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视角下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研究_第1页
质性研究视角下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研究_第2页
质性研究视角下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研究_第3页
质性研究视角下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研究_第4页
质性研究视角下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性研究视角下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研究

微信是一个免费应用程序,可以为智能设备提供通信服务,支持基于通信运营商和操作系统平台的通信服务。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微信也已成为人们交流、学习等的主要工具,尤其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追捧。本文以质性研究的范式考察“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动机。一、“90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频次较高“朋友圈”是微信的一项基本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点“赞”,用户只能看到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90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人数较多,不少人每天刷微信“朋友圈”的频次较高。“90后”大学生使用微信刷“朋友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有着怎样的不同?使用微信“朋友圈”对他(她)们个人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笔者产生了对此问题的研究兴趣,并将问题聚焦于对“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动机。二、从研究角度通过检索和梳理国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截至目前对微信“朋友圈”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从传播学角度对微信这一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研究的专门文献。如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基于“5W模式”理论结合微信功能,探讨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王欢等从人际沟通、交往的视角对微信功能及信息传播进行解读等。另一类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信带来的工作挑战的探讨与研究。如杨敏就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并从学校与思想教育工作者角度提出解决对策;李华琼针对微信给大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和趋势,不断创新,提高吸引力、感染力、有效性和实效性等。总的来看,关于微信“朋友圈”的研究,大多正处于起步阶段,部分研究者已认识到微信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但是从大学生主体角度探讨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的研究文献不多。即使是在个别研究文献中有所体现也是简单叙述,且大多是具有思辨性质的理论文章,缺乏基于实证主义的质性研究。三、学习方法(一)研究对象的确定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直接采取笔者微信群中现有的联系人(也是笔者所在高校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笔者就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及相关问题对4名在校大学生展开调研,由此整理访谈音频、文字记录等材料,并实际浏览每名调查对象的微信“朋友圈”内容。本文结合具体的访谈材料和“朋友圈”内容分析研究“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二)对用户的访谈1.访谈。访谈是本研究重要的资料收集手段之一。访谈对象共有四个,分别为在校的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四名学生,其中女生3名、男生1名。由于正值暑期,学生都已放假回家,笔者只好灵活采取打电话、微信语音等访谈方式。访谈提纲:你用微信多久了?你多久刷一次微信“朋友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微信“朋友圈”发送消息?消息的内容主要是什么?是偏图片还是偏文字的?你为什么喜欢使用微信“朋友圈”?刷微信“朋友圈”对你的生活、学习等有什么影响?2.实物搜集。本研究还通过实物搜集的方式,实际浏览了每名调查对象两个月(2014.06.01—2014.07.30)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类。四、数据分析(一)“自我”微信在访谈中,几名调查对象都认为微信“朋友圈”具有一种记录的功能。通过浏览4名调查对象两个月内的微信信息情况,发现“90后”大学生微信平台上大多数信息都是以个人文字记录或上传照片等形式呈现。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和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常表现为自言自语等行为,又包括发泄(自责)、消遣(自娱)等具体情况。某种意义上而言,大学生微信就是一种个体系统内的信息传播。在微信的世界里,微信使用者则完全可以进行“自言自语”,在微信上进行自我的发泄和消遣,类似于个人日记的心情记事本。“我小时候有写日记的习惯,有关于学习上的、家庭生活的、出去玩儿的(事情),当然还有一些是自己在感情上的心路历程。微信是个特别好的东西,每天能够随时把遇到的事情都拍下来,加上描述自己的感想和心情文字,随时就能记录下来。”———A女,本科三年级学生“我微信上有很多都是自己写的东西。写过之后用手机发布出去,能让朋友们都看到,挺好的。比如,昨天我和几个朋友去郊区自驾游外加采摘了,感觉特别爽,玩得非常high。”———B男,本科二年级学生“微信上能够存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还记得刚上大学入学报到的时候,我和高中同学相约在微信上分享彼此上大学的感受。”———C女,本科一年级学生“微信很适合我们这些‘90后’出生的人,鲜活的图片、简洁的文字以及个性化的背景,很适合年轻人的style。我也学会了用微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记录生活的点滴,并与朋友们一起分享。”———D女,本科二年级学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考察,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G.H.米德),因而人内传播其实又是一个“主我与客我”双向互动的过程。基于微信平台的人内传播是一种“内省式思考”,是个体思想、观点的梳理和归拢,是一种自我思想、自我意识的回顾和反思。大学生通过使用微信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并发布出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微信上的信息交流是大学生的内存信息和外部信息的内心沟通,是微信作者的自我交流,亦即自我传播,是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完成“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二)加回微信的大学交流大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图文、转发帖子等,就提出某个话题供大家展开讨论。