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迷群体的生产活动与地地式的建构_第1页
苹果迷群体的生产活动与地地式的建构_第2页
苹果迷群体的生产活动与地地式的建构_第3页
苹果迷群体的生产活动与地地式的建构_第4页
苹果迷群体的生产活动与地地式的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苹果迷群体的生产活动与地地式的建构

一、迷文化研究的兴起在中国,这位明星俱乐部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被称为“星兴社”,但这个词被时尚放弃,取而代之的是英文中“粉丝”的音译“粉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迷群体的崇拜对象几乎都被限定在大众文化产品或者明星偶像,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歌迷”、“影迷”或者是“玉米”、“凉粉”①。而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兴的迷群体——科技迷群体(techniquefans),他们对某一公司生产的电子产品十分迷恋,出于这种迷恋,他们利用网络和手中的电子产品,开展着相关的迷行为。由苹果(Macintosh,麦金塔电脑,苹果电脑的统称)产品所衍生出的“苹果迷”群体就是其中的代表者。随着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苹果数码电子产品的问世,苹果迷们彻夜排队,争相购买,造就了一场又一场的“苹果狂欢盛宴”。苹果迷们称自己是“果粉”或“苹民”,他们热爱和追崇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利用手中的苹果电子产品在现实生活或是网络上开展相关的迷行为。迷文化(fanculture),又被称为“粉丝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了西方文化研究学界,并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文化研究学者陶东风认为,迷文化研究是受到德赛都、费斯克等人的消费理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德赛都、费斯克也理所当然地被称为迷文化研究的“重要创始人”。德赛都的《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主要分析了人的消费行为,而迷的很大一部分生产活动都是通过消费行为来开展的,因此这一研究成果也称为研究迷行为的理论基础之一。费斯克的迷文化研究主要考察了迷群体的区隔、生产以及迷同工业文化的关系。詹金斯也是迷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的《文本盗猎者》(TextualPoachers)一书中,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迷群进行了考察,重点关注了这些群体的“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麻烦复杂的关系”。与此同时,莉萨·A.里维斯(LisaA.Lewis)所编著的《狂热的受众:迷文化和大众媒介》中,收录了11位迷文化研究学者的11篇论文,从“迷的界定”、“迷的生产”、“迷文化与大众工业”等不同方面介绍了迷文化研究的学术进展,成为这一领域的又一著作。而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与推进,越来越多不同学术背景的西方学者投身到该领域的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关注面也越来越广,涉及不同类型的迷群体的方方面面。而目前在国内,迷文化研究尚处在开始阶段:它肇始于90年代末的青年文化研究,而在传播学领域,一直到2006年后才正式见于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期刊。国内关于迷群的研究是伴随着“超级女声”、“我型我show”等一批电视选秀节目而发展起来的,前者更成为中国传播学者研究迷群的重要案例研究对象。就目前研究来看,不少研究仅仅将目光限于投向影视明星的迷群体,而各种不同类型的迷群体尤其是科技迷群体的出现,使得整个研究缺乏说服力和全面性。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陶东风的《粉丝文化读本》一书,这本书不仅翻译了不少国外关于这一领域的经典作品,也对国外的迷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国内的迷文化研究者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笔者在对苹果迷的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南京大学苹果校园体验中心进行了2个月左右的实地观察,充分了解了各种苹果产品的使用方法,并对其中一部分顾客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的使用行为和使用心理。