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新解_第1页
必也正名乎新解_第2页
必也正名乎新解_第3页
必也正名乎新解_第4页
必也正名乎新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也正名乎新解

《论语子路》第三章《孔子街》:“子路说‘卫君主要等着儿子,他必须先等着。’”。你说‘一定有个名字吗?’。子路说‘是的,子路也是如此。它的缺点是什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对此历来解释虽多,但限于注疏体例,多显得零散,现代读者难以卒读,这刘宝楠《论语正义》可为代表。浅易的解释当推杨伯峻《论语译注》相关内容,可惜杨之译注于孔子与子路对话的背景材料语焉不详,使人难得要领。因此,对此作一详细解释仍有必要。一太子崩与灵公夫人间的矛盾上述对话内容也见载《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记叙了对话的背景:“是时,卫君辙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这交代了几个关键问题:1、对话言及“待子而为政”的卫君,指卫君辙;也涉及到了卫君辙的父亲,即《春秋》经文所谓的“世子崩刂聩”。2、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叙的顺序,对话应发生在孔子鲁哀公六年孔子离楚返卫之后,而在鲁哀公十一年归鲁之前。朱熹《四书集注》将对话发生的时间定为鲁哀公十年,似乎拘泥了些。3、孔子之所以要“正名”,是因为辙身为卫君,而其父崩刂聩却流亡在外不得归国,这引起其它诸侯国的非议。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将“正名”当作卫国政治的第一要义呢?可能是考虑到此前卫国复杂的政治斗争遗留下了莫大的政治危机。以下我们将《左传》与《史记》相关材料接续到一起,将卫国相关政治形势的轮廓略为勾勒。据《左传》定公十四年传文和孔安国《正义》,卫灵公曾因夫人南子(杜预注云:“南子,宋女也。”)的要求,将宋国公子朝(史书简称为宋朝)召为卫国大夫。宋朝是个美男子,夫人南子和他私通。卫灵公三十九年,诸侯国在洮这个地方集会,太子崩刂聩与会,并顺便向大国齐进献盂这种宝器。经过宋国郊野时,宋人唱歌嘲笑他,歌词为:“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这句话不好解释,根据杜预注,娄猪指求子猪,以喻南子。艾指公猪,以喻宋朝。所以歌词的意思应该是:“南子像只发情的母猪,将我们的公子朝当作公猪召到卫国去配种,现在私通所生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了,怎么还不舍得将我们的公猪(指公子朝)放回来呢?”太子听歌之后,觉得自己的国家因为南子宣淫而受到极大的侮辱,就让下人戏阳速回卫国后乘朝见夫人南子之际杀掉她。由于戏阳速的疑虑,太子崩刂聩谋杀南子未遂,就出逃到宋国,后来投奔赵简子,他的党羽也都逃离卫国。对太子崩刂聩与灵公夫人之间如何发生矛盾一事,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言之简略:“三十九年,太子崩刂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欲杀南子。”也许司马迁看过类似于见载《左传》的材料,出于避嫌或存疑的原因而不书。我们认为,“会于洮”和“献盂于齐”皆诸侯国之大事,而野人唱歌讽刺太子崩刂聩也符合《诗经》“国风”的文化精神,因此《左传》对太子崩刂聩与灵公夫人产生冲突原由的记载,是可信的。崩刂聩流亡之后,他作为卫国君位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并未废除,这于史可证。卫灵公在四十二年春有一次郊游,叫少子郢服侍他。卫灵公因为对太子崩刂聩出逃耿耿于怀,就告诉郢要举行仪式立他为继承人,但被郢拒绝。郢到底处于什么心理一再拒绝做卫灵公继承人呢?《左传》哀公二年的记载耐人寻味:“夏,卫灵公卒。夫人曰:‘命公子郢为太子,君命也。’对曰:‘郢异于他子,且君没于吾手,若有之,郢必闻之。且亡人之子辙在。’乃立辙。”郢为什么要自称“异于他子”呢?原因可能在于:郢虽然在名分上是卫灵公的少子,其实是南子和宋朝的私通子。所以在卫灵公死后,虽然南子极力提携郢当卫君,但郢有自知之明,向南子暗示了自己不适合为卫君的理由,南子也就不再坚持而立太子崩刂聩的儿子辙为卫君。在卫立辙为君后不久,即卫灵公四十二年六月乙酉日,赵简子想将崩刂聩送回卫国继承君位,就叫阳虎诈称卫国有要求,安排十来个卫人穿着丧服来迎接太子崩刂聩回国,而赵简子亲自领兵护送崩刂聩。卫国听到消息后,发兵攻击崩刂聩。崩刂聩没有办法进入卫国,就屯留在卫国的边邑戚这个地方,而卫国当道者也没有继续用兵。戚处于晋卫接界的地方,因为两国的交恶或通好,有时归卫,有时归晋。让崩刂聩屯留于戚,是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做法。在其它诸侯各国看来,崩刂聩已经结束流亡生涯回到卫国;在卫国当道者看来,崩刂聩毕竟是卫君辙之父,在这样难以有所作为的边地让他存身,于内于外都可以有个交代。