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沿淮淮海县花椒灯大众化的原因探析
民间表演艺术品种进入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条件和动因花卉灯艺术主要传播到安徽省的淮淮地区(1),是凤台、怀远、淮上等最典型的传承和传播。它的范围包括豫南和苏北。它是一个活跃的民间节日、寺院、婚礼、葬礼和其他娱乐活动的整体文化艺术。在形态上已经衍生成融灯歌、舞蹈、小戏、锣鼓等表演形式为一统的综合音乐品种,在风格上兼容南北,周边很多地方小剧种、乐种的发展都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些传统艺术品种的发展态势趋于一种非常困难之境地,大众化传承传播非常困难,而有一些艺术品种则在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富有生机地发展。花鼓灯艺术就属于这种发展态势良好的艺术品种之列,其传承和传播,不仅广泛,而且有序,相比于某些传承主体居于弱势的民间表演艺术品种,即显得活力四射、朝气蓬勃,这在当下生活境遇中,对于更多处于弱势而需要大力保护甚至抢救的民间表演艺术品种来说,不啻是一种可以研究和参照的对象。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民间音乐、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本文以个案形式,通过对沿淮地区花鼓灯大众化趋势的考察和研究,对民间表演艺术品种进入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基本条件和主要动因,予以探讨;对现代生活环境中民间表演艺术如何才能更大范围和更深层面地普及发展问题,提出个人管见。一、明清时期的观演体验沿淮地区花鼓灯有其大众化的历史传统和有机综合的传承变异过程,它是经过若干历史阶段和若干区域文化相互影响及逐渐社会化而形成,并对近代、当代该地区居民的民间艺术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沿淮地区花鼓灯各个历时阶段的发展,有其相应的阶段性特征,但总体而言,她延续了两宋以来寄于民俗生活的大众化传统。关于花鼓灯的传承传播历史态势,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记录来追踪。《诗经·宛丘》中有“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的记载,描述的就是春秋时期陈国宛丘民间欢歌狂舞的盛况,陈国宛丘即为今天河南、安徽的沿淮地区。两宋时期,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地区幅射的百戏、灯会民俗,对处于这二者之间的沿淮地区灯会民俗来说,影响尤为深远。宋代“缀大灯”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中多有描述,所载“舞队”和今天的“大花场”基本一致。宋代“舞队”中的女角普遍头戴花冠,和现代约相一致。周密撰《武林旧事》载:“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承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对,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这里的描述在今天花鼓灯大花场中的“站肩”、“三节杠”、“叠罗汉”动作中得以印证。而“竹竿子”“柄以竹之,朱漆,以片藤缠结,下端蜡漆铁桩,雕木头冒于上端,又用细竹一百个插于木头上,并朱漆以红丝束之,每竹端一寸许,裹以金箔纸、贯以水晶珠。”这种“竹竿子”和现代沿淮地区花鼓灯的道具“岔伞”基本一致。