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269-2015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_第1页
GB/T 50269-2015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_第2页
GB/T 50269-2015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_第3页
GB/T 50269-2015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_第4页
GB/T 50269-2015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02692015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Codeformeasurementmethodsof

dynamicpropertiesofsubsoil专用

人人文库

20150827发布20160501实施

统一书号:1580242·8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定价:26.00元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Codeformeasurementmethodsof

dynamicpropertiesofsubsoil

GB/T50269-2015

主编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用

施行日期:2016年5月1日

人人文库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5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专用

GB/T50269-2015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网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3层

邮政编码:100038电话:(010)63906433(发行部)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北京市科星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850mm×1168mm1/324.25印张107千字

2016年3月第1版2016年3月第1次印刷

人人文库统一书号:1580242·836

定价:26.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010)6390640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896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为国家标准专用,编号为

GB/T50269—2015,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原《地基动力特

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年8月27日

人人文库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

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

求,由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

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GB/T50269—97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

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先进标准规范,与国内相关标准规范协调,并

广泛征求了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专用。

本规范共分11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

和符号、基本规定、模型基础动力参数测试、振动衰减测试、地脉动

测试、波速测试、循环荷载板测试、振动三轴测试、共振柱测试、空

心圆柱动扭剪测试等。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

1.将原规范中第4章“激振法测试”改为“模型基础动力参数

测试”,并根据计算机技术和测试仪器发展,对本章相应内容进行

了修改。

2.对原规范中基础扭转振动参振总质量的计算公式4.5.11-2

修改了一处错误人人文库,并增加变扰力时基础扭转振动参振总质量计算

公式。

3.对波速测试内容作了重大修改,增加弯曲元法测试。按照

单孔法、跨孔法、面波法和弯曲元法分节制定相应规定,并根据当

前波速测试技术的发展对内容进行了扩充。

4.将振动三轴测试和共振柱测试分独立章节编制。

5.增加空心圆柱动扭剪测试一章。

·1·

6.将原规范附录A激振法测试地基动力参数计算表修订为

附录A地基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删除原规范附录B、附录C、附录

D、附录E。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负责日常管理,由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

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机械工业勘

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管理组(地址:陕

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咸宁中路51号,邮政编码:710043),以供修订

时参考。

本规范组织单位、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

查人:

组织单位:中国机械工业勘察设计协会

主编单位: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用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

温州大学

主要起草人:郑建国徐建钱春宇刘金光韩煊

王建刚陈龙珠蔡袁强徐辉

主要审查人:张建民化建新张同亿杨宜谦任书考

人人文库高广运邢心魁冯志焱

·2·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13)

4模型基础动力参数测试…………………(14)

4.1一般规定………………(14)

专用()

4.2设备和仪器……………15

4.3模型基础………………(15)

4.4测试方法………………(16)

4.5数据处理………………(17)

4.6地基动力参数的换算……(31)

5振动衰减测试……………(35)

5.1一般规定………………(35)

5.2测试方法………………(36)

5.3数据处理………………(37)

6地脉动测试………………(38)

6.1一般规定人人文库………………(38)

6.2设备和仪器……………(38)

6.3测试方法………………(38)

6.4数据处理………………(39)

7波速测试…………………(40)

7.1单孔法…………………(40)

7.2跨孔法…………………(42)

·1·

7.3面波法…………………(44)

7.4弯曲元法………………(45)

8循环荷载板测试…………(47)

8.1一般规定………………(47)

8.2设备和仪器……………(47)

8.3测试前的准备工作………(47)

8.4测试方法………………(48)

8.5数据处理………………(49)

9振动三轴测试……………(51)

9.1一般规定………………(51)

9.2设备和仪器……………(51)

9.3测试方法………………(52)

专用()

9.4数据处理………………53

10共振柱测试………………(59)

10.1一般规定………………(59)

10.2设备和仪器……………(59)

10.3测试方法………………(59)

10.4数据处理………………(60)

11空心圆柱动扭剪测试……(65)

11.1一般规定………………(65)

11.2设备和仪器……………(65)

11.3测试方法………………(66)

11.4数据处理人人文库………………(66)

附录A地基动力特性测试方法……………(70)

本规范用词说明………………(71)

引用标准名录…………………(72)

附:条文说明…………………(73)

·2·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3)

3Basicrequirements………(13)

4Dynamicparameterstestwithmodelfoundation……(14)

4.1Generalrequirements……(14)

专用()

4.2Equipmentsandinstruments……………15

4.3Modelfoundation………(15)

4.4Testmethod……………(16)

4.5Dataprocessing…………(17)

