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的海上茶事_第1页
《茶经》中的海上茶事_第2页
《茶经》中的海上茶事_第3页
《茶经》中的海上茶事_第4页
《茶经》中的海上茶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经》中的海上茶事

从17世纪到19世纪,茶叶和咖啡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现今学者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茶叶的黄金时代。茶叶的三大功能:抗癌作用,防治心血管病,消除原子能辐射的损伤,使它成为新的时代必不可少的饮料①1。当此之时,如果追溯饮茶的起源,不能不令人更瞩目于陆羽及其《茶经》。陆羽是怎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茶经》有何内容和价值?本文想就此作出初步的探讨。一、入书《茶经》,其学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人。唐代复州竟陵,即今湖北省天门市。他是一位实干家,具有异于常人的经历。他自幼养育于寺院却不愿为僧。作为一个被弃婴儿,他被竟陵西塔寺(原名龙盖寺)智积和尚拾得收养,初无姓名。少年时,自己去占卜,得到“蹇之渐”的卦象。由于《周易》中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的话。他就为自己定了“姓陆,字鸿渐,名羽。”智积和尚想让他念经出家。他回答说:“我又没有兄弟,出了家岂不是绝了后代。在这种情况下当了和尚,让儒家的人听到了,能够称得上孝吗?您能够给我传授孔子的学问吗?”智积和尚坚持要他学习佛家经典,他却坚持要学习儒家经典。智积非常恼怒,就罚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②2,“使执粪除圬螟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③3从宁肯受罚也拒绝当和尚一事中,可以看到他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显示出来的独特性格和顽强的毅力。出身社会下层,自幼参加劳苦操作,这种锻炼造成的品格,对于他后来深入生产实际研究茶事,无疑是起了奠定根基的作用。他逃亡为伶人却矢志于学。古籍记载,他被罚劳动时仍专心于读书,“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命剃草莽。当其记文字,莽莽若有所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作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伶人,作诙谐数千言”④3。“羽有文学,多意思,状一物,莫不尽其妙。”⑤4“聪俊多闻,学赡辞逸,诙谐谈辩,若东方曼倩之俦。”⑥5“天宝中,,州人酉甫吏署,羽(为)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⑦3这些史料说明了陆羽二十岁以前的生活,他刻苦读书,为此在寺院受到惩罚;逃为伶师,又显示了才华,并赢得太守授书助学。这又为他日后的学业的成功,准备了重要条件。他实地考察茶事,善于总结创新。二十一岁时,他初次出游,开始考察茶叶生产。在经济拮据的环境中,他以采茶、制茶、煮茶为谋生手段。二十三岁时,正逢安史之乱爆发,他随难民渡江南下,其后又东进,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继续搜集有关茶事资料。三十二岁时,他根据实地考察茶事所得的资料和多年研究的心得,写成了《茶经》初稿。这份初稿的传播,使他声誉大增,名噪一时。但是,他并不满足,仍勤于治学。四十五岁时,他又用参加编纂《韵海镜源》时积累的大量资料,对《茶经》初稿作了一次大修改,遂成定稿⑧6。他涉猎甚广并持恒研究茶事。上元初年(公元760年),二十八岁时,他即到苕溪(今浙江吴兴)定居,潜心著书。据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中说:“陆鸿渐著书颇多。曰《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三卷、《吴兴历官记》十卷、《潮州刺史记》三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⑨7综上所述为八种七十二卷。他的猎涉面是很广的。这份书目中却漏记了他的《顾渚山记》二卷。唐末皮日休说:“余始得季疵书(指陆羽《茶经》——引者注),以为备矣。后又获其《顾渚山记》二篇,其中多茶事。”⑩8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说:“陆羽与皎然、朱放辈论茶,以顾渚山为第一。”并明确指出:“《顾渚山记》二卷,陆羽撰。”9陆羽有关茶事的著作总计为五卷,在其整个著述的卷数中约占十五份之一。但对茶事的研究却纵贯于他半个世纪的活动中。《茶经》则是他的影响最大的作品。