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耳科病证:耳胀耳闭的诊疗耳胀是因外邪犯耳,耳窍经气痞塞所致,以耳内胀闷不适,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声增强,或鼓室有积液等为主要表现的耳病。耳闭是因邪滞日久,耳窍气血不畅,脉络受阻所致,以耳内胀闷阻塞感,耳鸣,听力减退(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耳膜内陷、混浊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前者相当于西医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后者相当于西医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故将二病合并介绍。非化脓性中耳炎也称为分泌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历史沿革]耳胀。古代医学文献无此病名,仅有少数关于耳胀的零星资料。如宋·杨仁斋《仁斋直指》载:“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明·薛铠《保婴撮要》卷四载:“耳……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明·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卷二说:“耳胀痛,用江鱼齿(又名脑内骨)火锻为末,水调滴入耳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一中录有“鲍宝山,肝气挟湿,右耳胀痛,以疏风胜湿治之。”“某,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烦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滋味”等医案。及至近代,陆清洁《大众万病顾问》始立耳胀病名,指出:“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并列举了病源、症状及治法。耳胀之病多因风邪侵袭,发病急,常有突然听力障碍,所以在风聋、卒聋以及耳聋等病症资料中,可以找到对耳胀病机证治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手少阳之脉动,而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也。手太阳厥而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又说:“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亦说:“夫卒耳聋者,由肾气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脉,随其血脉上入于耳,正气与邪气相击,故令耳卒聋也。”耳闭。《内经》最早述及“耳闭”。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此处之“耳闭”指症状。“耳闭”作为病名,首见于明代方隅《医林绳墨》卷七,其云:“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又说:“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古医籍中,耳闭与耳聋含义无明显区别。关于耳胀、耳闭的治法,从古籍所载,主要有内治、外治(如用药塞耳)、针灸,以及导引法等。其中导引法之自行咽鼓管吹张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明·曹士衍《保生秘要》的记述更为详明;鼓膜按摩法的记载见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综上所述,古代对耳胀、耳闭提出了种种病因病理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有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观察到本病的局部病理现象,故耳胀、耳闭的概念往往与耳聋相混淆。第三版教材《五官科学》把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视为“耳胀痛”的范畴。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定名为耳胀、耳闭,并提出分别与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病因病理】耳胀多因于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停聚耳窍;耳闭多因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后,邪毒滞留,气血痰浊瘀阻耳窍而成。1.风邪犯耳:外感风邪,肺失宣降,邪壅清窍;或风邪侵袭,邪传少阳,循经犯耳所致。如《保婴撮要》卷四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肝胆主外症,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亦说:“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解其邪而闭自开也。”