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纳利钱纳利与19世纪中西绘画的交流_第1页
钱纳利钱纳利与19世纪中西绘画的交流_第2页
钱纳利钱纳利与19世纪中西绘画的交流_第3页
钱纳利钱纳利与19世纪中西绘画的交流_第4页
钱纳利钱纳利与19世纪中西绘画的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纳利钱纳利与19世纪中西绘画的交流

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之后的一位艺术家,在中西绘画交流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乔治卡内特(gorgecalenietal),英国画家。1825年9月29日,钱纳利来到中国澳门侨居27年,终老于澳门。伴随着钱纳利的到来,澳门再度成为中国西洋画家培养的摇篮,一批中国西画家和澳门土生葡人、西方侨民在钱纳利的直接亲授与间接的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西画风格因此一大变,流行钱氏传来的英国学院派画风,时人称之为“钱纳利画派”,澳门画坛也因钱纳利的定居而充满生气与活力。中西绘画的交流也没有因传教士画家们的仙逝而中断,而是因钱纳利的到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9世纪美国来华著名商人亨特(1812—1891年)评价钱纳利时说:“职业是画家。他的肖像画、炭笔速写和油画作品,可能至今在东方还广有名声。他讲起故事来那语言和动作也可以跟他的画笔媲美。”的确,直至现代,钱纳利不仅在东方广有名声,而且还名播欧美。欧美、日本、印度和中国的香港、澳门等国家与地区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不但收藏了钱纳利的大量绘画作品,还出版了几十种钱纳利研究的专著、画集,甚至跨国、跨地区联合举办钱纳利的画展。这一切都说明,作为一名艺术家,钱纳利来华的艺术活动和创作,对促进19世纪中西美术的交流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非常值得人们深思和探讨研究。而关于钱纳利,中国大陆几乎无人著文专门研究,对其在中西美术的交流史上所起的作用一无所知。本人认为,凡是要探讨19世纪中西美术的交流,必须研究钱纳利。公正的艺术道路钱纳利一生游踪极广,个性怪异,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一是居英国与爱尔兰时期(1774—1802年),二是居印度时期(1802—1825年),三是居澳门时期(1825—1852年),居澳门时期是他一生艺术创作最辉煌的阶段。钱纳利1774年1月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家庭。祖父是位颇具名气的文化人,擅长书法;父亲是业余画家,故自幼便受到艺术的薰陶。17岁时他就有一幅肖像画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周年展览中展出,一年后又有三幅细密肖像画参加学院年展。1792年7月,他成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钱纳利非常崇拜该院创办者、英国著名肖像画家雷诺兹,经常对人声称他是雷诺兹的学生,尽管他已没有机会听到雷诺兹的讲课(因为在他进校前五个月雷诺兹已去世),但他在皇家美术学院受雷诺兹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肯定的,例如他多次对他的学生玛丽亚·布朗谈论雷诺兹的“艺术讲演录”;20岁时(1794年)他在学院年展中展出的肖像画竟达12张之多,这说明雷诺兹的影响在他身上发生了作用。由于那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组织的年度展览会,是当时的有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上流社会谈论的话题,也是树立个人声誉的媒介,因此,他的艺术才华受到传媒界的关注。