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表示某种害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J”型增长时,λ(增长倍数)保持不变C.自然条件下,捕杀害虫应在第40天进行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2.神经递质甘氨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会使Cl—内流进入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由K+内流形成的B.C1—内流不会引起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C.甘氨酸以协助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D.甘氨酸可能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3.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是机体第一次接受过敏原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B.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4.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磷是脂肪、ATP、DNA等不可缺少的成分B.酶和核酸都是含有氮元素的生物大分子C.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5.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核仁与DNA的复制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D.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说明细胞的代谢可以不受细胞核的控制6.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网捕捉,统计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A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结构都为衰退型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可用标记重捕法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7.百日草是一种常见的园林花卉,其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研究人员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叫噪丁酸(IBA)和赤霉素(GA3)对百日草种子发芽程度进行研究,结果统计如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不同质量浓度的IAA、IBA,GA3对百日草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处理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IAAIBAGA3IAAIBAGA3IAAIBAGA3对照组(0mg/L)62.362.362.356.456.456.414.314.314.350mg/L72.667.575.267.260.372.716.514.922.3100mg/L52.760.285.345.645.777.58.16.725.7200mg/L47.347.590.539.540.282.57.25.328.5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植物激素,因变量为种子发芽情况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GA3对百日草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高于IAA和IBAC.实验中几种高浓度的植物激素均会抑制百日草种子萌发D.决定种子萌发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8.(10分)《归园田居》为诗人陶渊明的佳作,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出了悠闲的田园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诗中的“豆苗”和“草”分别为两个不同的种群B.一块地中所有的草的数量就是该块地中草的种群密度C.“草盛豆苗稀”反映出随着生物个体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在加剧D.草的数量增长是影响豆苗生长的密度制约因素二、非选择题9.(10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自然界生物的中心法则的图解,该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___________是遗传信息的载体___________是遗传信息表达的产物,___________为遗传信息的流动直接提供能量。真枝生物的①过程发生的具体场所___________。(2)图2所示过程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__(用图1中的序号表示);酶1和酶Ⅱ中能够使DNA双链解开暴露出碱基的是___________;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_(填“a”或“b”)端。(3)图3是图2中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现已知密码子UAC、CAU、AUG、GUA编码的氨基酸分别为酪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和缬氨酸,则图3中标注为P的tRNA转运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10.(14分)图Ⅰ表示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图Ⅱ表示该过程中abc三种物质的数量关系,图III表示某种动物细胞的生命历程。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有丝分裂可选择根尖的____________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染色试剂可用_____________。(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主要表现在Ⅰ图中的____________图对应的时期,其中末期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Ⅱ图中的a和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Ⅱ图中的甲所示时期可与Ⅰ图中的_________图对应,引起Ⅱ图乙中b数目发生变化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4)图III的③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其实质是__________;④过程细胞变化有___________(填两点即可);⑤过程在生物学上称细胞癌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发生突变。11.(14分)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1)进行极性运输时,生长素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___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最强的是___________。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3)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乙烯和___________含量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脱落过程。12.近年来,胰高血糖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正常人体内,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________,使血糖升高至正常;达到一定程度后胰岛素的分泌________,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避免血糖持续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2)研究发现,因肥胖等代谢紊乱引起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血糖升高后胰高血糖素含量仍持续升高的现象。为探明原因,研究人员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大鼠,一段时间后获得具有典型2型糖尿病症状的模型组动物。测量数据如表所示。组别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岛素(mIU/L)空腹胰高血糖素(pg/mL)对照组4.712290模型组6.124362由表推测,模型组大鼠对胰岛素的敏感度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3)对大鼠胰岛进行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离体灌注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当葡萄糖浓度由低变高时,出现了________的现象,说明模型组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4)胰岛A细胞表面有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抑制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综合以上信息,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出胰高血糖素合成及分泌功能亢进,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即食物充足,空间宽裕,无天敌或者天敌较少,A正确;B、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λ值不变,B正确;C、防治害虫时越早越好,应该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20天之前)之前进行捕杀,C错误;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正确。故选C。2、D【解析】分析题意,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即静息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详解】A、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K+外流使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错误;BD、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B错误,D正确;C、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释放,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关键是考生在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基础之上,理解Cl-是一种抑制性递质。