2.痰浊聚耳:脾胃受损,则水湿内生,上干耳窍所致。3.痰瘀闭耳:耳胀反复发生,病程迁延日久,痰浊久凝,阻滞脉络,以致痰瘀互结,窍络闭塞,发为耳闭。【临床表现】一、耳胀[病史]多有近期内感冒史,可伴有头痛、鼻塞、流涕、周身不适等症状。邪热盛者可能变为脓耳。[症状]①耳内胀闭阻塞感,可伴有耳鸣或轻度耳痛,在打喷嚏、呵欠、擤涕时可有片刻好转。②听力减退,自声增强(听外界的声音很小,但听自己的讲话声反觉很响)。③鼓室积液者,摇头时自觉耳内有水响声,脚跟顿地时,耳内如击鼓声。[耳科检查]早期可见耳膜内陷(表现为锤骨短突明显外凸,前后皱壁明显,锤骨柄向后上呈水平性移位或横位,光锥缩短、变形、消失),松弛部及锤骨柄轻微充血,或耳膜边缘血管呈放射状充血(彩图29)。鼓室积液者,若积液稀薄,可见耳膜呈淡黄色或淡红色;积液黏稠,则见耳膜稍黯淡混浊;积液未充满鼓室者,透过耳膜可见发丝状弧形(凹面向下)液线,头位改变时,液线亦随之改变而呈水平位(彩图30);作自行咽鼓管吹张,可见鼓室内有气泡。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鼻咽部检查]儿童患者可能有腺样体肥大(彩图19)。用手指作鼻咽部触诊,于鼻咽顶及后壁可扪及柔软块物;对较大儿童,用后鼻孔镜检查,在鼻咽顶及其后壁可见表面有纵行裂隙的分叶状组织,象半个剥了皮的橘子。二、耳闭[病史]多有耳胀反复发作病史。[症状]耳内闭塞感,或有低音调耳鸣,听力减退一般不超过中等程度。[耳科检查]耳镜检查可见耳膜有下述改变:①耳膜内陷甚为明显(彩图26)。②耳膜增厚:失去正常光泽,色黯淡,有坚实感,振动度差。③钙质沉着:耳膜紧张部有黄白色斑块。④耳膜萎缩:菲薄,透明度及振动度增加。⑤耳膜黏连:内陷显著,与鼓室内壁黏着,耳膜仅部分振动或完全不能振动(彩图32)。另外,自行咽鼓管吹张示咽鼓管闭塞或欠通畅;有些患者鼓膜穿刺可抽出少量积液,多呈胶黏状,难抽出;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少数可为混合性聋。【鉴别诊断】颃颡岩(鼻咽癌):可表现为反复不愈、顽固性一侧性鼓室积液。鼻咽部检查可能发现新生物,或伴有颃颡岩的某些其他症状(如涕中带血、偏头痛、颈项恶核等)。耳鸣耳聋:听力减退呈感音性聋,耳鸣多为高音调,耳膜无明显病理改变。而耳胀或耳闭的听力减退多呈传导性聋,耳鸣多为低音调,且有耳膜的病理改变。【辩证论治】耳胀多属风邪犯耳证或痰浊聚耳证;耳闭多属痰瘀互结耳窍证。一、风邪犯耳证[主证]外感后耳内胀闷,或有微痛,耳鸣如闻风声,听力减退,自声增强。检查见耳膜内陷,轻微充血,或并见鼓室积液征。全身可见发热,恶寒,周身不适;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脉浮数等肺经风热证;或见口苦,咽干,舌尖边略红,苔薄黄,脉浮弦数等少阳风热证。[证候分析]风邪犯耳,清窍不利,故见耳内胀闷或痛,耳鸣如闻风声;若肺失宣降,营卫运行失调,营液渗于脉外,积聚于耳,则有鼓室积液征;邪阻颃颡,耳窍窒塞,清气不充,则耳膜内陷;颃颡不利,外界之声难入耳内,故听力减退,而自我语言之声,传之于耳,不得外泄,冲鼓耳中,故为自声增强;风热上扰,则见耳膜轻微充血。[治法与方药]属肺经风热表证者,治宜疏风散热,行气宣痞,用银翘散合通气散。银翘散为辛凉解表要方,功专疏风散热,主治外感风热之证,配合通气散宣畅少阳经气,引药直达病所。鼻塞者加辛夷宣肺通窍;咳嗽有痰者加黄芩、瓜蒌、枇杷叶之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属少阳风热之证者,宜疏利少阳,行气宣痞,用小柴胡汤合通气散;方中小柴胡汤疏利少阳之邪,通气散宣畅少阳经脉;可酌加菊花、夏枯草、青蒿之类清肝胆之热。二、痰浊聚耳证[主证]病程多较长,耳内胀闷闭塞感,听力减退,自声增强,摇头时耳内有水响声,检查见耳膜多无明显内陷,或有轻微外凸(如膨出状,锤骨柄呈垂直位),有鼓室积液线,自行咽鼓管吹张时,鼓室内有气泡翻动。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或有面色不华,疲倦乏力,头重肢困,口淡纳差,大便时溏,舌质淡胖,苔薄或腻,脉濡或细滑等脾胃虚弱,湿浊内困之证。[证候分析]脾虚湿聚,痰浊停蓄于耳窍,蒙蔽清阳,故见耳内胀闷闭塞感;痰浊为水湿阴邪有形之物,故头部受振动时则耳中水响,检查亦可见鼓室积液征;因鼓室积液,故耳膜无明显内陷或有轻度外凸;鼓室积液,耳窍不利,外界之声难入于耳,而自语之声入耳难泄,故听力减退,自声增强。痰湿阴邪,其性缠绵,故病程较长。[治法]健脾除痰,渗湿通窍。[方药]六君子汤合四苓散加车前、石菖蒲。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除痰湿内生之源;二陈汤燥湿,车前、四苓散利水,祛已成之痰浊;石菖蒲芳香化浊,开窍聪耳。三、痰瘀闭耳证[主证]耳内闭塞感较甚,经年不愈,听力明显减退,或有耳鸣。检查见耳膜内陷、增厚、钙质沉着、黏连等改变;鼓室穿刺或切开时见有少许黏稠分泌物;咽鼓管欠通畅或不通畅;听力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证候分析]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后,邪毒滞留,阻于窍络,气血瘀滞,故耳内闭塞感较甚,病程经年不愈,并致耳膜产生增厚、钙斑、黏连、萎缩等改变,因痰浊凝结,故有少许黏稠分泌物;气血瘀阻,窍闭不通,更因久病脏腑亏虚,耳失所养,故听力明显减退,耳鸣。