1794年,约翰·威廉斯(JohnWilliams)在一篇题为《皇家美术学院是次展览的自由评论》中说:“他(钱纳利)的作品强烈地感染看我,在一大批崛起的画家中,他的才华是非常高的,进步可堪称楷模,他汲取了流行的绘画技法。”钱纳利在伦敦开始崭露头角。翌年(1795年)他又创作了一组娇美动人的女肖像和两幅男性肖像,其中代表作是伊丽莎白·史丹利女士的肖像。(一)艺术价值较高,为社会广泛的发挥在同专业专家的助1796年,钱纳利第一次离家,到爱尔兰寻求发展。他的家族在都柏林交游甚广,钱氏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凭着自己的卓越画艺,被选为都柏林皇家绘画学校“指导委员会”委员,1800年又被任命为刚成立的都柏林艺术家协会秘书,向该协会提出将创作奖金制度改为协会年展优秀作品选拔购藏制度的建议被采纳。同年6月,他有12幅作品参加都柏林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年展,1801年又有11幅作品在年展展出(其中有一幅其妻油画肖像)。到28岁时,他已能自由地运用多种媒材进行绘画创作,不仅能用水粉作肖像画,用钢笔绘制细密画,而且能在象牙或硬纸板上作水彩画,并开始了“地志画”的创作。这些艺术活动为他到澳门后进行大量的水彩地志风景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都柏林期间,他娶了当地一位珠宝商的女儿为妻,曾经拥有过一段快乐的婚姻生活,他绘制了其妻油画肖像和铅笔肖像说明了这一切。总体上来看,钱纳利在都柏林最辉煌的业绩是协助组织爱尔兰艺术家协会、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并积极创作作品参展,这一协会为都柏林市民每年举办一次展览,因此成为当地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801年,都柏林艺术家协会为了表彰他的贡献,颁赠一个银制调色碟给他,以酬谢他对推动爱尔兰艺术的贡献。是年,他回到伦敦,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提出去印度申请。(二)钱纳利的绘画形象是热情高涨,成为了问题对象1802年6月11日,钱纳利乘罗孚公司(Law&Co.)桅帆船“吉维尔”号,从伦敦启程到印度,于1802年12月21日到达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海港。凭借其兄约翰·钱纳利在马德拉斯的地位与推荐,钱纳利招揽了不少顾客;他为其兄的同僚及他们的妻子绘制肖像,获得丰厚的报酬。在马德拉斯时期钱纳利最为感人的油画作品是为詹姆斯·亚奇历斯克里克佩切克(JamesAchillesKrikpatrick)及其的孩子们所绘的两幅肖像(现藏香港汇丰银行),名声鹊起,1803年马德拉斯有关欧洲居民的非官方年刊里第一次将钱纳利冠以“乔治·钱纳利,肖像画家”的称谓。1807年6月20日,钱纳利乘“伦敦”号船离开马德拉斯,应召到加尔各答,为孟加拉高等法院首席法官亨利·罗素爵士(SirHenryRussell)绘制肖像。他每天从早晨工作到傍晚,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肖像。1808年2月6日,亨利·罗素爵士的肖像在高等法院的大厅里公开展出后,盛誉斐然;亨利·罗素爵士的一位友人称赞他是“普桑画派的使者”,亨利·罗素爵士的发言人威廉·赫基也评论说钱纳利在某方面存在著一种“学院派的普桑味”,这说明钱纳利在大型油画肖像上开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不久,钱纳利应查理斯·德·奥利(CharlesD’Oyly)的邀请,又移居到距加尔各答180公里的达卡。查理斯是达卡城的税收员,自他的孩子早夭后,沉湎于绘画;钱纳利的到来,使他有了一个良师益友。钱纳利住在查理斯家中,不仅为他绘制了油画肖像,还指导他绘画与素描。查理斯认为:“在西方艺术家中,钱纳利会有很高的地位。”