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山堂诗文稿》的版本及特点_第1页
《海浮山堂诗文稿》的版本及特点_第2页
《海浮山堂诗文稿》的版本及特点_第3页
《海浮山堂诗文稿》的版本及特点_第4页
《海浮山堂诗文稿》的版本及特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浮山堂诗文稿》的版本及特点

冯伟敏(151-1580)出生于海浮山。山东临朐人。明代著名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其散曲作品,和康海、王九思一起,被视为明前期豪放之作的代表,甚至较康、王受到更多的赞誉。任中敏曾称扬冯惟敏“才气之横溢,笔锋之犀利,无往而不淹盖披靡,篇幅虽多,各能自举,不觉其滥,亦非康王一派之所及也”(卷二“派别第九”)。冯惟敏写作的剧本有《不伏老》和《僧尼共犯》两种,两种均备受揄扬。钱谦益称赞《不伏老》“当在王陂《杜甫游春》之上”(P390),青木正儿以为“曲辞语语本色,直迫元人”(P191)。祁彪佳赞扬《僧尼共犯》“刻画之极,渐近自然”(P168)。也正因为冯惟敏在散曲和剧曲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关冯惟敏生平与著述的研究,一再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冯惟敏的著述,除杂剧外,长期以来研究者依据的材料主要为盛明百家诗本《冯海浮集》、《冯氏家集》之《石门集》以及《海浮山堂词稿》。冯惟敏在其《海浮山堂词稿引》中提到的《山堂辑稿》不但一直未被利用,甚至被认为已佚。郑骞《冯惟敏及其著述》一文称:“惟敏文只存以上三篇,余文未见。……词稿自序云:‘刻山堂辑稿于润州’,《辑稿》今佚,其中或有文耶?”韩伟《明曲家冯惟敏生平事迹考述》则称“他自刻了曲集《山堂辑稿》,这是惟敏的第一部散曲集”。然而,《山堂缉稿》到底是怎样一部书稿?《山堂缉稿》又是否已经佚失了呢?这是一个至今未有结论的问题。近来,笔者因教学与科研的需要,阅读明代曲家的诗文作品集。发现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集部中,赫然记录着一部冯惟敏的诗文作品集:“海浮山堂诗稿五卷文稿五卷,明冯惟敏撰,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而且就珍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似乎有了解答的希望。怀抱着一份惊喜,我借出了这部“诗文稿”,它使我相信,不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大量冯惟敏的作品一直没有被利用,而且这本“诗文稿”应该就是学者们渴求的《山堂缉稿》。《山堂缉稿》并没有佚失。“海浮山堂诗稿五卷文稿五卷”四册一函,函套题《海浮山堂诗文稿》,每册封面则题“山堂缉稿”,册以元、亨、利、贞为序。第一册卷首有许《山堂缉稿序》。第一册含“海浮山堂诗稿”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三;第二册含“海浮山堂诗稿”卷之四、卷之五、“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一;第三册含“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二、卷之三;第四册含“海浮山堂文稿”卷之四、卷之五。每册版心亦相应题“海浮山堂诗稿”或“海浮山堂文稿”;各卷以天干甲乙丙排序,并加注页码一二三,如第一卷即标为“甲一、甲二、甲三、……”,第二卷即标为“乙一、乙二、乙三、……”,直至“癸一、癸二、癸三……”。从全书来看《海浮山堂诗文稿》即《山堂缉稿》。理由有以下数点:首先,《诗文稿》四册一函,不但每册均题名“山堂缉稿”、卷首有“山堂缉稿序”,而且册之间的排序和卷之间的排序颇为完整,自成系统(册以元、亨、利、贞为序,卷以甲乙丙丁为序)。