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_第1页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_第2页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_第3页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_第4页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

工业一体化区域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发展平台。为了促进绩效优化和调整,重点建设新的增长空间,我们必须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浙江目标。产业集聚区按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的目标要求,全省上下合力推进,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在创新引领、集聚集约和融合发展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分属全省11个市,规划范围涉及37个县(市、区),其中杭州、宁波和金华均有两个集聚区,其余地级市各有一个,当地都选择了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纳入集聚区开发。集聚区规划控制区总面积4440平方公里,2012年投产“四上”企业518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780亿元,占全省11.6%,其中工业新产品产值1593亿元,占全省11.8%;出口交货值1122亿元,占全省10.1%;服务业营业收入2276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08亿元,占全省1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9亿元,占全省14.7%;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89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35家。在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集聚区开发模式1.战略区位优势明显。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涵盖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和义乌等10个集聚区,其余4个集聚区也都处于都市经济圈和三大产业带规划区,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是全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或重点。集聚区濒临沿海、临港和主要运输枢纽,海陆空交通发达,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比较明显。集聚区接近中心城区,城市配套服务较为完善,城市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形成产城良性互动。2.发展空间大。土地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加快发展的瓶颈,集聚区的规划结合有限的可利用发展空间,与全省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区域分布相结合,选择了沿海滩涂、低丘缓坡等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形成规模大、集中连片、后续潜力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集聚区开发模式还注重于“立面提升”,功能开发注重综合集成,以发展大产业为核心,带动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建成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的大平台。“十二五”时期,可开发建设区域共42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81平方公里,温州、台州等集聚区海涂可围垦开发100多平方公里,金华、衢州、丽水可整理低丘缓坡70多平方公里。3.产业基础坚实。浙江各地形成许多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为集聚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物联网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临港制造和新型纺织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2年,集聚区形成6个制造业年产值超500亿元,8个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聚区谋划与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相结合,依托中心城市和开发区等各类集群布局相结合,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及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导向。4.体制机制较为灵活。产业集聚区均成立了管委会,相应的职能机构配备完整,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与协调机制,集聚区还对区内原有多个开发主体进行了整合提升,建立“一个管理平台、一个管理主体”的管理体制,由集聚区管委会统一行使建设管理职责,有多个管理主体的集聚区也在产业准入、项目推进、要素分配与整合方面建立统一的议事机制,提高了统筹推进能力。5.政策形成合力。集聚区启动建设过程中享受到一系列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上,2012年省委省政府建立省领导联系集聚区制度,14个集聚区分别由省领导一对一联系,着力强化破解集聚区难题与要素保障,协调解决实施推进过程中相关问题。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绍兴、衢州和舟山五个集聚区于去年率先挂牌创建省级高新园区,进一步整合提升发展要素与资源,合力推进集聚区发展。二、“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推动实施“243”投资行动计划“十二五”时期,浙江省经济建设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扎实落实“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推动实施“411”投资行动计划。最近印发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省级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在主导产业培育、科技创新、集约高效和完善配套服务方面的要求与目标,在项目安排、税收优惠、用地保障、融资政策、环境容量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和支撑,集聚区发展被摆上全省发展的突出位置。(一)战略发展机遇1.集聚区内部发展政策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大力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一批重大临海项目、临港制造、海洋产业、滨海城市群的发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加快构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建设“无水”港、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功能平台建设步伐。杭州、宁波、温州、台州、舟山和义乌等集聚区可充分利用和吸收实施国家战略举措和“411”计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乘势借力,融合衔接,蓄势待发,加快海洋产业和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步伐。一是以港航物流发展为契机,加快集聚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牢牢把握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运输网络的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加快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物流服务业发展。二是借势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浙江省海洋经济“822”行动计划的推进,今后五年内全省将完成1万亿元的涉海投资,将重点支持和培育海洋特色基地、涉海大企业和沿海产业集聚平台建设,集聚区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度融入海洋发展战略,对接建设项目,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和海洋产业建设。三是义乌集聚区借势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商品结构、探索现代物流新方式,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四是浙江省扩大投资“411”行动计划的落实,集聚区在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浪潮中必将抢得先机,将有力助推集聚区承接更多投资项目,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交通网完善、服务配套和能源保障的项目建设。2.加快新兴产业战略发展的机遇(二)面对挑战1.浙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形成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态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省际间的经济互动明显增强,浙江企业在经营机制、资本和技术优势,以及商贸物流网络等方面的领先正在减弱,传统产业随着成本增加和资源约束正在流失。