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地理试卷

考试类型:闭卷

一、选择题

城市通风走廊能够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将城市通风走廊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并加以实施。图1为贵阳市某区一级通风走廊剖面示意图,图2为贵阳市年平均各风向频率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该地一级通风走廊的基本走向()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2.推测该地“新鲜空气补偿空间”形成的风,吹向市区的时间及性质是()

A.白天山风B.白天谷风C.夜晚山风D.夜晚谷风

古人造字,蕴含着某些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冬至日北京时间13:20时,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B.江淮地区

C.塔里木盆地D.西双版纳

4.如果图中房屋位于合肥市,当正午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不断减小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①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②该地肯定昼短夜长

③该地昼不断变长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下图为某地高空等压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处为高气压中心B.③处盛行下沉气流C.①地的空气密度低于②地D.②地垂直气压差小于①地

6.若①②③④间形成热力环流,则②地可能()

A.白天绿洲B.白天的海洋C.城市的郊外D.夜晚的湖泊

大气中常出现逆温现象。回答问题。

7.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称为逆温层。逆温层()

A.上冷下热B.上热下冷C.上下等温D.上下温度不定

8.逆温层位于大气层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

9.下列有利于逆温现象形成的环境是()

①白天②夜晚③有风④无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臭氧层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

A.吸收紫外线B.反射长波辐射C.对地面保温D.维持生命活动

11.臭氧层所在大气垂直分层()

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B.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C.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岛效应强度指的是城区气温和郊区气温的差值,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表为我国四个城市季节平均和年平均热岛效应强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单位:°C)

城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平均

长春市0.710.880.931.300.96

北京市0.900.711.131.511.06

武汉市0.740.851.260.920.91

广州市0.650.750.880.840.78

12.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季节变化幅度,总体上()

A.北方大于南方B.北方春夏大于秋冬C.南方大于北方D.南方冬春大于夏秋

13.冬季南北方热岛效应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北方()

①天气晴朗,近地面大气升温快②降雪多,近地面降温快

③取暖设施排放热量④气压高,风力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4.与其它城市相比,导致武汉市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差异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势起伏C.水域面积D.植被状况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面小题。

15.雨雪等天气现象往往形成在()

A.甲层B.乙层C.丙层D.丁层

16.大气的垂直分层中()

A.甲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B.丙层有利于飞机飞行

C.乙层有电离层存在D.丁层大气密度非常大

二、综合题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晨、昏)线。

(4)图中D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昼长为________小时,D地日出时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日有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A、B、D三地中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中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____。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萨市地处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支流拉萨河畔,北侧为念青唐古拉山,南侧为喜马拉雅山,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有“日光城”的美称。如图1示意拉萨地理位置

指出拉萨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1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上海地区某日14时的气温分布。

(1)在图中补绘35.0℃、35.5℃两条等温线。

(2)若仅考虑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绘制P点此时近地面的风向及其说明绘制的理由。

20.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黑龙江境内某山(海拔1046米)在冬、夏两季节该山山顶与其东侧山谷(相对封闭)平均气温的日变化曲线。结合所学内容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分析下面问题。

(1)上图四条曲线中,反映该山山顶处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2)据图分析冬、夏两季节山顶与山谷的气温日变化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两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邓州春雨国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地理试卷答案解析

考试类型:闭卷

一、选择题

城市通风走廊能够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将城市通风走廊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并加以实施。图1为贵阳市某区一级通风走廊剖面示意图,图2为贵阳市年平均各风向频率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该地一级通风走廊的基本走向()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2.推测该地“新鲜空气补偿空间”形成的风,吹向市区的时间及性质是()

A.白天山风B.白天谷风C.夜晚山风D.夜晚谷风

【答案】1.D2.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贵阳市年平均各风向频率图可知,该地区最大风频为东北—西南风,因此通风走廊应和最大风频应一致,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污染物排放到城市外,保证治污效果。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白天在山谷中形成谷风,夜晚在山谷中形成山风,AD错误;该地“新鲜空气补偿空间”形成的风,市区位于谷底,吹向市区应该出现在夜晚,C正确B错误。故选C。

