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音乐源流考_第1页
十二木卡姆音乐源流考_第2页
十二木卡姆音乐源流考_第3页
十二木卡姆音乐源流考_第4页
十二木卡姆音乐源流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木卡姆音乐源流考

在古代西域文化的深厚基础上,新疆被称为“戏剧之乡”和“大众文化之乡”。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已经深深融入新疆人民的血脉,成为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维吾尔族大型古典民间音乐套曲木卡姆,就是一部世界性民族音乐的艺术经典,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至今广泛流传在南北疆各地的维吾尔族群众之中。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木卡姆原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现代化音响设备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木卡姆音乐传承的断代现象是比较严重的。世纪之初,随着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遗”的成功,对维吾尔木卡姆如何进行科学保护、传承和弘扬,使其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成为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一、“十二木卡姆”的地域风格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集音乐、舞蹈、演唱、诗歌和生活习俗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有学者认为,它同汉唐时代盛极一时的“西域大曲”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后经历代演变、丰富和发展,至16世纪中叶,叶尔羌汗国的阿曼尼莎王后率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师徒传授木卡姆,此举使木卡姆得以完整传世。因新疆地域辽阔,木卡姆在各地形成地域风格。如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刀郎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喀什木卡姆等。其中喀什木卡姆最完备,它共有十二套———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所以人们习惯称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民俗为一体,每套由三部分组成:一、穹乃额曼(大曲);二、达斯坦(叙事组曲);三、麦西热甫(歌舞组曲)。“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一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因素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其中地方木卡姆中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共有360首声乐曲和器乐曲。曲调的配词,选用了维吾尔族古典诗人的华美篇章、民间长诗片断和民间歌谣,歌词长达4492行,朗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萨它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都塔尔等民族乐器。全部演唱完需24小时。“十二木卡姆”程序里的每个木卡姆,都把维吾尔族人民艺术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歌、舞、乐结合在一起,在新疆各地广为传唱。二、《十二木卡姆》的第二次收集和出版情况自公元16世纪至今对于维吾尔族古典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主要有过以下四次重要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第一次收集16世纪叶尔羌汗国的阿不都热西提汗统治时期,维吾尔木卡姆步入兴盛,并取得划时代的成就。王后阿曼尼莎汗从叶尔羌汗国所辖区域把民间木卡姆艺人们召集到莎车,对分散流传于民间的所有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规范定型和整理。这次整理改革的宗旨是:一、使10~15世纪流传极广的西域大曲,在尊重自身传统的民族调式特点的基础上重新给以整理和规范;二、将《穹拉克曼》、《达斯坦》、《麦西莱甫》等木卡姆以各自特定的乐曲形式配套组合成型;三、使木卡姆从充满宗教色彩和晦涩难懂的,主要用波斯———阿拉伯语创作的歌词中解放出来,用当时维吾尔、突厥诗歌配歌词。经吐尔地阿洪保存流传下来的《十二木卡姆》,正是经过这次整理而组合成型的新木卡姆。第二次收集在已故著名艺术家和文学家卡斯木江·坎拜尔的倡议和推动下,在赛福鼎·艾则孜同志的指导下,1951年原新疆省政府文化局成立了由万桐书、则克力·艾勒帕塔等同志参加的“新疆音乐工作小组”,重点地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及歌词进行了收集、整理。主要对吐尔迪阿洪演唱保存至今的《十二木卡姆》,哈斯穆阿洪保存的木卡姆纳格曼部分,肉孜弹拨尔保存的木卡姆达斯坦部分进行录音,并将歌词加以抄写。1960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和音乐出版社以五线谱形式出版了两卷本的吐尔迪阿洪演唱的《十二木卡姆》,为我们留下了可供学唱、研究、借鉴的录音和曲谱文本。第三次收集1978年以后,按照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及自治区文化厅的指示,在新疆歌剧团重新成立了木卡姆学习小组。开始,他们原封不动地学习了《拉克木卡姆》并加以整理,后来又将《且比巴亚特木卡姆》和《乌夏克木卡姆》交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其中一个是完整地播出,一个是部分播出。此外,又相继成立了木卡姆研究室和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掀起了《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重新整理、学唱和录音高潮。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根据吐尔地阿洪的录音,经过整理、补充、调整、加工,同维吾尔族音乐家买提肉孜·吐尔逊和汉族音乐家周吉共同完成了重新录制的《十二木卡姆》的乐谱纪录工作,后又进一步录成音响。经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主持的学术鉴定之后,这部古典套曲的乐谱已于1993年由维、汉文唱词一起结集成十二册一套的丛书由新疆人民出版出版。第四次收集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于2004年11月正式出版。该课题是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迄今为止投入人员最多、最全面、手段最先进、科研力量最强的一次科研实践。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了全面翔实的田野考察,以先进设备、手段收集到有关《刀郎木卡姆》的录音、录像、图像及全面的人文背景资料,就《刀郎木卡姆》的流布地区、不同版本、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伴生艺术形式、音乐形态特点等各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他们努力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揭示自然环境与文化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生存条件、生产方式的转变出发观照人类种群的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探求《刀郎木卡姆》的形成与绿洲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口传心授到文本传承长期以来,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这种传承形式,在岁月风尘的荡涤下,极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体系太庞大,词意太深奥,曲牌太绵长,完整死记硬背下来非常困难,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濒临灭绝。当时整个新疆只有英吉沙县乌恰乡70多岁的艺人吐尔迪阿洪能完整地唱完十二木卡姆。为了抢救这濒于失传的音乐瑰宝,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乐家万桐书、刘炽等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开始了艰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乐家们找到吐尔迪老人,用一台老式钢丝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用了将近6年时间,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1960年,出版了《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这是历史上以曲谱形式将十二木卡姆记录下来第一个版本。由此,拉开了十二木卡姆从口头传承到文本传承的序幕,首次使它从无形走向有形。