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薪火喻思想管窥_第1页
六朝薪火喻思想管窥_第2页
六朝薪火喻思想管窥_第3页
六朝薪火喻思想管窥_第4页
六朝薪火喻思想管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朝薪火喻思想管窥

随着东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作品的大量翻译,这给中国社会的政治和伦理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六朝意识形态的形成进行了热烈讨论。每一个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的学者,基本都绕不开形神论问题,如侯外庐等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P326-403)、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298-302)、方立天先生的《中国佛学哲学要义》(P117-147)等著作都设有专章专节论述。他们皆从思想史、哲学史层面论述有神论和神灭论的思想主张以及它们的演进过程,却忽略了在六朝文人高僧的论争文章中,他们借以阐发形神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手段,即“薪火喻”的运用。“薪火喻”的运用是形神论争的一条重要线索,汉译佛典中“薪火喻”丰富的内涵是佛教徒、佛教拥护者反击佛教反对者的文学匕首,可惜学界尚无人聚焦讨论。通过梳理汉译佛经中的“薪火”关系相关材料以及魏晋南北朝论文中“薪火喻”的运用,能够对当时形神问题的激烈论争形成直观的鲜明的认识。另外,探究“薪火喻”为神不灭论和神灭论共同援用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客观、准确地把握形神论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一大量运用薪火之喻东晋高僧慧远云:“火木之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于常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P86)木火之喻出自圣典,因为没有专门记载它的流播轨迹,所以后学者无法真正领会圣人微言。的确,汉译佛经中大量运用薪火之喻以阐明佛理,此喻最早所出圣典即《梨俱吠陀》,据记载,印度婆罗门教的火神阿耆尼,全身呈红色,发光如太阳,与人类之关系最密切,能破除黑暗,烧尽不净,降魔除怪,还能降恩予崇拜者,并解救危难。当它在一根木头上燃烧时,待这根木头烧尽,它就跳到第二根、第三根木头上继续燃烧,如此周而复始。可见,印度对火薪的认识一开始就带有神话色彩,而火神之火的强大力量在之后佛陀演说的经文中也屡屡被改造运用。根据《大正藏》材料收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薪火喻”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层次:(一)佛出现实,仅有火灭薪火之喻,佛典中也常用来比喻形神关系。窥基撰《法华经玄赞要集》卷20有所归纳,曰:“薪火之喻各别:小乘薪喻藏识,火喻身智,入无余时,藏识既断,能依身智亦复灭无,如彼薪无火亦随灭;若约大乘,众生善根如薪,如来身智如火,众生善根若在,前类佛出世间,由如有火。众生灭尽,有类薪无,佛入涅槃,如同火灭。”(P651上)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小乘认为藏识断灭身智亦灭,如薪无火亦灭;大乘认为众生善根如薪,如来身智如火,众生善根灭尽同时如来身入涅槃如火灭。无论小乘还是大乘都承认薪火是不可分离的,但他们论述的中心并非形神问题。将薪火比喻形神并认为二者之间是可以分离的,如《法句经》云:“神以身为名,如火随形字,著烛为烛火,随炭草粪薪。……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去。”(P574上)引薪火喻强调形神是可以分离的,身形是短暂和无常的,它的存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精神是独立存在的,是一种绝对的本体,不受到时空的限制。(二)大量运用智慧烧集体奏鸣只要人有生老病死,有七情六欲,就无法摆脱烦恼。烦恼有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佛经中的解说非常丰富。