在耿和陆羽合作的一首“连句”中,耿韦写的第一联:“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1210可以说是对陆羽生平学术活动的概括和赞美。二、“圣唐灭胡”,是唐代制茶、茶的创新精神《茶经》是陆羽研究茶事的精华荟萃。正是《茶经》的流传于世,使陆羽在当时即成为人们所公认的茶学权威。《茶经》三卷,七千余字,共含十目:“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具体记述了唐代制茶、煮茶的器具。采茶、制茶的有:灶釜、承、檐、筚、綮、扑、贯、穿、焙、棚、育,即所谓“十二具”。煮茶、饮茶的有:风炉、、炭挝、火、、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热盂、鹾簋、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即所谓“二十四器”。它为我们留下了有关唐代采茶、制茶、煮茶、饮茶的器具和设备的宝贵资料。即使这些器具的名称在某些古籍中也可以看到,但是,对其形体、用料、用途,只有《茶经》中才作了如此具体的说明。这些器具的讲究,对后世影响颇深。且不说在中国的情况,即使是在十九世纪的日本也可以见其端倪。曾任驻外使节的黄遵宪在其《茶道》诗“后述”中,说及日本茶室情况:“有风炉,有,有炭挝,有火,有,有交床,有纸囊,有碾,有罗合,有则,有水方,有漉水囊,有瓢,有竹,有热盂,有畚,有札,有涤方,有滓方,有巾。”11傅云龙的《游日本余记》、王咏霓的《归国日记》,都记到日本星冈茶寮饮功夫茶时器具的古朴风尚。它反映了陆羽深入实践的治学精神。如果不是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决不能如此了解和重视这些器具和设备。它也反映了陆羽的创新精神。这一套煮茶、饮茶器具,唐宋的人们都公认是陆羽的创制。这在《茶经》的记叙中也得到证实。例如,煮茶的风炉,除记叙其尺寸、形状外,又说及:“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12“圣唐灭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其“明年”为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陆氏”当然是指陆羽。这一年正值陆羽三十二岁,是《茶经》初稿甫成的一年。它既留下了有关唐代瓷器的宝贵资料,又反映了唐代使用饮茶器具的审美观。例如,《茶经》记述饮茶用的碗时说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疑为绿字之误——引者)白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红,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12又例如,用青竹来制“夹”(炙茶器具)、用橘木、梨木来作“碾”(碾茶器具),都是为了“假其香洁,以利茶味”;用“剡藤纸白厚者”来作纸囊以贮所炙茶,是为了“不泄其香”。这些都反映了唐代饮茶时对“色、香、味”的讲究。《茶经》记述了唐代采茶、制茶的方法。唐代制茶要经七道步骤。第一步是采茶。已经不是采“冬生叶”,而“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春叶、夏叶。要采“阳崖阴林”中的,不要采“阴山陂谷”中的。要分等级,紫色的是上品,绿色的是次品;叶卷着的是上品,叶已开的是次品。要选择天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第二步是将采回来的茶叶蒸熟。第三步是将蒸熟了的茶叶捣烂。第四步是加上米膏,拍制成茶饼。第五步是将湿的茶饼烤干。第六步是将茶饼用细篾片或纫谷皮穿起来。第七步是将制好的茶饼包封好,放置在能够保持干燥的“育”中贮藏出来。这种异于现今的制茶方法,不是炒茶,而是蒸熟捣烂,制成块,烘烤干。北魏时张揖的《广雅》中说:“荆巴间采作饼。茶老者成以米膏。”看来唐代是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时荆巴间的制茶方法。《茶经》记述了唐代的煮茶、饮茶方法。唐代煮茶之前,要将茶饼放在火上反覆烘烤,烤到茶饼表面全都“炮出培,状蛤蟆背”,内外皆熟,才算烤好了。随后“承热”贮放在纸囊里,等冷却了,再碾成碎末去煮。煮茶的燃料,最好是用炭,其次是用干燥的硬柴;不要用有腥膻气味的柴,不要用朽木。煮茶的水,最好是用山水,其次是江水,其下是井水。山水,要选乳泉石池出来的,江水要用离人迹远的,井水要用常汲井中的水。后人称这种对水的选择为“拣泉”。煮茶时要讲究火候。水沸了,冒出状如鱼目的水泡,稍微有些声音,这是第一沸;锅釜“缘边如涌泉连珠”,这是第二沸;锅釜中“腾波涌浪”,这是第三沸。后人称这种讲究火候为“候火”。第一沸时,“突于沫上,有水漠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因而要将这种“水漠”清除掉。后人称这种除膜为“吹沫”。第二沸时,要舀出一瓢水来,将碾好的茶末对着锅心倒进去,再用竹在锅釜中“环激”,等到充分煎煮之后,就将舀出来的水倒进去,“而育其华也”。后人称这一煮茶技术为“育华”或“点花”。这种煮茶方法和现今用开水冲泡茶叶的方法是不相同的。《茶经》认为茶的精华,具体表现为“沫”、“”和“花”。“华薄者曰沫,厚者曰,细轻者曰花。”