[治法]活血化瘀,除痰散结。[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消瘰丸加减。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除痰散结。可酌加泽兰、路路通、丝瓜络、石菖蒲之类通络开窍。【其他治疗】一、外治1.滴鼻法:耳胀,用1%麻黄素碱滴鼻(使药液流至鼻咽部,进入咽鼓管咽口处),以收缩肌膜,宣通窍道,保持咽鼓管通畅,鼻塞流涕者尤其需要。2.滴耳法:耳内胀痛者,可用黄连滴耳液、虎耳草液、一枝黄花捣汁滴耳,或用1~3%酚甘油滴耳(耳膜穿孔者禁用)。3.鼓膜按摩与咽鼓管吹张:适于耳胀、耳闭患者(具体方法及禁忌症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五节)。4.鼓室穿刺抽液:适于鼓室积液者(参见第二章第五节)。二、针灸治疗1.体针法: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风邪犯耳配迎香、风池、尺泽、外关,少阳经气痞塞配中渚、足临泣,泻法;痰浊聚耳证取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法。均每日1次。耳闭,取听宫、听会、耳门、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2.水针法:耳闭,取耳周穴如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药用单味或复方益气、活血制剂,如丹参、当归、红花、补中益气汤针剂等。亦可用维生素Bl、B12,每次每穴0.3~0.5mL。3.耳针法:耳胀、耳闭,取耳道、肺、肝、胆、神门、肾上腺等穴埋针,每次2~3穴,或用王不留行贴压,每日按压贴穴3~4次,以加强刺激,3~5天1疗程。【预防护理】1.耳胀之病,常因邪壅颃颡,导致咽鼓管闭塞为患,故耳胀时应使用滴鼻药,保持鼻腔和咽鼓管的通畅。2.伤风鼻塞、鼻窒、鼻渊等病涕多时,擤涕应掌握正确方法,不宜用力过大、过猛,以免鼻涕进入咽鼓管或鼓室,引起耳胀。3.及早、彻底治愈耳胀,以免引起耳闭。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感冒和鼻部疾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若小儿有腺样体肥大者,常表现为肺脾气虚之证,用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麦芽、神曲之类治之;平时常服黄芪瘦肉汤(炙黄芪10g、淮山药10g、红枣20枚、猪瘦肉100g加盐适量剁肉泥,先蒸诸药10分钟,入瘦肉泥蒸至熟,服汤及肉、枣、山药),每周2次,有益气扶正,健脾开胃之功,并可预防本病。5.儿童患者因腺样体肥大所致者,可于未感冒时,行腺样体切除术。【自学指导】1.本病的病因病理,耳胀多属新病,多因外感风邪,循(太阴肺络、少阳)经入耳,耳窍经气痞塞(甚或营液渗于脉外积聚于耳),或脾虚痰湿内生,积聚于耳而发病;耳闭则因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痰浊凝结,气血瘀阻窍络而成本病。2.耳胀的诊断要点有三:①病史:新病,多发于受凉感冒之后;②症状:主要为耳内胀闷、听力减退、自声增强;③体征:耳膜轻度内陷,或有轻微充血,或有鼓室积液征。耳闭的诊断要点亦有三:①病史:病程较长;②耳内闭塞感,听力减退多较明显,但一般不超过中等程度;③体征:耳膜有典型的病态改变(如内陷、增厚、钙斑、黏连等)。但临床上对一侧性鼓室积液者,应注意与鼻咽癌鉴别;耳闭应与耳鸣耳聋鉴别。3.本病辨证可分为三个基本证,辨证要点有三:病史(发病)、耳膜的病理改变、有无鼓室积液、全身病状,各证中均具特色。如新病有表证,耳膜轻度内陷或微充血者,宜从肺经或少阳经风热论治;久病而见耳膜显著内陷、增厚、钙斑、黏连、萎缩等改变者,属耳闭,宜从痰瘀闭耳论治;若耳膜有明显积液征,但全身无明显病状(特别是无表证),或有某些脾虚症状者,宜从痰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雇佣带牧人员合同协议
- 食用菌种植采购合同协议
- 韶关市劳务合同协议
- 青贮玉米采购合同协议
- 防滑硅胶采购合同协议
- 门卫房改造重建合同协议
- 门店装修全包合同协议
- 降职降薪劳动合同协议
- 防水加工合同协议
- 门面房租转让合同协议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练习15练习十五附答案》教学课件
- GB/T 20041.21-2008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21部分:刚性导管系统的特殊要求
- GB/T 14054-1993辐射防护用固定式X、γ辐射剂量率仪、报警装置和监测仪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报告
- 八年级英语15篇完形填空(附答案)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四讲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 会宝岭选矿厂集中控制技术方案
- 第13讲巧解弦图与面积
- 毕业设计(论文)-CK6150总体及纵向进给和尾座部件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