其次,据冯惟敏“丙寅闰月”所作的《海浮山堂词稿引》:“余今刻《山堂辑稿》于润州。既迄工,乃别辑此卷刻之”,则《山堂缉稿》当刻于嘉靖丙寅,而今天所见《海浮山堂诗文稿》的许序,亦作于嘉靖丙寅【注文1】,且言“先生乐府诸调别有刻,兹不序”。与《词稿引》所述正相吻合。再次,《海浮山堂诗文稿》之“诗稿”与“文稿”版式一致。均采用左右双边、上下单边。“诗稿”、“文稿”半页9行,行17字;字体亦完全相同,横轻竖重,方方正正。最后,《词稿》(原刻本)卷四附录,[南吕一枝花]套题注云“有引见文稿”,今《文稿》中确有此文;《光绪临朐县志》又著录有《山堂诗稿》;如此则冯惟敏的作品,结集的有《文稿》、有《诗稿》。《千顷堂书目》著录明人著述最称丰富,关于冯惟敏的著作,《千顷堂书目》写道:“冯惟敏《山堂缉稿》,又《山堂词稿》,又《击节余音》。”(P570)并未提到《诗稿》、《文稿》,且今见之《海浮山堂诗文稿》第二册,《诗稿》卷五与《文稿》卷一相接,许《山堂缉稿序》仅言乐府诸调在外,故《山堂缉稿》当即由《诗稿》、《文稿》两部分组成。《山堂缉稿》(《海浮山堂诗文稿》)刊刻于嘉靖丙寅(公元1566年),在时间上应是冯惟敏最早的集子。许的序说:“今余挂冠山中,海浮君由涞水令改教京口,言念通家,停车见访,则又识海浮君。……既而海浮别去,俄王、孟二文学持所刻《山堂缉稿》问序。余昔盖尝窥见一班,而今何幸得尽睹其全也。”许(1504-1586)字仲贻,号石城。嘉靖十四年(1535)会试第一。官至南京尚宝卿,罢归,接续顾主盟词坛。《山堂缉稿》中所收录的作品,到冯惟敏在镇江为官时期止。《冯海浮集》为明俞宪所编《盛明百家诗》之一种。俞宪字汝成,号岳率,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官山东按察使。俞宪编《盛明百家诗》“乃随各集撮其大略,汇存家塾,以备一代故实,庶几后之览者有考云”(P402《明诗凡例》)。“每集各为小序,纪其籍履。”(P394皇甫《盛明百家诗序》)《冯海浮集》前面俞宪所作的小序称:“予东藩,海浮忽为一巡院所虐,逮系省城,因得纵观其诗文,然未有集也。故尝刻少洲诗而不及海浮。比得其集并南游诗数十篇”,文末题“隆庆戊辰长夏”(1568年),则《冯海浮集》的刊刻稍后于《山堂缉稿》,其中作品多同于《山堂缉稿》,较《山堂缉稿》多收的作品则基本是镇江时期的作品,如《姚伯子徐来亭小集因送吕山人》、《别家》、《别诸生示姜子业》、《乌江三首》、《试院喜晴同诸僚长限韵》、《贵竹道中》、《柬李太守磐石》、《吊黄鹤楼》、《方定溪侍御迁湖广佥宪余由楚来未遇必便道过山中岁暮余方次池口未及访晤聊此寄怀二首》、《石头城有怀》等。《石门集》为万历丙申(1596年),康丕扬选,侄孙琦校刻本。“先生家东海,距余舍仅三百里,何幸近大雅之居若此其甚,又何幸于宗伯公而得并举于乡。一日宗伯出所裒诸先生诗若干卷示余曰:此先大父辈遗业也,惟吾子序而传之。”冯琦(1558—1603),惟敏次兄惟重之孙。万历五年(157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礼部尚书。帝欲用为相,未果而卒。《石门集》中所收作品与《山堂缉稿》大多相同,较《山堂缉稿》多收的作品则包括了冯惟敏仕宦后期的作品,如《雄州送弟》等。三个集子中,以《石门集》为最晚出。《海浮山堂词稿》,虽然冯惟敏的自序署“丙寅闰月”,但因今所见本中,有不少丙寅以后的作品,故郑骞先生认为是“惟敏晚年手定本,而仍用原序”。以过去仅见的冯惟敏的诗集《石门集》和《冯海浮集》统计,《石门集》收录诗150首,《冯海浮集》收录诗153首,二者相加,去其重复,共得冯惟敏的诗作247首。而《山堂缉稿》的出现,则使这个数字大增了。《山堂缉稿》(《海浮山堂诗文稿》)全书共十卷,诗文各五卷。其中《诗稿》收录诗404首,包括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绝、六绝、七绝各体。