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沂市汉画像石中的车舆形制_第1页
论临沂市汉画像石中的车舆形制_第2页
论临沂市汉画像石中的车舆形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临沂市汉画像石中的车舆形制

临沂是汉代画像石发掘的集中地区。不仅有许多绘画文物,还有美丽的雕塑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画像石》中常见的骑自行车照片,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场景。马蹄们高大挺拔,一两艘豪华汽车就在路上。前面是导游,后面是奴隶,四周环绕着蜿蜒的道路。车水马龙。现对车骑出行图中奔驰的各种车辆,其名称、功用性能,并由此反映出的汉代丧葬习俗,以及人们的某些思想意识和人生观念等,略作考察,以祈专家指正。一车,车是至车所乘之车,应首先把这一车作为“证”,这4.临沂汉画像石中所见各种车舆形制,有以下几种。斧车,是由一马或二马拉的上无盖无帷的轻车,它的明显标记是车舆中间竖起一斧钺,车上置有矛、戟等武器。斧车又名轻车。《后汉书·舆服志》载:“轻车,古之战车也,洞朱轮舆,不巾不盖,建矛戟幢麾。”巾,即文献中的“衣车”,“裳帏”或“衣蔽”,也就是车箱四周的车蓬。盖,即车盖。无巾无盖,自重减轻,故谓轻车。此车多位于车骑队伍之前,作为开道之车,以此来象征主人的权威。此车见于苍山县晒米城,苍山县兰陵,沂南县北寨,费县泮家疃出土的画像石中(图一)。轺车,“轺”即“遥”,坐在车上可以向四周遥望,是一种一马或二马拉的有盖无帷的轻车。在临沂汉画像石中是最常见的一种车型。这种车的车箱与斧车大致一样,呈横长方形,车箱的中央竖立伞形车盖。刘熙《释名·释车》曰:“轺,遥也,遥远也,四周远望之车也。”因车周无遮挡,坐在车上可以向四处了望(图二)。另外,还有一种称为轓车的轺车,此车只是比轺车增加了一对车耳,车耳是装在车轮上部用来遮住车轮顶部的挡泥板,多呈长方形,外侧有垂下的边板。《汉书·景帝纪》:“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颜师古注引应勋曰:“车耳反出,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此车见于沂南北寨画像石中(图三)。有些轺车在箱板四角用绳带或棍状物与车盖相连,起到支撑和加固车盖的作用,此车又称“四维轺车”。軿车,軿,屏也,即带有屏障的车。此车形制与辎车大致相似,但从文献记载和汉画图像中,軿车和辎车是有区别的。《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法驾……则乘紫罽軿车,……长公主赤罽軿车。”《释名·释车》曰:“軿车,軿,屏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从以上记载可知軿车四面有衣蔽,为妇人所乘之车。在临沂汉画像石中所见到的軿车,四面屏蔽,两侧有窗,有些小窗中露有妇女形象,车盖大而边缘稍稍向上翻卷(图四)。辎车,其形制与軿车大致相同。《释名·释车》曰:“辎车,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辎,厕也,所载衣物杂厕其中也。”辎重,是指包裹行李之类,“所载衣物”即乘者途中携带的各种日常用品。所谓卧息,《说文解字》:“卧,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从图像中的辎车形制来看,乘者是可靠伏在屏蔽的车箱内休息的。《释名·释车》曰:“辎軿之形同,有邸曰辎,无邸曰軿。”何为邸,《尔雅·释器》:“邸谓之柢。”是指车后面的横木。《宋书·礼志》引《字林》曰:“軿车有衣蔽无后辕,其有后辕者谓之辎。”后辕即车后突出的部分,即邸。辎车和軿车的区分,即以车后是否有横木,凡辎车多为后开门,后面垂下一遮挡的布廉,乘者可掀起布廉脚踏横木从后面上去,而軿车是前开门,后面封闭,故无后辕。另一个区分辎车的方法,是看车舆后半屏蔽是否超过车轮中轴线前伸(图五)。当然,从以上特点来区分辎车和軿车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在画像石中,往往有些车子似軿车但有后辕,像辎车但屏蔽又超过车轮中轴前伸,在许多图像中,实际两车已相混淆。出现这种图像,很可能是当时画工作画时对各种车形辨别不清,将二车相混,再就是到了东汉后期,二车形态逐渐合流,并称“辎軿车”。如《后汉书·舆服志》:“非公会,不得乘朝车,得乘漆布辎軿车。”《三国志·吴书·士燮传》:“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晋书·舆服志》:“汉世贵辎軿而贱轺车,魏晋重轺车而贱辎軿。”轩车,与辎、軿车不同之处,即伞盖与屏蔽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隔。《说文·车部》:“轩,曲輈藩车也。”藩,《说文·草部》:“屏也。”古文献中,藩往往含有屏蔽之意。轩车之藩,或以席,或以皮革为之。轩车又称为藩车。此车见于临沂白庄、西张官庄画像石中。西张官庄轩车即用席做屏藩(图六)。輂车,因车舆较长上施卷棚,又称为棚车。这种车前后无遮蔽,即可卧人,又可以载物,但主要功能是载物,所以在汉画像石中常排在车骑出行的后面,或一辆或两辆(图七)。此车在沂南北寨汉画像石中还见有不安卷棚的牛驾之车,称为大车。