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研究的两个问题_第1页
唐宋词研究的两个问题_第2页
唐宋词研究的两个问题_第3页
唐宋词研究的两个问题_第4页
唐宋词研究的两个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词研究的两个问题

《唐宋词通论》(吴雄河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通志》)已经收集了他们几十年的研究经验,不仅“规模大”,而且“思深”,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庶几可为唐宋词研究补一空白。但仅仅视《通论》为填补空白之作,似还对其学术价值估量不足。作者的结撰宗旨决不限于填补空白,而是力图在前人多方开拓的基础上,对唐宋词研究中各种言人人殊的问题作出总结性的说明,把唐宋词研究推向新的深度和高度,从而为治词者“导夫先路”。《通论》凡七章。第一章“词源”先从词与燕乐的关系,探讨了“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然后对唐五代词调的渊薮——唐教坊曲详加分析;接着又深入考察了词体的形成过程——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第二章以下分别以“词体”、“词调”、“词派”、“词论”、“词籍”“词学”为目,对唐宋词及其研究、评论工作作面面观,或“沿波探源”,或“拨乱反正”,或“张皇幽眇”,或“蕴扬义理”,所论多令人信服。本文不拟对《通论》多方面的学术成就条陈缕析,而仅就其突出的两个特点加以评述:其一,历史感与时代感的融合——通古今之变,究因革之理。《通论》不仅以鸟瞰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加以考察,勾勒出唐宋词发展演变的线索,而且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作出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的审美评判,并进而揭示出包蕴于其间的客观规律。既不苛求古人,又不唐突今人;既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又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弥足珍贵的借鉴。《通论》的作者在这方面是作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的,即不是满足于历史现象的简单罗列和机械组合,而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文艺学为指南,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考察当时的社会背景之后,拨开历史的疑云迷雾,捕捉并显示唐宋词递嬗演变的轨迹,对其间的因革之理作出科学的阐释。作者以“通论”为书名,我想应当是包含“通古今之变”的意思在内的。这在第三章“词调”、第四章“词派”,第五章“词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词调”章不仅以大量确凿的材料,逐一论证了词调的来源、曲类与词调的关系、词调的异体变格、选声择调的具体内涵,而且运用“散点透视”与“曲向开掘”相结合的多重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词调的演变过程。作者认为:“词调的演变反映着乐曲的因革和兴衰。”乐曲有着很强的时代性,随着时代风气的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即便是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亦有限。唐宋时期传唱百年。历久不衰的曲调,屈指不多。往往前一时期其声广被、妇孺皆知的,到后一时期不但响歇音沉,甚至连曲谱、歌法尽湮没无闻。”据此,作者绎出了唐宋时期词调演变的基本线索:唐五代及北宋时期,是词调创作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唐五代词调以小今为主,齐言、杂言并存。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而至南宋,由于出现了新的乐种、曲种、剧种,音乐文艺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同时由于南宋词崇高雅、严音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新来源,因此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呈现停滞,最后衰落。”这一合乎历史真相的见解启示我们:文学艺术的发展,既有外部原因可究,又有内部规律可循。“词派”章以“叙源流”、“论正变”为着眼点,将析派与辨体熔于一炉。作者认为,“词亦有史”,词派就是词史的重要部分,或者说是词史的骨骼。因此.他“试以敦煌曲,《花间》词,南唐词,宋代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诸家,以及宋亡后遗民词,分别代表唐宋词发展中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派别,兼派、体论之,而以论派为主,通过对其各师成心、迥不犹人的风格特征的甄别和递相祖述、代有新变的因革关系的辨析,使唐宋词的发展脉络跃然纸上,如可目接。作者的结论性意见是:“‘江到浔阳九派分’,唐宋词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多派现象,这是很自然的。