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意义分析_第1页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意义分析_第2页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意义分析_第3页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意义分析_第4页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意义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意义分析摘要目的:总结保定儿童医院感染内科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住院儿童急性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提高对传单儿童TB淋巴细胞亚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IM提供辅助诊断依据。方法:选择保定市儿童医院感染内科2018年4月—2018年6月住院的36例IM儿童急性期T淋巴细胞亚群资料,与40例对照组相比较,对比其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探讨IM儿童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与手工制片显微镜观察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的灵敏度。结果:IM组较对照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8+比例明显升高,CD4+、CD4+/CD8+比例明显下降。IM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异型淋巴细胞(异淋)。结论:IM儿童可引起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比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灵敏度高,可以协助儿科临床医生诊断IM。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异型淋巴细胞;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linicalsignificanceofTlymphocytesubsetsininfectiousmononucleosisinchildrenKeywords:Tlymphocytesubsets;atypicallymphocyte;infectiousmononucleosis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典型表现为临床“三联症”: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肝、脾、心肌、肺、肾、中枢神经等多脏器多系统受累,病情变化多样、轻重相差悬殊,尤其在中国不典型病例多、幼儿期病例多,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EB病毒(EBV)作为一种免疫启动因子,主要感染B细胞,继之引起T细胞的免疫反应[1],故IM与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保定市儿童医院感染内科2018年住院儿童共36例儿童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并与异淋灵敏度相比较,目的以协助临床诊断。材料与方法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对象来源:选自保定市儿童医院感染内科2018年4月—2018年6月住院的36例IM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资料,并搜集患儿末梢血检测异型淋巴细胞资料,对照组40例为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患儿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提出的IM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筛选排除传单诊断依据不充足的儿童,筛选排除并存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噬血细胞综合征、免疫缺陷的传单儿童。1.2方法由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下抽取急性期患儿静脉血2ml(不许溶血/血凝),由专人立即送检检验科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B淋巴细胞亚群。并同时采集末梢血,由专业检验技师进行涂片,手工分类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对照组同样进行上述处理。回顾性分析36例IM儿童急性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40例对照组相比较,对比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并探讨IM儿童,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与末梢血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的灵敏度。1.3T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应用的T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仪器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提供的CVTOMICSFS500型流式细胞仪。T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8个项目: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CD45+)12.5(%),T淋巴细胞(CD3+)%,辅助/诱导性T细胞(CD3+CD4+)%,抑制/细胞毒T细胞(CD3+CD8+)%,CD4+/CD8+,CD3+CD4-CD8-,B淋巴细胞(CD3-CD19+)%,NK细胞(CD3-CD16+CD56+)%;其中T细胞亚群的3个项目变化最明显,以此T细胞亚群的3个项目为研究项目:辅助/诱导性T细胞(CD3+CD4+)%(CD4+);抑制/细胞毒T细胞(CD3+CD8+)%(CD8+);CD4+/CD8+比值。1.4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专业检验技师进行涂片,手工制片、染色、显微镜观察检测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以>10%为检验标准。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数据检测结果求出均值±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检测结果,检测结果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Y检验,检测结果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果1.1发病年龄与性别IM组儿童共36例,其中男27例,女9例,男女比为3:1,年龄从1岁3月~9岁不等,中位年龄4.0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男女比为1.67:1,中位数年龄3.0岁;从46天~11岁不等。两组性别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1.37,P=0.242,P>0.05)两组年龄经正态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故经Mann-WhitneyY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5,P=0.188,P>0.05),具有可比性。1.2IM组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对急性期IM组与对照组两组CD4+水平比较,符合正态分布,急性期IM组CD4+水平(17.97±7.69)%明显低于对照组(35.61±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7,P=0.000,P<0.05)。