其“花”,如“枣花”,如“青萍”;其“沫”,如“绿钱”,如“菊英”;其“”,“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正像《荈赋》所说的:“焕如积雪,烨若春”。煮茶时,“育华”,就是要让沫、酵和花充分出现;饮茶时,将煮好的茶酌入各碗中,要注意让、沫和花均匀分配。后人称此为“侔色”。这种茶液是乳状的,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的:“满瓯似乳堪持玩”13,徐铉诗中所说的:“轻瓯浮绿乳”14。卢仝诗中说:“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15。“碧云”、“白花”,都是对乳状茶液的借喻。这种绿乳状的茶液和现今清亮透明的茶液是不同的。《茶经》认为应趁热饮茶,不应冷了再喝。“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茶经》说茶有五种名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又说:“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12后人称此为“辨味”。这种煮茶方法,是很讲究拣泉、候火、吹沫、育华(点花)、侔色、辨味的。它曾广泛流传,现今一些少数民族的煮茶方法仍保留着它的痕迹。《茶经》记述了唐代茶的品种和产物。《茶经》的第一句话,就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又说到:“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这与现今的茶树是无异的。《茶经》说到茶树“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现今一尺、二尺的茶树丛簇,南方各省随处可见;而人们在四川省川南县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发现的“茶树王”20,也证明“两人合抱”说确非虚构。但是,《茶经》说到:“笋者上,芽者次。”“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这种状若薇蕨、被评为上品、称为“笋者”的茶,现今我们已是不知其为何物了。《茶经》说当时茶叶制成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可见除饼茶外,还有三种。它着力说明饼茶的制法,可见这在当时属先进技术。李白说:“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迭,其状如手,号仙人掌。”16现今人们习惯见到炒制的茶叶和茶末,觉得称茶为“片”,很不习惯。其实那是将茶叶蒸捣后,再使用仙人掌状的模子做成的片茶。《茶经》品评了南方三十二个州郡出产茶叶的等级。它说:“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12《茶经》又说到另外二十个产茶的州:“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泉州、韶州、象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二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甚佳。”12《新唐书·地理志》叙及将茶作贡品上交朝廷的有十七个州府24,《茶经》品评及其中的九个州,未评及的有八个州、府,超出其外言及的则有二十七个州、郡。这说明了《茶经》研究地区范围的广阔,品评的精审。《通典·食货》中说及:金州安康郡“贡茶芽一斤,”溪州未溪郡“贡茶芽二百斤。”《茶经》虽对溪州未及品评,而将峡州茶列为上品,将金州列为下品,确实是有所根据的。建州建安郡在宋代已号称产茶胜地,那是五代南唐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通典》只记建州土贡“蕉布二十匹,练十匹”。《新唐书》没有关于建州贡茶的记载。《茶经》只说建州产茶,而未品评等次。这些都说明陆羽治学确实是持严谨态度的。《茶经》所记唐茶的产地和质量,为我们提供了信实可靠的资料。《茶经》首次研究了中国饮茶的发展史。在此这前,人们或在“食书”中记及饮茶的功效,如《神农食经》、《华佗食论》等;或在史书中记及饮茶的事,如《三国志·韦曜传》、《晋书·桓温传》等;或在地志中记及某地产茶,如《永嘉图经》、《淮阴图经》等;或在医书中说及茶的药用,如《枕中方》、《孺子方》等;或在诗赋中说及茶,如左思的《娇女赋》、张载的《登成都楼》,而杜育的《荈赋》和鲍令晖的《香茗赋》则更是以颂茶为主题的美好篇章。但是,谁也没有将饮茶的起源、发展和兴盛作为线索来探讨茶史。陆羽则是作出这种探讨的第一人。他将前人记及茶的食书、史书、地志、医书、诗赋,搜集起来,列举了四十六项古籍资料,把中国古代饮茶发展史勾勒出来,展现于人们的面前。《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12尽管先秦史书中没有“茶”字,《史记》的“平准书”、“货殖列传”中都没有言及茶事,但是,人们对于“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也能合乎情理地加以解释。