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浙江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浙江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浙江建筑历史悠久,建筑技术精湛,闻名。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就有了木建筑房舍。从余姚河姆渡遗址所发掘出来的大量建筑木构件看,这些木构件上有着多种类型的榫卯,说明当时的木构房屋已经采用榫卯技艺构筑。据测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有7000年。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到前2世纪)出现了青铜、铁器,“干栏式”建筑形式逐渐发展为系统的小跨度穿斗立帖式结构,而这时,北方中原地区能适合于大跨度承重的厅堂结构及庭院布置日趋成熟,传入浙江,浙江建筑形成“抬梁式”与“干栏式”结合的混合结构形式。湖州下菰城遗址的发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浙江建筑事业已相当发达。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北方的的宫殿、衙署、坊里、寺庙等建筑技术又大大地影响江南地区,到了五代吴越时期已达到完美地步,史家称之为吴越文化。宋代,特别是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市)后,北方宫殿的雕梁画栋、飞檐脊兽、抖拱、雕刻等,加速融入吴越文化,使浙江的建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第一部建筑专著《木经》三卷,就是宋初浙东建筑家喻皓总结前人经验编著而成的。历经沧桑,浙江的传统建筑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淡雅、明朗、朴实的特点,并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标志之一,载入文明古国的史册。我们从现存的一些民居、园林、寺庙、碑塔、楼台、亭阁等,都能窥见浙江传统建筑的格调。浙江地处江南,山奇水秀,风景佳丽,因此不论寺庙、行宫,或是别墅、山庄,其建筑更趋向轻盈、灵巧、质朴、素雅,使天然人工相得益彰。钱塘江畔月轮峰上的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塔身由外及里内外两环,楼梯置回廊间,壶门线条流畅,八面七级,高59.89米,“撑空兀突,跨陆俯川”,气势十分宏伟。而与六和塔遥对的白塔,则以白石仿木构楼阁塔式,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挺拔秀丽,是五代吴越末仿木构筑中最精美、最典型的一座,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研究价值。建于北宋祥符六年的宁波保国寺(公元1013年),与宋代其他建筑相比,有许多独特的手法与特点。中轴线有天王殿、大殿、观音殿、法堂等四层、两侧为僧房、客堂、禅堂等附属建筑。中轴线两侧无配殿、走廊,以墙与两旁的钟鼓楼、僧房来分隔。附属建筑又是院落式的,附着中轴线两旁,从平面看很像一个大型住宅。整体轮廓由于前低后高,左右陪衬,重点很突出,水池、阳台、院落与殿堂建筑相间,富有变化,布局造型十分美观。它还有一个奇妙之处,历经千年,虫不蛀、鸟不宿,尘灰不染、蜘蛛与苍蝇也无一光临,成了虫鸟的“天然禁区”,实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绍兴的兰亭,前有鹅池,池有碑亭,过鹅池,上有曲水蜿蜒,后有“流觞亭”,单檐歇山顶,四周回廊,雕梁画栋、玲珑雅致,东有墨池,池中有亭,翼角起翘,别具情趣;远近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代传统的造型艺术。特别是杭州西湖的园林建筑,更是充分反映了浙江园林的特色和风格,达到了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在《园治》一书中所说的“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西湖园林汲取了我国园林建筑中巧妙的“借景”手法,按“以景抒情,以情写景”的造园特点,把诗情、画意渗透其中,使游人进入诗画的意境之中。玉泉,“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有“鱼乐”的意趣;九溪十八涧,有“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的自然意趣。西湖园林运用“借景”,臻至奇妙之境。如“葛岭朝暾”借日景,“三潭印月”借月景,“断桥残雪”借雪景,“双峰插云”借山景、雪景、妙手天成。保俶塔,修长挺拔,直指云霄,气势刚毅。西湖中孤山的西泠印社和湖中的小瀛州(三潭印月),是保存比较完整的目前园林之冠。西泠印社在自然山岭上,点缀着仰贤亭、四照阁、题襟馆、观乐楼、汉三老室、还朴精庐、华严经塔等建筑,布局紧凑,形式多样。亭阁楼馆依势而建,高低错落,掩映于竹丛、树木之中。景色自然开朗,间列金石与雕像,更觉高雅别致。山顶部分的山石泉池和竹树花木,其安排匠心独运,是西泠印社精湛的部分,可谓“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三潭印月的园林建筑艺术,在空间的变化、组景层次、取法自然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浙江的民居建筑因地制宜,没有一定的格式。以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为基地的杭嘉湖、宁绍水乡及瓯江三角洲地区多“干栏式”建筑,具有开敞的堂屋、挑台、挑廊等特征,这些建筑以河岸石砌驳坎为基地,连片建成,底层用于休息,进行人际交流、或拉纤过路、或经商店面,组合成水巷、小街。在丘陵山区及平原地段的民居,为适应南方湿热地带改进了北方的四合院,出现二进、三进、多进的院落,有天井、周围厢房、正殿、正门、前殿、寝殿、照壁、门庭等。它汲取了北方厅堂的抬筑形式,扩大厅堂,而小跨度的厢房仍保留了穿斗立帖排架。在浙东海岸线上的民居,就地取石,建造石屋,常见做法是立楔口柱,石板横嵌于其中,石梁压顶,并在石梁上砌墙,还有用条石向外悬挑,以及由石库门、镂空石花窗组成石的世界。如象山石浦镇、石塘镇等依山就势而建,面对大海,一幢幢石窗透出来的灯光与浩瀚茫茫大海相互呼应。在浙南,平面规正的深宅大院汲取了闽北、赣南的建筑风格,富台基、大坡顶、大挑檐,或大吊脚楼,大门、仪门、厅堂之间都有天井通风采光。两侧辅以厢房连廊,大门常用石门框、石地面,有精雕的石梁、石柱、石廊。也有砖、木、竹、土作外围护外墙。为了防台风吹动,青瓦上铺有砖块、扁石块,形成浙南特色建筑风格。在浙江,被誉为“泥木匠之乡的东阳,其泥木匠足迹遍全国,特别是京都的皇宫、庙宇大殿的建设少不了东阳人。这些人返回家乡,带来了反映封建王朝等级观念的北方四合院的布局,促进了在当地使用抬梁式及穿枓式混合卯榫结构的发展,刺激了东阳木雕的兴起,特别是大门、正厅、花厅、回廊等的艺术装饰讲究气派,移用(或先作样品后移用宫殿)类似皇宫的木雕艺术,出现花式抬梁、拱式花格天棚、彩绘藻井、精雕细刻的枓梁、托梁。如东阳卢宅的肃雍堂,不论枓、栱、梁、枋、檩,凡是可以雕刻的地方,都刻上花纹、线脚,能够彩绘的地方都在彩绘。进入屋内,满堂是目不暇接的色彩和目迷五彩的镂刻,将北方宫殿艺术在浙江细致淋漓地发挥出来。东阳、义乌的“十三间头”也很有特色。它有正厅三间加左右厢房各五间组成三合院,檐廊部分多用木雕装饰,门楼用砖雕装饰,正厅和厢楼的山墙则大部分做成高大的马头墙,使它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是外观上的一种装饰。大门设在中间或厢廊。两侧又设小门,大门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地面大都用条石铺砌,既牢固,又整洁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