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经济发展_第1页
人口流动经济发展_第2页
人口流动经济发展_第3页
人口流动经济发展_第4页
人口流动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主要内容1.人口流动的动因与前提2.二元结构3.刘易斯模型4.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5.乔根森模式6.托达罗模型7.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新特点一、人口流动的趋向流向现代工业部门,由乡村流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人口由传统农业部门标志和重要内容。二、人口流动的动因城市(拉力)收入水平较高城市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城市有较大的市场城市发展机会多城市生活丰富、彩色的人生农村(推力)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动生产率低-收入水平低下机会成本低生活的单调-开阔视野

交通条件的改善三、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1.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均耕地面积新标准:当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现下降趋势时,我国就认为该国(地区)存在剩余劳动力。中国在过去50年中农业劳动力一直呈现增加趋势,而耕地面积1957年后一直下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迁移规模省

移二元结构相关概念:

“一元论”关于世界本源认识的两种哲学学说

“二元论”

唯心主义的:——世界的本源是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精神“二元论”:世界的本源由组成共同

物质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创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即无限富余劳动力发展模型),由费景汉、拉尼斯和乔根森对二元结构模型做了进一步发展,后来托达罗又进一步丰富该模型,发展了二元经济配置的理论。同时,其他经济学家也展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斯塔克提出的相对贫困假说,对二元经济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雷文斯坦的转移规律、博格的推拉理论都对人口在地区间的转移动因作了深入的研究。“二元经济”——在一个经济体中同时存在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或经济单元这种经济的二元性具有:

“互不联系”;“互无影响”;

“两极分化”;

“各自内部自我循环”刘易斯模型刘易斯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推进工业化的LDCs,普遍存在着一种二元经济结构现象即在一国经济中同时存在“资本主义部门”(——即以现代制造业为代表,也包括现代化的大农场等现代部门)和“生存部门”(——即以传统农业为代表,也包括传统手工制造业等传统部门)

(生存部门:传统农业和手工业)

(资本主义部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场)“传统农业部门”

“现代工业部门”

即“传统农业部门”:——使用土地(Ld)、劳动(Lr)等传统要素进行生产。其中,劳动力(Lr)相对于土地(Ld)大量过剩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MPLr)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仅够糊口和维持生存“现代工业部门”:——除了使用Ld和Lr,还使用资本(K)由于资本具有可再生产性或自我积累性质,工业部门因而具有较高的劳动边际产出水平,以及较高收入水平由于该部们能不断获得新资本,因而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吸收劳动就业由于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不断获得新资本不断扩大生产,形成对劳动力的持续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工业部门能以较低工资水平雇佣劳动力,从而使其得以在低工资/低成本/高利润/高积累条件下实现规模扩张。模型劳动数量LLSL2L1L3实际工资(劳动边际产出)D3D2D1WAK3>K2>K1FGHS′SD1(K1)D2(K2)D3(K3)O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增长OL横轴代表劳动力供给的数量。OD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即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WS代表完全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K代表资本存量。OA表示传统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OW表示现代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最开始的时候劳动力的需求曲线是D1(K1),D1FL1O是城市工业部门的总产品,WD1F是资本家的利润,并全部用于再投资,K1扩大为K2,城市工业部门就可以按照不变的工资水平雇用到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一直到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完毕为止。S点代表农业部门的商业化点,所有部门的就业由统一的工资水平所决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无限劳动供给

无限劳动供给:与其它生产要素相比,劳动数量如此之多,使得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者是负数。即使工资降低到仅够维持生存的水平的时候,劳动的供给仍然超过需求。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某一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依据: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村收入水平低(仅为生存所需收入)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二元经济结构差异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诱因农村剩余劳动构成对工业的无限劳动供给把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结合。把工业化、资本积累、人口流动有机结合。刘易斯模式的意义刘易斯模式的缺陷忽略了农业的发展将农业仅仅视为劳动力供给部门,忽视农业本身的发展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农业落后,粮食供给将低于就业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农产品价格将上升,工资上升,利润下降,积累下降,剩余劳动力转移减缓,很可能无法消除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三个假设的不合理假设一:农业有失业,城市不存在失业。与现实不符,这也是托达罗

