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张俭墓志考_第1页
辽张俭墓志考_第2页
辽张俭墓志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张俭墓志考

一、张预防史考证所见作为“礼贤乡陈王里”1969年,原北京市文物秘书处在北京城西新街口以西的花树林上成立。在明朝的北冰下,我在张坚的墓志铭上发现了一块长98米、宽105米、厚10厘米的石头。张俭《辽史》有传。字仲宝(962年一1053年)是辅佐契丹主“功著两朝,世称贤相”的显赫人物。而《辽史·张俭传》颇为简略,且遗误疏漏处甚多。张俭墓志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辽史及补正张俭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此,1972年《全国出土文物展览简介》北京市一栏内,曾予以报导。笔者撰《辽张俭墓志考》,论证了张俭茔地——“仁寿乡陈王里”应在今西直门外高梁河迤南至洪茂沟以北一带。不久,《文史》十二辑,发表题为《跋北京出土的辽张俭墓志铭》一文,认为志石出土地点就是张氏祖茔,并说:“张俭墓志肯定了出土地点,在辽代属宛平县礼贤乡陈王里”。在辑本《全辽文》的《张俭墓志铭》后的注释中,进一步谈到张俭墓志是“1969年,北京西城桦皮厂出土,无志盖,墓圹遗物甚少,但有大量勾纹砖。似已盗掘”。这里首先将墓志记载:“仁寿乡陈王里”误为“礼贤乡陈王里”并说:“墓圹遗物甚少,似已盗掘”。这就给人以假象,似乎张俭墓志是在墓圹中出土。最近,有论者在考证《北京出土辽张嗣甫墓志》一文中,也提到张氏地望,认为“张嗣甫和张琪墓志中的仁寿乡与张俭墓志的礼贤乡是同一地点无疑”。这里也将张俭志载“仁寿乡“误”礼贤乡”并认为“礼贤乡、仁寿乡属同一地点。”细究致误之源,首先是因对张俭墓志发现情况不甚了解引起的。为避免以讹传讹,贻误后学,作为当时参予发掘工作者之一,我认为有必要再把当时发掘情况赘述一遍,并对二志地望略作辩证。二、辽金碑、辽金石、元各代石刻、墙体北京的城墙,大部分是元代旧基,但北墙一面,即德胜门至安定门一线,却是明初另建的。据史籍记载,明代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克大都,改称北平府,为防蒙元军队的反扑,命指挥华云龙,理经故元都,由于大都城北部,空旷肃条,不利守战,不久,又决定放弃原来大都北面城墙,便往南迁约五里,另筑新.城。这北部城垣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为配合北京基建工程,六十年代初我们就对明代北城墙一线的拆除工作,进行了勘查和发掘,在城基下不断发现有唐、辽、金、元各代墓碑、石刻等。这些石刻大多相互叠压堆砌整齐。辽张俭墓志即在桦皮厂以西70余米的城基下发现的,十分明显是作为明代初年所筑城墙的基础用石,而不是墓葬出土(图一)。这一带还曾发现其它辽金刻石,较为重要的有:桦皮厂稍东一段出土的元延祐三年(1316年)”福寿兴元观碑”和延祐四年“圣旨”白话碑以及雕刻精致的青石锦地双凤石刻等,并在桦皮厂以东200米处,城墙里皮墙基下发现至大四年(1311年)万宝寺兴建执照刻石一方。1973年夏,桦皮厂以东区后桃园一段城墙拆除时发现,辽张俭之子——张嗣甫墓志。以上遗物的发现足以说明,明代北面城垣基础用石,时代不一,来源是多方面的,大多不经加工,按其原石料厚薄不均,交错叠压垒砌。为了使基石铺平,在空隙处垫一些辽金时代的勾纹砖,是常见的现象,但绝不是完整的辽金墓圹。这些原材料杂沓使用,是和明代筑墙时间伧促,工料准备不足分不开的。发掘材料还表明,北城墙一线是元代大都居住密集的住宅区。从遗址发掘暴露的现象也可看到,当时筑墙紧迫的迹象。有的遗址仍保留着较高大的房屋台基,室内地面散乱着未曾收及的围棋子,房屋墙壁甚至高达3米左右。