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记载:“秧歌,南宋鐙宵舞队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花(或作耍)和尚、花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装态货郎。杂沓鐙街,以博观者之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近现代花鼓灯“鼓架子”、“兰花(或腊花)”角色已在宋朝城乡民俗活动中大量存在。明清时期,花鼓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个地方各个阶层,体现出花鼓灯的生活适应性特征——在宫廷的娱乐中存在,在都市的走会民俗中盛行,在民间的生活中,也作为营生度日手段出现在明清时期的逃荒人群中。如图1所示,沿淮逃荒民众为了糊口,流离失所,远走他乡,操持简易道具,打鼓、吟曲、诉苦。这种由客观条件所造成花鼓灯演艺情形(鼓体较小,携带方便)被今人称为“凤阳花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明清时期花鼓灯的大众化传播。清初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十一集“梆子腔”一戏中:“合:抬头俱把灯来看,那边来了花鼓灯。”195该戏的故事发生在“汴梁城”。清咸丰年间,厉秀芳《真州竹枝词引》载:“十五日上元节,……龙灯外,俗尚‘花鼓灯’。其前八人,涂面,扎抹额,手两短棒,曰大头和尚,与戴方巾、穿红绿亵花曰呆公子者,互相跳舞。厥后曰连相,曰花鼓,曰侯大娘,曰王大娘,曰渔婆,曰缝穷,曰疯婆娘,凡女装者统曰‘包头’,其男装者,曰瘸和尚,曰瞎道士,曰渔翁,曰补缸匠,曰花鼓老,相率串各戏文。于中择喉齿清脆者唱《滚灯》,所操皆本地时调,名‘剪剪花’。手执莲蓬灯,头顶小红凉蓬,曰猴子头,唱惟此角色最多。旁有弹丝线佐唱,曰‘后场’。主人延之家,各出串毕,放赏,是若干人者,皆在门内饮啖,独后一人,高戴白毡帽,反穿白羊皮马褂,一手摇铃,一手执伞灯,曰王夸子卖膏药,主人以所卖着不详,屏之门外,此即昔所谓‘社火’也,世俗相沿,由来旧也。……或为高跷之戏,装各出戏文,下缚丈木于足,步出层檐,则又视花鼓一新。”196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印的《浏阳县志》也有花鼓灯的记载:“上元,……龙灯、鱼灯、狮子灯,……又有服优场男女衣饰,暮夜沿门歌舞者,曰花鼓灯。”196另外,《凤阳县志》也载:“夜张灯于门,街市搭松蓬,放花爆,锣鼓通宵。”1008这些文献史料说明,花鼓灯艺术在明清时期,承继两宋传统,同时又有了更新发展。当下的沿淮地区,类似的花鼓灯演出依然存在,沿淮民众称之为“玩灯”、“灯会”、“踩街”等等,尤其在颍上、淮滨、光山等沿淮地区类似情形依然多见。那么为什么北方传统秧歌社火的民俗演艺会集中沉淀在沿淮地区呢?这和明清时期向凤阳地区移民的现象不无关系。皖北沿淮地区(蚌埠、怀远、淮南、凤台、颍上、凤阳和宿州等地)在明清时期,同属于凤阳府,民间交流相对频繁。1933年在尚塘集一次“抵灯”中,40多个灯班连续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灯艺人参加了演出。民国28年秋,陈敬之、宋廷香等艺人把花鼓灯“后场”及有关戏文加以民间弦管伴奏,使群众更加喜爱,称其为“弦子灯”。其他灯班争相效仿。民国29年至民国38年,花鼓灯歌舞逐渐被“弦子灯”所替代。(1)鉴于上述文献中的相关描述,可以看出花鼓灯传统历史时期不仅在沿淮地区,在宋都汴梁也很流行;不仅在民间,还在都市宫廷娱乐活动中;花鼓灯艺术在各个地方各个层面都有所变迁和保存。由此,花鼓灯大众化态势的历史基因得以显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花鼓灯迎来了新的发展期,大众化态势在社会各个层面继续展开。