以《海浮山堂诗稿》所收,加上《石门集》和《冯海浮集》比《诗稿》多收的48首诗(《石门集》中有33首为《海浮山堂诗稿》所无,《冯海浮集》中有19首为《海浮山堂诗稿》所无,此52首中有4首重复),共得诗452首。也就是说,《山堂缉稿》使冯惟敏诗作的数量增加了205首,比《石门集》和《冯海浮集》的总和多出近百分之八十三。加上《直隶易州志》收录、不见于各集的一首七律【注文2】,则今可见的冯惟敏诗有453首。冯惟敏的文,郑骞《冯惟敏及其著述》著录三篇,即《矿洞议》、《重修三义祠碑记》、《海浮山堂词稿自序》,然《海浮山堂文稿》五卷,收录文八十篇,包括叙、碑志、行状、祭文、杂著。于是冯惟敏现存文章的数目达到八十三篇,比过去所知道的增加了近27倍。冯惟敏的文终于得以完整的面貌,展示于读者的面前。冯惟敏的词,郑骞《冯惟敏及其著述》一文称“未见”,但在《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五“杂著”类有一篇《贺王指挥君辅平盗帐词并引》,其中即记录了一首[满江红]词。综上所述,冯惟敏的文学作品,除散曲、剧曲以外,今天可以读到的大约有诗453首,文83篇,词1首,赋2篇(赋见《石门集》)。借助于这部《山堂缉稿》(《海浮山堂诗文稿》),以往冯惟敏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对冯惟敏的分析也得以更加深入。比如关于冯惟敏的生平事迹,我们现在可以作出更清晰、细致的描述。谈到冯惟敏的少时经历,郑骞先生在他的《冯惟敏及其著述》一文中说:“在南京时,兄惟健,惟重与诸名士结文社,惟敏与焉,识许石城邢雉山诸人”。然许《山堂缉稿序》云:“余弱冠与乡中诸子会文于青溪之上,适冶泉芹泉二君自临朐来,从其先大夫宦游留曹……。于是始识冶泉芹泉二君。暨余谬列春曹,少洲君初授邑令,邂逅京邸,议论颇合,则又识少洲君。今余挂冠山中,海浮君由涞水令改教京口,言念通家,停车见访,则又识海浮君”(许《山堂缉稿序》)。据此,许与冯惟敏的相识是在冯惟敏任镇江教授的时候,并不是在年少随父宦游时。当年惟健(冶泉),惟重(芹泉)与诸名士结文社,惟敏未与焉。谈到冯惟敏的仕宦经历,郑骞先生在《年表》“嘉靖四十二年”下写道:“诸书皆以涞水解官,改镇江教授二事连书。今按《词稿》卷二有[朝天子]‘解官至舍’二十首,自注云:‘余以癸亥秋解官,自分优游山水,无意世事’;《词稿》卷一[双调新水令]‘仰高亭自寿’套自注:‘余以乙丑冬客润州’;据此二事,知本年解官后,曾归临朐闲住年余”。今据冯惟敏《贺海云王先生授纪善叙》:“顾不肖非能言者,时方以解官息肩海上,慨然服先生之明,而信其能为忠孝人以成其学,于是乎述。”(《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三)据《送仰泉迁金堂掌教叙》:“余解簿领之职且一年,而有郡博士之命,又一年而适郡斋。”(《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三)知冯惟敏涞水解官后将近一年,有镇江教授的任命,又一年始到任。冯惟敏的文章佐证了郑先生的观点。文章中正面、直接的陈述,使冯惟敏这一段仕宦经历更清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关于冯惟敏的交游,透过《贺梅林胡先生两荐叙》一文,我们了解到冯惟敏和胡宗宪有通家之谊:“梅林胡君英年擢第,来长益都。性笃而敏,温而介,殆有所以待之矣。”“梅林与予有通家之谊。”(《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一)梅林是胡宗宪的号。胡宗宪生于正德七年(1512),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尹,颇得民心,后因母丧离任。冯惟敏与胡宗宪的交往,有助于我们对其早期活动的考察。由《□昆山柬俞仲蔚梁伯龙》诗,我们看到冯惟敏和梁伯龙南北两位曲家的交往,看到他和当时文坛的联系:“独有昆山秀,应多种玉人。望闾寻大隐,鼓棹度重。畴昔披文藻,于今识性真。幽期如不负,高话五湖滨。”