并未全部拆除就挖濠取土,层层夯筑。为争取时间,解决工料不足,拆除城廓附近的庙宇、寺观、坟茔来补充新筑城墙的砖石来源,这也是急救办法之一。显而易见,张俭墓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其它地方搬运而来用于城基筑石的。三、礼贤乡、浚人乡、积极乡、乡界首先,将张俭墓志发现处认为是张氏墓地,这是误解。其次,再据志石所记埋葬地点,将“礼贤乡、仁寿乡”定为一地,也就未尽妥当了。公元938年,辽会同元年,契丹统治者把北京作为陪都升为南京,开泰元年号燕京。按《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元年(1012年)十一月甲午朔……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张俭墓志云:“以其年(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五月七日归全于析津府宛平县仁寿乡陈王里”。其子张嗣甫志称:“重熙五年(1036年)九月二十八日葬于燕京幽都县礼贤乡胡村里,就太傅先茔北吉地”。辽张嗣甫志称葬燕京,但不称宛平县,仍称幽都县。张俭墓志载:“归全于析津府宛平县。”志记府县与史相合。《旧唐书·地理志二》:“蓟(幽州)治所……。幽都,管郭下西界,与蓟分理。”唐幽州,郭下设两县,西曰幽都,东为蓟县。据《太平寰宇记》卷六九,幽都条记载:“幽都十二乡、蓟县二十二乡,”这是唐代情况,辽承唐1制,乡、里区域大多不变。礼贤乡、仁寿乡,均属幽都县(宛平县)辖界十二乡之内。唐礼贤乡辖界较广,西南界在今西安门内,北至德胜门外冰窖口一带,南界以今北池子北口以南为界,东邻不详。其南北、东西广达约七公里之遥。已知材料,礼贤乡内有龙道村、别驾村、黄城、刘村。入辽后礼贤乡名不变,隶属宛平县。辽张琪墓志载:“天平四年(1024年)葬于幽都府幽都县礼贤乡北彭里之先茔”,辽张嗣甫墓志称:“葬燕京幽都县礼贤乡胡村里。”两志均沿旧称,可证辽礼贤乡依然存在,并有北彭里、胡村里两村。今辽张俭墓志出土地点(桦皮厂)应属礼贤乡区域范围,而不一定属仁寿乡了。仁寿乡不见史书及唐代志石记载。根据北京近年出土的辽代墓志记载可知“仁寿乡”或始于近代。1958年,北京外文印刷厂出土辽丁文逳墓志铭。墓主丁文道于天庆三年(1113年)七月十二日葬于宛平县仁寿乡陈王里。尔后,又在百万庄半截塔发现其子丁洪墓志,亦称:“天庆元年(1111年)葬于宛平县仁寿乡陈王里”。1957年,北京西城月坛北街北侧洪茂沟发现辽董匡信夫人墓志,志载:“咸雍五年(1069年)归葬于析津府宛平县仁寿乡南刘里”。并在北京阜成门外三里河东路北口发现辽董庠及其妻张氏合葬墓,出土董庠墓志,志称:“大安三年(1087年)归附于燕京宛平县南刘里”。虽只记南刘里村名,不记乡属,据董匡信志,应属仁寿乡,是阜成门外一带辽属仁寿乡无疑。仁寿乡目前只见两村,即陈王里和南刘里。陈王里在今阜成门外半载塔,向北至高梁河南岸,向南到阜外大街。南刘里至少在阜外大街以南到洪茂沟这个范围。上述几方墓志出土地点明确,大致可划分礼贤乡和仁寿乡之间的行政区域。估计礼贤乡入辽后变化不会太大,而仁寿乡在礼贤乡西南侧。乡界定位,暂以西直门南侧城基下出土的“唐侯元知墓志”规定。据侯志载:“府君讳元知,字崇简,中和二年(882年)二月二十八日卒,以来年冬十一月二十一日窆于幽都县界礼贤乡刘村之原”侯志出土地点属元大都西城垣旧基,很有可能是元初(至元四年(1627年)建城时,挖沟取土,又用于城基下,推测志石原所在地点不会太远。侯志所记埋葬地点属礼贤乡西界。而仁寿乡位置:按辽丁文逳父子墓、董匡信墓及董庠夫妻合葬墓,出土志石均指明埋葬地点属“宛平县仁寿乡”。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西直门外高梁河迤南,北至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