民间场院群众乐舞活动和城市舞台多方演艺,便装花鼓灯与化装花鼓灯并存发展、互为映照,花鼓灯与其他地方秧歌等音乐事象互动传播、互为影响,在继承舞、武(2)、巫、杂技等传统的基础上,锣鼓杂以管弦,小场间以花鼓灯戏(3)、推剧等,演艺形式吐故纳新、花枝招展,进一步丰富了秧歌体系。尤其是音像传媒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花鼓灯的大众化传播途径。如1953年3月,凤台选派田振起、李兆叶、李学洪等11位花鼓灯艺人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传统节目《小场》和《大场》被拍成电影,成为影片《民间歌舞》中精彩的节目之一。通过这些历时性多元化特征可以窥见,在沿淮的各个地方,花鼓灯活动情形各有其特征,但又基本统一;在沿淮各个历史阶段,花鼓灯活动情形经历了多次变迁,其传统又多有遗留。所以,笔者认为花鼓灯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沿淮秧歌体系,我们要看到花鼓灯在传统历史时期的大众化传承,还要看到当下沿淮地的空间大众化传播态势。正是由于历史上的花鼓灯大众化传统基因,从而也就促成了当下沿淮花鼓灯的大众化态势。花鼓灯艺术传承传播主体具有从玩灯人、灯窝子到沿淮地区不同层次的空间性和由过去贯穿将来的历时性,那么,花鼓灯文化主体所展开的文化活动也蕴含着各层次、各地域的空间性以及随时代变迁而移易的历时性。二、从传承传播主体看,对东南角区域主体的传承传播更加广泛、有效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发现,当下沿淮地区花鼓灯艺术的确没有被边缘化,灯窝子的花鼓灯群体代代相传,沿淮城乡各种花鼓灯活动、各个层面的花鼓灯教育构筑了立体化的艺术群落生态布局,传承传播主体呈现出了大众化的传承传播态势。(一)“灯窝子”什么是“灯窝子”呢?在全国花灯、花鼓、花鼓灯艺术盛行的地区,都有“灯窝子”之形象称谓。针对沿淮地区的花鼓灯艺术来说,“灯窝子”之称谓,有这么两层含义:“窝”,即代代繁衍旺盛,成员众多,呈现着立体生态布局,有老中青少年龄层次分布;“窝”也同时意味着花鼓灯艺术的生存基础和天然摇篮。因此,“灯窝子”依沿淮地区自然生成,依民俗生活生生不息,沿淮地区“灯窝子”的玩灯人最为集中。通过调研获知,代表性的“灯窝子”有颍上鲁口镇、王岗、垂岗、半岗等;蚌埠冯嘴子村;凤台王集乡陈巷子、尚唐集、茅仙洞、四顶山、赵家孤堆、谢郢等;怀远县的马城(孝仪)、鲍集、秦集、考城、常坟、河溜莲花村、龙亢姚湾、藕塘伍庙、万福、双钩、草寺、新集等等。“灯窝子”是花鼓灯事象的摇篮,没有“灯窝子”的存在,就没有花鼓灯的存在。在整个沿淮地区,花鼓灯传承传播是否良好,取决于以“灯窝子”为依托的主体群落的构成状况,只有“灯窝子”主体群落处于集体大众化的自然构筑态势,才能呈现出自觉或者自发的传承传播行为。在蚌埠冯嘴子村田野工作中获悉,该村四千多人以冯姓居多,能玩花鼓灯的人成群结队,玩花鼓灯就象吃饭穿衣一样随便,花鼓灯传统代代相传,难以割舍。冯开皖、冯开堂、冯鼎伟的恋爱与婚姻都是在灯场上而促成的,他们的爱人孩子皆为玩灯人,冯嘴子村就因为“轰窝儿”玩灯而构筑成现代的花鼓灯生态村。在常家坟,“灯窝子”的大众化传统滋养着大量的花鼓灯人,常金山(花鼓灯鼓王常春利的长孙)少儿时期就深受“灯窝子”常坟镇灯文化环境的滋养,之后又得到他爷爷的真传,现在,他的花鼓灯鼓艺享誉淮河两岸,他已被毛集镇白天鹅艺术学校花鼓灯培训基地聘请担任花鼓灯教师。在“灯窝子”,又自然生发出锣鼓班子、灯班子和戏班子,活跃在地方民俗活动中。在访谈常谦德时获知,常坟镇1958年就建立了推剧、泗州戏、京剧和花鼓灯四个文艺团体,1963年解散。1960年,孙为章、常谦德组织了常坟传统灯班子,多年转展活跃于各地(甚至活跃到皖南、赣北等地)的群众民俗生活中,1965年解散。1973年,常焕昌带领灯班子(有常春云、杨在秀等)在怀远、淮南等地演出,经济收益丰厚,该灯班子1979年解散。这些组织的花鼓灯活动可能此起彼伏,但灯窝子的内在基础地位依然没有受到影响。新时代的花鼓灯基地、花鼓灯学校和花鼓灯艺术团即依赖与灯窝子而顺势生成,花鼓灯传承传播空间幅度在增加。