为了使样本更加具有可信度,笔者在最大的中文苹果迷论坛——威锋网上约谈了部分果粉,调查了20位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教育程度的“果粉”。希望通过对“苹果迷”的研究,能给苹果迷群体以合理的界定,并通过他们所进行的“迷活动”和产生的“迷心理”,着重考察苹果迷群体突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消费和抵抗的方式。希望通过对苹果迷群体这样一个当下最活跃的科技迷群体的研究,扩展迷群体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二、苹果品牌的市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苹果产品因其昂贵的手机和相对有限的软件数量,在中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一直较小。2007年1月9日苹果公司正式发布了首款iPhone。这款掌上设备发布后,很快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iPhone在城市青年人中受到了推崇,而随后移动和联通公司对iPhone中国官方发布权的争夺使得iPhone在中国为千家万户所知晓,苹果产品也借机打开了中国市场。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苹果iPhone手机在中国iPhone用户规模达到1810万,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比为6.8%,仅次于排在第一的诺基亚和排在第二位的三星。艾媒咨询调查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iPhone手机用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650万。而随着苹果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在苹果产品的用户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类群体:他们追逐苹果的各种产品,常常忘我地向周围的人炫自己的爱机,亲自演示,交流使用心得,炫耀爱机的个性配件,甚至走到哪里都带着诸如iPhone、iPad、iTouch、iPod之类的苹果产品。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被划为“苹果迷”?“苹果迷群体”都有哪些特征?苹果迷与苹果公司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1.苹果迷的概念与认同“迷”(fans),根据美国学者珍妮·史特格的研究,最早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她认为,“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经是某种程度上的迷。”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迷”的界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或者研究成果,给出了“迷”描述性的定义,如莉萨·A.里维斯在其所编的《狂热的受众:迷文化和大众媒介》一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某种程度的迷,我们尊敬、敬仰、欲望着。……我们可以借由努力去了解迷的冲动,而最终更加了解我们自身。”而费斯克将迷文化定义为工业化社会中大众文化的一种强化形式,迷则是一些“过度的读者”(excessivereader)。上述两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了迷一个描述性的界定,前者倾向于将自己放入到迷群体的情境中进行研究,即“我是一个××迷”;而后者更倾向于将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对迷群体进行研究,即“他们是一群××迷”。迷究竟应该被一个“非迷”来认定,还是应该被自身所属的“迷群”认定,还是由“迷”自身来认定,这是由研究者研究的取向不同来决定的。笔者并不想选择某一个具体的定义来界定所研究的苹果迷,但笔者仍要强调“认同”,把“认同”作为一个“苹果迷”的最核心的标准,也是一个“苹果迷”所必须具备的指标,这种认同分为:行为认同、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而且这些认同并不是同时出现,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即后一种认同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慢慢形成的。通过对威锋网社区的会员palsy的访谈,我们可以分析这种“迷”认同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接触苹果是在高二(现在大二了),是touch,当时拿着就觉得与众不同的感觉。触摸屏幕简直让我心旷神怡(因为我当时用的是步步高学习机ibox,当时也要2000+大洋啊),于是我就开始喜欢上苹果。