1985年印行,姚孝遂、肖丁《屯南考释》也在同年出版。此外,姚孝遂、肖丁《殷虚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将《合集》、《屯南》、《英藏》、《东大》、《怀特》等书著录甲骨按片分别摹出各辞原篆并做了释文,集中为上、下两册于1988年出版。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也正在出版过程中。该书的编者因有参加编纂《合集》的有利条件,故可根据《合集》原稿进行释文工作。因而《合集》一些印制模糊的拓片,在释文中得到了补救。此外,更具特色的是,甲骨学界十分关心的《合集》41956片甲骨的来源(包括重见著录)和现藏,在《合集释文》中也将得到反映。其三,是一些甲骨文工具书和字典也编纂出版。1934年出版的孙海波《甲骨文编》经增订、补充后,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高明出版了《古文字类编》。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也在内地翻印。而于省吾主编的“汇集各家考释,分类编纂,约达300万字””的《甲骨文字考释类编》一书,也“正在抓紧进行”。其它的文字书,如孟世凯1987年出版了《甲骨学小词典》、赵诚1988年出版了《甲骨文简明词典》等等。甲骨著录释文的完成和甲骨文字典、词典的编纂出版,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字研究所达到的新水平。西周甲骨的发现和研究,是新中国甲骨学研究的重大收获之一。学者们对西周甲骨的族属、特征、文字、分期、地理、官制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得以形成了甲骨学研究领域的新分支学科,打破了凡谈甲骨则必殷商的传统看法。一些甲骨学者和考古学家,诸如徐中舒、张政烺、王玉哲、李学勤、高明、徐锡台、陈全方、周原考古队、王宇信等,为西周甲骨这一新分支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使学术界探索多年的“奇字之谜”取得了突破,并在国外引起了反响。1984年王宇信出版了《西周甲骨探论》,“一方面综述各家研究西周甲骨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深入钻研,在一些问题上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此书基础上,作者又对学术界争议较大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发表了《试论周原出土的商人庙祭甲骨》、《周原出土庙祭甲骨商王考》、《周原甲骨刻辞行款的初步分析》、《周原庙祭甲骨“周方伯”辨析》、《周原出土庙祭甲骨来源刍议》等论文,从各方面论证了周原甲骨中应有一部分商王朝遗物。饶有兴味的是,在安阳殷墟发现的“易卦卜甲”,“在整治方法、钻凿形态、字体风格等方面都有别于殷代而近于西周”,但比一般的西周卜甲要早。这为周人曾有人在商王朝充当贞人,周原出土商人庙祭甲骨当为周人灭殷后移往周原之物的看法提供了证据。(四)《甲基学》采用本书的方法及内容随着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取得了不少成就,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和有关甲骨学史研究的论著也不断问世。1956年,陈梦家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该书是全面、系统地总结自甲骨文发现(1899年)至1956年以前近50年来研究成果的一部巨著。全书分为总论、文字、文法、断代上、断代下、年代、历法天象、方国地理、政治区域、先公旧臣、先王先妣、庙号上、庙号下、亲属、百官、农业及其它、宗教、身分、总结、附录等20章。陈梦家在充分总结、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甲骨学的精深造诣,对甲骨学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其中关于分期断代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见。因此,“《综述》这部75万字的巨著,自出版以来直到现在还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78年严一萍出版了《甲骨学》一书。该书篇幅宏大,达1430页之巨。全书共分九章,即第一章认识甲骨与殷商的疆域,第二章甲骨的出土传拓与著录,第三章辨伪与缀合,第四章钻凿与占卜,第五章释字与识字,第六章通句读与识文例,第七章断代,第八章甲骨文字的艺术,第九章甲骨学前途之展望。该书也“是一部总结近80年来关于甲骨学本身规律的研究——甲骨学的全面综述工作”,“对学习和研究甲骨学的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胡厚宣师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出的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可惜迄今30年,新出的材料和研究,有待继续收进。在台湾出版的有严一萍《甲骨学》两厚册,也可惜内地的材料和研究,不够齐全,诚然这都是憾事”。今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宇信《甲骨学通论》,就是适应甲骨学这一发展形势而撰写的。《通论》全书50多万字,书前有胡厚宣、李学勤序、前言和第一章序论。该书的“上篇”内容是:第二章甲骨文的发现年代和发现者,第三章甲骨文出土地与时代的确定及命名,第四章发现和研究的几个阶段,第五章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第六章甲骨学专业用语及甲骨文例,第七章分期断代(上),第八章分期断代(下),第九章使用材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十章重要甲骨著录及现藏,第十一章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要籍,第十二章甲骨学史上有贡献的学者及其研究特点。该书的“下篇”专论西周甲骨,内容是:小引,第十三章甲骨学研究的一门新分支学科——西周甲骨学,第十四章周原出土的商人庙祭甲骨,第十五章今后的研究,第十六章甲骨文与甲骨书法。书后还有甲骨学大事记、著录目、新中国甲骨学论著目及西周甲骨论著目等四个附录。《通论》一书,力图充分反映90年来甲骨学研究的成就,并把甲骨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重要学术问题的提出、解决及尚待解决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胡厚宣先生说此书“从发现到研究,从卜法到文例,从断代到分期,从辨伪到缀合,从文字到历史,无不全面论述。并论及近年周原新发现之西周甲骨,亦颇详赡”。这方面的著作,还有孟世凯的《殷墟甲骨文简述》(1980年)、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1981年)、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1985年)、王明阁《甲骨学初论》(1986)、范毓周《甲骨文》(1986年)、陈炜湛《甲骨学简论》(1987年)等等。