浙江民营企业虽然具有许多发展优势,但规模相对较小,科技研发投入不足,面临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长三角区域在电子产品、汽车制造和纺织化纤等领域行业相近,产品替代性强,竞争特别激烈,对浙江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2.深入推进企业发展,促进产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与发展要素交流互动的加快,浙江省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浙江经过长期高速增长阶段后,近两年发展相对放缓,粗放型传统制造业虽能实现短期的高增长,但生产效益低下,能源消耗多,环境代价过大,不可持续。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既定目标。全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产业基础扎实,形成了一批装备制造、汽车生产、船舶制造、海洋化工和纺织印染等生产基地,已形成较大的工业制造生产规模,但传统产业所占份额较大,发展空间不足和能源少使发展刚性不足,缺少大企业、大项目拉动,产业转型与提升任重道远。三、深度融合,提高集聚区发展质量集聚区所具有的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和辐射效应,最终都体现为引领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政府与企业只有深度融合,才能产生更大的正能量,提高集聚区发展质量。(一)集聚区产业发展问题浙江省集聚区产业发展趋同性强,各地主导产业必须要实现省内统筹、区内分工,才能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特色、重点突破。科学的规划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指挥棒,根据集聚区的产业功能定位,严把产业准入关和招商引资关,发展处理好眼前与长期、速度与效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严格执行浙政办发3号文件关于项目引导和产业准入的意见,集中抓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个集聚区发展什么样的主导产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既要考虑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又要考虑技术创新的潜力,还要考虑区域集聚资源的能力、市场配置力和本地资源、环境优势等条件,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背景与状况来确定。根据产业构成,全省集聚区大致可以分为高端道路与特色道路两种类型,相应地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不能脱离当前的发展水平与实际条件,对于建设起点高、产业发展成熟、配套条件完善的区域,重点是提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创新,相应起点比较低、产业粗放型、技术条件不完善的集聚区要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选择本地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把产业做强做大,获得低成本优势。杭州城西科创、大江东、宁波杭州湾、嘉兴等集聚区产业起点高、基础配套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龙头辐射引领作用明显,主导产业应着眼于高端装备制造、信息软件和汽车制造等高科技型产业。绍兴、金华和衢州等集聚区制造能力强,产业比较均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化纤化工、金属制品和医药方面,可考虑在现有制造业关联的基础上向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升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宁波梅山、舟山和义乌集聚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行业集中度较高,借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改进贸易方式与交易平台建设。温州、湖州、台州和丽水集聚区原有产业相对分散,行业关联度不高,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少龙头集聚,还得靠不断做大做强原有制造业,取得成本优势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进程。(二)实施“优势工程”,建立和完善“三资”联动的产业准入制度,增加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是影响集聚区形成及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要发展和保护一个产业,在政策上引导、要素上保障、技术上扶持,有利于综合发挥集聚区的区域优势、培育创新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有效提高竞争能力。比如,“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411”投资项目优先安排集聚区,建设用地计划单列给予重点保障,科研配套、人才引进等服务方面也给予倾斜扶持。在筹措开发资金上,可采取递减式的政策优惠,同时采取递增式的产业准入,让后进企业从集聚效应中摊薄成本,吸取集聚带来的溢出效应,减轻政府投入与负担。总之,有效的区域政策可以引导分散的项目与产业汇聚到集聚区,加快促进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速度,提高集聚区竞争力。(三)配套中小企业产业集聚起始阶段往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杭州城西科创、大江东、宁波杭州湾、衢州等集聚区围绕淘宝公司、东风裕隆、恒逸高新材料、衢化集团等大企业基础上规划和发展起来。根据行业的不同,有的产业可以做到强强联合,扩大集聚效应,但有的产业无法做到“龙头会”,比如舟山船舶制造、义乌的商贸城、衢州和湖州金属制造业。做大产业还要靠细分市场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做到专业化分工,引大招强的同时不能忘记了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它们也是撑起浙江经济的中流砥柱。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集聚区分工协作,树立大企业不等于集聚区,集聚区不是少数大企业的独角戏,只有关联产业抱团才能提高区域竞争,才能发挥整体的集聚效应。全省集聚区规模最大且2012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15家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化纤、装备制造、金属品制造、新材料制造和汽车制造,引导化纤、金属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核心企业不断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和挖掘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要发挥量的集聚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相对要短,产品竞争不在量而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产品要注重创新研发,支持发挥龙头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才能辐射和引领区域发展。(四)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提升创新质量科技创新是提高集聚区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要以长远的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产业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提升整体竞争力都要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来实现。首先是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从集聚区的收益中安排专项科技研发基金,用于支持和引导骨干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研发,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与风险,同时政府还要承担起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其次是加快科研院所建设,根据产业发展导向与技术创新需求,引进科研院所,引导高校承担政府委托的基础性研究与技术攻关,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第三是加快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明确创新的重点领域,细化创新的成果评价,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创新的实用转化。(五)集聚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助推企业浙江省集聚区下面的各类开发主体多的十多个,少的也有四五个,而且和集聚区外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交叉重叠,管理主体之间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管理职能交叉等现象普遍,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为了避免同一地方政出多门,提高管理效率,需对各类园区进行整合提升,集中资源要素、统一政策口径,提高开发效率。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义乌、衢州等集聚区对多重开发主体进行了有效整合,统筹协调能力和开发效率得到提高,有力助推了集聚区发展。说明:省政府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的意见中明确要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引领、集聚发展、转型升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