4.6Correctiononfoundationdynamicparameters……………(31)

5Vibrationattenuationtest………………(35)

5.1Generalrequirements……(35)

5.2Testmethod……………(36)

5.3Dataprocessing…………(37)

6Micro-tremortest………(38)

6.1Generalre人人文库quirements……(38)

6.2Equipmentsandinstruments……………(38)

6.3Testmethod……………(38)

6.4Dataprocessing…………(39)

7Wavevelocitytest………(40)

7.1Singleholemethod………(40)

7.2Crossholemethod………(42)

·3·

7.3Surfacewavemethod……(44)

7.4Bendingelementmethod…………………(45)

8Cyclicloadingboardtest………………(47)

8.1Generalrequirements……(47)

8.2Equipmentsandinstruments……………(47)

8.3Preparationworkbeforetest……………(47)

8.4Testmethod……………(48)

8.5Dataprocessing…………(49)

9Vibrationtriaxialtest……(51)

9.1Generalrequirements……(51)

9.2Equipmentsandinstruments……………(51)

9.3Testmethod……………(52)

专用()

9.4Dataprocessing…………53

10Resonantcolumntest…………………(59)

10.1Generalrequirements…………………(59)

10.2Equipmentsandinstruments……………(59)

10.3Testmethod……………(59)

10.4Dataprocessing………(60)

11Hollowcylinderdynamictorsionalsheartest………(65)

11.1Generalrequirements…………………(65)

11.2Equipmentsandinstruments……………(65)

11.3Testmethod……………(66)

11.4Data人人文库processing………(66)

AppendixATestmethodsofdynamicproperiesof

subsoil………(70)

Explai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71)

Listofquotedstandards……(72)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73)

·4·

1总则

1.0.1为了统一地基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确保测试质量,为工

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动力参数,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天然地基和人工地

基的动力特性测试。

1.0.3地基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应按附录A的规定选用。

1.0.4地基动力特性测试,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专用

人人文库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模型基础modelfoundation

为现场动力参数测试而浇筑的混凝土块体基础或带承台的桩

基础。

2.1.2地基刚度stiffnessofsubsoil

施加于地基上的力(力矩)与由它引起的线位移(角位移)

之比。

2.1.3振动线位移lineardisplacementofvibration专用

振动变形体上一点变形后从原来的位置到新位置的连线

距离。

2.1.4地脉动micro-tremor

由气象、海洋、地壳构造活动的自然力和交通等人为因素所引

起的地球表面固有的微弱振动。

2.1.5场地卓越周期predominantperiodofsite

场地岩土振动而出现的最大振幅的周期。

2.1.6压缩波compressionwave

介质中质点的运动方向平行于波传播方向的波。

2.1.7剪切波人人文库shearwave

介质中质点的运动方向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波。

2.1.8瑞利波Rayleighwave

沿半无限弹性介质自由表面传播的偏振波。

2.1.9弯曲元法bendingelementmethod

将压电陶瓷弯曲元应用于测试土体波速等参数的方法。

2.1.10破坏振次numberofcyclestocausefailure

·2·

试样达到破坏标准所需的等幅循环应力作用次数。

2.1.11动强度比ratioofdynamicshearstrength

圆柱状试样45°面上的动剪强度与初始法向有效应力的

比值。

2.1.12振次比cycleratio

动应力作用下的振次与破坏振次的比值。

2.1.13动孔压比ratioofdynamicporepressure

在循环应力作用下试样的孔隙水压力增量与侧向有效固结应

力的比值。

2.1.14动剪应力比ratioofdynamicshearstress

试样45°面上的动剪应力与侧向有效固结应力的比值。

2.1.15动剪切模量比ratioofdynamicshearmodulus

对应于某一剪应变幅的动剪切模量,与同一固结应力条件下专用

的最大动剪切模量的比值。

2.2符号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d———为0.707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所

对应的水平线位移;

d0———振源处的振动线位移;

db———基础底面的水平振动线位移;

df1———第1周的振动线位移;

———

di人人文库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i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动

线位移;

dm———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振动线位移;

dmax———基础最大振动线位移;

dm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水平振动线

位移;

dmψ———基础扭转振动共振峰点水平振动线位移;

·3·

dn+1———第n+1周的振动线位移;

dr———距振源的距离为r处的地面振动线位移;

dx———基础重心处的水平振动线位移;

dxφ———基础顶面的水平振动线位移;

dxφ1———第1周的水平振动线位移;

dxφ———第n+1周的水平振动线位移;

n+1

dxψ———为0.707基础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所对应的水平振动

线位移;

dz———试样顶端的轴向振动线位移幅;

dzφ———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

位移;

dzφ———第1台传感器测试的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

1

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位移;专用

dzφ———第2台传感器测试的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

2

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位移;

d1———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一个点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d2———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二个点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fat———无试样时激振压板系统扭转向共振频率;

fal———无试样时激振压板系统轴向共振频率;

fd———基础有阻尼固有频率;

fd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有阻尼固有频率;

fi———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i点的频率;