……终于熬到了高考,高考一结束我就买了3gs,当时那个兴奋。对她爱不释手。每天都会感叹苹果的东西简直是艺术品……通知书下来之后考得还不错,又问家里要钱买了个iPad。于是拿着iPhone和iPad到处显示便是我暑假最大的乐趣了……(1)长期使用与体验作为一个“苹果迷”,其迷恋/喜爱的对象是某一科技产品,是通过拥有并使用这些苹果数码产品而渐渐形成的一种长期的迷恋状态。因此,只有长期对苹果产品拥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机会,才能充分享受到使用苹果产品所带来的乐趣与快感,如上文中网友palsy的经历:通过第一次接触iTouch并使用,充分体验到使用这一数码产品的乐趣和快感,进而继续使用甚至购买苹果公司其它的数码产品进行体验,对这种使用行为的认同又会接着产生其他认同情感。因接触某苹果产品而触发对这类产品的“迷行为”,并认同这种“迷行为”是一个苹果迷的首要标准。(2)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度较高,见下表1“苹果迷”首先是对苹果数码产品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是建立在长期使用苹果产品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第一种认同之上的。通过长期使用苹果数码产品,感觉到苹果产品的功能、外观或者其他因素深深地吸引到自己,不停地尝试使用新出现的数码产品,为之愿意付出不菲的金钱作为代价。网友palsy正是通过不断地接触不同的苹果数码产品,充分对其进行体验,进而对苹果公司及其数码产品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同,以至于节衣缩食去购买相关的产品。(3)苹果迷的界定随着对苹果产品的占有与使用,用户个体的内心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这种对苹果产品认同感的增加也促进了自身作为一个“苹果迷”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主观认同自身是某一事物的“迷”,深深迷恋着这一事物,并出于这种迷恋的感情而做出种种相关的行为。苹果迷应该对自身是否是一个“苹果迷”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如果回答“是”,他即拥有了“自身属于苹果迷的认同感”,这样便具备了成为一个苹果迷的主观条件。而如果他拒绝说自己是一个苹果迷,即便他做出了与其他苹果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但由于自我内心的不认同感,我们便不能将其界定在苹果迷的范围内。网友palsy在这个帖子的标题上就称自己是一个“苹果迷”,他已经产生了这种身份认同,我们就可以将其界定为一个“苹果迷”。同时具备这几种认同感的人,我们就可以将其界定为一个苹果迷:他拥有并长期使用苹果产品,在使用中不断提高自身对苹果产品的使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对苹果产品的情感认同,进而形成了对自身是一个苹果迷的认同,正如上文提到的网友palsy,就属于我们所要界定的苹果迷。2.行为分类标准在对迷的划分上,通常是按照其卷入程度的高低,将其划分为轻度迷、中度迷和高度迷。这种划分的方法,通常用在对偶像崇拜的迷身上,因为这类迷很大一部分是情感投入,其行为也是因情感投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对于像苹果迷这样迷恋着一种高科技产品的人群来说,他们的情感投入相对理性化,所以以他们的行为为标准进行分类应该更为合适。因此,对于苹果迷的划分,研究者倾向于将苹果用户对产品使用过程中呈现的行为进行迷群体级别的划分。(1)对于苹果产品的选择这类苹果迷他们拥有并使用某些苹果的电子设备,内心也认同自己是一苹果迷。他们在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中往往只会注意到苹果产品,但在对苹果产品的选择或者使用上,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在这类人群的眼中,iPhone4和iPhone5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他们不会为了购买苹果的电子产品而节衣缩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上,而不会盲目追求购买苹果产品的其他衍生产品。(2)苹果产品的崇拜和对产品的崇拜这类的苹果迷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拥有和使用电子产品,还热衷于追随苹果公司,持续关注公司发布的各种信息动态。他们对苹果的迷恋不仅仅只限于产品本身,而是由对产品的崇拜发展到对整个苹果的企业文化的崇拜,热衷于了解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动态,关注各类产品的发布,时常去论坛与其他苹果迷交流使用心得和对下一代苹果产品的猜想,有时甚至为了购买苹果产品而减少生活中的其他开支。相较于初级苹果迷,他们的迷行为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更为疯狂,已经由单纯的对某一产品的喜爱发展到对整个苹果公司文化的认同与追随。