在这里,人际关系的场面是多种多样的:时而是严肃认真的讨论,时而是轻松愉快的玩笑,时而是推心置腹的交谈,时而是虚情假意的逢场作戏。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就像一个万花筒,它反映了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生活的多样性。“我申请微信,它给了我很多收获。它增进了朋友之间的交流,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了解别人的动向及大概的现状,可以与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思想。”———A女,本科三年级学生“我的微信上有很多我传的照片,有关于我自己心情好坏的文字,还有不少是看别人的帖子转发的东西。我微信联系人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同学和朋友,当然有一些未必是现实生活上的好朋友。”———B男,本科二年级学生“我刷微信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希望大家多多为我点赞。当然,我自己也会有事没事就刷一下,东看看西看看,或者评论别人发的东西。”———C女,本科一年级学生“我觉得微信和QQ差不多,是能够上网聊天的一种工具。微信上的朋友会更加熟悉一些,很多都是好朋友,不像QQ上很多‘好友’就只是网友,聊着聊着就不联系了。”———D女,本科二年级学生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交流,既是现代青年网络生活的一种状态,也是大学生之间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微信上的交流是平等的,不少关系由现实中的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演化为微信联系人关系。微信上的交流是自由的,可以对某个话题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微信满足了现代人交友的情感需要,这也正是微信吸引大学生之处。(三)“微信群”的产生大学生在微信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围绕一定话题的或建立一定兴趣的讨论组或关系群。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重要手段。微信群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来源。此外,还通过微信群聊,扩大了交际范围,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我们系学生干部有一个微信群,大家都喜欢戏称为‘金银财宝’群。在群里除了工作通知外,每天大家都在上面叽叽喳喳讨论不停,不仅是工作上的交流,还能增进彼此的友谊。”———A女,本科三年级学生“我微信里面经常聊的是我们足球队的(群)。我在校外参加了一个业余足球俱乐部,平常没课了,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总能约在一起踢球。”———B男,本科二年级学生“我和几个闺蜜大多是高中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高考以后大家都不在一个大学了,平时再想像以前那样凑在一起聚会什么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了微信,让我们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觉得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C女,本科一年级学生“90后”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期,渴望与人交流。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个特定话题而在微信空间中参与讨论,与此同时也可能会加入某个微信群,这种便捷的微信交友方式正为当下的年轻人所喜爱。在微信平台上,个体的孤独感可以迅速转化为一群人的集体“狂欢”。(四)组织传播—作为新型电子公告栏的微信“朋友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此意义而言,微信也是一种组织传播。在大学生微信空间里实现了新型的电子公告栏功能,通过快捷的信息群发,从而有效达到组织内部成员的信息共享,适用于如班级、学生会这样的组织。成员之间得以在此进行情感交流,还可以进行组织内部的通知传达,如老师布置作业、某团体下达开会通知、异地或远程信息沟通等,微信信息可以保存、可以共享,这些功能使得组织传播更有效率,效果更好。“我是班干部,自己建了一个班级微信群,平常如果学校有通知,我就用微信给大家群发一下,现在我们班33个同学几乎每个人都有微信(号)。”———C女,本科一年级学生“以前我们一般要开班会什么的,都是由班长发短信或者挨个打电话通知。自从有了微信之后就特方便,同学们随时都能用手机上网看到。”———D女,本科二年级学生组织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上下级或部门之间的组织内的正式传播,以及小群体或者个体成员之间的非正式组织传播。在微信平台上所进行的组织传播,微信信息无需完全遵照一定的级别关系即可在组织成员间流动。因此,基于大学生微信平台上的组织传播,更多属于非正式的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功能,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大学生的班级微信群、学生会微信群等,所执行的就是这样的功能。(五)个人微信的传播效果在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传递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向大众发布信息和提供知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尤其是大量转发,实际上具备了大众传播的特征,即利用一定媒介、利用先进技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我喜欢用手机自拍,然后把自己满意的照片传到微信朋友圈中。我平常一回到宿舍或一出门坐车就刷微信,吃饭时也会刷微信,有时候上课时也忍不住刷一下微信。”———A女,本科三年级学生“我们班有个女生是学校啦啦操队队长,她长得很漂亮,据说她的个人微信关注度挺高的,可能都有好几百人加她了。有时候她发的朋友圈,会有好多人在下面点赞或者评论。”———B男,本科二年级学生尽管微信只是基于个人智能终端上的一种媒介工具,但是当所发布的信息具有新闻价值或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时,这样的信息在传播效果上甚至也能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大学生微信正是个人意见表达的自媒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传播社会信息、引起广泛关注的媒介舆论功能。五、“微信”微信群是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与“90后”大学生群体的联系纽带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基于智能终端平台的微信符合当下“90后”群体的时尚潮流。与传统通信工具相比,“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使用微信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在“90后”大学生群体看来,微信“朋友圈”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有着较为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