【点睛】“通风廊道”需要与盛行风向一致才能更好地将污染物排放到城市外,保证治污效果。“通风廊道”建设并非都沿绿地、水域,要因地制宜利用原有条件,必要时要人工创建。

古人造字,蕴含着某些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冬至日北京时间13:20时,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B.江淮地区

C.塔里木盆地D.西双版纳

4.如果图中房屋位于合肥市,当正午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不断减小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①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②该地肯定昼短夜长

③该地昼不断变长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3.D4.B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题目,冬至日北京时间13:20,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可知,当地正午12时,北京时间13:20,可以计算出当地所在经线的度数为100°E。此时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说明物体与物影长度相同,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因为此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该地位于北半球,纬度是21.5°N。则该地地理坐标为(100°E,21.5°N)。华北平原位于115°E以东,A错。江淮地区位于110°E以东,B错。塔里木盆地35°N以北,C错。该地可能位于西双版纳,D对。故选D。

【4题详解】

如果图中房屋位于合肥市,当正午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不断减小时,说明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①④对。只能表示直射点运动方向,不能确定该地昼短夜长,②错。直射点北移,该地昼不断变长,③对。B对,ACD错。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变短。

下图为某地高空等压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处为高气压中心B.③处盛行下沉气流C.①地的空气密度低于②地D.②地垂直气压差小于①地

6.若①②③④间形成热力环流,则②地可能为()

A.白天的绿洲B.白天的海洋C.城市的郊外D.夜晚的湖泊

【答案】5.D6.D

【解析】

【5题详解】

④处等压线向下弯曲,为低气压中心(A错误);③处向上拱起为高气压中心,是因近地面气流上升聚集在此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中,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性质相反,据此①地是高压,②地为低压。③处盛行上升气流,B错误;①地盛行下沉气流,①地的空气密度高于②地,C错误;②地上升气流,垂直气压差小,D正确,所以选择D。

【6题详解】

若①②③④间形成热力环流,①②为近地面,则①为相对的冷源,②为相对热源。据此,②地可能为夜晚的绿洲(A错误)、夜晚的海洋(B错误)、城市(C错误)、夜晚的湖泊(D正确),所以选择D。

【点睛】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大气中常出现逆温现象。回答问题。

7.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称为逆温层。逆温层()

A.上冷下热B.上热下冷C.上下等温D.上下温度不定

8.逆温层位于大气层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

9.下列有利于逆温现象形成的环境是()

①白天②夜晚③有风④无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7.B8.A9.D

【解析】

【7题详解】

逆温层是指大气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的层带,温度是上热下冷,B正确,CD错误。对流层温度是上冷下热,A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逆温层,是指大气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的层带。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夜晚地面降温快、大气降温慢,近地面大气降温快于高层大气,因此出现逆温天气;无风不利于热量交换,利于逆温存在,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点睛】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臭氧层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

A.吸收紫外线B.反射长波辐射C.对地面保温D.维持生命活动

11.臭氧层所在大气垂直分层()

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B.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C.大气以水平运动主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答案】10.A11.C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A正确;云层可以反射长波辐射,对地面保温的是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BC错误;氧气可以维持生命活动,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臭氧层位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密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C正确、AB错误;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错误。故选C。

【点睛】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热岛效应强度指的是城区气温和郊区气温的差值,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表为我国四个城市季节平均和年平均热岛效应强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单位:°C)

城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平均

长春市0.710.880.931.300.96

北京市0.900.711.131.511.06

武汉市0.740.851.260.920.91

广州市0.650.750.880.840.78

12.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季节变化幅度,总体上()

A.北方大于南方B.北方春夏大于秋冬C.南方大于北方D.南方冬春大于夏秋

13.冬季南北方热岛效应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北方()