(3)苹果迷的划分会出现消极影响这类苹果迷较之于前两类,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使用和追随苹果产品,他们会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各种技能,去研究解决在使用苹果产品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自身的使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后,他们会在论坛上解答新手提出的问题,同时通过学习和研究,利用苹果系统开放的程序平台,自己去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上述对苹果迷不同级别的划分,只是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迷行为进行划分,而从初级苹果迷到高级苹果迷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很可能初级苹果迷也发生了高级苹果迷的某些行为,或者中级苹果迷在对待某些产品上,变得和初级苹果迷一样谨慎和理性。因此,此划分是为了更为清晰地区分不同苹果迷的行为,而非一定要给苹果迷群体内划清明显的界限。三、苹果产品中的迷群随着苹果迷的不断增加,当下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苹果迷群体,迷群在集结后,并非无所事事,他们将围绕苹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以展现他们迷群的身份特征。究竟迷群有哪些特征,费斯克的迷文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向。费斯克提出了迷群体的三个特征:辨别力与区隔、生产力与参与性、资本积累。按照费斯克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置于现今发达的科技条件下进行解读。1.苹果产品作为符号的关于消费者迷群体与社群之外的世界之间的界限非常明显:迷会做出严格的分辨,哪些属于迷,哪些不属于迷。这种文化领域的分辨还会和社会领域里的区隔联系起来。苹果将所有产品分为两类,苹果和非苹果;将所有消费者分为两类,与众不同者和普通大众,苹果产品便成为区别两种人的标志,成为符号。苹果无论是产品、销售方式,还是精神领袖乔布斯,都在传达一个价值信号,强势、高傲、与众不同。苹果产品本身为这种辨识与区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苹果产品的销售只能在其授权的专营店里进行,不会与其他的同类型数码产品放置在一起销售;苹果产品自身的独特设计,其产品表面大大的苹果Logo,也强化了其与其他品牌的辨识力;而电子产品独特的软硬件环境,使得其与其他的电子品牌产品很难兼容。而苹果迷也利用这一系列条件在授权店中进行现实的集会或在虚拟空间中组建属于迷群自身的讨论小组(如QQ群、威锋论坛、豆瓣苹果迷小组等)。正是由于这些先天的、后期的区隔,使得苹果迷群体很容易就构筑起了一块属于自身活动范围的“领地”,迷群体的活动正是在这样的一块领地中进行的。2.迷群体的生产力费斯克认为生产力标准是区分迷群体与普通受众最重要的指标:大众文化是大众从工业产品中生产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从生产力而不是接受的角度来考察迷群体。这里的生产力又可以分为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费斯克这里提及的“文本生产力”,是针对当时的文学迷群体来进行描述的,而作为对苹果迷的考察,笔者认为可以将“文本生产力”转化为“技术生产力”,因为苹果迷群体所创造出的,已经不仅仅只是进行简单的文本生产,这里的生产活动与当下的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可以从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技术生产力三个角度,考察苹果迷群体的生产能力。(1)本即本:苹果迷的“成”与“新”“人是符号化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的活动。符号生产力是苹果用户在对苹果产品的长期使用和交流过程中,创造出的一套属于自身的“苹果符号系统”。研究者在一篇关于苹果产品的介绍报道中发现了如下一些关于苹果产品的昵称:“小白/大白”指的是白色的iBook笔记本,这是消费类的流行机型,按照尺寸称呼其大或小。其来源大致是因为iBook纯白的机身以及流行漫画《蜡笔小新》中的宠物狗“小白”。“飞机”代表苹果功能更高端的笔记本PowerBook,按其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这个称谓的来源可能有两种:一是在广告中,篮球明星姚明将PowerBook带上了飞机;二是因为PowerBook的外壳采用了与飞机机身相同的材质——钛合金。所以,当你听到某人打电话说“我要买小飞机”的时候,不要显得太惊讶。“台灯”这个名称形象地道出了iMac的外形,着重突出了它敦敦实实的大圆底座。“撒哈拉”指的是浏览器程序Safari,有点译音,有点顺口胡诌。