新时期,新疆各界人士继续加大十二木卡姆的拯救力度。同时出版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书籍和光盘。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十二木卡姆的VCD、CD、DVD的录制工作。原生态传承南北疆各地为拯救这一文化遗产,也各尽其能。如在哈密地区有20个木卡姆传承人从1993年起就领到了生活补助费,大概每个人是80元,一直在发放。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就可以安心教徒弟,组织演出等。此外,阿瓦提县、麦盖提县也都对木卡姆艺人实行了低保。2004年麦盖提县财政拨了20万,办了一个刀郎木卡姆传承学校,学员都是农民,教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老艺人。一年大概有20天的集中时间,学完以后再回到民间去。鄯善县鲁克沁镇是吐鲁番木卡姆的发源地之一,为使木卡姆薪火相传,镇里对资深民间艺人每月发给400元的工资,鼓励他们在农闲时,带徒传艺,组织演出。麦盖提县则为艺人免除义务工,还给资深艺人“农转非”……这一切,都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鄯善县鲁克沁镇和麦盖提县这两个地区作为木卡姆的原生态传承是做得最好的地方。专业传承为了使得木卡姆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1981年和1987年,新疆相继成立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研究室和十二木卡姆研究会,1989年又正式成立了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维吾尔木卡姆以歌舞、交响音乐等艺术形式与中外广大观众见面,《且比亚特木卡姆-故乡的春天》等一批优秀剧(节)目陆续搬上了艺术舞台,其中大型民族歌舞音乐《天上彩虹》,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等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各项大奖。这些优秀的剧(节)目先后参加了“华夏之声音乐会”、“中国艺术节”等各项重大演出活动。木卡姆艺术团先后赴20多个国家地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极高的评价。2001年新疆师范大学开设了木卡姆艺术研究生班,2004年首位专门研究木卡姆的研究生已正式毕业。而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又成立了木卡姆研究中心。这些都为木卡姆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教育传承2005年年底,在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托万买里乡,33位儿童来到全国唯一的一所木卡姆小学开始学习。这所学校2月20日正式开学,33位学生是从几百名学生中选挑出来的。其目的只有一个:从小培养木卡姆艺术传人。今年1月16日,新疆吐鲁番地区鲁克沁镇占地1500平方米的新疆第一家木卡姆传承中心建成。据新疆文化厅有关领导介绍,今年内还将在喀什、伊犁、阿克苏等地建设类似的木卡姆传承中心。这些传承中心将分两级命名,第一级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第二级以各种木卡姆的名称命名。目的也只有一个:通过老艺人的开班讲学,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小就学会唱木卡姆。随着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价值的认识,很多地方相继开办了传习班,如喀什艺术学校开办木卡姆传习班,新疆艺术学院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木卡姆本科专业。只有培养更多的木卡姆艺术传承人,这个古老的艺术才会焕发出新的光彩。媒体传承媒体传承方式对维吾尔木卡姆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教育传承中使用的维吾尔木卡姆曲谱及音像资料都属于媒体的一部分,很多教师正是在学唱木卡姆录音基础上逐渐掌握与熟悉了木卡姆;其次,媒体传承与专业传承紧密联系,难以区分。如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与新疆歌舞团等专业团体频频将维吾尔木卡姆搬上艺术舞台和影视屏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熟悉了木卡姆,扩大了影响。最后我们必须指出,在当今这样一个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利用现代传媒做宣传,做好导向工作。现代传媒的导向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人们的审美取向受一定的环境、氛围的影响。经常播放一些维吾尔木卡姆,让人们在不断了解维吾尔木卡姆的魅力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引起感情上的靠拢与融合,从而自觉地喜爱它、欣赏它、保护它,特别是电视、广播、报刊等重要媒体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雅俗共赏的维吾尔木卡姆节目,担负起社会教育功能和普及功能的重任,做好导向工作,这样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与发展就能更有希望。四、反思和建议1.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体系化建国后,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仍然继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途径是社会民俗活动和师承关系。在国家及自治区政府的重视下以及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者的努力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也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如对木卡姆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吸收西方音乐理论的同时,根据民间音乐进行创作、改编;成立木卡姆艺术团;民间职业木卡姆乐队的兴起;新疆艺术学院招收木卡姆专业本科班等。但他们的传承依据均是吐尔地阿洪的录音,只是传承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根本上讲,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并没有体系化,并没有在自身音乐特征及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它的理论体系,音乐教育也没有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音乐传承方式作为基本教育目标。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除了对音乐本身的描述之外,还应从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哲学基础、审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2.“双乐感”培养教学方法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受特定课程内容的制约,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从新疆60多年来的教育发展史来看,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成功,(指在同一所学校中同时进行两种语言的教学,在学习本民族母语的同时还要学汉语)。音乐也完全有可能进行这种双语教学或双重音乐感及多重音乐感人才的培养,而且势在必行。“双重乐感”:指具有感知和把握两种异质音乐构造的能力。双乐感人才的培养,对于新疆以及其它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反映着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把音乐作为各民族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一种途径;有助于在异质音乐文化之间进行教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继承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吸取异民族优秀文化的关系等等。双乐感人才培养,在国内外有先例可循。新疆各民族中许多音乐工作者也有这种能力获得的亲身体会。双乐感人才培养,对目前的音乐教学体系,教师现有音乐观、知识领域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3.社会大众对新疆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新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多元整合”从而形成社会的合力。这一点,福建南音进课堂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政、社、学、研”四位一体的思路也应成为我们启动系统工程的实践支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新疆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需得到社会各界、政府的大力支持。它必须是一种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