———;

fm人人文库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频率

fm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

fmψ———基础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

fnz———基础竖向无阻尼固有频率;

fn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无阻尼固有频率;

fnx———基础水平向无阻尼固有频率;

fnφ———基础回转无阻尼固有频率;

·4·

fnψ———基础扭转振动无阻尼固有频率;

f0———激振频率;

ft———试样系统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

fl———试样系统轴向振动的共振频率;

ωmψ———基础扭转振动固有圆频率;

ωn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无阻尼固有圆频率

(rad/s);

ω1———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一个点对应的振动圆频率

(rad/s);

ω2———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二个点对应的振动圆频率

(rad/s)。

2.2.2计算指标:

———;专用

cd总应力抗剪强度中的动凝聚力

E———地基弹性模量;

Edmax———最大动弹性模量;

Gdmax———最大动剪切模量;

Kz———地基(或桩基)抗压刚度;

Kz0———明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抗压刚度;

K′z0———埋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抗压刚度;

Kx———地基抗剪刚度;

Kx0———明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抗剪刚度;

K′x0———埋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抗剪刚度;

K———;

φ人人文库地基抗弯刚度

Kφ0———明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抗弯刚度;

K′φ0———埋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抗弯刚度;

Kψ———地基抗扭刚度;

Kψ0———明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抗扭刚度;

K′ψ0———埋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抗扭刚度;

Kpz———单桩抗压刚度;

·5·

Kpφ———桩基抗弯刚度;

ma———试样顶端激振压板系统的质量;

md———设计基础的质量;

mdr———设计基础的质量比;

mf———模型基础的质量;

mr———模型基础的质量比;

ms———试样的总质量;

mz———基础竖向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包括基础、激振设备和地

基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

mxφ———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包括基础、激振

设备和地基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

mψ———基础扭转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包括基础、激振设备和地

基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专用

m0———激振设备旋转部分的质量;

m1———重锤的质量;

Mψ———激振设备的扭转力矩;

Ed———试样动弹性模量;

Gd———试样动剪切模量;

po———试样外围压;

pi———试样内围压;

P———电磁式激振设备的扰力;

Pa———大气压力;

———;

Pd人人文库设计基础底面静压力

PL———最后一级加载作用下,承压板底的总静应力;

P0———模型基础底面静压力;

P1———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一个点对应的扰力;

P2———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二个点对应的扰力;

q———广义剪应力幅值;

Q———承压板上最后一级加载后的总荷载;

·6·

ri———第i根桩的轴线至基础底面形心回转轴的距离;

Rf———45°面上试样的动强度比;

Rff———对应于等效破坏振次的动强度比;

S———加荷时地基变形量;

SP———卸荷时地基塑性变形量;

Se———地基弹性变形量;

SeL———在地基弹性变形量应力直线图上,相应于最后一级加

载的地基弹性变形量;

T———试样扭矩;

vg———重锤自由下落时的速度;

vp———压缩波波速;

vR———瑞利波波速;

———;专用

vs剪切波波速

W———试样轴力;

α———地基能量吸收系数;

α0———潜在破坏面上的初始剪应力比;

μ———地基的泊松比;

———试样的泊松比;

μd

ρ———质量密度;

ζz———地基竖向阻尼比;

ζzi———第i点计算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xφ———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

ζ1

———;

ζψ人人文库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γd———试样动剪应变幅;

γzθ———试样剪应变;

εd———试样动轴应变幅;

εr———试样径向应变;

εz———试样轴向应变;

εθ———试样环向应变;

·7·

ε———试样大主应变;

1

ε———试样中主应变;

2

ε———试样小主应变;

3

ζt———试样扭转向阻尼比;

xφ0———明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

ζ1

c

xφ———明置设计基础的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

ζ1

ζz0———明置模型基础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c

ζz———明置设计基础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ζdz———试样轴向振动阻尼比;

———第一点计算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ζ1

———第二点计算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ζ2

———;

ζψ0明置模型基础的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专用;

ζ′ψ0埋置测试的模型基础的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c———;

ζψ明置设计基础的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σd———试样轴向动应力幅;

σr———试样径向应力;

σz———试样轴向应力;

σ′0———试样平均有效主应力;