1813年8月30日,查理斯给华伦·候斯汀的信中写道:“对我的绘画,我很满意……若你见到我的画,你将感到我在钱纳利先生的指导下获得了很大的进步。”的确,从查理斯所作水彩画《在钱纳利画室》(见香港汇丰银行藏画集图8)中,既可见他随钱纳利学画情景,又可见他在绘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之一斑。1812年5月1日,查理斯就任加尔各答市税务官员。因此,钱纳利也再次来到加尔各答,从事肖像画艺术创作,并时常在郊外流连和画速写,一直到1825年远赴澳门。这一时段钱纳利在加尔各答所作的肖像画,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高峰。他先后为印度英军总司令、印度总督敏度勋爵(为敏度勋爵至少画了四张肖像)、印度英军总司令兼总督哈斯汀勋爵(LordHasting)、加尔各答司法界的风云人物等绘制过肖像,为他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绘制肖像成了钱纳利赖以生活的主要收入,如他为查理斯·德·奥利查理斯德奥利士所绘的全身像(18×15寸)所收的费用是一百英镑。)敏度勋爵夫人在她的日记中写道:“钱纳利的画,表现能力是高超的。我希望乔治(钱纳利)为我画一幅肖像。”尽管如此,钱纳利在加尔各答的年均收入是五万卢比左右(约合五百英镑),相当于印度当地中产阶级年均收入的两倍,收入不菲,但他还是入不敷出,负债累累。1821年,钱纳利为逃避英国债权人的苦苦相逼,避走加尔各答15英里外的小镇──萨林普,这个属丹麦人管辖的地方,英国的民事法律在那儿不发生作用。在萨林普渡过三年半的时光里,钱纳利最大的收获有二:一是为他在加尔各答结识的经纪人威廉·普林斯普夫妇绘制肖像,夫妇每天乘渡船到钱纳利的画室请钱纳利画像(见香港汇丰银行藏画集图十五),普林斯普曾非常欢喜说:“我们以前所拥有的画都没有这幅画那么好!”二是为萨林普学院创办者暨“中国语言字形音韵研究”作者传教士乔舒亚·马士文(JoshuaMarshman)绘制肖像,从马士文和其他传教士口中得知澳门的情况。前者与钱纳利的画友和朋友一道牵头募捐,为钱纳利偿还债务,让他渡过了一时的困难,得以重返加尔各答。钱纳利还请普林斯普帮助他推销一些画作,使他在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仍然还有收入;但钱纳利离开印度时还未收到画款,误认为普林斯普收取了他应收的画款,因此与普林斯普结怨。后者让钱纳利闻听了有关澳门及广州的情况,导致他在经过一些“严重的麻烦后”断然离开印度,“潜逃”到“东方避难所”──澳门,以躲避债务和妻子的纠缠,并寻找新的艺术赞助人。(三)钱纳利创作的艺术作品目录居留印度长达23年后,1825年7月13日钱纳利离开印度,于1825年9月29日抵达澳门。刚开始的时候,钱纳利并不常定居于澳门,害怕他那凶恶的妻子来澳门找他,而是随商人来往于穗澳之间。他在广州“成为一个受到普遍欢迎的人”(见美国人威廉·亨特《旧中国杂记》292页),住于奥地利旗下运作的“帝国商馆”。钱纳利与广东从事贸易的外商有密切的交往,其中“怡和祥行”的渣甸(WilliamJardin)和马大臣(JamesMatheson)更是他的艺术赞助人,常常订购他的画作,钱氏也视他们为知己。就目前他所遗存的画作署名日期来看,除1826、1827、1828、1829和1832年的夏天和秋天他是在广州城度过的,1845年冬到过香港外(半年后回到澳门),其余时间都在澳门鬻画度日。来华的商人、各洋行的大班,以至广州十三行的行商,都是他的主顾。其中他为怡和行主伍秉鉴所画的画像,曾被送往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览,被视为钱氏的杰作之一,摹仿作品极多。他绘画了大量描绘濠江风物的写生素描及水彩画,大多技巧纯熟,生动感人。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百年前濠江淳朴的蛋家渔民生活、闹哄哄的街头食档、流动的街头理发师、浑身是劲的打铁匠、摩肩接踵的市集、瑰丽璀璨的妈阁庙、醉人的南湾夕照、古老的教堂……。