尤其是北宋中叶至南宋中叶这一个半世纪中,名家辈出,齐足并驰。他们都渊源有自,各称一格,绝不以婉约、豪放自限。因此,论唐宋词派,应该承认它的多元化;论唐宋词体,应该承认它的多样化,并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来叙述唐宋词的历史发展。”这两个“承认”,正是作者在该章写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就囊括的内容言,该章具有高度的浓缩力,稍加扩充和增衍,便可成为一部颇有分量的唐宋词史。“词论”章则致力于对两宋词论词评的钩稽和疏说。两宋词论词评是宋代词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个别开生面、自成体系的旁支,但现有文学批评史于此概付阙如。作者说该章“不过为现今一些批评史中的阙史权作补白而已”,实际上,其钩稽既广,疏说亦详,且于递嬗演变之迹把握甚准,阐发甚力。如果说前章无愧于“词史”之称的话,那么,该章则足当“词论史”之名。“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作者充分注意到时代因素对词论家的审美心理的调制作用,把两宋词论词评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来观照和审视,以疏密相间的线条、详略有致的笔法,勾划出两宋词论词评与时俱移的演进轮廓,使读者获得对两宋词论词评形成、发展过程的完整认识和科学把握,了解到:唐代评论罕及于词,后蜀欧阳炯的《花间集叙》,或可视为词论之权舆;宋人词话始于元丰初杨绘的《本事曲》,多数偏于记事,重在品藻与议论的则较后起;苏门始盛评词之风,对推尊词体和推进词的评论起了重要作用;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阐明了词体的音律、风格特点,为诗、词之别立下界石;靖康之变后,词风慷慨任气,论词亦多重在家国之念、经济之怀;南宋后期论词,重点转向讲习与传授词法,这一过程始于姜夔,而备于张炎;鼓吹苏辛词风的,不如姜张后学之盛,但在金元末及南宋末,也并不寂寞;张炎《词源》是周邦彦、姜夔一派词学的总结,它同时反映了宋词的最终衰落——《词源》“过尊白石,但主清空”,而身处国破家亡的时代剧变,却一味醉心于“清空”,只能看作是逃避现实之一途。因此,“清空”之说是宋末词风之弊在理论上的表现之一。显然,只有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并将二者揉合为一,才能作出如是审慎而又精当的论断。这也正是此著比吴梅先生的《词学通论》、胡云翼先生的《宋词研究》和《中国词史大纲》等书的新颖之处。其二,网罗力与品鉴力的融合——集诸家之成,立一家之说。所谓“网罗力”,是指独具“只手”,善于旁搜远绍,爬梳剔抉;所谓“品鉴力”,则是指独具“只眼”,善于赏奇析疑,擘肌入理。《通论》所论列者,几乎兼该了唐宋词研究中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透彻划掌握住了的历史资料”(恩格斯《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作为推论的基础。为此,作者积数十年之精力,“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钩沉辑佚,博采众收,以图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据粗略统计,《通论》参考及征引古今书籍近千种,堪称搜罗宏富。即从“词籍”章而言,作者据宋人载籍、书目及今传宋本,辑得丛刻、总集、别集、词话、词谱,词韵等各类词籍百余种,细加考订,自版本源流至内容异同,无不详为甄辨,务求审核。作为集成之著,《通论》对自宋及今历代词学家的研究成果,概加吸收,而又决不盲从,该补充者补充,该辨正者辨正,该献疑者献疑。如“词源”章论唐曲,多引崔令钦《教坊记》及任二北《教坊记笺订》为证,但同时又指出,该书“所记曲名,有些可能为后人增补,未必尽是盛唐时曲,个别或出于中晚唐,对这些乐曲的时代,还须慎重考核”。“如《奉圣乐》,《新唐书·礼乐志》谓贞元中南诏所献;《泰边陲》,《杜阳杂编》谓唐宣宗制;《别赵十》、《忆赵十》,《诗话总龟》引《卢氏杂说》,乃懿宗朝恩泽曲子。”虽仅片言只语,似信手拈来,却可纠前书之失。又如“词派”章论柳永,既谓唐圭璋先生《柳永事迹新证》“从宋人笔记、宋元方志中搜讨其仕履事迹,略可窥其生平”,又抉出若干遗留问题,粗陈疑窦,诸如“定柳永的生年为雍熙四年(987),似乎稍迟”;“定柳永为景祐元年(1034)进士,亦嫌稍迟”;等等。为示无掠美之意,凡引用他人成说,作者一律于行文中点出或注释中标明。正因博采众家、细大不捐而又“明其义类、约以用之”,就占有的材料而言,《通论》已臻于完备和精审的程度,似为前此的词学专著所不及。但“集成”并非作者撰著《通论》的全部意图。作者一方面力图“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集诸家之成;另一方面又力图“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立一家之说,即见前人之所未见,发前人之所未发。因此,《通论》既是集成之著,又是创新之著。作者深以“寄人篱下而拾其余唾”为耻,凭借其深刻的观察和敏锐的思辩,每能于前人或他人不到处别生只眼,寄妙理于陈规之外,出新意于故纸之中。纵览全书,但觉灵采焕发,新见如涌。例如评述词家巨擘苏轼的不世之勋,称道其“扩大词境”,“提高词品”、“改变词风”,虽然语工意切,颇见整饬之美,终究早已为他人所言及,非属创见。但继而赞扬其“推进词律”,则乃作者灵光独运。作者认为:诚然,苏轼不善唱曲,因而其词有不入腔处;但苏轼并非不能歌,他曾自歌《古阳关》,其词有不少是协律合腔,传唱不衰的。他要突破《花间》、柳永樊篱,在用调上自也不能不另辟蹊径,以求声、辞相合。