(二)加强了4个教育单位的联系,促进了工艺传承传播花鼓灯教育体系的构成层面主要有少儿花鼓灯培训基地、花鼓灯艺术学校、花鼓灯艺术职业学院等。沿淮地区花鼓灯少儿培训基地有鲍集镇少儿花鼓灯培训基地、河留镇莲花村少儿花鼓灯培训基地、常坟镇少儿花鼓灯培训基地和冯嘴子村少儿花鼓灯培训基地等。上述花鼓灯基地学校培养大批花鼓灯人才,学生毕业到社会上成为花鼓灯艺术的中坚力量。在常坟花鼓灯培训基地,从建立到如今,有三百多人被省内外文艺团体录用,成为花鼓灯艺术的骨干力量。其中,从常坟花鼓灯培训班走出来的的常海棠,现已工作在安徽省歌舞团;从常坟培训基地走出来的王林,则成为怀远花鼓灯艺术团的团长兼编导,在花鼓灯活动中带动了更多的人。如兰花演员宋敏,她从小就在鲍集培训基地跟宋长勤、胡素琴夫妇学习花鼓灯,少年时期又到怀远花鼓灯艺术团实践深造,学成后又被宋长勤、胡素琴夫妇请回到鲍集镇花鼓灯培训基地担任兰花指导教师。尽管有些花鼓灯培训基地场地和设施不够理想,但这都没有影响到灯娃学习花鼓灯的热情,怀远县鲍集镇花鼓灯培训基地宋长勤、胡素琴利用自身家庭创业收入来运行花鼓灯免费培训基地,故被命名为“春蕾花鼓灯艺术班”。在花鼓灯学校教育方面,主要有颍上花鼓灯艺术学校、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学校、怀远县师范学校花鼓灯培训基地、淮南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等。凤台花鼓灯艺术学校和花鼓灯艺术团传承传播互动效果比较良好,在花鼓灯艺术团的带动下,在凤台县文化局的支持下,“以团带校,以校养团”(县文化局发展花鼓灯文化艺术策略),学校建设、发展形势喜人。1992年9月,凤台县花鼓灯艺校与安徽省艺校合作培养了李琴、童芳、李萍、刘磊、李秀辉等四十多名花鼓灯专业人才。总之,上述学校培养的花鼓灯人才为花鼓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三)从投入生产活动的收入中获得收入当下,沿淮地区的花鼓灯艺术团有颍上花鼓灯艺术团、凤台花鼓灯艺术团、怀远花鼓灯艺术团、泗州剧院花鼓灯艺术团等。他们除了演出花鼓灯,还结合现代舞、戏剧等其他演艺。成员在基本工资的保障下,还能从各项演出活动中获得额外收入。上表所述的仅仅是相对专业的部分团体,沿淮城乡还有很多私营花鼓灯艺术团、社区艺术团、民间灯班子,他们活跃在各种民俗节日、商业庆典和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各地花鼓灯艺术团继承了当地“灯窝子”花鼓灯的总体艺术风格,汇集了“灯窝子”的表演艺术精华,又进一步提炼、升华,形成一定的体系。如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和颍上县慎城镇花鼓灯表演团切实传承了该地区传统的花鼓灯艺术体系,尤其曹树芝的表演值得关注,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王传先为代表的鲁口镇“灯窝子”花鼓灯表演风格多有继承。(四)灯主体群落:受众主体的丰富和自养群落的形成沿淮地区“灯窝子”、花鼓灯基地和学校以及各种类型的花鼓灯艺术团体为沿淮地区花鼓灯活动的大众化态势形成奠定了基础。任何规模、任何类型、任何场合的花鼓灯活动,少不了上述三类群体的身影,因而,沿淮地区花鼓灯活动的大众化态势自然形成。通过上述三类群体的探讨,可以看出,花鼓灯大众化态势的呈现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1、表演主体群落的大众化:“灯窝子”是成群的,基地学校是成群的,艺术团培养也是成群的,这是普遍的群落布局。由此,花鼓灯主体群落的传承链条自然形成。2、受众群落的大众化:“灯窝子”有大量的演出,在各种民俗生活中,演出很长时间,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各地沿淮民众和玩灯人互动相融,共同从各种花鼓灯表演中得到教育。3、影响范围所呈现的大众化:花鼓灯影响范围涉及到沿淮城乡各个角落和各个场合。