孔子提出“正名”,就是针对卫国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孔子感到当儿子的做国君,而让有合法继承权的父亲在国外流亡,这在名分上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卫国隐藏着政治危机。孔子认为,卫国的政治,首先要把父子谁应该当国君,如何处理崩刂聩与辙的关系等问题讨论清楚,以后才谈得上治理。子路则认为孔子不通世故,所以发表了措辞很直率的评论:“老师啊,‘正名’真的那么重要吗?你真是太不切实际了!你想怎么‘正名’呢?(难道让崩刂聩回来当国君而让辙退位吗?)”大概是因为辙是现任国君,其时卫国得到孔子众弟子的参与治理,政局安定。子路认为在这种情形下,没有必要提起这个敏感话题,而且讨论这个问题对辙相当不利。如果用人为政,辙又怎么可能接纳孔子这种于己不利的政见呢?但孔子“正名”是有深意的,而子路未能理解。二尊崩,无所不在按照先秦礼制,崩刂聩虽然逃离卫国成为“亡人”,但卫灵公一直没有正式将崩刂聩的太子名分废除,也未能确立新的太子。《史记》和《左传》都记载了,卫灵公想立少子郢而遭到拒绝,而灵公薨后,辙因为是崩刂聩的儿子,才被确立为卫君的。即,崩刂聩的合法继承人身份,在国内国外,一直是公认的。正因为崩刂聩是合法的卫国继承人,而实际上未能得位(在孔子绝笔《春秋》即哀公十四年前),所以《春秋》经文一直称之为“世子”。《论语正义》认为:“正名者何?正世子之名也。”这种解释大致是符合孔子本意的。另一方面,辙被立为卫君,是不合礼的。因为先秦礼制要求,确立君位继承人主要原则是遵循父祖之命。辙之可以成为合法君位继承人,应是出于三种情况:1、祖父卫灵公指定并通过礼仪予以确认。2、父亲崩刂聩确认并通过礼仪予以确认。3、在父祖都没有明确交代的情况下,可以由亲属或大臣拥立。辙为卫君,是由灵公夫人南子和公子郢拥立的,但是在君位合法继承人想回国而不被接纳的情况下拥立的,所以是不合礼的。这既破坏了君臣秩序,又违背了父子大义。《春秋》经文(哀公十四年前)绝笔不提卫侯辙,可以说是意在贬刺。至于《左传》哀公十六年经言“卫侯辙来奔”,已悖《春秋》大义,显然不是孔子的笔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南子恶崩刂聩,子父易名。”司马迁认为辙为卫君不合礼,与孔子是一致的。对于卫国立辙为君而拒绝接纳崩刂聩一事,《谷梁传》与《公羊传》的议论均违反了孔子《春秋》经义。《谷梁传》哀公二年云:“何用弗受也?以辙不受也,以辙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辙由灵公夫人南子和公子郢拥立为卫君,《史记》和《左传》记载完全一致,可以视为信史。因此《谷梁传》认为辙之君位“受之王父”,缺乏历史根据,用“尊王父”来解释辙为卫君的合礼性,是不能成立的。而《公羊传》哀公三年云:“然则曷为不立崩刂聩而立辙?崩刂聩为无道,灵公逐崩刂聩而立辙。然则辙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公羊传》所谓的“灵公逐崩刂聩而立辙”,与《谷梁传》同样缺乏历史根据。而《公羊传》于卫国立辙为君而拒绝接纳崩刂聩一事,立论过于偏颇:崩刂聩谋杀南子事出有因且未遂其欲,不宜贬为无道;勉强区分王事与家事来立义,对卫灵公和辙的思想境界均有拔高的嫌疑。《谷梁传》与《公羊传》对于卫国立辙为君而拒绝接纳崩刂聩一事的解释,因为过于追求立义,而忽略了《春秋》具有史书记实的体例,结果大乖孔子经义。那么这种尊崩刂聩而贬辙的“正名”思想,是不是像子路评价的那样,于卫国的政治是不合时宜的因而没有现实意义呢?否。首先,立辙为君而拒绝接纳崩刂聩一事,已经被晋、齐等大国用于干涉卫国内政。《春秋》哀公二年经:“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崩刂聩于戚。”《春秋》哀公三年经:“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国此后经历了一系列君主轮换的斗争,最后国力削弱成为赵的附庸:“是时三晋强,卫如小侯,属之。”《正义》释云:“属赵也。”卫国的彻底衰落,其实就是以立辙而拒绝接纳崩刂聩为转折点的。子路认为这件事可以搁置不论的观点,是缺乏远见的。其次,崩刂聩与辙的君位之争是大有回旋余地的。崩刂聩与辙父子之间,从根本上说并无矛盾。崩刂聩的出亡和不被接纳为君,都是出自南子及其政治势力的安排,其渊源在于崩刂聩和南子之间的观念冲突和意气之争。孔子在卫国提出“正名”思想时,辙在位已经四年以上,应该有能力避开南子及其势力的干扰主动处理崩刂聩流亡之事。身为人子,迎接父亲崩刂聩回来,自己退位让父亲合法地继承君位,是理所当然的。假如辙不想退位,也是有变通办法的。上古就有“禅让”的传统,孔子的祖先宋国弗父何就曾让国予缗公,而吴国诸公子也曾为传位于季札而改变传位于子的旧制。因此,礼遇崩刂聩使之回国将合法继承权让于辙,使辙的君位名正言顺,也是可以选择的途径。但子路的基本看法是维持现状、回避矛盾,这显然不是负责的为政态度。大概是基于以上原因,孔子斥责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可见,孔子“正名”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并且是可以用于政治实践的。只是子路等不明所以,而致“正名”思想流为空论。后来崩刂聩复辟成功,辙流亡,而子路在崩刂聩复辟的战乱中被剁而死,这都证实了“正名”的必要性和孔子预见的正确性。