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旅游的现状与反思_第1页
德国工业旅游的现状与反思_第2页
德国工业旅游的现状与反思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工业旅游的现状与反思

目前,中国的工业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人们普遍对此还比较陌生,许多国内学者在研究工业旅游时,往往只侧重于讨论它如何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对国外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多见于一般介绍,或照搬人家的理论和案例,深入调查研究的不多。深圳大学刘会远、李蕾蕾二位老师在《现代城市研究》连载的《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12期文章以及由他们主要撰稿的电视专题片《德国工业旅游》,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德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同时也追溯了德国工业旅游过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进一步从人文的角度去看待开展工业旅游,深入挖掘工业旅游景点所包含的人文内涵,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德国有关工业景观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在文章中,作者以每个工业旅游景点为单元逐一对其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深入地剖析,包括它们过去的历史及景观蕴涵的人文精神,并根据在德国的所见所闻,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对我国工业旅游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看法。9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连续播出的主要由刘会远、李蕾蕾撰稿,刘会远、狄文达编导,狄文达摄像,薛英忠、狄文达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德国工业旅游》更把他们的思想表达在声像节目中,使更多的观众不但得到了许多关于采矿、冶炼、航运、汽车等工程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在他们的引导下也跟着进行了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认真研读二位老师的著作,对德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和经验有以下认识:1制度保障与精神分析《面面观(4)》“有着教堂般工业建筑的措伦煤矿”这一集给了我们很大的视角冲击。在我们以往的印象里会认为煤矿代表着肮脏、危险。而作者给我们呈现的又是什么样的画面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片高大、庄重、混合着巴洛克、哥特和古罗马风格的建筑群,如果仅仅是根据这些典雅的建筑来判断,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煤矿企业,反而感觉它一定是一个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地方,但它确实是一个建立于20世纪早期的措伦煤矿。为什么一个老煤矿的建筑会这样讲究?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些关键的细节、并剖析了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引导我们找到了答案。尊重劳动、提倡专业精神在西方特别在德国是有传统的,对此韦伯有关新教伦理的论述谈得比较清楚,韦伯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基本上从主观层面来讲每个人要克己、勤俭,以劳动为光荣,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关键还需要一个制度上的保障。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造成社会动荡的教训,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这套制度上的建立,促使德国人对所谓最艰苦的劳动不会产生太大的抵触情绪。制度保障与精神说教互相配合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比如那个专门用来发工资的高大、宽敞、好似教堂一般庄严的建筑,一方面说明了煤矿企业对工人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认同和尊重,这增强了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时又体现了企业家(以至于整个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和制度的设置———工作是神圣的,干好工作,成为一个可靠的人是一种光荣。另一方面,这里也是大家进行交流的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领工资的同时也让大家的心灵(在煤神画像前)得到慰藉,并在相互交流中舒缓紧张与疲劳。刘会远老师抓拍的一张照片很有震撼力:有两个穿着过去矿工的工作服、满脸煤黑但昂首挺胸走出矿区的孩子充分说明了劳动神圣、光荣的传统价值观在德国下一代身上延续着。但是在中国,对体力劳动(特别是恶劣条件下的体力劳动)鄙视的传统始终存在,近年又呈抬头之势,谁要是组织少年儿童下煤矿参观,恐怕很难有家长响应,反而看到满脸煤黑的矿工走过,家长却很可能跟孩子说:“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将来就是这样!”。目前我国年轻人不愿意读技校、中专,更羞于当学徒工,致使我国工矿企业严重缺乏技术工人。这也体现了中外劳动观念的差别。德国的措伦煤矿提醒我们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就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经营哲学和理念,学习、借鉴它们成熟的人性化制度。上个世纪90年代中,何厚铧先生和澳门经济学会曾委托深圳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世纪末澳门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战略,刘会远老师等主持完成了这一课题,在编辑出版科研成果的《澳门与中国的对外开放》一书时,刘老师特意将“中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这篇看来与经济无关的长文编入该书作为附件。其目的是强调人文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年利玛窦等通过澳门进入中国的传教士身在中国,而其影响或许在欧洲更大一些。因为他们寄往欧洲的信件,以及他们翻译过去的文学作品,给伏尔泰和其他许多反对教会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提供了一些世俗文化的范例,最终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哲学家莱布尼茨汲取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开创了德国古典思辩哲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西方人曾经全面、系统、认真地研究过我们的传统并吸收了其中合理的东西。2德国的研究从技术和工艺的角度来看待工业遗产旅游也是非比寻常的。有代表性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在技术和工艺上的最集中体现,代表着多层次的技术体系,也是一个国家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见证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工艺和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在德国被保护的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中,各种工业设备的放置常常是坚持“原真性”原则,即按照它原有的工艺流程进行安置,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体现组织者后代的煞费苦心,并已成为德国的一种文化。比如大众汽车城中特制的一个巨大引擎(《面面观(10)》)孩子们可以钻入其中,领略汽缸运作的奥秘。在日本人丸山伸郎所著的《中国工业化与产业技术进步》一书中指出,日本工业发展的秘诀是从明治时代起就不断进行始于棉纺业的技术积累,战后按基础产业———机械装配业———高技术产业的次序向前关联发展。而我国许多部门和企业却往往依赖进口成套设备,不重视在自己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更新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种认识上的差距也是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不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有必要从技术哲学以及培养国家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真反思这一问题。3工业遗迹的保护“工业旅游”这个词是个舶来品,中国开展工业旅游是近几年的事,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或地方政府在开展工业旅游时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经济利益;二是宣传自我。从西方的老牌工业化国家“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看,决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李蕾蕾老师较早对此进行了探究,在2002年《世界地理研究》第3期中就撰文指出:工业旅游起源于发生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英国,英国经历了由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工业旅游的80年左右的渐进过程。正是这种渐进式的发掘、记录和保护使英国人树立了“工业遗产”的意识,以后又通过在工业遗迹原址建立大量的博物馆对文物进一步保护和展出,最终产生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英国进行工业旅游的出发点是保护工业历史遗迹,一般称它为狭义的工业旅游。而中国基本上是在开展广义的工业旅游———工厂观光游,这也就更偏重经济效益却忽视更重要的社会人文效益,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不注重工业遗迹的保护。上海市政府在筹办市博的最初规划中曾提出要拆除江南造船厂腾地方,但遭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质疑,最终政府采纳了大家的建议,保留了这一记录着中国工业化开始时期艰难足迹的工业遗迹,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面面观(7)》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在旧的工业厂房中,一支现代派乐队演出的情况。从乐手们个性张扬的演出中可以感到历史前进的步伐,感受到现代音乐对强烈依赖创新意识的信息产业的催生。利用旧厂房进行现代派艺术演出,在西方已成为一种潮流,值得我们借鉴。另外,工业旅游会给游客带来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并体验现场的震撼性感受,也就是说研究、规划和开展工业旅游需要多门类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及对现场各种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富有创意的整合才能有效地进行,广大学者在进行这类研究时不但需要旅游、工业技术、经济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