没有上述各个大众化群体的构成就没有花鼓灯的大众化态势;没有受众群体、机关单位、文化部门助推,就没大众化花鼓灯;没有民俗生活土壤的滋养就更谈不上花鼓灯大众化了。在花鼓灯主体群落的布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的是“灯窝子”。“灯窝子”存在大量的玩灯人,玩灯人灵活自然组成了活跃在民俗活动中的灯班子,“灯窝子”本身就自然构成了花鼓灯主体群落中的自养群落;而花鼓灯基地、花鼓灯学校、花鼓灯艺术团则构成了花鼓灯群落中的异养群落。(1)“灯窝子”遍及沿淮地区,自然传承传播自然完善,具有一定的自养机能;而花鼓灯基地、花鼓灯学校和花鼓灯艺术团等是依赖与“灯窝子”而存在,花鼓灯基地的孩子和教师、花鼓灯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艺术团的成员和编导都来自于“灯窝子”,“灯窝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如圣泉花鼓灯艺术团2/3的成员都是从常坟“灯窝子”走出来的。在当下的社会里,是花鼓灯基地、花鼓灯学校和艺术团等群落层递性地推动了花鼓灯宽幅面地传承传播,使花鼓灯焕发出新时代价值、展现出新时代色彩。“灯窝子”自然环境和花鼓灯教育体系共同促成了花鼓灯活动态势的大众化显现。由此,花鼓灯文化的异养群落的作用亦然重大,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是“次要”的。三、传承方式多样化,体现民俗文化内涵花鼓灯之所以有大众化态势的存在,除了有“灯窝子”、基地学校、艺术团以及文化部门等主体群落广泛推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文化因素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即任何大众化的花鼓灯群体,都把民俗活动作为赖以生存的土壤,沿淮花鼓灯表演群落和受众群落因花鼓灯所依赖的民俗活动而联动在一起。民俗本身就是大众化的民俗,民俗文化即成为花鼓灯主体群落精神信仰表达、艺术技巧表现的社会化、大众化舞台,没有这种大众化的民俗,就不可能有花鼓灯的大众化发展态势。在沿淮地区,灯窝子人们的玩灯活动历来都依赖于传统节日、祭祖、驱邪、祈福等民俗事象而得以生存和延续,官方与民间一致,官民同庆,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如清时的颍上、怀远、凤台等县:立春前一日,造土牛(即牛灯,引者注),官吏、师生迎春于东郊。“上元”张灯,弛夜禁。999“立春”前一日,迎春教场,蹴踘走马,士民竞往观之……“上元”,人家蒸面食如茧,谓之“宜蚕”。夜则张灯于门,谓之“耗灯”。街衢亦设架挂灯,锣鼓通宵。999“上元”,前后三日皆为灯。夕喧鼓乐于中庭,谓之“闹元宵”。城乡男女俱出,谓之“走百病”。1001民国时期,此类依赖风俗的花鼓灯盛会,更是有增无减:有张百戏以乐神者,以城隍会为最盛。每当春秋农闲,如期齐集神庙,常数千人,锣鼓戏具,争奇斗巧,挨班排列,以数人为前导,关戴盔冠,身着彩服,足系铜铃,手执毛帚,步行于前,谓之“报探“;其次则鱼贯游行街市,旌旗蔽日,鼓乐喧天,极其壮丽……男女观众,人山人海,大有歌舞升平这气象。1010至今,花鼓灯艺术依然闪耀着“灯”(1)的浓郁民俗色彩,也体载着“鼓”的隆重信仰灵魂。从秧歌民俗的民众认知传统了解到,花鼓灯在民俗生活中依“风调雨顺”的信念祈求而发生发展,道具的扇花用以招风,音乐曲调用以调解,灯伞用以祈雨,而大花场各种队形运行程式则表示大“顺”。当下,随着社会的变迁,庙会进一步演化为集宗教、祭神、商贸、娱乐为一体的场所,花鼓灯艺术乐在其中、养在其中。民间的灯班子在民间的民俗活动中依然如此,如民俗“闹元宵”、“赶庙会”、“送莲花灯”等等,花鼓灯事象的民间信仰在进一步移易为现代的信仰和观念,展现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在庙会、公园、场院、街道、家室、舞台都有存现,内容风格便可以根据民俗事象进行机动性调整,以体现沿淮地区独特的民俗化内涵。