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优秀的画作,还是述说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图像文献,“有其特殊的价值”。或许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澳门迷人风景的钟情,对异国情调的猎奇,或许出于鬻画为生之故,钱纳利在澳门、广州、香港等地创作了大量的水彩、油画和速写。他所绘制创作的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澳门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以华人平民生活为主的速写与写生稿;第二类主要是以澳门、广州、香港的地志风景、名胜古迹等为题的油画、水彩创作;第三类是中外商人、旅行家和濠江渔女的油画肖像等创作。这几个方面的艺术活动和创作构成钱纳利特有的艺术成就,并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须作分类论述研究。二、重形式、真精神的表现在澳门,钱纳利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他绘制了数以万计的速写和写生稿。这些即时性、原创性的作品犹如19世纪前期澳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生动地记录了那个时代澳门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诸如家女和她的孩子、水上船家、南湾渔民、三巴寺僧、吊井取水、打铁匠铺、牧羊人、放牛汉、城门口赌摊、市井风情、街景人行、板樟堂(玫瑰圣母堂)前人物街景、板樟堂前小摊街市、板樟堂前小食档、内港的渔民、西望洋教堂远眺、圣方济各修院、仁慈堂、望德圣母堂、圣奥斯定教堂门面、圣若瑟修院旁的棚户、妈阁庙内景、西环城堡、中国帆船、渔民与帆船、靠岸的小渔船、渔村、渔船与捕捞、搁浅的艇屋、水上人家、东印度洋行、市政厅广场、旧关闸大门、剃头挑子、女民、小商贩、货币兑换、儿童游戏、带小孩的小姑娘、艇户船家、撑篙的女人、跑堂者、小吃摊、桌上赌、观赌、替人写信、年轻的中国女人、土生葡女、看告示、看手相等等。这些速写和写生稿,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利用铅笔去捕捉瞬间最初的感觉意念,画家对着大自然及室外的景象、单个或众集的群体、人物进行速写,致力搜寻每一个动人的姿态与情景的组合,并用其快速敏捷的线条,用最简洁的方式画出街市上所见的千姿百态的景物和行人,真实地再现其目光所见的东西;同时又注重多角度、多情景的观察猎取,像家女和她的孩子,聚赌的人、渔民和小贩等,他往往连续画几幅不同角度、情态的速写,或在一张速写纸上加绘特写细部。其二,是精到的速写,一般先用铅笔轻勾,再用钢笔墨水(乌贼液)重勾修正,或两者混合使用,使速写有粗细深浅虚实浓淡甚至明暗阴影的艺术效果,俨然如一幅写生创作,却又保留了原始的铅笔笔触,让人觉到生动自然,艺术效果独特,真实感人。可以说,钱纳利无时无刻不在留意周围的事物,无论是在澳门、广州深街老巷里漫步,还是坐在濠江岸边,他都在观察猎取数以千计澳门华人草根阶层自由自在、平平凡凡的生活,并用速写、素描形式记录下来。正如他在一幅速写上题记中所道:“任何时间、地点都绘画。”因此,他所描绘的每一个生动的情节、细节、特写,都给后人留下一段澳门的过去时光里令人怀念与品味的社会生活。当然,这一切主要归功于钱纳利的勤奋。这从他的学生威廉·普林斯普(WilliamPrincep1794-1874年)记叙在钱纳利画室所见情形时说的一段话“发觉(正如他所描述的一样)他被数量繁多的速写包围着。他明确表示,每天坚持在他的储藏室中增加七张画。”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钱纳利经常回到画室用钢笔和乌贼液修改和重画他从室外带回来的速写草稿。这些在大量速写和写生稿基础上画成的“完整画幅”(钱纳利语),成了他众多的水彩、油画的创作初稿和素材,其中不少情景、人物形象及地志景物多次出现于他后来的油画及水彩画创作之中。