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2024届化学九上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4届化学九上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4届化学九上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4届化学九上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4届化学九上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随州市2024届化学九上期中统考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某纯净物M微热就能分解生成NH3、H2O和CO2,由此还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M不稳定B.M是化合物C.M中含有水D.M由四种元素组成2.下列微粒符号中,对“2”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2Cu中的“2”表示2个铜元素B.表示在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H2S中的“2”表示1个硫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D.Fe2+中的“2”表示每个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3.用w型玻璃管进行如下微型实验:先对a处物质加热使之燃烧,然后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并始终控制液体不进入a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实验过程中能看到木炭燃烧,冒白烟B.该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C.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要对准二氧化锰处加热才能产生氧气D.本实验可以得出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结论4.煤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还会排放出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由此得到的关于煤的组成的推论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C、H、S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B.一定含有C、H、O、S元素C.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S元素D.一定含有C、S元素,可能含有H、O元素5.地质队员在探测深洞时常点燃火把,若发现火把燃烧不旺时就迅速撤离,则此时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A.1% B.15% C.25% D.78%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 B.食盐水 C.汽水 D.冰水混合物7.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正确的个数是()①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②滤纸边缘要高于漏斗边缘③为了加快过滤的速度,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④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⑤过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A.2个B.3个C.4个D.5个8.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硅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9.现有20g赤铁矿石(其他杂质不参与反应)样品,用一氧化碳充分还原后,得到固体剩余物共15.5g,请你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A.75% B.77.5% C.25% D.37.5%10.下列基本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A.检查气密性B.读取液体体积C.过滤D.熄灭洒精灯11.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步骤Ⅰ可出去难溶性杂质 B.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C.步骤Ⅲ可杀菌.消毒 D.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12.下列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A.2O表示两个氧分子B.S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二价C.表示一个铝离子D.3CO表示三个一氧化碳分子1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过滤B.倾倒液体C.检查气密性D.滴加液体14.如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两烧杯罩在一起。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烧杯甲中的液体变红色B.该实验观察到烧杯乙中的液体不变色C.该实验说明了浓氨水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蒸馏水酚酞溶液中的分子不运动D.该实验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15.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C.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横行)中的元素,除0族(最右纵行)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请回答:族周期IAIIAIIIAIVAVAVIAVIIA023Li锂6.9414Be铍9.0125B硼10.816C碳12.017N氮14.018O氧16.009F氟19.0010Ne氖20.18311Na钠22.9912Mg镁24.3113Al铝26.9814Si硅28.0915P磷30.9716S硫32.0617Cl氯35.4518Ar氩39.95(1)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元素符号为_____,它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原子半径:钠_____镁(填“>”或“==”或“<”,下同),原子得电子能力:硫_______氯。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在水、铁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2)在符号①Fe3+②H2O2③SO42﹣中,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填序号);(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所示: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填序号);②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4)放电条件下,氮气能和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化合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氢气化合反应生成氨气(C),进而生产出尿素(D)等其它的氮肥。请根据如图二所示的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①每个D分子是由_____个原子构成的;②写出A→B反应的化学反应式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18.(8分)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是:河水→加絮凝剂(明矾)→沉淀→过滤→活性炭→消毒→用户。回答下列问题:⑴加活性炭的作用是。⑵长期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区别硬水和软水的常用试剂是,生活中可通过的方法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再研究。(回顾史实)1774年,某科学家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等实验第一次明确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1)上文中这位科学家是_____。A诺贝尔B居里大人C门捷列夫D拉瓦锡(2)以下微观示意图表示金属汞蒸气与氧气反应的过程,请在反应前方框内画出正确图示_____:(重温教材)实验室常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该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是_____。用化学符号写出反应式_____。理论上实验成功时的现象是_____。实际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理论值。(提出问题)用燃烧红磷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查阅资料后,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验:(1)将数显设备(电脑等)、三种传感器(压强、温度、O2浓度)、测量装置进行连接。(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3)打开瓶口橡皮塞,加水并调节使蒸馏水瓶和烧杯内液面相平,夹紧止水夹,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显设备,用酒精灯将足量红磷点燃,立即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4)燃烧结束后,装置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待瓶内液面不再上升后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烧杯和瓶内液面相平。在数显设备上得到的曲线图(纵坐标为O2浓度:横坐标为时间,单位为秒;压强和温度曲线仅表示该段时间内对应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数据分析)(1)时间约为_____秒时红磷开始在集气瓶中燃烧。(2)压强曲线BD段降低的原因是_____。(4)操作_____,引起了压强曲线DE段变化。(得出结论)根据以上探究,用燃烧红磷的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是因为_____。(反思与交流)若要更精确地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你对实验的改进建议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C【解题分析】

A、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M不稳定,选项A正确;B、“纯净物M微热就能分解生成NH3、H2O和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可知纯净物M含有氮、氢、氧、碳四种元素,是化合物,选项B正确;C、“纯净物M”因为是纯净物,不可能含有其他物质,选项C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生成物可以推测反应物的元素组成,则M由氮、氢、碳、氧元素四种元素组成,选项D正确。故选C。2、B【解题分析】

A、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Cu中的“2”表示2个铜原子,此选项错误;B、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此选项正确;C、H2S中的“2”表示1个硫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此选项错误;D.Fe2+中的“2”表示每个亚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此选项错误。故选B。3、D【解题分析】