从下表可以看出,沿淮各地各类民俗事象滋养着花鼓灯的传承传播,方式灵活多样而又有机统一。民俗事象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花鼓灯的群体活动方式就更加促成了民俗受众群体大众化,这突出表现在礼仪、节日和娱乐等民俗事象中,农村、社区和都市就是把花灯作为最主要仪式语言和娱乐方式。在民俗活动的行为过程中,自我教化,自我组织,自我服务,不管严寒酷暑,玩到乡村场院,玩到都市舞台,花鼓灯艺术的都市环境也在进一步优化。需要注意的是,新的都市花鼓灯活动方式在相关部门的助推下而生成,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文化部门、文化工作者对花鼓灯活动的助推作用愈加明显,对花鼓灯事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如安徽省的花鼓灯大赛、花鼓灯艺术节和花鼓灯会周期性定时举行,城乡、社区范围的花鼓灯娱乐、文化宣传等等不断展开,届时都会调集各地花鼓灯民间艺术团体、资深艺人、新生代艺人和各地灯迷来集中展演、交流、观赏,昔日的广场艺术在今天从规模、规格、数量和质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无疑就和传统城乡民俗活动共同构筑了花鼓灯大众化态势的民俗基础,从而扩大了花鼓灯的传承与传播范围,推动了花鼓灯大众化态势显现。在自然的民俗移易过程中,花鼓灯依然乐行其间发挥着独特的生活礼仪、教化、娱乐等功能。为了花鼓灯的大众化态势,我们必须对民俗实体进行宏观整体性认知保护,沿淮各地的庙会、元宵灯会、旅游文化节等各种民俗活动都是花鼓灯赖以生存的土壤。物质条件的重新梳理,拓展织物资源的丰富和利用综上所述,历史与当下的花鼓灯艺术传承传播大众化态势根深蒂固,花鼓灯主体群落的各个立体层面广泛而有机相联系,灯窝子、基地学校、艺术团体和沿淮受众群体因花鼓灯而统一在一起,共同构筑了立体化的主体群落,该群落造就了花鼓灯艺术大众化创造、传承和传播,是花鼓灯艺术的真正主体。当下,农民观念、农村社会、农业劳作方式在变化,与沿淮其他民间艺术相比,花鼓灯主体生态群落却表现出趋强之态势,花鼓灯艺术生活体现出多功能倾向性特征,主要原因应是由花鼓灯主体群落的立体化布局促成。由此,花鼓灯是“在生存环境范围内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趋势相协调、相适应的音乐事象,也就是说,它在与环境所构成的关系上不断处于最佳选择状态”。所以,沿淮花鼓灯事象呈现出大众化态势就不足为怪了。花鼓灯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库管理合同范例
-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护理
- 买卖汽车中介合同范例
- 橙绿卡校园安全模板
- 医疗保险政策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 ic购销合同范例
- 代办园林养护合同范例
- 办公自动化与医疗数据安全的平衡策略
- 医患关系和谐化从沟通策略开始
- 区块链技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潜力分析
- 消防救援-水域救援-冰域救援技术课件
- 30万级洁净车间温湿度标准
- JGT334-2012 建筑外墙用铝蜂窝复合板
- 量子力学主要知识点复习资料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建构、实施与创新
- 质量风险与机遇分析评价表完整
- 放射免疫技术(免疫学检验课件)
- 宠物美容与护理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北京市行政处罚案卷标准和评查评分细则
- 2000m3低温球罐设计
- 2021年八省联考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