据《大智度论》卷7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烦恼有二种:内著,外著。内著者,五见、疑、慢等;外著者,淫、瞋等;无明内外共。”(P110上)其中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佛教称为三不善根,即一切烦恼的根本。面对众生的烦恼,佛教自有其妙招,即发挥佛陀、菩萨的智慧消灭它们。因此,佛经中大量运用了智慧火烧烦恼薪之喻告诉众生信奉佛教的强大力量。《大宝积经》载:“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P523上)《大般涅槃经》载:“彼世间中有三种味,所谓无常、无我、无乐。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谓常乐我。”(P385下)《大方等集经》记载:“舍利弗,如来今以非喻为喻。舍利弗,譬如猛火与诸干薪,结期七日当大战斗。尔时一切干树草木种种枝叶,悉共聚合如须弥山。尔时猛火有一亲友而语之言:‘汝今何故?不自庄严,多求援助。彼薪众多,汝唯一己何能当之?’时火答言:‘彼怨虽多,我力能敌,不须伴党。’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诸烦恼,悉共和合,其势炽盛,菩萨智慧,力能消伏。”(P54中)智慧为火,烦恼为薪,通过火火之间对话,用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地告知众生:菩萨智慧如火,即使火势偏小,但若遇众烦恼薪就能产生猛火,瞬间消灭它们。(三)燃不可即应异鸠摩罗什(344—413年)所翻译的佛典《中论·观燃可燃品第十》中也采取了这一比喻。“燃是火,可燃是薪;作者是人,作是业。若燃可燃一,则作作者亦应一。若作作者一,则陶师与瓶一。作者是陶师,作是瓶,陶师非瓶,瓶非陶师,云何为一?是以作作者不一故,燃可燃亦不一。若谓一不可则应异,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燃与可燃异,应离可燃别有燃,分别是可燃是燃,处处离可燃应有燃,而实不尔是,故异亦不可。”(P14下)“燃不于余方来入可燃,可燃中亦无燃,析薪求燃不可得故,可燃亦如是。不从余处来入燃中,燃中亦无可燃。如燃已不燃,未燃不燃,燃时不燃,是义如去来中说。”(P15下)燃是火,可燃是薪,燃与可燃属于不同的两种物质,二者是不一样的;但能燃的火,与被该火所燃的薪,并非是绝对不相关的异体。也就是说,所燃之薪相对于能燃之火的“他性”并不成立。否则为什么东方之火不烧西方之薪,而单烧此处之薪呢?可见火所燃的并非绝对他体的薪,因可燃有燃,因燃有可燃,二者是不一不异的。《中论》以此喻说明中道观的真理,引导众生不入空有二边,悟入诸法实相。(四)工资和大火与涅盘等有关1.“最苦即有苦身”p642如曰:“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P642下)“若言如来舍此苦身,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是名非苦而生苦想,是名颠倒。”(P647下)如来涅槃实是生身之灭而非法身之灭,若说涅槃乃薪尽火灭即是颠倒。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论点也是形尽神不灭的阐发。2.如果不发生热扰,则则也无健康之指如曰:“不修心者,不能观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念念迅速如彼电光,躁扰不住犹如猕猴,如幻如炎,乃是一切诸恶根本。五欲难满,如火获薪,亦如大海吞受诸流,如曼陀山草木滋多,不能观察生死虚妄。”(P798下)众生的欲望就像薪遇到火般迅速蔓延难以遏止,唯有修心方能解脱欲望的烦恼。3.缘阙则无薪之火如曰:“内外十二处,我说心为本。彼复因业生,业由思久住。眼色俱为缘,而生起于识。缘阙则不生,譬无薪之火。如是生诸法,和合互相生。”(P201下)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缘阙则不生,譬无薪之火。4.薪火喻即火之我僧肇在《注维摩诘经》中解释“是身无我为如火”一句时曰:“纵任自由谓之我。而外火起灭由薪,火不自在。火不自在,火无我也。外火既无我,内火类亦然。”(P341下)《维摩经义疏》曰:“是身无我为如火,从任自在,谓之为我。然火由于薪,不得自在。薪小则小,薪大则大;薪有则有,薪无则无。身亦如是,举动兴造,万事似有我,然但众缘所成。病至则恼,死至则灭,不得自在,故无有我。”(P933下)假若火能不依靠薪而自由燃烧谓之我,可事实上火的生起熄灭完全借助薪木,随薪木大小、有无而变化,故说火无我。