①天气晴朗,近地面大气升温快②降雪多,近地面降温快

③取暖设施排放热量④气压高,风力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4.与其它城市相比,导致武汉市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差异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势起伏C.水域面积D.植被状况

【答案】12.A13.B14.C

【解析】

【12题详解】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季节变化幅度可由最强减最弱,可知,北方城市大于南方,A正确,C错误;北方春夏小于秋冬,B错误;南方秋冬大于春夏,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冬季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近地面大气升温快,城郊温差大,①正确;降雪多,近地面不易升温,并不会直接导致近地面降温快,②错误;北方取暖设施排放热量,空气热量多,③正确;风力大利于散热,会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误;排除ACD,故选B。

【14题详解】

武汉市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昼夜差异较小,说明昼夜城郊之间的温差变化不大,主要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域面积大,对气温调节作用强,C正确;纬度位置影响不大,A错误;以上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B错误;都是大城市,植被覆盖率都较低,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气温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面小题。

15.雨雪等天气现象往往形成在()

A.甲层B.乙层C.丙层D.丁层

16.大气的垂直分层中()

A.甲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B.丙层有利于飞机飞行

C.乙层有电离层存在D.丁层大气密度非常大

【答案】15.A16.A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及题中图可知,甲是对流层,乙是平流层,丙是中间层,丁是暖层。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也是大气的最下层,密度最大,受日光照射而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因而造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风,即空气发生大量的对流现象,天气多变,A选项正确;乙层是平流层,上热下冷。空气流动较缓,不会出现空气对流,B选项错误;丙层为中间层,空气较为稀薄,对流运动相比对流层较弱,C选项错误;丁为暖层,又叫电离层,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能力,但空气稀薄,D选项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知,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甲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A正确;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对流现象减弱,最适合飞机飞行,丙层为中间层,空气较为稀薄,不适合飞行,B选项错误;电离层存在于丁层,也就是存在于暖层中,C选项错误;丁层的大气由电离气体组成,大气密度非常小,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1)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下降0.6℃;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增高而递增;②气流以平流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③人类的“保护伞”。(3)高层大气:①气温随着高度的增高先降低后升高;②电离层影响无限短波通信。

二、综合题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晨、昏)线。

(4)图中D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昼长为________小时,D地日出时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日有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A、B、D三地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图中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____。

【答案】(1)冬至(2)①.23.5°S②.90°E(3)晨

(4)①.21点②.18③.3点

(5)66.5°N-90°N(6)A、D、B

(7)47°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阳光照图为材料,主要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以南极点为中心,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

【小问2详解】

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23.5°S),此时90°E为12时,即直射点所在的经度。

【小问3详解】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为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因此AB是晨线。

【小问4详解】

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中D地地方时为21时,昼长为18小时,D地日出时的地方时是3时。

【小问5详解】

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即该日有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

【小问6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因此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D、B。

【小问7详解】

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B地为66.5°S,其正午太阳高度角=90°-(66.5°-23.5°)=47°。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萨市地处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支流拉萨河畔,北侧为念青唐古拉山,南侧为喜马拉雅山,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有“日光城”的美称。如图1示意拉萨地理位置

指出拉萨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答案】多夜雨。受山谷风环流的影响,谷地上方气流下沉;夜晚盛行山风,多降水。

【解析】

【分析】本题以拉萨市夏季降水日变化为背景,涉及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教材重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根据图2中信息可知,拉萨市夏季夜间降水多。拉萨市地处雅鲁藏布江谷地,白天盛行谷风,降水少;夜晚山坡上的冷空气下沉到谷底(盛行山风),将河谷中暖湿空气抬升,促进水汽凝结,因此拉萨夜间降水多。

1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上海地区某日14时的气温分布。

(1)在图中补绘35.0℃、35.5℃两条等温线。

(2)若仅考虑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绘制P点此时近地面的风向及其说明绘制的理由。

【答案】(1)(2)偏北风。P地位于市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