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护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从成都图书馆的古籍保护谈起_第1页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护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从成都图书馆的古籍保护谈起_第2页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护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从成都图书馆的古籍保护谈起_第3页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护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从成都图书馆的古籍保护谈起_第4页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护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从成都图书馆的古籍保护谈起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护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从成都图书馆的古籍保护谈起

成都成都遗址出土的神顶鸟,幸运的是,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象征。人类对自身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回归,使得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战略。如何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结构来解读文化遗产,从古籍的有效保护探寻文化传承的路径,成为一个重要课题。1文化遗产保护1.1文化认同的基本依据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基本依据,文化认同过程包含了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文化艺术认同等。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正是这种价值观和自识感的生动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符号载体,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而坚固的烽火墙。1.2文化符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有许多内容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具有参悟历史、启迪后世、凝聚民心、净化灵魂的作用,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具有特殊的功能,给人以润泽和慰藉。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诸多文化符号,是该民族文化精华的凝结和浓缩,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与本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相伴而行。我们关注的并非仅仅是这一遗产的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那一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不断整合与构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心理和意识。1.3急救保护原则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晶。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肩负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应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务之急,是要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下,通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民俗馆等文化机构这一“点”,有计划地实施抢救征集;同时,对文化遗产丰富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这一“面”,进行规划性保护。真正做到“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点面结合、传承发展”。2明本书本,明本。明清时期,清和清本。及清和经济司本。云笔者所在的成都图书馆从1912年创建以来,经过90余年的发展,目前,古籍特藏库拥有古籍8995种,10万余册。其中善本书281种,3711册,善本中明刻本51种,556册;清刻本215种,3106册;手稿本6种,27册;旧钞本9种,22册。编有《成都市古籍联合目录》,该目录记载了成都地区及我馆所藏的古籍文献18万种,30万册。还编有《成都市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该目录记载了我馆所藏古籍善本文献。针对古籍现状,我馆在古籍保护方面做了以下工作:2.1温度对张老化的影响影响古籍文献保护最重要的因素是温湿度。不适宜的温湿度不仅会直接损坏古籍文献,而且会加剧光、尘、虫、霉等因素的破坏作用。首先,古籍纸张的老化与温度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有关实验证明,温度每升高或降低20摄氏度,纸张的寿命就会降低或增加7-8倍。古籍的书虫一般都是变温动物,其较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35摄氏度。其次,当相对湿度在30-60%时,纸张的耐拉强度最佳,为使古籍纸张保持较适宜的含水率和较好的机械强度,我馆投入专项资金,购置了恒温恒湿设备,使古籍库的温度保持在18-20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40-65%之间。2.2光氧化破坏纸张的危害作为发光体的一种辐射能,不同长短的光波对纸张破坏的程度不一样,其中,光波短于380毫微米的紫外线破坏最为严重。古籍文献受紫外线照射后,纸张中的纤维素会受到破坏,其强度会降低,同时光还可以加速氧对纤维素的氧化作用,尤其在潮湿的环境下,光氧化的破坏作用更大,从而使纸张变黄变脆。但光源又是书库照明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我馆古籍书库在不影响照明的前提下,使用防紫外线的窗帘,古籍书库的书架排列也有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在古籍文献上,古籍书库的人工光源选择的是含紫外线最弱的白炽灯,并做到用时才开,减少光照时间。2.3因废渣的官深结果可进真环境古籍纸张松软,较其他纸张更易吸灰,且不易清除。灰尘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及微生物寄生、繁殖的场所,灰尘多古籍就易于发霉长虫。灰尘中往往含有粘土,当书库的相对湿度超过70%的时间过长时,古籍纸张就可能粘结成饼状而难于揭开。