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复习第一环节

(时间:10分钟)回归教材:全面阅读教材《纲要(上)》P72-87《选必1》P5-6/23-24/32-33/38-39/47/62-63/65/87/93/99-100/102《选必2》P40/45/71/72-73/85-86《选必3》P4/9-10/12/40-41/70/81/84/88复习第二环节

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解读:要考什么?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复习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经济之变——思想之变——文化科技新生复习第三环节

考情分析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3湖南.5: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命题趋势:明清政治围绕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展开;注意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视;台海关系和国家统一是长效热点。重点关注:明清专制集权、边疆管理的举措与作用;内阁;“票拟”;“批红”;司礼监;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倭寇;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面临危机复习第四环节

基础知识梳理一、时空定位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明(1368—1644年)、清前中期(1644—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承古萌新。一方面,程朱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形成,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

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二、历史概念1、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明成祖(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不是法定中央机构,没有法定职权,也没有下属机关,不能指挥六部。明朝内阁职权完全依附于皇权,其权力大小因皇帝好恶或特点而变化。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2、票拟权: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3、军机处: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由皇帝从亲信中选任,军机大臣虽参与军国大事,但一般仅为跪受笔录。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特点是“简”“速”“密”。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4、明代三司: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5、明清手工工场: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厂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但到鸦片战争前依然始终徘徊在萌芽状态,由于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扰,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6、商帮: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需要,区域商人群体逐渐形成,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明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他们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7、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的交易,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三、明朝的政治统治【明政权档案卡】存续时间1368-1644年著名领袖朱元璋政权建立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政权灭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一)明朝的政权更迭(二)明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管六部。皇帝吏户礼兵刑工地方:行中书省(行省)中央中书省:丞相改革前改革后布政司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军政按察司监察、司法皇帝地方吏户礼兵刑工中央

材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朱元璋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明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2)建立内阁制度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奠基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确立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发展内阁大学士票拟奏章皇帝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批红权票拟权草拟处理意见正式批复奏章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特点: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机构,无权决策;②权力源自皇帝。全盛权力大增权压六部地位在不断提升,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出现首辅专权的现象。(二)明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3)宦官专权①原因:皇帝利用宦官集团来牵制官员,强化皇权。②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察,有权逮捕、施刑。③影响: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3.认识:中国古代的皇权制约机制与近代民主宪政下的权力监督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套制约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其本质仍是专制主义的。1.制度性的制约机制①宰相制度:宰相拥有议政权、副署权等。如唐代皇帝的旨意不经中书、门下省不得称诏敕。④谏诤制度: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旨在匡正君主过失的监察制度,监督的主要对象为皇帝,如唐代隶属于门下省的给事中一职,专门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的下行诏书,如认为有违制失当之处,可以封驳奏还,谓之“涂归”;③廷议制度:遇有军国大政,由君主或君主责成丞相等召集中央主要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加以讨论、议决的一种制度。确立于秦朝,有利于发挥群臣智慧,减少决策失误。②修史制度: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编写起居注等,对皇权有一定制约。2.非制度性的制约机制①儒家“天命”“礼教”思想对君权的制约。②“法与天下共”:士大夫法观念对皇权的制约。③君德、重民思想对皇权的制约。【知识拓展:对皇权的制约】(二)明朝的政治制度2.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①初期:废行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民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政)分割(一分为三)——设三司

评价: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分裂割据对中央的威胁,稳定了地方社会秩序,但缺乏统一协调,行政效率低下②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总督、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内容:负责一省的军政,节制三司,加强中央集权;但明代督抚没有辖区,总督和巡抚属于京官,由中央临时派遣。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二)明朝的政治制度3.张居正改革背景内容结果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国库亏空,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加深;殖民入侵,边患严重;商品经济发展;政治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军事巩固边防(内修防备:积极操练兵马;加固长城;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2023·浙江·高考】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A(三)明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南北分卷;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考满和考察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科举考试功名阶梯示意图漫画(四)明朝的法律与教化法律教化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②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注”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①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②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材料:朱元璋继承“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以封建礼教来束缚人民,用封建刑罚来镇压人民。——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思考】相比宋朝,明朝乡约有什么变化?

形式上继承儒家伦理教化精神,实质上是强制宣传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体现皇权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A(五)明朝的户、税及基层治理户籍制度赋役制度①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②黄册(保证徭役的征发)和鱼鳞图册(保证田赋的收入)互为补充。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中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黄册:保证徭役征发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黄册”以户为主,使赋役之法确定,不易紊乱逃逸,是清查户口的结果。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确定土地所有权,是丈量土地的结果基层组织社会救济(五)明朝的户、税及基层治理①组织: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②机制: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①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②政府设养济院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③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里甲制度慈幼局、养济院示意图御赐养老牌(六)明朝的对外交往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条件概况特征影响15世纪前期(1405—1433)“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造船、航海技术先进;③统治者的支持;④郑和个人能力突出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朝贡贸易,和平交往积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密切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特点:①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②厚往薄来,倍偿其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六)明朝的对外交往与沿海形势2.海防危机倭寇殖民者

明初,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勾结,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戚继光、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稳定,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1557年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荷兰(1624年)和西班牙(1626年)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登陆台湾【知识拓展】海禁政策1.含义: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原因:①政治: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根本),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3.影响: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4.变化:明朝:海禁松弛海禁开禁洪武时:

严禁与外洋番人贸易洪武后:严禁与渐松弛郑和下西洋为高潮嘉靖时:厉行海禁防倭寇之患万历时:始开海禁,允许海外贸易放松限制的原因:①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②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④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2022·浙江·高考真题】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D鸭绿江1.中央:明代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有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有战有和、修长城、和议、册封、并沿线布置“九边”重镇;互市北方蒙古土木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也先兵败被俘的事变。土木之变加剧了明朝的内部矛盾,大明朝至此由盛转衰。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设都司、卫、所,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开放马市,开展贸易东北敕封僧俗首领“法王”“王”;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管理;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西藏设土司西南明朝卫所和土司的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队(羁麋性质)特点:恩威并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