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培训内容_第1页
三基培训内容_第2页
三基培训内容_第3页
三基培训内容_第4页
三基培训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三基三严培训资料输血知识申请输血前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应由谁负责签字核准?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决定输血治疗前应该注意什么事项?1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2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3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如出现异常情况如何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工程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四)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如何办?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五)输血的指征如何掌握:A浓缩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政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2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B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C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D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心肺复苏部分:判断心跳骤停的步骤如何:1、确认环境安全2、轻摇患者肩部,高喊“喂,你怎么啦?”3、无意识+大动脉搏动消失(如股动脉、颈动脉)——诊断为心脏骤停如何检查有无呼吸: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如何畅通呼吸道:如头后仰、下颌上提急救人工呼吸时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每次吹气必须使患者的肺膨胀充分。口对口人工呼吸如何做:在患者气道通畅和口部张开情况下进行:①按于前额的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闭患者鼻孔②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嘴包住患者的口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要求吹气时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上抬③吹气完毕后,放松捏鼻的手,再做下一次人工呼吸④每次吹气量为700-1000ml,吹气时暂停胸部按压⑤按压吹气比为15:2胸外按压的方法:掌根置于按压部位(2分),两手手指抬起(2分)。肘部绷直(2分),以髋关节为支点(2分),以肩臂力量垂直向下按压(1分);放松时掌根部不离开胸骨定位点(2分)判断按压是否有效的指征: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1分);神志昏迷变浅(1分);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1分);面色转红润(1分);可扪及大动脉搏动即为胸外按压有效(1分)除颤如何做:开启除颤器,在电极板上涂以导电膏(1分)选择心电监护,看心电是否一条直线或室颤(2分)选择非同步除颤键;(2分)选择能量,第一次除颤用200J,第二次300J,第三次360J(2分)按充电键充电(1分)正确安放电极于胸部(心尖部、右锁骨下)(2分)确定无周围人员直接或间接和患者接触(1分)同时按压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1分)使用完毕,将旋钮选至“0”位置关闭电源或继续监护(1分)气管插管部分:(一)[适应证]有哪些?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需心肺复苏以及气管内麻醉者;加压给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流入气管及随时吸除分泌物;气道堵塞的抢救;复苏术中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等。明显喉头水肿或声门及声门下狭窄者(二)[用品]?麻醉喉镜、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衔接管、牙垫、导管管芯、吸痰管、注射器以及供给正压通气的呼吸器及氧气等。(3)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60mmHg);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4)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7.重新评价:行4个按压/通气周期后,再检查循环体征,如仍无循环体征,继续行心肺复苏术。(四)注意事项1.四早生存链(早启动急救系统,早CPR,早除颤,早高级生命支持)2.在CPR进行1分钟,重新评价时,尽早判断有无除颤指征,明白“四早”的关键环节是造除颤3.尽早开通静脉通道(近心静脉),使用复苏药物。气管插管术适应证1.全身麻醉。

2.心跳骤停。3.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或呼吸抑制需机械通气者。(二)禁忌证1.喉水肿、气道急性炎症及咽喉部脓肿。2.胸主动脉瘤压迫气管、严重出血素质者,应百倍谨慎。(三)准备工作器具准备:麻醉喉镜、带充气套囊的气管导管、衔接管、导管管芯、牙垫、喷雾器、吸引装置、供给正压通气的麻醉机或呼吸器及氧气。(四)操作方法1.明视经口气管内插管法患者仰卧,用软枕使病人头位垫高约10cm,使经口、经咽、经喉三轴线接近重叠。2.术者位于患者头端(不宜于在床头操作者,可位于患者头部旁侧),用右手推病人前额,使头部在寰枕关节处极度后伸。如未张口,应用右手推下颌并用示指拨开下唇,避免喉镜置入时下唇被卷入挤伤。3.置入喉镜左手持麻醉喉镜自病人右侧口角置入,将舌体挡向左侧,再把镜片移至正中,见到腭垂。沿舌背弧度将镜片再稍向前置入咽部,即可见到会厌。4.如用直喉镜片,将其置于会厌的喉面挑起会厌,以显露声门;如用弯喉镜片,只需将其远端伸入舌根与会厌咽面间的会厌谷,再上提喉镜,使会厌向上翘起,紧贴镜片而显露声门。

5.以1%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喷雾喉头表面。6.右手以握笔状持导管从右侧弧形斜插口中,将导管前端对准声门后,轻柔地插入气管内,拔出导管管芯。7.压迫胸壁,查得导管口有出气气流,即可置牙垫于磨牙间,退出喉镜,用胶布将气管导管和牙垫妥善固定。8.导管接麻醉机或呼吸器,套囊内充气,同时听两侧呼吸音,再次确认导管插入气管内。胸膜腔穿刺术(一)适应证常用于查明胸腔积液性质、抽液减压或通过穿刺给药等。(二)操作方法1.患者面向椅背骑跨在坐椅上,前臂交叉置于椅背上,下颏置于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45°仰卧位,患侧上肢上举抱于枕部。