例如,香港汇丰银行收藏钱纳利的油画《澳门街头一瞥——帕西商人分发食物》,就是他根据1841年用用钢笔和乌贼液修改完成的画稿(澳门贾梅士博物院藏)创作而成;不同的是在油画稿中,钱纳利将在二楼窗口中探身向下分发食物的帕西商人,从前窗移到了屋角后窗;这不但使作品情景聚焦集中,避免了写生稿将整幢房子画出之繁琐、呆板的缺陷,而且还可以画屋后的院墙、林木和蓝天白云,从而巧妙地推出空间深度,渲染自然祥和的气氛;至于街头守候在楼下翘首升手接受食物的澳门草根华人,则作了精简浓缩,排成一行,与二楼窗口帕西商人在构图上形成一个金字塔形,因而画面情景显得典型突出,令人感动。又如他的油画《澳门的打铁匠》,也是主要依据1843年所作的一页绘有不同角度、情态、并加绘了特写与细部的写生画稿,加以提炼、选裁、重组,糅合创作而成的;有趣的是,这一页写生画稿的一些特写与细部,又成了他创作水彩画《澳门的打铁匠》(英国马丁·格里高里画廊原藏)的主要素材。诸如此类的创作还有英国马丁·格里高里画廊收藏的油画《圣老楞佐堂的梯级》(约1841年作),与香港艺术馆收藏的钱纳利同名作品大致几乎相同;而梯下的聚赌人群、圣老楞佐堂前踏板悬索吊水的场景等,则又是根据几幅速写画稿拼构而成。他的水彩画《风顺堂前街风景》(英国马丁·格里高里画廊藏),构图取景和街道上人物活动情景,与葡萄牙地理学会收藏的同名作品几乎完全一样。像这样的水彩画创作还有《澳门内港的船屋》(英国马丁·格里高里画廊藏),与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用钢笔修改加工过的一件同名作品,也几乎完全相同。上述实例说明,举凡钱纳利修改、重画过的速写和写生稿之“完整画幅”,都很有可能被进一步加工运用于油画、水彩画创作。他有一个习惯,时常在这些速写和写生稿上用“┼”符号标注(以上举例皆有),代表这是可以撷取的创作素材。在将这样的用钢笔加工润饰的速写和写生稿绘制成油画时,钱纳利通常会在钢笔稿上用铅笔打上方格,以便于放大时快捷准确,构图、透视和比例准确,他的油画《澳门玫瑰堂前街景》,就是根据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一件构图取景和街道上摊档人物活动情景几乎一样的同名钢笔稿创作而成,此图上的用铅笔打的方格已证明了这一点。三、壁画地志风景钱纳利对中西绘画交流所作的突出贡献,是他开拓了以粤、港、澳三地名胜古迹、地志风景为主题的风景画创作,尤其是创作了大量的以澳门的名胜古迹、地志风景等为题的油画、水彩画,为现在澳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真实而宝贵的历史图像资料。据美国人威廉·亨特记载,钱纳利去世后几天,“澳门的司法长官卡瓦尔奥法官要求我和沃森医生检查一下他的书籍、文件、箱子等等……然而却找到好几个樟木箱,里面装满了素描速写和精选的油画。”很可惜亨特没有提到水彩,很有可能钱纳利的水彩都被顾主买走。现存钱纳利所绘的澳门地志风景、名胜古迹等为题材的油画创作有:《濠江渔歌》(约1840年代作,香港艺术馆藏)、《南湾海岸》(约1850年作,香港汇丰银行藏)、《晨曦中的澳门南湾风光》(约1840作,A.J.Hardey藏)、《南湾全景》(约1850年作,澳门贾梅士博物院藏)、《从西望洋山的石门外眺南湾景色》(1834年作,美国皮博迪博物馆藏)、《澳门南湾风景》(1840年代作,美国老东方艺术馆藏)、《市政厅前地》(约1830年作,澳门贾梅士博物院藏)、《远眺南湾景色》(1834年作,美国皮博迪博物馆藏)、《晨曦中的澳门半山风光》(约1840作,A.J.Hardey藏)、《圣老楞佐堂前街景》(约1841年作,英国马丁·格里高里画廊藏)、《澳门的美国人住宅》(约1850作,澳门贾梅士博物院藏)、《澳门玫瑰堂前街景》(私人藏)、《澳门妈阁庙侧景》、《南湾风光》、《澳门南湾西南面景色》(私人藏)等等;水彩画有:《从加思栏炮台眺望圣方济各教堂》(约1833-1838年作,日本东洋文库藏)、《风顺堂前街景》(英国马丁·格里高里画廊藏)、《圣方济各教堂与城堡》(又名《圣地牙哥城堡》,约1833-1838年作,日本东洋文库藏)、《圣约瑟修院圣堂的大门口》(约1833年作,日本东洋文库藏)、《贾梅士洞》(日本东洋文库藏)、《澳门山水园公园》(约1838年作,日本东洋文库藏)