σ′1———试样有效大主应力;

σ′2———试样有效中主应力;

σ′3———试样有效小主应力;

σf0———潜在破坏面上的初始法向应力;

———;

σ1c人人文库试样初始轴向固结应力

σ3c———试样侧向固结应力;

σ′1c———试样固结完后的大主应力值;

σ′2c———试样固结完后的中主应力值;

σ′3c———试样固结完后的小主应力值;

σθ———试样环向应力;

Δu———试样孔隙水压力;

·8·

τd———试样的动剪应力幅;

τf0———潜在破坏面上的初始剪应力;

τfd———相应于工程等效破坏振次的动强度;

τfs———潜在破坏面上的总应力抗剪强度;

τzθ———试样剪应力。

2.2.3几何参数:

Ad———设计基础底面积;

As———轴向动应力动应变滞回圈的面积;

At———轴向动应力动应变滞回曲线图中直角三角形面积;

A0———模型基础底面积;

D———承压板直径;

Ds———试样直径;

———;专用

D1空心圆柱体试样的外径

D2———空心圆柱体试样的内径;

e0———激振设备旋转部分质量的偏心距;

ee———激振设备的水平扭转力矩力臂;

h———模型基础高度;

h1———基础重心至基础顶面的距离;

h2———基础重心至基础底面的距离;

h3———基础重心至激振器水平扰力的距离;

hs———试样高度;

ht———模型基础的埋置深度;

———;

hd人人文库设计基础的埋置深度

H———测点的深度;

H0———振源与孔口的高差;

H1———重锤下落高度;

H2———重锤回弹高度;

ΔH———波速层的厚度;

I———基础底面对通过其形心轴的惯性矩;

·9·

Iz———基础底面对通过其形心轴的极惯性矩;

J———基础对通过其重心轴的转动惯量;

Ja———试样顶端激振压板系统的转动惯量;

Jc———基础对通过其底面形心轴的转动惯量;

Js———试样的转动惯量;

Jz———基础对通过其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

l———基础长度;

lψ———扭转轴至实测线位移点的距离;

l1———两台竖向传感器的间距;

Δl———两台传感器之间的水平距离;

L———从板中心到测试孔的水平距离;

ro———试样外半径;

———;专用

ri试样内半径

r0———模型基础的当量半径;

S1———由振源到第1个接收孔测点的距离;

S2———由振源到第2个接收孔测点的距离;

ΔS———由振源到两个接收孔测点的距离之差;

θ———试样顶端的角位移幅;

φ———两台传感器接收到的振动波之间的相位差;

———试样的动内摩擦角;

φd

———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一个点对应的扰力与振动

φ1

线位移之间的相位角;

———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二个点对应的扰力与振动

φ2人人文库

线位移之间的相位角;

———基础第一振型共振峰点的回转角位移;

φm1

———基础第一振型转动中心至基础重心的距离。

ρ1

2.2.4计算参数:

Cx———地基抗剪刚度系数;

Cz———地基抗压刚度系数;

·01·

Cφ———地基抗弯刚度系数;

Cψ———地基抗扭刚度系数;

C1,m1———最大动剪切模量与平均有效应力关系双对数拟合直

线参数;

C2,m2———最大动弹性模量与平均固结应力关系双对数拟合直

线参数;

e1———回弹系数;

Ft———扭转向无量纲频率因数;

Fl———轴向无量纲频率因数;

g———重力加速度;

n———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计算点的数量;

nf———自由振动周期数;

np———桩数;专用

t0———两次冲击的时间间隔;

St———试样系统扭转向能量比;

Sl———试样系统轴向能量比;

Tl———仪器激振端轴向惯量因数;

ΔT———压缩波或剪切波传到波速层顶面和底面的时间差;

TL———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的实测时间;

TP1———压缩波到达第1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

TP2———压缩波到达第2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

TS1———剪切波到达第1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

———;

TS2人人文库剪切波到达第2个接收孔测点的时间

αz———基础埋深对地基抗压刚度的提高系数;

αx———基础埋深对地基抗剪刚度的提高系数;

αφ———基础埋深对地基抗弯刚度的提高系数;

αψ———基础埋深对地基抗扭刚度的提高系数;

βz———基础埋深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xφ———基础埋深对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β1

·11·

———;

βψ基础埋深对扭转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振动线位移与幅频响应曲线上

βi

选取的第i点振动线位移的比值;

δat———无试样时激振压板系统扭转自由振动的对数衰减率;

δal———仪器激振端压板系统轴向自由振动对数衰减率;

δd———设计块体基础或桩基础的埋深比;