对急性期IM组与对照组两组CD8+水平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故经Mann-WhitneyY检验(Z=-7.314,P=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急性期IM组与对照组两组CD4+/CD8+比值水平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故经Mann-WhitneyY检验(Z=-7.237,P=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由此上述内容可见,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IM组CD4+与对照组检测结果(%)组别NCD4+IM组3617.97±7.69对照组4035.61±8.09t值-9.717P值<0.05注:CD4+两组比较显示:T=-9.717,P=0.000,P<0.05,两组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IM组CD8+、CD4+/CD8+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指标组别N秩均值秩和ZPCD8+IM组3658.032089.00-7.3140.000对照组4020.93837.00CD4+/CD8+IM组3619.25693.00-7.2370.000对照组4055.832233.00注:CD8+两组比较显示:T=-7.314,P=0.000,P<0.05,两组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8+两组比较显示:T=-7.237,P=0.000,P<0.05,两组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IM儿童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的阳性率。36例IM患儿中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图1所述变化规律者33例占91.67%。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10%者21例占58.33%,对照组未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者。将上述IM组T细胞亚群与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灵敏度(组内自身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显示:2=10.667,P=0.001<0.05,IM病人在T淋巴细胞亚群和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之间灵敏度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IM主要与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EBV)原发感染有关,我国是EBV感染高流行国家[2],无症状排毒者为感染源。EB病毒很不稳定,外界环境中从未发现该病毒存在[3]。唾液传播为主要途径,在儿科感染中具有普遍性,感染后终生潜伏于体内,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彻底清除,所以被称为“无处不在的成功病毒”。儿童对EBV易感,可出现多脏器多系统受累,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严重威胁儿童健康。从发病机制上讲,EBV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人体细胞免疫异常有着非常密切关系。本研究以符合IM诊断标准者3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IM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并与末梢血涂片的异型淋巴细胞进行比较分析。以协助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国外资料显示,IM的发病年龄多数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而我国与之不同,发病高峰年龄为4-6岁[4],本研究对象:36例IM病人中位数年龄为4.0岁,位于我国发病年龄特点正常低值。有学者研究发现,发病年龄低于国外原因是此年龄段儿童免疫功能相对较低有关。另外,4-6岁年龄儿童常居于幼托机构及家庭,经唾液传播发病可能性大[5,6]。经过对IM组和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进行t检验发现,CD4+、CD4+/CD8+较对照组下降,CD8+上升,T淋巴细胞亚群是反应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一组指标。CD4+、CD8+的改变及其比值降低说明IM患儿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过度抑制。探究其原因,病毒入侵口咽部上皮细胞,再入血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表达病毒特异性抗原[7],诱导免疫应答反应,所以临床抽血检验发现EB病毒抗体阳性、EB病毒载量增高。继而活化T细胞和NK细胞。T细胞活化后出现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被消耗、抑制性/杀伤性T淋巴细胞(CD8+)大量增殖以抑制B细胞增殖直至清除B细胞。所以临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出现CD4+、CD4+/CD8+下降,CD8+上升表现。CD8+强大的细胞毒作用同时释放过量细胞因子导致IM患儿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临床表现[8]。如果T细胞功能低下甚至缺陷时,受EB病毒感染的B细胞不能被清除,故而会转成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甚至出现巨噬细胞过度活化转化为噬血细胞、B细胞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所以T细胞亚群在IM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IM疾病演变及转归都有临床意义。IM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末梢血涂片查找异型淋巴细胞结果相比较,经卡方检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变化有意义。有研究认为,末梢血异型淋巴细胞多数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9,10],CD8+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标记物,是T细胞的免疫表型。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可以弥补末梢血灵敏度低和形态学上的不足,弥补检验员对异型淋巴细胞识别的熟练度的主观差异,使得对异型淋巴细胞的识别变得标准化。所以在中国发病年龄段偏小、临床非特异性表现为主、临检证据不足时,行T细胞亚群检测可协助IM诊断。综上所述,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在我院检测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3个项目中,与具有相关性,即CD4+下降,CD8+上升,CD4+/CD8+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比末梢血查异型淋巴细胞灵敏度高,可作为诊断IM的依据,但特异性低,需要结合临床、EBV抗体和PCR病毒载量检测综合指标进行诊断。本组数据样本量较小,今后可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结果进行统计更有意义。参考文献江载芳,申坤玲,沈颖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6.高立伟.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37(5):481-484.申昆玲.儿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5.CengizAB,Cultu-KantarogluO,SecmeerG,etal.InfectiousmonlnucleosisinTurkishchildren[J].TurkJPediatr,2010,52(3):245-254.GaoLW,XieZD,LiuYY,etal.Epidemiologic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infectionsmononucleosisassociatedwithEpstain-BarrnirusinfectioninchildreninBeijing,黄穗,陈福雄,陈德辉,等,儿童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3):200-203.徐斌,周剑峰.EB病毒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治疗[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6):936-940.Hadin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