、《澳门玫瑰堂斜巷街景》(约1845年作,美国皮博迪博物馆藏)、《圣玖瑰堂》、《南湾》(约1840年作,Thompson夫妇藏)、《澳门的舢舨》(约1838年作,日本东洋文库藏)、《南湾景色》(约1838年作)、《南湾带露台住宅》(香港汇丰银行藏)、《澳门妈阁庙远眺》(钢笔水彩,私人藏)、《妈阁庙侧景》(约1833年作)、《澳门内港和远处的湾仔、帆船》(约1833年作,日本东洋文库藏)、《澳门、湾仔岛与船》(日本东洋文库藏)、《澳门湾仔水上人家》(日本东洋文库藏)、《小舢舨和妈阁庙入口处》(约1835年作)、《澳门内港的船屋》(英国马丁·格里高里画廊藏)、《澳门海边一角》(澳门黄如楷先生藏)等等。从他作品的取材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绘油画地志风景还是绘水彩地志风景,钱纳利第一最喜欢画的是澳门南湾美丽的海岸风景。例如,英国国家肖像画廊收藏的钱纳利在澳门绘制的油画自画像,背景画框中镶嵌的就是他自己所作南湾风景;还有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收藏的《室内欧洲女子坐像》,背景画框中镶嵌的也是钱纳利所作另一件南湾风景,足以为证。第二,是澳门内港濒临湾仔一带的渔帆和艇户风景。第三,是澳门的教堂、寺庙等名胜古迹以及广州、黄埔、香港等地风景。钱纳利的这一大类作品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他创作的众多澳门南湾美丽的海岸油画、水彩画风景上。他通过不同的视角、视点,灵活多变的构图,多种色调、画法,以及意境的深邃隽永,艺术地将南湾那优美的“C”形海岸和人文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如妙诗。难怪人们会把他画南湾的一件油画作品命名为《濠江渔歌》。画中以南湾优美的海岸为背景,致力表现海湾中渔民驾驶舢舨,破浪出海;岸边卷起的浪花,踏浪推舟的渔民,以及在海浪上飘荡的舢舨,似乎碰撞出旋律一般的音响,富有节奏和韵味,从而将南湾优美的特质,情交融地展现出来。其次,除南湾如诗般的美景外,钱纳利笔下的最耐人品味的莫过于澳门内港的片片帆影和艇户蛋家渔娘。这一天作地合的景观,像一块“新大陆”,被钱纳利紧紧地发现攫住,他常常采取戏剧般的光影强烈对比方法,如油画《濠江一渔船及渔娘》(香港艺术馆藏)、《渔归》(美国老东方艺术馆藏)等,以突出的近景构图描绘用棚架、石块支起来的家舢舨艇户,或在海中捕捞的帆影,描绘他们那看起来十分单调,其实却充盈着母子、祖孙、家庭、社群之间亲情与和谐的令人羡慕的艰苦朴实生活,使平淡无奇的家生活变成了一种风情万钟、充满光色之美的自然的动人风景;因而他的这一类地志风景绘画,既让世人饱览19世纪澳门特有的一道迷人风景,又揭示了华人草根阶层朴实勤劳,随遇而安的善良品质。总之,在艺术创作表现形式上,钱纳利所绘澳门地志风景画,其艺术特点是往往采用全景式的构图,在立意上不拘泥于形式,险意奔放,努力创造的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表现澳门琦丽多姿的半岛风光和人文风情,从而使作品中充满浓郁醇美的诗意与朴素自然的抒情色彩。钱纳利这种充满人文关怀、平民情结的风景画作风,给19世纪中国西画吹来一股清新气息,深深影响着中国南方沿海通商港埠西画风景的发展。受钱纳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学生林呱(关乔昌)。不过,林呱具有非凡的临仿变通能力,从他创作的一些以澳门风土人情为主题的人物风景画中不难发现。例如香港艺术馆所藏他的油画《渔民烧火图》,整个作品构图、色调、戏剧般聚光用色,受光地面厚重斑驳的笔触肌理,都与钱纳利的《濠江一渔船及渔娘》(香港艺术馆藏)十分相似,但人物活动、情节气氛明显不同。前者描绘渔民一家生火煲汤、准备下海捕捞情景,袅袅炊烟与天空浮动的白云相映成趣,生活气息浓郁;后者描写渔民携幼守在海岸蓬船边,情景凄凉。《渔民烧火图》不仅注意天空与地面色彩呼应,而且注意了光色、明暗的对比,因此色彩瑰丽明快,技巧可与钱纳利毗美。诸如此类的林呱作品还有美国老东方艺术馆收藏的《渔村晚照》,也是采取戏剧般聚光,色彩丰富明快,表现澳门内港蛋民的休渔期间恬淡闲适的生活。