δt———试样系统扭转自由振动的对数衰减率;

δ0———模型基础的埋深比;

δl———试样系统轴向自由振动的对数衰减率;

η———基础底面积与基础底面静压力的换算系数;

———斜距校正系数;

ηs

———与泊松比有关的系数;

ημ

———;专用

ξ与基础的质量比有关的换算系数

ξ0———无量纲系数。

人人文库

·21·

3基本规定

3.0.1地基动力特性测试前应制定测试方案,测试方案应包括下

列内容:

1测试目的和要求;

2测试内容、测试方法和测点仪器布置图;

3数据分析方法。

3.0.2地基动力特性现场测试应具备下列资料:

1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2场地的地下设施、地下管道、地下电缆等的平面图和纵剖专用

面图;

3测试现场及其邻近的振动干扰源。

3.0.3地基动力特性测试使用的测试仪器应在有效的检定或校

准期内,测试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测调试。

3.0.4测试现场应避开外界干扰振源,测点应避开水泥或沥青路

面、地下管道和电缆等影响测试数据的场所。

3.0.5测试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原始资料、测试仪器、测试结果、测

试分析和测试结论。

人人文库

·31·

4模型基础动力参数测试

4.1一般规定

4.1.1周期性振动机器的基础应采用强迫振动测试方法;冲击性

振动机器的基础应采用自由振动测试方法。

4.1.2模型基础动力参数测试,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2条的规

定外,尚应具备下列资料:

1机器的型号、转速、功率;

2设计基础的位置和基底标高;

3当采用桩基时,桩的设计长度、截面尺寸及间距专用。

4.1.3模型基础动力参数的测试结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测试的各种幅频响应曲线;

2动力参数的测试值;

3动力参数的设计值。

4.1.4模型基础应在明置和埋置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振动测

试。埋置基础周边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压实系数不宜

小于0.94。

4.1.5桩基的测试应取得下列动力参数:

1单桩的抗压刚度;

2桩基抗剪和抗扭刚度系数人人文库;

3桩基竖向和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以及扭转向的阻尼比;

4桩基竖向和水平回转向以及扭转向的参振总质量。

4.1.6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的测试应取得下列动力参数:

1地基抗压、抗剪、抗弯和抗扭刚度系数;

2地基竖向、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及扭转向的阻尼比;

3地基基础竖向、水平回转向及扭转向的参振总质量。

·41·

4.2设备和仪器

4.2.1强迫振动测试的激振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机械式激振设备时,工作频率宜为3Hz~60Hz;

2采用电磁式激振设备时,激振力不宜小于2000N。

4.2.2自由振动测试时,竖向激振宜采用重锤自由落体的方式进

行,重锤质量不宜小于基础质量的1/100,落高宜为0.5m~1.0m。

4.2.3传感器宜采用竖向和水平向的速度型传感器,其通频带应

为2Hz~80Hz,阻尼系数应为0.65~0.70,电压灵敏度不应小于

30V·s/m,可测位移不应小于0.5mm。

4.2.4放大器应采用带低通滤波功能的多通道放大器,其各通道

幅值一致性偏差不应大于3%,各通道相位一致性偏差不应大于

,专用,

0.1ms折合输入端的噪声水平应低于1μV电压增益应大

于80dB。

4.2.5采集与记录装置宜采用模/数转换不低于16位的多通道

数字采集和存储系统。数据分析装置应具有频谱分析及专用分析

软件功能。

4.3模型基础

4.3.1块体基础的尺寸宜采用2.0m×1.5m×1.0m,每组数量不

宜少于2个。

4.3.2桩基础宜采用2根桩,桩间距应取设计桩基础的间距;承

台的长宽比应为人人文库2∶1,其高度不宜小于1.6m;承台沿长度方向的

中心轴应与两桩中心连线重合,承台宽度宜与桩间距相同。

4.3.3模型基础应置于拟建基础的邻近处,其土层结构宜与拟建

基础的土层结构相同。

4.3.4模型基础做明置工况测试时,坑底应保持土层的原状结

构,坑底面应保持平整。基坑坑壁至模型基础侧面的距离应大

于500mm。

·51·

4.3.5当采用机械式激振设备时,地脚螺栓的埋设深度不宜小于

400mm;地脚螺栓或预留孔在模型基础平面上的位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竖向振动测试时,应使激振设备的竖向扰力中心通过基础

的重心;

2水平振动测试时,应使水平扰力矢量方向与基础沿长度方

向的中心轴向一致;