“他着重引进了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为词,象《沁园春》、《永遇乐》、《满庭芳》、《洞仙歌》、《贺新郎》、《念奴娇》、《水调歌头》、《哨遍》、《醉翁操》这些词调,有的是自度腔,有的是他最先使用,有的则是经他运用而后获得流传与推广的。它们后来都成为词人习用的熟调,就是通过苏轼的媒介的。”因此,“他对北宋慢词的兴盛,也有草创与开拓之功,其作用也许不在柳永之下。”“苏轼作词,‘曲子束缚不住’,在大体遵守音律的基础上,对词的句法、叶法时作个别变动。这当然是词律所允许的。但也表明苏轼词以意为主,不拘守词调原有词律句法的特点。”“同时,苏词中一调多体的现象也较多,这对发展词调、打破词律的僵化和词调的凝固化,也有其积极意义。”这些精湛的议论,尽管治词者未必皆予首肯,但作为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一家之说,却足以使人耳目一新,又如论苏轼词风,作者也独持新见,深中肯綮地指出:前人以“豪放”或“韶秀”、“清雄”论定苏词,实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一鳞一爪,不失其真,诸家所见,应该并存而不废”。揆之苏词,“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互相排斥。若以刚柔论词,倒是体兼刚柔,刚柔相济的。”“刚健含婀娜”,这一苏轼自评其书语,实可移用于其词——“刚健是苏轼词风的主导方面,婀娜则是其词不可或缺的成分。”较之前人旧说,这一论断显然是搔着了痒处的。再如论温庭筠词,作者自段成式《嘲飞卿七首》中觅得明证,强调温庭筠以宫体与倡风入词,并非是“空中传恨,”而是以他的“狭邪狂游”为背景,以他的青楼恋情为内容的。这一点过去未引起注意,但读温庭筠词却不能不知。立此一说,温词研究中的若干疑点便迎刃而解、昭然大白。对词人、词派的研究,作者颇多创见;对词作、词籍的研究,也时有发明。如辨别托名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的真伪,所举诸条理由,皆出前人视野之外,足备一案;探测宋人词话的滥觞,则一反李调元《雨村词话》和沈曾植《护德瓶斋涉笔》之说,论定杨绘《本事曲》为宋人词话之始。诚然,梁启超《记时贤本事曲子集》已称《本事曲》为“最古之词话”,但语焉未详,不似《通论》言之凿凿,因而未足为凭。诸如此类,殆难枚举。显然,作者是达到了其既定宗旨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论》的作者积年从事诗词教学、研究和创作,深明诗词鉴赏之道,故而对行文所涉及的唐宋词名篇,每能探其胜概,揭其意蕴,析其精微,“接古人思绪于千载之上,得名理慧解于艺海之中”,“为读者指引进入古代作家艺术之门的津梁”(吴熊和、蔡义江、陆坚合著《唐宋诗词探胜·前言》)作者的“品鉴力”于此亦可见一斑如析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云:首起二句叙形势之胜,“烟柳”三句状都市之盛,“云树”、“怒涛”言钱江壮阔,“珠玑”、“罗绮”言士民殷富。下片前半段专咏西湖,认湖山全景、四时风光、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写西湖美景。最后则作颂词,归美郡守。词中有总叙,有分写,亦可谓铺张扬厉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云从长江的滚滚东流,感到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演变,忆想起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把眼底心头的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推出,而又完全熔铸在一起,视野之大,胸次之高,在词中是空前的。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云:“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摸鱼儿》也是辛词正体之一,它以雄豪之气驱使花间丽语,在悲凉的主旋律上,弹出百转千回、哀怨欲绝的温婉之音,“与粗犷一派,判若秦越。”析姜夔词中名句云这些词句,既不施朱傅粉如柳、周,又不逞才使气似苏、辛、韵度高绝。辞语尔雅,为宋词带来了新的意境格调。南宋后期,对姜夔一时靡然从风,主要就是被他这种词风所吸引。从上引诸例可以看出,作者鉴赏、解说词作时,不仅“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平理若衡,照辞如镜”,而且,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是并行而不悖,相得而益彰的。每能入词人之彀,发词意之隐,给读者立体式的感受。无疑,只有深受马克思主义美学濡染的新时代的词学家,才能有如此识见,如此笔力。仅此一端,就使由宋至清的旧词学相形见绌。就文字言,《通论》既是“信”文,又是“美”文。作者具有娴熟自如地驾驭文字的技巧,每每意到笔随,思发辞至,以凝炼、省净、整饬、优美的语言启人深思,引人入胜。不妨随拈一例,以飨读者。如论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的一段文字:这时他投闲乡居多年,但视群也如万马回致,视长松如部曲森然,在庵中观赏绵亘百里的山势和遍山的长松茂林,犹如一个威重的指挥官在检阅他那训练有素、部伍严整的旧部一样,令人记起他曾是个叱咤风云的嚄唶宿将。辛弃疾的这种词风,主要来源于他的时代与他的思想性格。在需要长枪大戟战斗的时代,他忠怀忧国,慷慨论兵,必然创造出一种踔厉风发、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