3、D【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A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艾滋病患者最终因为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考点定位】免疫失调症【名师点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因为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因为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因为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4、B【解析】A、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脂肪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不含有磷元素,脂质物质中,只有磷脂含有磷元素,A错误;B、酶细胞内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量的是RNA,两者的都是含有氮元素的生物大分子,B正确;C、生物细胞内的化合物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C错误;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内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功能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B。5、C【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其组成部分及功能:1、核膜: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详解】A、染色体含有DNA和蛋白质,染色质也含有DNA和蛋白质,它们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A错误;B、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C、真核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C正确;D、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其既不生长也不分裂,说明细胞代谢需要细胞核控制,D错误。故选C。6、A【解析】根据λ与1的大小关系判断种群数量变化:λ大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增长;λ小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减少;λ等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详解】A、分析题图: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增长,λ小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减少,2~4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B、大山雀活动能力较强,种群数量的调查可以用标记重捕法,B正确;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C正确;D、从4-8年,λ小于1,每年的种群数量都比前一年少,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A7、C【解析】该实验是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IAA、IBA,GA3对百日草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据表格分析,自变量为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植物激素,因变量为种子发芽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为空白对照,其他的为实验组。【详解】A、该实验是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IAA、IBA,GA3对百日草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其中自变量为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植物激素,因变量为种子发芽情况,A正确;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浓度为50mg/L下,IAA、IBA,GA3对百日草种子发芽都起促进作用,且GA3对百日草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高于IAA和IBA,B正确;C、与空白对照相比,高浓度的GA3对百日草种子萌发也起促进作用,C错误;D、决定种子萌发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激素间比例不同,结果往往不同,D正确。故选C。8、D【解析】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而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2、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详解】A、诗中的“草”指杂草,不一定是同一物种,因此不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块地中的所有的草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因此不能用这块地中所有的草的数量表示该块地中草的种群密度,B错误;C、“草盛豆苗稀”反映出随着草的数量增加,草和豆苗的种间竞争在加剧,C错误;D、草的数量增长增加了与豆苗的种间竞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1)①.DNA或RNA(或核酸)②.蛋白质③.ATP④.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缺一不可)(2)①.①③⑤②.酶Ⅰ③.b(3)甲硫氨酸【解析】图1中,①~⑤分别表示DNA复制、逆转录、转录、RNA复制、翻译过程;图2中酶Ⅰ催化RNA合成,应为RNA聚合酶;酶Ⅱ催化DNA单链合成,应为DNA聚合酶。图3表示核糖体中进行的翻译过程。【小问1详解】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DNA或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ATP为遗传信息的流动直接提供能量。真枝生物的DNA分布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则①过程发生的具体场所为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小问2详解】图2所示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对应图1中的①③⑤;RNA聚合酶同时具有解旋的作用,能够使DNA双链解开暴露出碱基;根据肽链长短可以判断,核糖体由b向a移动,则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对应图2中的b端。【小问3详解】图3中标注为P的tRNA下端的反密码子为UAC,对应的密码子为AUG,则转运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点睛】转录过程不需要解旋酶解旋,RNA聚合酶同时具有解旋的功能,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打开双链之间的氢键。10、(1).分生区(2).醋酸洋红染液(龙胆紫染液)(3).B、D(4).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5).染色体(6).DNA(7).B、C(8).着丝点分裂(9).分化(10).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内色素积累;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1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②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沉积;④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⑤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3、分析图Ⅰ,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有丝分裂前期,C为有丝分裂中期,D为有丝分裂末期;分析图Ⅱ,a代表染色体,b代表染色单体,c代表DNA,甲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乙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丙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分析图Ⅲ,①②表示细胞分裂,③表示细胞分化,④表示细胞衰老,⑤表示细胞癌变。【详解】(1)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可作为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染色体可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染液进行染色。(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期和末期,对应图Ⅰ中的B和D,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末期形成子细胞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3)由分析可知,Ⅱ图中的a和c分别是染色体和DNA,Ⅱ图中的甲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分别对应图Ⅰ中的B、C;图Ⅱ中乙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导致b染色单体消失。(4)图III的③过程为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④过程为细胞衰老,衰老细胞的特点有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内色素积累;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等;⑤表示细胞癌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要求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细胞分化的实质、衰老细胞的特征及癌变的原理。11、(1)①.主动运输②.10-4③.抑制(2)①.促进②.根③.两重性(3)①.细胞分裂素②.脱落酸【解析】分析曲线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小问1详解】进行极性运输时,生长素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由图可知,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10-4molL,由于根比茎更敏感,此浓度对于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生长。【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是促进生长,对根是抑制生长;不同器官对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