A、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加热木炭粉,能看到木炭燃烧,没有白烟,选项错误;B、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选项错误;C、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不需对准二氧化锰处加热就能产生氧气,选项错误;D、产生氧气越多a处反应越剧烈,本实验可以得出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结论,选项正确,故选D。【题目点拨】过氧化氢在常温条件下就能分解生成氧气,是不需要加热的。4、A【解题分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煤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还会排放出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可知反应后有碳、氢、氧、硫四种元素,由于助燃剂氧气中只有氧元素,所以碳、氢、硫都来自于可燃物,即可燃物中一定含有C、H、S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故选A。5、B【解题分析】

根据空气中氧气的成分为21%和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题目详解】A、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时,火把会熄灭,故A错误;B、若发现火把燃烧不旺,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则此时测定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15%,故B正确;C、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5%时,火把会燃烧更旺,故C错误;D、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78%时,火把燃烧更旺,故D错误。故选B。6、D【解题分析】

A、洁净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B、食盐水是由水和食盐组成,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C、汽水是由水、碳酸等组成,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组成,属于纯净物,故符合题意。7、A【解题分析】

①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可以避免滤液飞溅,选项正确;②过滤时,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选项错误;③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玻璃棒不能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否则会戳破滤纸,造成浊液流进烧杯使滤液浑浊,选项错误;①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避免玻璃棒戳破滤纸,选项正确;⑤过滤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是金属材料制作的,选项错误;正确选项是①①,故选A。8、C【解题分析】

A、一氧化碳有毒,CO大量排入大气中,会使人中毒,不会形成酸雨,故A错误;B、二氧化硅是固体,不会形成酸雨,故B错误;C、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增多,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会造成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C正确;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故D错误。故选C。9、A【解题分析】

设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x,x=75%。故选:A。10、D【解题分析】

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选项错误;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故选项错误;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选项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选项正确。故选D。11、D【解题分析】

A、步骤Ⅰ沉降和过滤去除的是水中的不可溶性杂质,此项正确。B、活性炭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此项正确。C、液氯是水厂等常用的消毒剂,可起杀菌、消毒的作用。此项正确。D、净化后的水含有可溶解性杂质,不是纯净物。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D项。12、D【解题分析】A、2O,是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表示的是微粒的个数,表示的是2个氧原子,而非2个氧分子.B、离子符号的书写是在元素或者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注,数字在前,而正负号在后,所以硫离子为S2﹣.C、化合价的标注是在元素或者原子团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标注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D、3CO表示的是三个一氧化碳分子.故选D.【点评】解读数字的意义时一定要注意数字的位置关系,同时要对下标限制为每个分子中微粒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限制为每个离子的带电量,否则就视为错误.13、C【解题分析】

A、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故A不正确;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B不正确;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C正确;D、胶头滴管的使用要垂直、悬空滴入液体,不能贴着试管或者其他器皿,故D不正确。故选C。14、C【解题分析】

根据微观粒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浓氨水易挥发、氨气可使酚酞变红进行分析解答。【题目详解】A、因为浓氨水易挥发且氨气可使酚酞变红,故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烧杯甲中的液体变红色,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滴酚酞溶液不具有挥发性,故该实验观察到烧杯乙中的液体不变色,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微观粒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故浓氨水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且蒸馏水酚酞溶液中的分子也在运动,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根据实验现象甲烧杯内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气从乙烧杯扩散到了甲烧杯,即该实验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故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题目点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微观粒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知识点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微观粒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快慢不同,且运动快慢受温度影响较大。15、D【解题分析】

A、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故A正确;B、工业污水处理后排放不会对河流造成水污染,利于环境保护,故B正确;C、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严禁焚烧秸秆,利于环境保护,故C正确;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故D错误。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26.98;3;Si;非金属><【解题分析】

(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下方的数字代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即为硅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是非金属元素,其符号为:Si;(2)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半径在减小,所以原子半径:钠>镁,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大,所以原子得电子能力:硫<氯。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氯化钠①AⅠ是否有新的分子产生82NO+O2=2NO2化合反应【解题分析】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铁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在水、铁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氯化钠;(2)阳离子带正电荷,在符号①Fe3+②H2O2③SO42﹣中,表示阳离子的是Fe3+,故选①;(3)①由微粒的构成可知,A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B、C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选A;②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Ⅰ中的变化有新的微粒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Ⅱ和Ⅲ中只是微粒的间隙发生成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Ⅰ;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分子产生;(4)①根据D分子微粒的构成可知,每个D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和4个氢原子,共8个原子构成;②由微粒的构成和变化可知,A→B的反应是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氮,反应的化学反应式是:2NO+O2=2NO2,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题目点拨】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18、⑴吸附作用;⑵肥皂水;烧开水(加热煮沸)。【解题分析】试题分析: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硬水含有较多的钙镁物质,遇肥皂水后会产生较多的沉淀物,泡沫少,而软水则相反,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在生活中软化硬水的简单方法是烧开煮沸。考点:活性炭的吸附性;软水与硬水;硬水的软化。点评: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是常考内容,而烧开煮沸则是最简单的软化硬水的方法。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D打开止水夹,用手握住集气瓶外壁,若导管口出现气泡,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