(《海浮山堂诗稿》卷之三)俞仲蔚,即俞允文(1513—1579),仲蔚是其字。昆山人,与王世贞同为嘉靖五子之一。伯龙,是著名曲家梁辰鱼(1519—1591)的字。梁辰鱼的父亲名介,出继叔父九万为嗣,仲蔚之妻为九万之女,则仲蔚为梁辰鱼之姑父。也是由这首诗,我们找到了《浣纱记》作于嘉靖朝的一个重要证据。明人沈德符在其《万历野获编》中曾有《浣纱记》作于万历初年的记载【注文3】,徐朔方先生推论《浣纱记》的写作当在作者二十五岁(1543)前后(P121—124)。在讨论《浣纱记》的创作时间时,徐朔方先生曾以梁辰鱼的诗《吴宫曲》为证,认为“人称五湖之游世所无,恐其破越犹破吴”的诗句,与《浣纱记》第四十五出范蠡的上场诗“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更迷君”意旨相同,“很可能传奇和这首诗年代相近”(P123)。而在这首《吴宫曲》中,“五湖”也是梁辰鱼咏叹西施故事的一个重点,一诗之中两度提及:“朝作吴宫娃,暮托五湖客”、“人称五湖之游世所无,恐其破越犹破吴”。冯惟敏《□昆山柬俞仲蔚梁伯龙》一诗赞美了梁辰鱼的才华,结句“高话五湖滨”,与梁辰鱼《浣纱记》的结尾——范蠡做五湖之游——正相吻合。也就是说,在冯惟敏写作此诗时,梁辰鱼的《浣纱记》应该已经完成,并在流传中大获好评。冯惟敏《□昆山柬俞仲蔚梁伯龙》一诗的写作,当在其任镇江教授期间,故诗题才会为“□昆山柬某某”,而冯惟敏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镇江,则此诗应写于1565年到镇江以后;又因《山堂缉稿》刊行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故此诗应作于1566年《山堂缉稿》刊刻以前。由此推论,《浣纱记》剧本在1565—1566年之前,应该已经风行曲坛。关于冯惟敏对佛教的态度,研究界代表性的意见认为是排斥的:“此剧(指冯惟敏的杂剧《僧尼共犯》)与《击节余音》中之‘劝色目人还俗’套,俱可见惟敏之学,纯宗儒家,不以他教为然,非滑稽戏谑之作也。”“本剧(《僧尼共犯》)亦即藉滑稽戏谑来表示他排佛的思想。”(P220)但是在《山堂缉稿》中,我们读到了冯惟敏更多的有关佛教的议论,如《惠山泉》“此中酌泉水”诗:“此中酌泉水,好水复好山。入山僧亦佳,坐我空谷间。摘茗瀹新芽,为我开心颜。是时春日迟,花鸟亦自闲。缘源历幽径,倚仗相与还。我欲舍轻舟,因之学闭关。”(《海浮山堂诗稿》卷之一)“闭关”,指佛教徒闭居一室,静修佛法。在这首诗中,冯惟敏不但赞扬了惠山僧人,而且表达了对佛教徒生活的一种向往。比如《镇江府西津渡口玉山报恩寺重修募缘文疏》,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冯惟敏甚至“口占半偈,法轮重转玉山头,镇静东南第一州。月印江心观色相,清光漾漾水悠悠”(《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五)。由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冯惟敏对佛教的态度。同样,关于冯惟敏的内心世界,我们因为他在《山堂缉稿》中的倾诉而有了更直接、细致、贴切的体会。冯惟敏对闲适生活充满向往:“弱冠嗜远游,夙婴山水癖。”(《七里溪别墅五首》之二、《海浮山堂诗稿》卷之一)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我们在《冯海浮集》、《石门集》中随时可以感受到的。而借助冯惟敏的《贺旧令尹凤台寿八叙》、《复友人书》等文章,我们得以进一步体察冯惟敏的内心,更真切、细微地体味到他对官场的态度:“曩余弱冠不屑举子业,愿受一廛而为翁氓。翁弗许,使游乡校。”(《贺旧令尹凤台寿八》、《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三)“九踬贤科不一作色介念者,自揣颇明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