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重点中学2024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在线粒体中产生CO2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可以运输O2,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剧烈运动时,人体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产生CO2D.细胞呼吸时,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即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又影响群落的空间结构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C.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D.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3.下列关于免疫异常疾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刺激肥大细胞等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产生组织胺等引起的一系列反应B.艾滋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D.自身免疫病是自身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并出现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4.若以含500个碱基对的不含15N的DNA分子为模板,在含15N的环境中连续复制n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2n-1)×1000个核糖核苷酸B.子代DNA中,两条链均含有15NDNA分子有(2n-1)个C.细胞内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中D.原核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于拟核中,为半保留复制方式5.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麦成熟时遇连绵阴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潮湿导致了脱落酸分解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淀粉酶以降低啤酒的生产成本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体现了乙烯的催熟作用D.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青椒,可得无子果实,但处理未授粉的小麦意义不大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B.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D.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研究者将乔木的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和过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结果可知,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____不足,导致幼龄林难以进入下一龄级。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____。(2)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型。综合上述分析,_____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3)研究种群,首先要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对于植物,研究者常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和_____法。(4)若(2)中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_____演替,这种演替相对于另外一种演替类型除了演替起点不同外,演替的速度_____,趋向于_____,经历的阶段相对较_____。8.(10分)下图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激素③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属于_______调节。(2)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促使垂体分泌______________。该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茶叶和咖啡中均含有咖啡因,但是茶叶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效果不如咖啡显著。有人认原因可能是茶叶中的另外一种成分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小组成员发现,当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时,平均体重的耗氧速率会升高,可以通过检测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来判断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高低。实验材料:健康雄、雌性小鼠若干、生理盐水、蒸馏水配制的咖啡因制剂、蒸馏水配置的茶氨酸制剂、蒸馏水等。具体步骤:①选取健康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②A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A和CB实验分析:结果:CA_______CB(填“>”或“<”或“=”),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0分)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该玻璃罩内CO2浓度一天24 h内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D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FG段CO2浓度下降较慢,是因为中午温度较高,为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关闭,从而使叶肉细胞中__________较少,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此时,叶肉细胞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__________。(3)一天中,植株是否生长?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回答下列与酵母菌培养有关的问题。(1)将一定量的酵母菌菌种接种到装有10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每天定时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若计数后发现,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种群的数量每天都增加n倍,则在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可以用数学模型Nt=_____________表示。(2)若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培养瓶中该酵母菌的总数达到a,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整体呈现为______________形。在这一段时间内,由于_____________(填“生物因素”)加剧,种群数量增加的阻力会越来越大。(3)若在100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下图表示利用某二倍体农作物①、②两个品种培育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Ⅰ—Ⅴ表示育种过程,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分析回答:(1)由图中Ⅰ→Ⅱ获得④称为______________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过程Ⅰ是____________,过程Ⅱ是_____________。(2)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育种,其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Ⅲ表示_______________技术。该育种方法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图中Ⅱ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________,由图中Ⅲ→Ⅳ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________。(4)图中Ⅳ、Ⅴ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品种⑥___________倍体。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1、呼吸作用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需要氧,无氧呼吸不需要氧,在有氧条件下受到抑制。2、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有氧呼吸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详解】A、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是在线粒体基质中,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是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因此,只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B错误;C、人体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错误;D、与燃烧相比,细胞呼吸过程中能量是逐步释放的,D正确。故选D。2、C【解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物种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相同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2、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会对群落的空间结构产生影响,A正确;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因而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既可能不断增多,又可能不断减少,B正确;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点不同,初生演替是“从无到有”,次生演替是“从有到有”,C错误;D、生态位越相似,物种间的资源需求重合度越高,因而竞争越激烈,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D正确。故选C。3、C【解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与吸附在细胞(如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A正确;B、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C、过敏反应有时会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D、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D正确。故选C。4、D【解析】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①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②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详解】A、DNA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B、子代DNA中,其中一条链中不含放射性的DNA分子为2个,两条链均含有15N的DNA分子有(2n-2)个,B错误;C、细胞内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其次是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D、原核细胞没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其DNA复制主要发生于拟核中,为半保留复制方式,D正确。故选D。5、A【解析】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就是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详解】A、小麦在即将成熟时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后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脱落酸受热降解,潮湿为萌发提供了条件,A错误;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淀粉酶以降低啤酒的生产成本,B错误;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气”即乙烯,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乙烯属于植物合成分泌的激素,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D、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青椒,可得无子果实,但小麦收获的是种子,处理未授粉的小麦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A。6、B【解析】A、分解者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有动物如蜣螂,A错误。B、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C、异养生物有可能是消费者也有可能是分解者,C错误。D、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一定要有的,D错误。故选B。【点睛】易错警示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分析误区类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秃鹰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31.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光照②.种群数量下降(2)①.增长②.水曲柳(3)①.种群密度②.随机取样③.五点取样法④.等距取样(4)①.次生②.快③.恢复原来的群落④.少【解析】分析曲线图:图1白桦10~20年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预测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由图2可知,水曲柳幼年个体多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小问1详解】由图1分析可以看出,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数量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组成是衰退型,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下降。【小问2详解】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幼年个体多于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综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荫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小问3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的取样关键是随机取样;采用样方法调查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小问4详解】若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相对于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的特征,识记样方法的取样方法,识记年龄组成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小题。8、(1)反馈(负反馈)(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3)①.适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茶氨酸制剂②.与A组等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蒸馏水③.<④.茶氨酸能抑制咖啡因的作用。【解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作用,从而避免了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该过程为反馈调节。【小问2详解】下丘脑分泌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小问3详解】本实验的目的为验证茶叶中的另外一种成分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用茶,因变量是小鼠的活动情况,相应的检测指标可以是平均体重耗氧量的变化。具体步骤如下:①分组、编号:选取健康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②给与不同处理:A组处理(实验组):定时灌喂适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茶氨酸制剂(单一变量);B组处理(对照组):定时灌喂与A组等量的咖啡因制剂和蒸馏水。③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A和CB,并比较。实验分析:只有CA<CB,才能验证上述假设,即茶叶中的茶氨酸能抑制咖啡因的作用。【点睛】熟知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和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简单的实验并能合理设计实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9、(1).叶绿体(2).叶绿素(3).类胡萝卜素(4).类囊体薄膜(5).等于(6).CO2的吸收(7).下降(8).是(9).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有积累,所以一天中植物能够生长【解析】据图分析: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密闭空间内通过测定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来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大小。AD段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说明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DH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呼吸强度小于光合强度,其中D、H两点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详解】(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2)据图分析可知,D点时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FG段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植物体大部分气孔关闭,叶片对CO2的吸收减少,此时叶绿体内的三碳化合物的生成减少,含量下降。(3)图中的I点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有积累,所以一天中植物能够生长。【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0、(1)①.抽样检测②.N0(1+n)t(2)①.S②.种内竞争(斗争)(3)①.不变②.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