3扭转振动测试时,激振设备施加的扭转力矩,应使基础产

生绕重心竖轴的扭转振动。

4.4测试方法

4.4.1竖向振动测试时,在基础顶面沿长度方向中轴线的两端应

对称布置两个竖向传感器。专用

4.4.2水平回转振动测试时,在基础顶面沿长度方向中轴线的两

端应对称布置两个竖向传感器;并应在中间布置一个水平向传感

器,其水平振动方向应与中轴线平行。

4.4.3扭转振动测试时,在基础顶面沿长度方向中轴线的两端

应对称布置两个水平向传感器,其水平振动方向应与中轴线

垂直。

4.4.4强迫振动幅频响应测试时,其激振设备的扰力频率间隔,

共振区外不宜大于2Hz,共振区内不应大于1Hz;共振时的振动线

位移不宜大于150μm。

4.4.5强迫振动数据分析人人文库,应取振动波形的正弦波部分。

4.4.6竖向自由振动测试,宜采用重锤自由下落冲击模型基础顶

面的中心处,实测基础的固有频率和最大振动线位移。测试有效

次数不应少于3次。

4.4.7水平回转自由振动的测试,可水平冲击与模型基础沿长度

方向中轴线垂直的侧面,实测基础的固有频率和最大振动线位移。

测试有效次数不应少于3次。

·61·

4.5数据处理

Ⅰ强迫振动

4.5.1数据处理应采用频谱分析方法,谱线间隔不宜大于

0.1Hz。各通道采样点数不宜小于1024点,采样频率应符合采样

定理要求,并采用加窗函数进行平滑处理。

4.5.2数据处理应得到下列幅频响应曲线:

1竖向振动时,为基础竖向振动线位移随频率变化的幅频响

应曲线;

2水平回转耦合振动时,为基础顶面测试点的水平振动线位

移随频率变化的幅频响应曲线,及基础顶面测试点由回转振动产

生的竖向振动线位移随频率变化的幅频响应曲线;

3扭转振动时,为基础顶面测试点在扭转力矩作用下的水平专用

振动线位移随频率变化的幅频响应曲线。

4.5.3地基竖向阻尼比应在基础竖向振动线位移随频率变化的

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共振峰峰点和在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频率

0.5~0.85范围内不少于三点的频率和振动线位移(如图4.5.3-1、

图4.5.3-2所示),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n

ζzi

i∑=1

z=(4.5.3-1)

ζn

1

22

1βi-1()

ζzi=1-4224.5.3-2

[2i2ii]

人人文库(㊣α-α+β)

dm

βi=(4.5.3-3)

di

fm

当为变扰力时:αi=(4.5.3-4)

fi

fi

当为常扰力时:αi=(4.5.3-5)

fm

式中:ζz———地基竖向阻尼比;

·71·

ζzi———第i点计算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fm———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频率(Hz);

dm———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振动线位移(m);

fi———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i点的频率(Hz);

di———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i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

动线位移(m);

βi———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振动线位移与幅频响应曲线上

选取的第i点振动线位移的比值;

αi———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

第i点频率的比值;

n———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计算点的数量。

专用

人人文库

图4.5.3-1变扰力的幅频响应曲线

d—振动线位移;dm—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振动线位移;

d1—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1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d2—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2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d3—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3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f—频率;fm—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频率;f1—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1点的频率;

f2—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2点的频率;f3—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3点的频率

·81·

图4.5.3-2常扰力的幅频响应曲线

d—振动线位移;dm—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振动线位移专用;

d1—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1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d2—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2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d3—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3点的频率所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f—频率;fm—基础竖向振动的共振频率;

f1—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1点的频率;

f2—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2点的频率;

f3—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3点的频率

4.5.4基础竖向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m0e01

mz=·(4.5.4-1)

dm2

2ζz㊣1-ζz

2当为常扰力时人人文库:

P1

mz=2·(4.5.4-2)

dm(2πfnz)2

2ζz㊣1-ζz

fm

fnz=(4.5.4-3)

2

㊣1-2ζz

式中:mz———基础竖向振动的参振总质量(t);

m0———激振设备旋转部分的质量(t);

·91·

e0———激振设备旋转部分质量的偏心距(m);

P———电磁式激振设备的扰力(kN);

fnz———基础竖向无阻尼固有频率(Hz)。

注:当mz大于基础质量的2倍时,应取mz等于基础质量的2倍。

4.5.5地基抗压刚度、地基抗压刚度系数、单桩抗压刚度和桩基

抗弯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2

Kz=mz(2πfnz)(4.5.5-1)

Kz

Cz=(4.5.5-2)