对于汉代已经饮茶,对于汉代以后饮茶的发展,对于陆羽所说的“滂时浸俗,盛于国朝(唐代)”,人们更是置信不疑了。在探讨茶事发展史上,陆羽作了前人所未作的事。早在唐末,襄阳诗人皮日休就对《茶经》作了中肯的评价。他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又说:“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俾饮之者除瘠而去疠,虽疾医之不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8三、《通江部分》李季卿,天监十八日唐代学者封演的《封氏见闻录》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远近倾慕……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抚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茶熟,李公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唐代另一学者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载:17“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者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至岸,舟荡覆半,惧其尟,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惊愕。”18封演和张又新都写了陆羽为李季卿煮茶,情节却迥然不同。封演说,陆羽首创“茶论”,但因是在常伯熊之后去见李季卿,遭到李的薄遇,感到受辱。封演和李季卿是御史台同僚,《封氏见闻录》素来被称为“语必征实,足资考证。”19宋代欧阳修主编《新唐书》,在其“陆羽传”中采用了封氏说。可见封氏说是信实的。张又新说,陆羽受到李季卿的厚遇,并传奇式地判别临岸水和南零水,令人惊愕。《煎茶水记》至今仍为研究唐代茶事的重要资料,宋代李昉主编《太平广记》也收录了这段记载。如果透过这两段记事的不同情节,去探索其共同点,那么这个共同点就是:陆羽生前即已被人公认是研究茶学的权威。四、投书立说,《茶经》成为唐代茶学的启导者陆羽及其《茶经》在唐宋时期就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茶经》的传播造成的。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它进一步促成唐宋尚茶风气。唐代学者们的笔下已经说明了这种情况:陆羽“始创煎茶法,”4“《茶经》说茶之功效、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17“其后尚茶成风”,“天下益知饮茶矣。”3《茶经》的流传,使人们将煮茶作为一项艺术来学习和研究。“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20“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21这些诗句,反映了煮茶时已掌握“候火”、“侔色”的乐趣。或在家举行茶会,或到清池边煮茶,或到野泉边煮茶,或品评各处江水、泉水、井水煮茶等第,或互赠并品评各地茶叶等等,都成为人们的乐趣。例如,白居易写“茶兴”诗记池边绿荫下煮茶20,刘言史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秦韬玉的《紫笋茶歌》,都是记泉煮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不仅记亲自煮茶,更记入了亲手采茶、炒茶。皎然的“三饮茶歌”,22,卢仝的“七碗茶歌”23,则是唐代赞颂饮茶的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美丽篇章。唐末诗人皮日休甚至以茶器为对象,写成《茶中杂咏》十首,寄给挚友陆龟蒙。陆龟蒙又写成《奉和袭美茶具十首》相应酬。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也都以煮茶、饮茶为乐趣。苏轼还向大冶桃花寺长老,要了茶树去栽到自己在黄州东坡的家园中。这些都成了唐宋文坛佳话。唐代时,巩县陶工为陆羽作了许多陶瓷偶像,号称“陆鸿渐”,将他奉为茶神,说是“宜茶足利”。各地茶店茶馆都将它买来,供奉在灶台上;经营获利,“有交易则茶祭之”24。这种做法直传到宋代。宋代诗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这正是对《茶经》进一步促成了唐宋饮茶风尚的真实写照。其二,导至了唐宋茶学的大发展。《茶经》论及采茶、制茶、煮茶、品茶,茶的功效、茶的产地、饮茶历史等,全面研究探讨了茶事,于是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中的一门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