由此论证我之生身实无我,表面看是有我,却需依靠众缘而成我,故谓之是身无我为如火。总之,佛经中关于“薪火喻”的运用非常丰富,无论形神问题抑或相关佛理的论证,“薪火喻”都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其中“薪火喻”所揭示的形神是可以分离的这一观点,意味着形灭神不灭,使得佛教所谓的轮回报应说有了一定的依据和说服力,影响力也更大。二道轮回与道教的善恶可报观在魏晋南北朝(六朝)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出现,各种有神论思潮盛行。特别是佛教广泛的传播,与本土的儒道等文化既冲突又融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与中土的善恶报应观相融,三世六道轮回说直接被道教善恶报应三部升降说仿袭。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形神论,问题的关键在于神灭还是不灭。形尽神不灭,那么一切神灵、因果报应、三世六道轮回之说就有理论根基,人人皆能成佛,广大信众就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佛教的生命力才能在中土长久不衰。因此,这时期的佛教拥护者大肆宣扬形尽神不灭说,与反佛教者形尽神灭说形成了两个对抗的阵营。(一)用“火与火的隐喻”来解释是绝对1.前薪非后薪,其大可为人所作的转变慧远(334—416年)法师在《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五》中系统地阐述了佛教的形尽神不灭理论。他利用薪火之喻作为论证形尽神不灭的论据,他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P269)慧远认为,精神就像是火,形体好比是薪,薪尽之后,火却可以由此薪传递到彼薪而永不熄灭。同样,人的形体消亡之后,其精神却不会随之灭亡,它会随着业力而生起新的形体。慧远还指出,中土固有的木火之喻,是为养生说服务的,虽然也是用来说明形神关系,但它的理论基础却是形神同源一体且同生同灭。2.未待薪则有火郑鲜之(364—427年)的形神观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神不灭论》一文中,文中自设宾主,以主客问难的形式论证精神不灭。对薪火之喻,他也进行了新的解释。文曰:“夫火因薪则有火,无薪则无火。薪虽所以生火,而非火之本,火本自在,因薪为用耳。若待薪然后有火,则燧人之前其无火理乎?火本至阳,阳为火极。故薪是火所寄,非其本也。神形相资,亦犹此矣。相资相因,生途所由耳,安在有形则神存,无形则神尽?其本惚恍,不可言矣。请为吾子广其类以明之,当薪之在火则火尽,出火则火生。一薪未改,而火前期,神不赖形,又如兹矣。神不待形,可以悟乎?”(P243)他认为,在燧人氏发现火之前已经有火理的存在,即摩擦生火的道理是绝对的存在,尽管他所悟的火理即“神”是“惚恍不可言”的。火依靠薪产生火,这只是火的现象而已。在此,火理象征事物的本质,薪火象征事物的现象。火理是神,薪火是形。事物的本质可以脱离现象存在,神同样离形而存在。由此可见,郑鲜之割裂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而得出形灭神不灭的结论。(二)用“火与火”的隐喻来解释1.对于薪火是否可以作为神生形,则其合理性何承天(370—447年)与宗炳(375—443年)二人在有关因果报应论争的书信往来中也引用“薪火喻”论述形神问题。何承天在《释均善难》中针对宗炳在《明佛论》中认为神不会随形而灭的问题提出质疑,曰:“形神相资,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尽火灭。虽有其妙,岂能独传?”(P169)何承天认为,薪与火产生关系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同时存亡。对何承天的反驳,宗炳又在《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进行辩论,他说:“夫火者薪之所生,神非形之所作。意有精粗,感而得形随之,精神极则超形独存,无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谓也,是以始自凡夫终则如来。”(P184)宗炳在此直接否定了薪火之喻的合理性,认为薪生火即形生神与神生形是相反的,况且薪和火都是可观可感的具体物体,神则超形独立存在,不可触摸,故两者没有可比性。至此,宗炳对此喻的否定直接启发了后来范缜的刀利之喻。