A0

Kz

Kpz=(4.5.5-3)

np

n

2专用

Kpφ=Kpzri(4.5.5-4)

i∑=1

2()

fnz=fm㊣1-2ζz4.5.5-5

式中:Kz———地基(或桩基)抗压刚度(kN/m);

3

Cz———地基抗压刚度系数(kN/m);

Kpz———单桩抗压刚度(kN/m);

Kpφ———桩基抗弯刚度(kN·m);

ri———第i根桩的轴线至基础底面形心回转轴的距离(m);

2

A0———模型基础底面积(m);

np———桩数。

2当为常扰力时人人文库,地基抗压刚度系数、单桩抗压刚度和桩基

抗弯刚度应按本规范公式(4.5.5-2)~(4.5.5-4)计算;地基(或桩

基)抗压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P1

Kz=·(4.5.5-6)

dm2

2ζz㊣1-ζz

4.5.6当基础的固有频率较高不能测出共振峰值时,宜采用低频

区段求刚度的方法(如图4.5.6所示)按下列公式计算:

·02·

P1P2

cosφ1-cosφ2

d1d2

mz=22(4.5.6-1)

ω2-ω1

2

ω1

tanφ11-

(ω2)

ζ1=(4.5.6-2)

ω1

2

ω2

2

ω1

tanφ21-

(ω2)

ζ2=(4.5.6-3)

ω1

2

ω2

ζ1+ζ2

z=(4.5.6-4)

ζ2

P12

zz1()

K=cosφ1+mω4.5.6-5

d1专用

式中:P1———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一个点对应的扰力(kN);

P2———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二个点对应的扰力(kN);

d1———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一个点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m);

d2———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二个点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m);

———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一个点对应的扰力与振动

φ1

线位移之间的相位角,由测试确定;

———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二个点对应的扰力与振动

φ2

人人文库线位移之间的相位角,由测试确定;

ω1———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一个点对应的振动圆频率

(rad/s);

ω2———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二个点对应的振动圆频率

(rad/s);

ζ1———第一点计算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ζ2———第二点计算的地基竖向阻尼比。

·12·

图4.5.6未测得共振峰的幅频响应曲线

d—振动线位移;d1—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1个点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d2—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2个点对应的振动线位移;

f—频率;f1—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1点的频率专用;

f2—在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的第2点的频率

4.5.7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应在幅频响应曲线上

选取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和为0.707基础

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所对应的水平振动线位移

(如图4.5.7-1、图4.5.7-2所示),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1

1d22

xφ=11(4.5.7-1)

ζ12--

{[㊣(dm1)]}

2当为常扰力时:

人人文库

式中:xφ———地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

ζ1

dm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水平振动

线位移(m);

d———为0.707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

所对应的水平线位移(m)。

·22·

图4.5.7-1变扰力的幅频响应曲线

—;

dxφf基础顶面的水平振动线位移与频率的关系专用

dzφf—基础顶面的竖向振动线位移与频率的关系;

d—为0.707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所对应的水平线位移;

dm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水平振动线位移;

dxφ—基础顶面的水平振动线位移;dzφ—基础顶面的竖向振动线位移;

—;

dzφ1第1台竖向传感器测试的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位移

—;

dzφ2第2台竖向传感器测试的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位移

f—频率;fm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

人人文库

图4.5.7-2常扰力的幅频响应曲线

·32·

dxφf—基础顶面的水平振动线位移与频率的关系;

dzφf—基础顶面的竖向振动线位移与频率的关系;

d—为0.707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所对应的水平线位移;

dm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水平振动线位移;

dxφ—基础顶面的水平振动线位移;dzφ—基础顶面的竖向振动线位移;

—;

dzφ1第1台竖向传感器测试的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位移

—;

dzφ2第2台竖向传感器测试的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位移

f—频率;fm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

4.5.8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0031

me(ρ1+h)(ρ1+h)11

mxφ=··22

dm12i

2x1-x+ρ1

ζφ1㊣ζφ1

专用(4.5.8-1)

dx()

ρ1=4.5.8-2

φm1

dz+dz

φ1φ2()

φm1=4.5.8-3

l1

dx=dm1-h2φm1(4.5.8-4)

1

2

122

i=(l+h)(4.5.8-5)

[12]

2当为常扰力时:

31

P(ρ1+h)(ρ1+h)11

mxφ=2··22

dm1(2n1)2i

πf2x1-x+ρ1

ζφ1㊣ζφ1

人人文库(4.5.8-6)

fm1

fn1=(4.5.8-7)

2

1-2x

㊣ζφ1

式中:mxφ———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的参振总质量(t);

———基础第一振型转动中心至基础重心的距离(m);

ρ1

dx———基础重心处的水平振动线位移(m);