2.穿刺点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通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隙为穿刺点。中、小量积液或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胸透或B超检查定位。穿刺点可用蘸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作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盖消毒洞巾。4.用2%利多卡因沿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进行浸润麻醉,直至胸膜壁层。5.术者用血管钳夹闭穿刺针后的橡皮管,以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的三通活栓转到与胸腔关闭处,再将穿刺针在麻醉处徐徐刺入,当针锋阻力突然消失时,表明已进入胸膜腔,接上50ml注射器转动三通活栓使其与胸腔相通或令助手放开止血钳,并用止血钳沿皮肤固定穿刺针,以防止穿刺针位置移动。进行注射器抽液,抽满后助手再次用止血钳夹闭橡皮管,而后取下注射器,将胸水注入量杯中计量。6.抽液毕,用止血钳夹闭橡皮管,拔出穿刺针,穿刺部位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片刻,用胶布固定。(三)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胸膜腔感染。2.进针不可太深,避免肺损伤,引起液气胸。3.抽液过程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始终保持胸膜腔负压。4.抽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持续性咳嗽、气短、咯泡沫痰等现象,或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胸痛、昏厥等胸膜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抽液,并进行急救术。5.一次抽液不可过多,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立即送检胸腔积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脱落细胞检查。治疗性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应尽量抽净,若脓液粘稠可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再行抽液。

6.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刺破膈肌损伤腹腔脏器。腹膜腔穿刺术(一)适应证1.常用于检查腹腔积液的性质,协助确定病因或腹腔给药。

2.穿刺放液,减轻因大量腹水引起呼吸困难或腹胀症状。(二)操作方法1.患者通常取半卧位或仰卧位,少量腹水可取向患侧侧卧位,并嘱患者排尿。2.穿刺点选择①通常选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②少量腹水病人取侧卧位,取脐水平线与腋前线交点,此常用于诊断性穿刺;③包裹性分隔积液,需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3.自穿刺点自内向外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肤逐层向下浸润麻醉直到腹膜壁层。4.术者以左手示指与拇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作诊断性穿刺时,右手持带有适当针头的20ml或50ml消毒注射器,针头经麻醉处垂直刺入皮肤后以45度斜刺入腹肌再垂直刺入腹腔,当针头阻力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进入腹膜腔,即可抽取腹水20~100ml送验。当大量腹水作治疗性放液时,通常用针座接有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在麻醉处刺入皮肤,在皮下组织横行0.5~1.0cm,再垂直刺入腹膜腔,用胶布固定针头,腹水即沿橡皮管进入容器中记量。橡皮管上可用输液夹调整腹水流出速度。5.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用多头腹带包扎腹部,防止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三)注意事项1.腹腔穿刺前须排空膀胱,以防穿刺时损伤充盈膀胱。

2.放液不宜过快过多,一次放液通常不超过4000ml。3.若腹水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4.术后嘱患者仰卧,使穿刺孔位于上方,可防止腹水渗漏。若大量腹水,腹腔压力太高,术后有腹水漏出,可用消毒火棉胶粘贴穿刺孔,并用蝶形胶布拉紧,再用多头腹带包裹腹部。

5.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观察病情变化。6.作诊断性穿刺时,应立即送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和脱落细胞检查。(四)禁忌证1.肝性脑病先兆放腹水可加速肝性脑病发作。

2.结核性腹膜炎有粘连性包块者。3.非腹水患者,包括巨大卵巢囊肿,包虫病性囊性包块。腰椎穿刺术(一)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2.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3.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用于诊断脑膜白血病,并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脑膜白血病。(二)操作方法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立于术者对面,用一手搂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搂住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加椎间隙宽度,便于进针。2.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为穿刺点,通常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也可在上一个或下一个椎间隙进行。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肤至椎间韧带作局部浸润麻醉。4.术者以左手拇、示二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方向缓慢刺入,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为2~4cm),此时将针蕊缓慢拔出,即可见无色透明脑脊液流出。5.当见到脑脊液即将流出时,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准确读数,亦可计数脑脊液滴数估计压力(正常为70~180mmH2O或40~50滴/min)。若压力不高,可令助手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然后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若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又迅速降至原来水平,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静脉后压力不升高,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压迫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表示不完全阻塞。