这些很形象的词语,都是在苹果迷群体内部广泛使用的,对于一个非苹果迷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在苹果迷群体内部来说,这些词汇就显得十分普遍。这套“苹果符号系统”,不仅仅是苹果迷为了交流而创造,它们也反映了苹果迷对于苹果产品的喜爱与推崇,如称呼白色的iBook笔记本为小白,将其拟化为动画片中的宠物。(2)净化苹果的理念声明生产力是指迷通过某些特定的行为,表明个人属于某个特定迷群体的身份,从而建立起个人的社会认同。当苹果迷们耳朵里塞着iPodnano,手里握着iPhone,身后背着Macbook电脑的时候,他正是在向世人宣告:我是一个苹果迷。苹果迷群体不仅仅是使用苹果产品,也是通过对产品的使用进行一种身份的声明。17岁的高中生Tommy说:“我购买了很多苹果的产品,包括iTouch、iPhone、iPad、iPad2以及Macbook。现在正在期待iPhone5的上市。我将会在第一时间购买,不会在乎他的售价。作为一个‘果粉’,我的全部装备都会是苹果公司生产的。”来自浙江大学的本科生“大黄”告诉研究者,自己作为一个疯狂的“果粉”,已经收集了目前苹果公司生产的所有电子产品,包括不同的颜色,已经在上面花费将近10万元左右。从Tommy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将自己已经贴上了“苹果迷”的标签,将自己所有的电子商品都换成苹果牌的以表明自己苹果迷的身份,而大黄作为一个疯狂的“苹果迷”,甚至收集了全套的苹果产品。他们用购买、收集、展示苹果产品的方式彰显自己“苹果迷”的身份。(3)苹果迷的生产力技术生产力是三种生产力中价值最高的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来被称为文本生产力,是指利用原有文本(官方文本)而产生出属于自身的文本,并在迷群体中交流。在高科技时代,文本的概念被极大地泛化了,苹果产品可以应用其所提供的强大软硬功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本形式,因此,笔者将这种生产力定义为技术生产力。在苹果迷当中,这样的一种现象十分普遍:由于苹果的IOS系统的代码源是开放的,这有利于精通苹果电脑技术的开发者自己开发一些非商业用途的程序。在相关的论坛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苹果迷自己制作简单的屏幕主题程序,而有代码基础的苹果迷更是会开发一些简单实用的小程序供大家分享。在迷群所属的区域范围内,苹果迷们开始了他们的“生产活动”,他们创造了一套苹果迷所独有的“苹果符号系统”,创造了苹果迷独有的“迷仪式”,也创造了丰富的苹果资源供果粉们享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为自己的领地添砖加瓦。3.苹果迷的性能指标新建立的方式“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理论第一次从受众角度出发,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把媒体的受众设想为主动的,他们可以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媒介或者内容,以满足自身的某些需求。手机媒体作为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产物,由于其具有便携性、即时性的优势,成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在对手机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中,迷群体为何要选择使用苹果产品,而苹果产品又给苹果迷带来了哪些满足呢?笔者对几位苹果迷进行了访谈,整理后结果如下:网友X战警:在产品创新方面比其他品牌强的多,例如首次把电容屏利用在手机上,iPod的滑轮设计,首次把手机与电脑结合的产物iPad,还有Mac的一体式外观都说明苹果具有创新力。在产品宣传以及包装上更具有创新,苹果的宣传片绝对是一大创新,外包装更是设计精美,虽然包装盒内部空间有限但苹果却把空间利用得很好。网友ylaljy:我都是买苹果里新意十足的产品。至于好看嘛,我是性价比党。网友anran070316:我也是从IP4才开始用iPhone的,但是觉得以后都不会用别的手机了。很多东西只有体验了才感觉到。网友blacko:iPhone的魅力是软件。iPhone的魅力是用起来超爽的感觉。在iPhone的用户体验面前,一切手机硬件配置都是垃圾。网友wolfsun:用户体验是王道。网友mmqqai1314:外形控,优秀的做工,超长续航。网友marmelade:对非专业人士的普通用户来说,怎么用都爽才是王道;iPhone无可厚非有其独特和吸引人之处。以上这一部分苹果迷选择苹果产品是被产品本身优秀的用户体验所吸引。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强调产品应该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使产品让用户使用起来更为舒适快捷,从而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青睐。从上面的访谈资料中不难看出,苹果产品超前的宣传手段、时尚的外观设计、优秀的硬件设备和强大的软件支持,使得苹果产品在众多数码产品之中脱颖而出,深受苹果迷的喜爱。