辇车,是一种用人拉挽的车子,此车较小,车箱仅坐一人,前一人牵拉。《说文·车部》:“辇,挽车也。”此车型见于费县泮家疃画像石中(图八)。在文献记载中,辇车秦汉以后又专指帝王乘坐的车子。上述各种车辆,是在临沂汉画像石中见到的主要车型,但对有些车型往往是同一种车所指不同,称谓亦不同。如辎车、軿车、轩车等均以衣蔽装饰,但又称为容车、衣车、帷车等。另外,还有大车小车之分,小车者轺车,牛拉车谓大车,马驾曰輂车,还有柴车、栈车皆为大车。以乘坐形式不同,又有立车、安车之分。立车又称为高车,轺车高盖是也。安车,安卧坐乘之车。在临沂汉画像石中,还见有龙车、虎车、凤车、鹤车、鱼车、羊车等,凡此种种,皆与神话传说,以及汉代人们崇拜神灵,渴望升天成仙有关。汉代人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升天成仙。这源于中国传统的天堂和地狱观念的形成。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就受到各种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热切向往着能升入天堂,长生不老。为了能达到升仙的目的,就要有升仙的工具,如龙、虎均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上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龙、虎驾车自然能将乘者带入仙界。凤、鹤是古人崇拜的祥瑞之物,能展翅高飞的大鸟,更是升仙的理想工具。鱼车,《埤雅·鲤》曰:“鱼跃龙门,过而为龙。”鱼变龙作为升天的工具,也是汉代人们美好愿望的祈求。羊车,《释名·释车》曰:“羊车,羊祥也,善饰之车,今犊车是也。”羊车是取其吉祥之意,只有吉祥太平,才有可能实现升天的幻想。在汉代,车骑出行有一定的制度,按官吏的等级,使用相应的车骑。《汉书·景帝纪》和《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普通官吏乘坐轺车,六百石以上官吏乘坐加轓轺车,三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吏出行时乘轩车、辎车。皇帝出行时因目的不同所乘的车有驾六马或驾四马的。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子、皇子、长公主驾三马。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皆驾二马。就车序队伍而言,规定三公以下至二千石的官员出行时有骑吏四人,一千至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出行时,前有“贼曹”、“督盗贼”、“功曹”三辆导车,后有“主簿”、“主记”两辆从车,县令以上者可加斧车前导。我们对画像石墓主人的考证,主要参照以上文献记载来推测墓主人生前的官职身份,同时也多认为画像石中刻画的许多内容,即是墓主人生前的真实写照。然而,从目前所发现的汉画像石资料中,尚无一处可以认定是汉代诸侯王墓,而已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也没有一座是画像石构筑的。从各地一些有题铭的汉画像石来看,如南阳唐河县冯君孺人画像石,四川雅安高颐阙,江苏邳县燕子埠画像石墓,陕西绥德永元十二年王德元画像石墓,永元十五年郭稚文画像石墓,米脂县永初元年牛文明画像石墓,以及嘉祥武氏祠画像,平邑功曹阙,莒南孙氏阙等。其地位较高的也仅是二千石太守或郡国相、傅一类官秩,有的是千石以下的官秩或百石、斗食小吏,有的更是无官爵的平民之墓。但从这些画像石中刻画的车骑出行图来看,其规格都已超出其墓主身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汉画像石中,如在费县泮家疃画像石中,刻画有一幅车骑出行图,画面中可见有四导骑、两从骑,主人乘坐的是四马所驾的辎车,或称“驷马安车”,按《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应为皇帝所乘,但从费县泮家疃画像石墓资料来看,其墓主人身份不会在二千石以上。如此现象,并非如一般所认为的富豪大商,大庄园主势力膨胀,僭越建造,或墓主人官职地位显赫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像内容反映了汉代民间的丧葬习俗,以此表现出民众的一种强烈欲望,即人死后,为其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环境,死后在冥间能过上高于他生前既奢侈而又美好的生活,而出行图中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出行之日,车骑满道,前呼后拥,尊贵无上的场面,这是一种对死后生活的企盼,其画像内容就是为满足墓主人到另一个世界的理想生活而作。在整个汉代社会中厚葬风气盛行,人们对“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观念,即反映了对人生的重视和企图对人生的再现。汉画像石雕刻的生活图像,无不是追求,贴近或仿效着人生而出现,以满足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画像石艺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