2.对其观点的批判与慧远同时代的戴逵(约330—396),便对轮回报应之说深怀疑惑。他在《流火赋》中写道:“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P2998)生命知觉是以气为基础的,就如火的燃烧以柴为基础一样。没有柴,火就灭了;人断了气,也就没有知觉生命了。哪里存在永不熄灭的无薪之火,和永远存在的没有气的生命知觉呢?这种观点,显然是继承了桓谭以来的“以烛火喻形神”神灭的思想。在《远法师书》中戴逵还从自己的遭遇,怀疑因果报应之说。他说自己很早就实践儒家所提倡的德行,性格正直,但并没有得到圣人所说的好报,认为“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P229)。他撰写《释疑论》,用历史人物以及自己的经历说明祸福积行的观点不一定可信。戴逵的《释疑论》首先引起周续之的不满,他当即撰写了《难释疑论》,对戴逵的观点进行全面批判。戴逵不服,撰文《释疑论答周居士难》进行驳难。慧远在读了戴与周之间的论辩文后,撰写了著名的《三报论》。此论以佛经所言因果报应有现报、生报、后报三种方式,解释对报应的疑惑:“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P288)现报指现身受报,不等来生;生报指今生作业今生受报或过去作业今生受报;后报指由作业之生隔二生以后所受的果报。慧远认为,有情众生的心在感应万事万物时候有迟有速,所以报应也有先有后,“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P288)。方立天先生指出:“慧远十分重视‘感’在报应中的作用,这可能与他认为《周易》是‘是以感为体’有关。”(P89)对于报应的本质,慧远认为不过报应的先后迟速如何变化,肯定和众生所作之业一一对应。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戴逵收到慧远的《三报论》后,又给慧远回了一封信,承认自己没有认真研习佛教,加上人生的种种遭际才产生种种怀疑,再说了,“三报旷远,难以辞究”,自己当“亲承音旨”,修习佛理。总之,佛教的传入,与中土的儒、道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掀起了一场持久的形神论争。论争双方形成了两个阵营:一是神灭论者,二是神不灭论者。至于神真正指什么,大家各执一词,不能明辨。“薪火喻”作为一种譬喻手段,为我们揭开这两大阵营的论争有着直接形象的认识,这个譬喻的内涵也随着双方所持不同的观点而变化。三“骨”“神”不灭为什么神不灭论者和神灭论者都共同援用“薪火喻”?任继愈先生指出:“这一时期薪火之喻成为灵魂不灭,以及神灭论者共同援用的比喻。由于这个比喻本身有漏洞,本来是用作神以形存的例子,反而被佛教徒用来作为形灭而神存的例子,作为反对唯物主义形神论的工具。直到范缜,才比较恰当地解释了形神关系的问题。”(P266)为什么同样的比喻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说这个比喻有漏洞,那么漏洞在何处?神灭论者认为形神的关系就如薪和火,薪存火在,薪尽火灭。火不能离开助其所燃的特殊物体,只能以薪的存在为前提,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其结论和思想都是正确的。但这个比喻认为薪火都是物质是不恰当的,因为火既然可以由木柴传给其他物质,或由其他物质传给木柴,那么由一木柴传给另一木柴也是可以的。有学者认为这种认识“容易被利用来论证二元论和外力论的错误思想”(P82),错把火和薪当作是两种不同的本原,火是通过外力加在木柴上的。“薪火喻”本身存在的理论缺陷也很容易为神不灭论者所反驳,并被歪曲利用。神不灭论者如慧远等在论证时所讲的薪是某种具体的木柴,火是抽象的、一般的火,不是具体的。火传到薪上则为柴火,传到烛、炭、草等不同物体上,就成了别的什么火。火不变,只是载火的物体变化而已。“用火的一般代替了火的个别,用抽象的一般的火代替了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火,混淆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P23)慧远认为形、神并非同源同体,也非同生同灭,其论证是违反逻辑的诡辩,得出的形尽神不灭论的结论是荒谬的。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当时一批唯物主义者都无法超越慧远的薪火之喻,直到范缜质用范畴的提出,才受到实质性的责难。范缜用较为准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