———基础第一振型共振峰点的回转角位移(rad);

φm1

·42·

l1———两台竖向传感器的间距(m);

l———基础长度(m);

h———基础高度(m);

h1———基础重心至基础顶面的距离(m);

h2———基础重心至基础底面的距离(m);

h3———基础重心至激振器水平扰力的距离(m);

fm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共振频率(Hz);

fn1———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无阻尼固有频率(Hz);

dzφ———第1台传感器测试的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

1

型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位移(m);

dzφ———第2台传感器测试的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

2

型共振峰点竖向振动线位移(m);专用

i———基础回转半径(m)。

注:当mxφ大于基础质量的1.4倍时,应取mxφ等于基础质量的1.4倍。

4.5.9地基抗剪刚度、地基抗剪刚度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2

Kx=mxφ(2πfnx)(4.5.9-1)

Kx

Cx=(4.5.9-2)

A0

fn1

fnx=(4.5.9-3)

h2

1-

㊣ρ1

2

fn1=fm11-2x(4.5.9-4)

人人文库㊣ζφ1

式中:Kx———地基抗剪刚度(kN/m);

3

Cx———地基抗剪刚度系数(kN/m);

fnx———基础水平向无阻尼固有频率(Hz)。

2当为常扰力时,地基抗剪刚度、地基抗剪刚度系数应按本

规范公式(4.5.9-1)~(4.5.9-3)计算,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

一振型无阻尼固有频率应按本规范公式(4.5.8-7)计算。

·52·

4.5.10地基抗弯刚度和地基抗弯刚度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22

Kφ=J(2πfnφ)-Kxh2(4.5.10-1)

K

C=φ(4.5.10-2)

φI

h222

fn=fnx+fn1(4.5.10-3)

φ㊣ρ1i2

式中:Kφ———地基抗弯刚度(kN·m);

3

Cφ———地基抗弯刚度系数(kN/m);

fnφ———基础回转无阻尼固有频率(Hz);

J———基础对通过其重心轴的转动惯量(t·m2);

I———基础底面对通过其形心轴的惯性矩(m4)。

2当为常扰力时,地基抗弯刚度和地基抗弯刚度系数应按本专用

规范公式(4.5.10-1)~(4.5.10-3)计算,基础水平回转耦合振动

第一振型无阻尼固有频率应按本规范公式(4.5.8-7)计算。

4.5.11地基扭转向阻尼比应在扭转力矩作用下的水平振动线位

移随频率变化的幅频响应曲线上选取基础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和

为0.707基础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所对应的水平振动线位移,并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1

12

dxψ()

ζψ=1-1-4.5.11-1

2[dm]

{㊣(ψ)}

2当为常扰力时人人文库:

:———;

式中ζψ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fmψ———基础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Hz);

dmψ———基础扭转振动共振峰点水平振动线位移(m);

·62·

dxψ———为0.707基础扭转振动的共振频率所对应的水平振

动线位移(m)。

4.5.12基础扭转振动的参振总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为变扰力时:

12Jz

m=(4.5.12-1)

ψl2+b2

m0e0eelψ1

Jz=·(4.5.12-2)

2

dmψ21

ζψ㊣-ζψ

2

nm12(4.5.12-3)

fψ=fψ㊣-ζψ

ωnψ=2πfnψ(4.5.12-4)

2当为常扰力时:

fmψ

fnψ=(4.5.12-5)

122专用

㊣-ζψ

2

Mψlψ1-2ζψ

Jz=·(4.5.11-6)

22

dmψωmψ21

ζψ㊣-ζψ

式中:mψ———基础扭转振动的参振总质量(t);

2

Jz———基础对通过其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t·m);

fnψ———基础扭转振动无阻尼固有频率(Hz);

ωmψ———基础扭转振动固有圆频率(rad/s);

Mψ———激振设备的扭转力矩(kN·m);

ee———激振设备的水平扭转力矩力臂(m);

lψ———扭转轴至实测线位移点的距离(m)。

4.5.13地基抗扭刚度和地基抗扭刚度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人人文库:

2

Kψ=Jzωnψ(4.5.13-1)

Cψ=(4.5.13-2)

Iz

式中:Kψ———地基抗扭刚度(kN·m);

3

Cψ———地基抗扭刚度系数(kN/m);

4

Iz———基础底面对通过其形心轴的极惯性矩(m)。

·72·

Ⅱ自由振动

4.5.14地基竖向阻尼比应按下式计算:

1df1

ζz=ln(4.5.14)

2πnfdn+1

式中:df1———第1周的振动线位移(m);

dn+1———第n+1周的振动线位移(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