6.撤除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验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7.如作脑膜白血病治疗,通常以4ml生理盐水稀释氨甲喋呤(MTX)10mg,加地塞米松5mg,缓慢椎管内注射,边推边回抽,用脑脊液不断稀释药物浓度,通常在10min内注射完毕。

8.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

9.术后去枕仰卧4~6h,可避免术后低颅压性头痛。(三)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时避免引起微血管损伤。2.穿刺时如患者出现呼吸、脉搏、面色苍白等异常改变时,应立即停止操作。3.在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给予等量容积的药物注入,避免引起颅内压过高或过低性头痛。(四)禁忌证1.颅内压升高患者。2.休克、衰竭或濒危病人。3.部皮肤(穿刺点附近)有炎症者。骨髓穿刺术(一)适应证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等的诊断及病情判断;2.寄生虫学检查如黑热病、疟疾的病原检查;3.细菌学检查:骨髓培养对伤寒及其他败血症较血培养更易获得阳性结果。(二)禁忌证有严重出血倾向尤其是血友病患者,晚期妊娠的孕妇应慎重。(三)常用穿刺点1.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约2厘米处2.髂后上棘穿刺点:患者侧卧位大腿向胸部弯曲,或俯卧位,相当于第5腰椎水平旁开3厘米处的圆钝形突起3.胸骨穿刺点:患者仰卧位,肩背部垫枕,头尽量后仰,以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迹,选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一、二肋间隙的部位。(四)操作方法1.选择适宜体位;2.术前作过敏试验,无过敏时,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先在皮肤打一皮丘,然后针尖转垂直方向逐层麻醉至骨膜;、3.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胸骨穿刺1厘米,髂骨穿刺1.5厘米),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胸骨穿刺则应与骨面成30~40度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将穿刺针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阻力消失时,且穿刺针已能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若穿刺针不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4.拔出针芯,接上干燥注射器,用适当的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髓腔内,当抽吸时病人感到一阵尖锐疼痛,随即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液吸取量以0.1-0.2毫升为宜,如作骨髓培养需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标本后再抽取1-2毫升;5.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急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及涂片数张作形态学检查;6.抽吸完毕,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于针孔上,按压1-2分钟,再用胶布将纱块加压固定。(五)注意事项1.术前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对血友病患者禁止做骨髓穿刺;晚期妊娠孕妇慎行骨穿检查;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3.穿刺针头进入骨髓后避免摆动过度,以免折断;胸骨穿刺时用力不可过猛,以防穿透对侧骨板;4.作形态学检查时抽吸液量不应过多,过多会导致骨髓稀释,影响增生判断及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作细菌培养可抽取1-2毫升;5.骨髓液抽出后应迅速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使涂片失败。关节腔穿刺术(一)适应证1.诊断穿刺:抽取关节内液体,进行化验检查、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试验;2.治疗穿刺:抽出关节内液体或同时注入治疗药物以治疗关节疾病,如关节结核、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等;3.特殊检查穿刺:穿刺注入造影剂或空气后,拍摄X片。(二)禁忌症1.病情危重,严重心、肾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脱水等;2.关节附近有感染灶者忌用;3.血友病性关节炎者忌用。(三)操作方法1.肩关节穿刺:紧依喙突尖部外侧进针,针的方向向后,同时向上并向外,也可紧依肩峰与肩胛间所成的角的外侧进针,向内并稍向上进入。2.肘关节穿刺:屈肘90度,紧贴挠骨头近侧,于其后外方前下方进针。关节囊内如有积液膨起时,则宜经三头肌腱两侧凸起处进针。3.腕关节穿刺:可经尺骨茎突或挠骨茎突侧面下方,垂下向内进针。因挠动脉行经挠骨茎突远方,故最好在尺侧穿刺。4.髋关节穿刺:在髂前上棘下耻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腹股沟韧带下2厘米。股动脉外侧垂直刺入;也可取下肢内收位,从股骨大粗隆上缘平行,经股骨颈向内上方刺入。5.膝关节穿刺:以髌骨上缘的水平线与髌骨外缘的垂直线的交点为穿刺点,经此点向内下方刺入关节腔;也可经髌韧带的任何一侧。紧贴髌骨下方向后进针,或可在髌骨上缘上方约3横指处,股四头肌外缘,向内下方刺入髌上囊。6.踝关节穿刺:紧贴内踝或外踝尖部,向内上进针,经踝部与相邻的距骨之间进入关节囊。(四)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关节腔感染。2.边抽吸边进针,注意有无新鲜血液,如有说明刺入血管,应将穿刺针退出少许,改变方向继续进针。当抽得液体后,再稍稍将穿刺针刺入少许,尽量抽尽关节腔内的积液,但不可刺入过深,以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