朱熹《四书集注》在“正名”章章句之后引胡氏语云:“夫子告之之详如此,而子路终不喻也。故事辙不去,卒死其难。徒知食焉不避其难之为义,而不知食辙之食为非义也。”这一评语不仅正确地阐发了孔子“正名”思想,而且有助于说明:孔门弟子将“正名”章归在《子路篇》,是总结了历史教训而暗寓着诫喻意图的。三“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孔子“正名”所谓之“名”,来源于西周礼制。从西周初年周公开始制礼以治国,到成王、康王之际出现明显效果,不仅国家富强,而且民风淳厚,据《史记》记载:“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孔子根据历史经验认为,如果推行礼制,则治理国家就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困难;如果礼不被用来治国,那么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也就失去依据,如《论语·里仁》所载:“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那么什么叫作“礼让”呢?《管子·五辅篇》有一段议论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所谓礼,就是区别“少长贵贱”的名位体系,比如将人的身份区分为天子、国君、大夫、士、百工、庶人、仆;而各阶层又有更为细致的区分,如国君又有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称呼。所谓让,就是要求社会成员透彻地理解名位体系,各自诚恳地安其名位,如强调父子应当如何相互对待、君臣如何相处等,使各种社会关系能有秩序而富效率地运行。为什么要“正名”呢?这跟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孔子坚持“礼让为国”的主旨大致是:礼不能仅仅流于名位上的规定,一定要在政治生活中得到落实,才能发挥作用使国泰民安。但在春秋时代,礼制所规定的名位体系已经遭到巨大的破坏,如孟子所言:“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名位体系在制度层面仍然是存在的,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已经形同虚设,这在学界一般称为“礼崩乐坏”。诸侯各国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周天子不受尊重,就是“礼崩乐坏”的最好例证。孔子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名位体系,在诸侯各国政治生活中不能得到贯彻的情形应该得到纠正,这就是“正名”之“正”的内涵。在从事政治活动时坚持“正名”思想,这是孔子的基本原则,以下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1、他以大司寇行摄相事,为了改变鲁君形同虚设、国家权力下移至三卿和家臣的局势,就发动了“堕三都”的斗争。“堕三都”的目标是强公室(提高鲁定公的实际统治权力),抑三卿(使三卿特别是季氏规规矩矩守臣道,不得僭越),贬家臣(使家臣老老实实效忠于主人,不得跋扈),体现了“忠君使之实归”的思想。2、孔子周游列国至齐,齐景公曾询问治国要旨。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意思很简单,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君臣父子各安其本分。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则居前面位置的“君、臣、父、子”是指具有“君、臣、父、子”名分的人,居后面位置的“君、臣、父、子”是指具有一定责任、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身份。孔子向齐景公强调社会个体的言行举止应与其社会身份的协调一致,即当以“礼让为国”。三、在卫国发表“必也正名乎”的评论。但孔子的“正名”思想在前后三个时期的政治实践中一直未能成功,“堕三都”未遂被迫辞官离鲁,在齐、卫虽获礼遇而未为所用。那么是不是“正名”思想过于理想化呢?否。比如齐景公就评价孔子的主张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可见,孔子“正名”的主张在当时并不孤立,而是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同。那些耽于淫乐和昧于私利的各国国君和大臣,不是不知礼制的必要,但他们连自己也无法抑制膨胀的私欲,所以孔子“正名”思想最终不能落实为政治事业。孔子未能将“正名”思想落实为政治事业,于是通过“作《春秋》”将“正名”思想转化为独特的著述精神,并确立了“微言大义”以示褒贬的文化原则。可以举以下三个例子证明“正名”是《春秋》的基本精神:1、孔子在隐公元年经第一条以“元年春,王正月”表示自己“大一统”的政治主张。2、《史记·孔子世家》云:“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