我馆针对这一特点,古籍库的门窗全部采用封闭式,随时保证古籍库地面干净不起灰,书库、书架定期打扫,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古籍库灰尘的含量。2.4微波辅助药剂生成熟技术在图书馆古籍库里,虫害相当普遍,危害不小。书虫初次嗅到樟脑气味,会很快钻到书籍的深处或别的地方躲藏起来,并在药味不大或书册深处啮食书页,繁殖生长。有鉴于此,我们对馆藏古籍使用了书虫的克星、专利号:CN124297A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制的专业防霉驱杀虫药进行药物熏灭,并定期更换药片,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书虫在零下摄氏40度的环境之内被冻48个小时之后会被冻死,因此,一些图书馆就利用这种办法来杀虫。其缺点是,国产冰箱一般都太小,书虫要在零下摄氏40度的环境下冻48个小时,既费时,又费事,所以,国内图书馆界较难推广。此外,微波杀虫灭菌能充分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处理各种纸张介质,杀虫和灭菌效果显著,且无二次污染,对纸张的耐折度、撕裂度、色度及墨迹颜色等没有大的影响,是保护古籍不为虫蛀,不发生霉变,防止病菌传播,保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理想方法。但有三个方面须引起注意:一是善本图书及古籍资料会变热;二是要注意书中不能带有金属订书钉;三是速度慢、搬运次数多,对藏书量大的图书馆较费精力、人力和时间。我馆正计划以此为思路实验、试行。与此同时,我们在古籍防火上专门为古籍库配置了七氟丙烷自动气体灭火装置,并定期检测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实现了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同时,在书库设有多方位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监控设备以确保古籍的安全。3应注意保护古籍不被尊重3.1热相关材料的影响有些图书馆对线装古籍的复印复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线装古籍图书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已自然风化、虫蛀、变色、变脆,再加上读者翻阅,古籍图书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复印任何图书资料都要压、折。古籍在复印时,纸张含水量降低,水分含量多少对纸张强度有影响,当温度升高时纤维素会发生热绛解,严重时还会产生纤维素分解,从而导致纸张强度恶化,颜色发暗失色。此外,复印机所用的光源温度非常高(180℃左右),功率由几十瓦至上千瓦,给复印原件带来诸多不利。而且这些光源含有一定量的紫外线,紫外线辐射超过允许值,必将给文献造成损伤,使纸张变黄、发脆,缩短文献资料的使用寿命。因此,古籍的复印复制一定要谨慎。3.2古籍原因修复时造成的损害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古籍书特别是善本书破损厉害,有必要进行修复。我馆专门设立了古籍修缮岗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人员对破损古籍进行抢救修补。修复古籍必须先了解古籍破损程度及原因,然后制定修复方案。如果检查不当,会导致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查不出古籍致病的正确原因,修复时必然出错,从而加深加快古籍的受损程度。古籍修复的最高原则是“整旧如旧”,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原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所谓“整旧如旧”往往蜕变为“整旧如新”,古籍原貌被不可逆的“修复”工艺保护性地破坏了。受这种破坏影响最大的是古籍整理与研究信息的丢失。即使只是细小的信息,如果能够忠实记录,将为古籍的研究保留许多资料,如古籍的书皮、函套、函套上的别子等等都反映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状况。修复者必须注意保留各种信息,这是古籍整理与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古籍修复时,备料也十分重要,制定修复方案仅是操作时有章可循,而备料好坏则关系到操作能否顺利进行。总之,仔细修缮才能有效保护古籍。3.3古籍使用不当也会对古籍的造成损害在图书馆加强对古籍的防湿、防光、防虫、防火、防尘、防盗的同时,还有一点往往被忽略,即人为损害。由于古籍排架的特殊,加上书柜的拥挤,在取书和上架时,稍不留意就会对古籍造成损害。在翻阅、整理、查看、搬运古籍时,漫不经心和粗心大意是主要原因,要经常提醒读者和管理人员,这些古籍是全人类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我们以最舒适的方式使用古籍时,往往没有引起必要的注意,撕裂、折叠、油渍、墨渍以及损坏或变形的书脊令人扼腕。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妥善保护好它们是图书馆员的神圣责任。因而,我们要继承传统的古籍保护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小心查阅,使得这些文化精华得以世代相传。4对古籍的考证、收集和数字保护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古籍数字化、建立古籍数字资源库的前提,是古籍排架和财产登记、检索的依据,同时也是开展古籍普查和保护的基础。4.1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了解我国古籍保护的现状,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成都图书馆针对古籍普查做出如下工作方案: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软件平台尚未出台之前,根据《古籍普查培训讲义》,采用电子表格按要求款目填写。通过对文献的反复著录,实现工作人员对古籍的熟悉和认知。4.2从私人所有古籍更新为资本积累成都图书馆一直重视古籍征集工作,特别是对珍善本古籍、地方志、族谱等的征集是工作重点。2008年年初,经专家的反复论证以及与藏书家的商谈,我馆从私人手中共购进四川省及成都市方志类古籍137种,1102册。这不仅对我馆古籍藏书进行了合理补充,更是对这批民间古籍进行保护性抢救,为今后的古籍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4.3积极保护和利用古籍文献我馆已经开始对古籍书目数据进行全面回溯。建立完善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不但利于古籍的管理和典藏,更便于读者检索馆藏古籍,也是为参加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做好前期准备。对于特色古籍文献,尤其是善本古籍,将在保存原样的前提下进行全文复制,包括拍照和扫描。将有计划地根据每一种文献的具体情况,进行抢救、保存和传播。第一步工作是将馆藏的善本书281种,3711册全部数字化,以利于善本书的彻底保护和充分利用。为长久保存古籍,解决古籍收藏与利用的矛盾,我们积极寻求新的古籍保护方法。我馆与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功研发了触摸屏虚拟展示系统,此系统可以逼真地展示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古籍图书,既保持了古籍的原貌又可以让使用者领略到翻阅古籍的乐趣。现我馆已将27种,27册馆藏古籍采用无接触式扫描数字化后并利用该展示系统供读者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