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科学-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科学-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科学-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科学-浮和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乒乓球探险活动串起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所有的活动均采用了导向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第1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和水的浮力。【学情分析】三年级孩子对世界还充满着未知,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本课的特点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水的浮力的存在。难点:实验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铁钉、橡皮泥、乒乓球、橡皮塞、玻璃瓶、雪糕棒、石块、豆粒、花生、水槽、水、抹布教师准备:课件、实验记录卡(每组一张)、皮筋、钩码、水槽、水。【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生:乒乓球师:没错,看样子大家都认识它,可是,这个乒乓球可不是普通的乒乓球,它今天要去探险。同学们想和他一起去吗?生:想师:那接下来的这节科学课就让我们和乒乓球一起去探险吧。师:大家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那,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乒乓球踏上了它的探险之旅,可是旅程刚开始,他就遇到了一点小问题,请听。PPT播放: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乒乓球,我想和大家做游戏,可是我现在被困在杯子里了,你们能把我救出来吗?注意,为了我的安全,请不要动杯子,也不要用夹子夹我,快开动你们智慧的小脑筋,一起来帮助我吧。师:谁愿意上来帮帮他?生:老师,我需要用到水。师:那老师来协助你。还需要什么帮助吗?那其他同学,咱们一起看看,他能不能把乒乓球解救出来?师:哇,成功了,掌声送给他。乒乓球可以和我们一起继续探险啦。谁来说说,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她倒水。师:没错,倒水才把乒乓球救了上来。生2:我看到了乒乓球在水里转圈。师:你观察的真仔细,真是一只调皮的乒乓球。生3:我看到了乒乓球从底下慢慢地浮上来了。师:真是个神奇的现象。师: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浮上来吗?生:不知道师:没关系,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趣的浮和沉,一起解开我们的迷惑。或者生说各种答案,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样子都是一群乐于探究的好孩子,那浮力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浮和沉》,一探究竟。(师板书课题,浮和沉)二、探究过程活动1:认识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师:乒乓球在探险的过程中认识了一群好朋友,你认识他们吗?生:……师:(教师逐一展示材料课件:铁钉、石块……)PPT展示材料师:探险的旅程并没有那么顺利,乒乓球和他的好朋友们现在遇到了一条河,既没有船,也没有工具,他们要淌过水到对岸去,那在水里,他们都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谁会沉下去,谁会浮在水面上?请同学们猜一猜,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分开放好,别忘了把猜测结果记在试验单上。师:为了完成的又快又整齐,小组里的同学可以分工合作,完成后请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学生分组活动师:友情提示一下,这个环节只是猜想,可不能把他们扔到水里去。教师巡视。师: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这一组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师: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生:我们猜测浮在水面的物体有:木块、玻璃瓶……沉入水中的物体有:铁钉、石块、……不能确定的有:豆粒。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生2:我们认为豆粒会浮在水面。生3:我觉得橡皮泥会沉下去。师:老师可以问一问,你们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吗?生:根据重量和大小来分的。师:思维很清晰,理由很充分。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光凭猜测行不行?生:不行,要试一试。师:那我们需要试验来验证猜测的结果,还是要老师直接告诉大家答案?生:做实验师:没错,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前老师给大家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课件出示实验要求请同学大声朗读)师:他的声音非常的洪亮清晰师:大家听明白了?师:好!老师给大家三分钟,每个小组要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师: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四周)你们做的太周到了!小组合作得很好师:完成的小组请坐端正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想来交流?生:浮在水面的物体有:乒乓球、矿泉水瓶……沉入水中的物体有:铁钉、石块、……哪个小组还有补充?生2:……师:每个组的实验结果里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那它可以沉下去吗?活动2: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师:同学们要不要再动手体验一下?(课件展示活动建议:1、用手向下压一压乒乓球,手有什么感觉?2、把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压入水中,松开手有什么现象?)我们来试一试吧小组实验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生1:我往下按乒乓球,感觉下面好像有一个弹簧似的。师:你很会观察,描述的也很形象。生2:感觉像蹦床。师:蹦床的感觉就更有意思了生3:我把乒乓球用力压入水中,一松手它立刻弹了上来。师:那还挺好玩的。生4:我们用手往下压乒乓球的时候,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和我们作对。师:和我们作对,看来他的力气还不小呢。师:那你们感觉这种力量是谁给的?生:水生:老师,我们也有发现,我们感觉这个塑料球一直在被水往上托。师:往上托?那你能给大家用动作示范一下吗?怎么托的?师:你们感受到了这么多,其实啊,在2000多年前,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像同学们一样,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叫做浮力。(板书:水的浮力)师:浮力的方向是?生:竖直向上。活动3: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师:乒乓球可以浮在水面上,受到水竖直向上托的浮力,那些沉在水中的,它们受不受水的浮力呢?生:不受。生:受。师:大家意见不统一,让我们来验证下师:这个东子大家都很熟悉吧?这个呢?老师只需要他俩够在一起就变成了神奇的小工具。师:你能利用它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吗?小组讨论研究实验方法