卓越的用户体验成为众多苹果迷们选择苹果产品的主要原因,他们通过对产品的使用,极大地满足了自身的体验需要。网友kidami:纯粹被逼的,因为不用Mac总要被果粉鄙视,闹心,干脆就用Mac了。网友iphone4china:装b的,我承认了。网友flyferrali:赶潮流而已啦。网友大漠孤烟直:用过iPhone一代,正准备入手3GS的路过,用户体验很不错,当然更适合装b,哈哈……网友zyu:Apple=电子产品界的Prada……引导潮流……而上面的这几位苹果迷选择苹果的主要原因是苹果迷希望能够通过对苹果产品的使用,获得一种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身份象征。这与苹果迷群体的受众群是较为符合的,我们可以发现周围使用苹果产品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这类人群把品牌消费看成是彰显个性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他们追求符合其独特风格的个性符号,以此向周围的人展现自我形象。他们是“个性解放”的领导者,追求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其个人消费品会尽量选择与别人不同,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因此使用苹果产品以呈现出他们“新新人类”的特质。四、迷状态的影响歌迷、影迷、球迷、凯蒂猫迷、电玩迷、苹果迷……除了代表对某一事物(活动)的支持者外,更有可能代表市场上的行销目标。迷状态的产生往往与实际相关消费行为相联系。作为一个苹果迷,花费不菲的代价购买苹果产品是一个必然,苹果迷也自然成为了苹果公司的行销目标。那么,苹果迷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是否真的会成为被动的消费者?1.坚持不改进入产品时代、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中提到:粉丝就其行为本身来说,是在一个文化上边缘、社会上弱势的立场展开运作的,像其他的大众读者一样,粉丝缺乏直接接触商业文化生产工具的途径,他们影响娱乐工业决策的资源也极其有限。在文化经济内部,迷是农民,而不是生产者。这个观点在苹果产品与苹果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营销方式总是探求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通过恰当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它。而苹果公司恰恰相反,他们总是我行我素,从不迎合消费者,却让消费者跟着自己走。所以,苹果公司只管偏执地去制造伟大的、让人惊喜的产品,坚信伟大的产品会让消费者打开钱包。在顾客期待苹果推出上网本时,乔布斯另辟蹊径地推出了iPad,而iPad的推出,也彻底地打败了上网本,开创了平板电脑的新时代。而作为消费者的苹果迷来说,只能跟随乔布斯团队的步伐,等待着苹果公司不定期地推出相关产品,苹果迷们所能做的,每天焦急地期盼着苹果公司发布新的产品,然后乖乖打开自己的口袋,满心欢喜地将苹果产品买回家。他们无法用自己的想法去影响苹果未来产品的走向,也不能对苹果产品作出拒绝的选择,从这一层面上看,苹果迷们确实属于被动的消费者。2.苹果迷的越轨行为粉丝如果不能将他们的粉丝身份展示为一种抵抗活动,就不是真正迷。这种抵抗活动使得他们总是比那些企图抵抗趣味反过来兜售的商家棋高一着。当苹果迷们心满意足地拿到他们的硬件商品后,便发起了“绝地反击”。对所购买的苹果产品进行“越狱”,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狱通俗地说,就是解除一些原版固件的限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安装破解的软件,这些软件都是收费的,比如一些游戏和实用程序。越狱后还可以对系统主题进行更换,这些在原版固件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苹果迷会选择对苹果产品进行“越狱”,即突破苹果产品的官方限制去使用。在被问及为何要选择将苹果电子产品进行越狱时,访谈者给出了如下回答(整理后如下):网友ylaljy:因为你可以通过这样安装第三方的软件,玩到不用WiFi都能上FaceTime,又把iPhone转做WiFiRouter,还有更好用的中文输入法!网友sostang:在iPad与iPhone上,官方只允许你从苹果应用商店下载安装程序。并且,你无法像windows那样,任意更改系统本身。做个不算恰当的比喻,你的台式机,系统装在C盘,那么苹果根本不允许你访问C盘。为了能破除这些限制,我们需要获取更高的系统使用权限,就得越狱。这部分苹果迷认为苹果通过技术手段绑架消费者,迫使他们在花钱购买硬件的同时还需要购买一些正版的软件,一些消费者不愿意去接受这种绑架行为。网友王王可可:买的时候,大家说要越,我就让老板帮忙越了,他告诉我可以使用免费的软件。网友X战警:我的价值观是,尽管大家都越狱,但这确实不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情,不会因为大家做了就变成对的。我用盗版软件,但我并不因此就觉得用盗版是对的。所以我以后有钱了一旦有机会,还是会选择正版。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