所以,香港学者彭杰福先生评价林呱(关乔昌)所受钱纳利的风格影响时说“维肖维妙,几可乱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临仿与创造变通,可以说是以林呱(关乔昌)为代表的中国西画家演绎出来的中西绘画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对19世纪中后期粤、港、澳三地的西洋画家有很大的影响。1868年英国摄影家汤姆森途径澳门、香港时,发现“香港和澳门的画家还在仿袭林呱的油画”。可见,钱纳利对中国南方沿海通商港埠油画的影响,通过他的学生的仿效和传承,代代相传,继续发挥作用。因而导致19世纪中国西画“钱纳利画派”的兴起,清代中西绘画的交流进入了互动交流的历史进程。四、钱纳利创作的x物流社会就19世纪中西美术交流而言,钱纳利创作的一系列与中外外交关系、经济文化交流起重要作用的外交家、中外商人、外科医生、传教士、船长、画家、旅行家和展现澳门人文风采的濠江渔女等方面人物的油画、水彩和素描肖像。他不但用画笔形神兼备地表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风采,而且还培养中西青年画家,因此他的绘画风格成为中国南方通商港埠西洋画家们竞相仿效和追随的作风,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美术交流。19世纪20至40年代,许多到中国珠江三角洲的西方重要人物,如1813-1822年美国驻广州领事威尔科克斯(BenjiminChewWilcocks)、1830-1832年任广州东印度公司主席委员的马奇班克斯、英国驻厦门首任领事并曾在澳门经商的纪里布(HenryGribble)、1827年在澳门开设第一所对公众服务的眼科医院(又称外科诊所)的英国外科医生科勒奇(ThomasRColledge一译柯立治或郭雷枢)、澳门葡萄牙总督之妻达·西娃·品托夫人(Mrs.DaSilvaPinto)、美国亚塔瓦尔号船长斯特吉斯(JamesPerkinsSturgis)、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Gutzlaff)、法国旅行家、画家波塞尔(AugusteBorget)、英国商人普林斯普(WilliamPrincep)和1846年瑞典驻中国领事、第一部澳门史作者龙思泰(AndersLjungstedt),以及以广州、澳门、孟买为基地从事鸦片贩卖的英国人渣甸(WilliamJardine)等等,钱纳利都为他们绘制过肖像;此外,他还为一些中外巨商,如广州的十三行巨富伍浩呱、卢茂呱、印度帕西商人,以及纯情天真、婀娜多姿的濠江渔娘画过肖像画。在钱纳利众多的肖像作品中,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外外交关系、经济文化交流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行商肖像,如《行商伍浩呱像》、《行商卢茂呱像》。钱纳利与广州的十三行行商巨富伍(秉鉴)浩呱、卢(文锦,一说继光)茂呱交情深厚,他曾用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来精心描绘伍浩呱的肖像,深知伍浩呱的形神气色。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830年创作的《行商伍浩呱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藏)油画肖像,不是应伍浩呱所求而作,而是应在广州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遴选委员会主席普劳顿(W.H.ChickeleyPlowden)要求所绘。1831年1月30日,普劳顿将画带到英国,同年参加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这幅肖像画,遂成了伍浩呱所有肖像画中最经典的一张。画中伍氏身穿四品官服跷腿侧首而坐,左手捏着朝珠,一副骄傲得意神气。