师:你们有办法了吗?生:用皮筋把钩码提起,观察皮筋的长度;再把钩码放入水中,观察皮筋的长度。如果皮筋变短了,就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吗?生:可以。师:那谁还有什么要提醒的吗?生:……课件出示实验要求(请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很有气势。师: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可以重复多次的实验来验证结果。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发实验记录单。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生:我们组做了三次。第一次,把钩码放在空气中弹簧的长度是12厘米,放入水中以后弹簧的长度是10厘米;第二次,把钩码放在空气中弹簧的长度是11厘米,浸入水中以后弹簧的长度是9厘米;二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弹簧变短了,说明钩码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你们的结论呢?生:一样。师:看来,无论物体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中,都要受到水竖直向上托的力,也就是水的浮力。(板书:沉)师:能够证明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果你想到更好的办法,课后可以试一试。活动4: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师:自从人们发现了水的浮力的存在,就开始不断地研究浮力,利用浮力。你知道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生:水有了浮力,船可以在水面上行驶。生:我们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在水里游泳。……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啊!视频中出现的辽宁舰,这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它彰显着我国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科学探索精神,永攀科学高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师:我们的乒乓球探险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一路上,它不仅看到了沿途的美丽风景,结交了一些好朋友,还懂得了一些科学知识,他懂得了什么?生:浮和沉,浮力,浮力的方向。师:太棒了,这一趟探险之旅收获可真丰富啊。师:那老师这里制作了一个神奇的东西,叫做“浮沉子”,请注意看!那课后希望你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制作一个浮沉子。师:好!下课谢谢大家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学情分析:学习本课时,小学生处在三年级的上学期,年龄段在8岁左右,接触科学课时间不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有一定了解的,并且对探究浮沉现象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本课的特点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授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究。大多数学生还只能模糊地认识到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对水的浮力没有情绪的认识,定性的认识水的浮力是本课重点加难点。学生对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有一定了解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浮和沉这节课比较简单,因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经验,知道很多东西是浮在水面上的,我对这节课在大的环节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动,只是为学生的探究作了一些准备,在准备实验物品的时候多加了一些小心思,让学生在猜想环节的时候会出现好多不确定的物品。并且问一问他们分析沉与浮的原因是什么,让孩子初步感知,物体的浮和沉可能和大小,重量形状等有关系,在学生认识到到沉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之后,又让他们自己课下探究更多种实验方法。最后学完本节课后,课下作业是,制作一个浮沉子,研究一下怎么改变物体的浮和沉。重点知识浮力处理的比较到位。在上课过过程中,对于课堂氛围的掌控还不够,做实验时,孩子容易太兴奋,我应该加强一下这方面的把控能力。教材分析:《浮和沉》是新版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课。在旧版教材中是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第2课。在三年级上册时,学生对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基本性质及淡水资源分布等基础知识,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知道沉入水中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沉入水中不同深度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等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清晰认识。

一、填一填1、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2、在铅笔、橡皮、泡沫塑料中,能在水中上浮的是()。3、只要是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是()。二、小法官1、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2、体积相同的物体在浸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相同。()三、我会选1、下列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A泡沫板B橡皮筋C小木块D玻璃球2、下面哪些行为用了水有浮力的原理()A下雨天打伞B用救生圈游泳C放气球3、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种力是()A水的浮力B水的表面张力C水的压力四、简答题1、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2、为什么在水里能很容易地把一个人举起,而在陆地上却很困难三年级孩子对世界还充满着未知,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本课的特点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对这节课在大的环节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动,只是为学生的探究作了一些准备,在准备实验物品的时候多加了一些小心思,让学生在猜想环节的时候会出现好多不确定的物品。并且问一问他们分析沉与浮的原因是什么,让孩子初步感知,物体的浮和沉可能和大小,重量形状等有关系,在学生认识到到沉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之后,又让他们自己课下探究更多种实验方法。最后学完本节课后,课下作业是,怎样让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既是本节课的提升,又是下一节课,改变物体的浮与沉的提前感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等新课程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也较好地得到了体现,老师发挥了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的作用,把学生从一个活动引向另一个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探究物体沉浮原因的完整过程,培养了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要尊重证据的意识。在上课过过程中,对于课堂氛围的掌控还不够,做实验时,孩子容易太兴奋,我应该加强一下这方面的把控能力。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在新的科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探究作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长足的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联系。小学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上。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