并出版了一批古文字学论著,主要有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1986年)、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1987年)、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988年)等等。有关甲骨学史方面的研究,也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对甲骨学史上重要的学者,如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于省吾、唐兰等前辈学者所取得的成就和研究特点,诸如胡厚宣等人论郭沫若,陈炜湛和杨升南等人论罗振玉等等,对有贡献的甲骨学家都进行了科学评价。还有一批专著出版,主要有肖艾《甲骨文史话》(1980年)、《王国维评传》(1983年)等。胡厚宣出版了《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殷墟发掘》、《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关于刘体智、罗振玉、明义士旧藏甲骨现状之说明》等等。董作宾出版了总结性著作《甲骨学五十年》、《甲骨学六十年》等等。此外,郭振禄、刘一曼出版了《甲骨文书籍提要》,对近237种著作进行了介绍。四发展研究学术甲骨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早年流散到外国去的殷墟甲骨文,过去不少曾用摹本或照片零散刊出。近年来,不少经过墨拓并整理出版。日本各地所藏甲骨,基本都已分别著录在贝冢茂树的《京人》(1959年)、松丸道雄的《东大》(1983年)、伊藤道治的《天理》(1987年)中。英国各地所藏甲骨,前不久李学勤、齐文心、艾兰等人墨拓并编为《英藏》出版。美国各地所藏甲骨文字,由周鸿翔墨拓编为《美藏》(1976年)出版。加拿大所藏甲骨,由许进雄墨拓编为《安明》(1972年)、《明后》(1972年)、《怀特》(1979年)等书出版。法国各地所藏甲骨,由雷焕章墨拓编为《法藏》(1985年)出版。苏联所藏甲骨,胡厚宣以摹本收入《苏、德、美、日》(1988年)中出版。可以说,国外各地所藏甲骨基本都已拓本形式发表了,为甲骨学研究增加了一批较为精确的新资料。应该指出,近年国外出版的甲骨著录,或将拓本、照相(包括一骨正反)编在一起出版,如《东大》、《天理》。或将放大照相与摹本(包括一骨正反)编在一起出版,如《法藏》。这就向董作宾、胡厚宣等学者倡导的编辑出版拓本、照相、摹本三位一体的著录接近了一大步。很多外国学者,怀着对甲骨这一中国古老文明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考索,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甲骨学研究论文和出版了内容翔实的专著。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日本有贝冢茂树主编的《古代殷帝国》等,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类》等,白川静的《甲骨文集》、《甲骨金文学论丛》、《甲骨文之世界》等,池田末利的《殷墟文字后编释文稿》等,伊藤道治的《古代殷王朝》、《中国古代王朝之形成》等,赤冢忠的《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文化》等。玉田继雄还编纂了《甲骨关系文献序跋集成》;加拿大的许进雄出版了《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研究》等;美国吉德炜出版了《商代史料》,周鸿翔出版了《商殷帝王本纪》等;南朝鲜尹乃铉出版了《商王朝研究——甲骨文的应用》、《商周史》等等。外国学者的大量著作和论文,为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国内不少刊物,发表了外国学者的论文、译作,或对重要著作进行了评介。他们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值得我们中国同行认真借鉴。与此同时,外国学者对中国甲骨学界的进展也十分关心和熟悉。每有新的发现,国外都及时予以报道。不少中国学者的著作,被译为外文发表或刊出书评。孟世凯的《殷墟甲骨文简述》已在日本翻译出版,陈全方的《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甲骨文概论》被译为日文,刊于《古史春秋》第一辑(朋友书店,1984年6月)。日本《东方》杂志(52期,1985年7月)上,发表了前川捷三全面介绍中国西周甲骨发现和研究的情况。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一书,美国《古代中国》(EarlyChina11—12)曾发表了夏含夷的书评,并以此为题发表了李学勤、王宇信、范毓周等人的争论文章。法国的《亚洲日志》(gournalAsauque3—4,1986)发表了捷溺的长篇文章。该文以评介《西周甲骨探论》为线索,并对国内西周甲骨研究中的各种观点作了介绍并加以评介。此外,近年国外学者提出了殷墟卜辞的命辞不是问句,而应是“叙述句”的看法,引起了较大反映。国内裘锡圭也赞成此说,率先在《中国语文》(1688年第1期)上发表了《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一文。美国夏含夷正在组织中国和世界各国学者在《古代中国》杂志上,就这一甲骨学重要问题专门展开讨论。《哈佛大学亚洲杂志》(42卷1期)也发表过吉德炜评介《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的文章。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各国学者间互相交流、切磋学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学校学生餐饮服务管理措施
- 中学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 学校建筑工程保修方案及措施
- 公路工程施工用工安排计划
- 快递行业消毒隔离措施指南
- 2025年秋季企业员工安全培训工作计划
- 网络宣传与安全防护心得体会
- 商业广场施工临时用电方案
- 环保工程实施成本控制措施
- 基于循环游离DNA检测的不同风险程度乙肝相关肝癌人群特征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 GB/T 21567-2008危险品爆炸品撞击感度试验方法
- 《绿色建筑概论》整套教学课件
- 卫生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 产业发展理论-第七章-产业政策课件
- DB64-T 1684-2020 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高清可复制)
- 婚丧嫁娶事宜备案表
- 幼儿园教学课件小班社会《孤独的小熊》课件
- “三级”安全安全教育记录卡
- 风生水起博主的投资周记
- 赛艇赛事活动推广方案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