左侧茶几上放置着他的官帽,帽顶镶嵌的蓝宝石在深暗环境中熠熠发光。钱纳利采取西方古典油画深底色、黑托白之法,精心地将其放置在澳门妈阁庙正面的中国环境里,通过在人的脸部、双手和膝盖这四个富有神情部位戏剧般的聚光表现,光色明暗的强烈对比,把人物不可一世得意的脸部神情、富足的姿态和老谋深算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加之围绕着人物的身分性格特征,以典型的中国建筑室内外环境为衬景,衣帽饰物,甚至连茶杯、灯笼、潭盂等道具等细节都精心安排,细心地写实刻画,笔法轻松自如,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和自然真实的视觉效果,难怪珠江三角洲地区通商港埠会有许多中国西画家追随他,且摹仿他的作品极多。钱纳利的另一幅中国行商的油画肖像代表作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收藏的《行商卢茂呱像》,作于1830年左右。据谭镳《新会乡土志》记载:“卢氏出身寒微,新会石头乡人,年四十余,以举充洋行头办致富。”乡土志所记的卢氏是卢茂呱的父亲,为广州十三行“广利行”创业人,逝于1812年。卢茂呱原名卢文锦,其父殁后翌年接掌家族的“广利行”。该行到19世纪初跃为富有行商之列,仅次于伍浩呱。嘉庆年间,他与伍秉鉴一道被粤海关任命为总商。道光十七年(1837)迁到宝顺大街东侧。钱纳利绘制这些殷实富商时,一般均作全身肖像。画中茂呱脑满颐丰,身着三品武官补服,体态硕壮,倚坐在紫檀木扶手椅上,神情、衣着、体态中洋溢着富足得意的气息。脸部、双手和膝盖四点戏剧般的聚光与深底色、黑托白构图处理加中国室内外环境为衬景是这类全身肖像的显著特征,而居室内家具书法瓷器陈设与立柱,室外林木,都起着烘托特定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用。整件作品笔触细腻、娴熟流畅,瓷器、玻璃、衣饰绵缎色彩质感表现得丰富、写实,堪称西方古典油画写实风格的典型佳构。钱纳利的学生林呱(关乔昌)就摹仿创作了一幅极为逼似的油画《卢茂呱像》(美国皮博迪博物馆藏),除构图人物方向恰与钱纳利此作相反、室外景物和一些道具稍有不同外,人物肖像其他主要方面皆酷似,油画技艺足与钱纳利颉颃。另还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是,钱纳利创作的一系濠江渔女肖像。诸如油画《澳门舢舨与渔女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藏)、《濠江渔女像》(思源堂藏)、《戴斗笠的濠江渔女》(私人藏,此作与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一幅钱纳利所作素描如出一辙)。钱纳利创造的这种稍侧身子转首微笑,双手交合,温柔含情而坐的濠江渔女肖像画,独树一帜,成了清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通商港埠中国美女、贵妇肖像画流行的风格,如香港艺术馆收藏的油画《中国仕女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收藏的油画《中国贵妇像》等等,就是如此。笔者曾在拙著《中国明清油画》中就《中国仕女像》一图论道:19世纪中后期中国油画人物肖像因受英国画家钱纳利影响,注重人物上半身姿态动作衣着装饰的描绘,一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史贝霖肖像画流行的人物身胸如剪贴般平面图形作风,这幅上流社会青年女子肖像画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新肖像画风格特色。画家用大笔触和大块色面塑造她的上半身体面,非常细微地描绘她的华丽的宽边绣花上衣,并且深入地刻画了她如颜面一样白润的纤手及其婀娜姿态,加之脸部强烈明暗对比的写实表现,见形见质地表现了上层女子的精神风貌。受钱纳利肖像画风影响的中国西画家,除林呱(关乔昌)外,还有庭呱、新呱等人。庭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