模型努力改进的地方假设二:暗含假设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固定的。与现实不符资本积累和就业机会增加同步。事实上资本积累增加,资本密集型的技术更多的被采用,就业机会的增加将不会同步。假设三:工资不变,利润全部用于投资。与现实也不符但事实上城市乡的收入差距2-3倍,远远大于刘易斯的估计,并且还在扩大利润也并非全部被用于扩大再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性开支不断加大第一阶段:剩余劳动阶段

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0,因此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农业总产出变。第二阶段:隐蔽失业阶段剩余劳动力全被工业吸收

能够供给工业部门的农业剩余下降,如工资仍不变的话,工人将购买不到原来的食物,粮食价格将上升。为维持工业工资的购买力不变,工人工资必须上升,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工资上升,一方面利润下降使工业扩张减慢,同时就业水平也将下降。第三阶段:农业商业化当农业中的全部隐蔽失业者转移到工业部门,农业将与工业一样,劳动力也按边际产出取得报酬农业部门告别传统经济,进入商品化阶段,农业工资上升;更少的农民支持更多的工人,食物价格上升经济发展既受资本积累的驱动,又受到生产剩余食物能力的限制于是二元变成一元,劳动力的配置不再受部门限制,而是在整个经济中按最优化原则配置,工农业开始争夺劳动力工业工资必须不断上升以补偿下降的农业剩余,还必须上升以补偿由于转入工业而丧失的更高的农业收入拉尼斯-费模式劳动力流动和再配置劳动力流动和再配置的数量与时间,其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工业资本储备的增长率。这一增长率为工业利润增长率和农业盈余增长率所限定。工业技术进步的性质和倾向。人口增长率。对拉-费模型的评价拉-费模型更准确反映了二元经济发展中工农业平衡增长的重要性及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等观点。拉-费模型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结论:经济发展仅仅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刘-费-拉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劳动剩余问题的经典模型。贡献对刘易斯模型的重大发展提出了:农业不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考虑到: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考虑到:人口增长对工业部门扩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利条件。缺陷假设不切实际假设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完之前,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变。假设农业收入不会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在《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的发展》中提出了一个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模型中,农业被假定为没有资本积累,只投入劳动和土地,土地假定是固定的,故农业产出只是劳动的函数,同时,工业的产出是资本和劳动的函数。在这些假定上,乔根森模型的基本结构是: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均粮食供给,如果粮食供给是充分的,人口增长率达到自然最大值。当人均粮食增长率大于最大人口增长率时,就产生了农业剩余,同时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并导致工业部门的增长。农业剩余越大,劳动力转移幅度越大。乔根森模型是一个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模型,建立在农业剩余基础上,从而与建立在剩余劳动基础上“古典”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有着很大的区别,乔根森模型否定了剩余劳动的存在,因而也就否定了刘易斯模型中的不变工资假说。他认为,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都决定于技术进步率和资本积累率。

乔根森模式

在乔根森模型中,人口增长被看作是一个内生变量,这种人口增长的内生决定论是乔根森否定外生人口增长的古典人口流动模型的理论基础。乔根森模型有着新古典模型通常的局限性,尤其应用到发展中国家时,常常和实际情况差距甚大。例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和结构刚性的否认,使得他的模型更多的适用于发达国家人口流动的分析,而不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对于人口增长过于简单的内在化,更是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现实有着很大的距离。但是乔根森模型依然有着其积极意义。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相比,乔根森模型更加强调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更为着重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这些观点对于发展中国家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乔根森模型否定了固定工资假说,这一点也比古典模型更加符合现实。乔根森模型指出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不在于生产率的增加,而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这对分析人口流动很有意义。乔根森不承认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他认为农业劳动力之所以持续转移到工业部门,是因为消费需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托达罗模式20世纪60-70年代,城市普遍失业。以城市为重点,研究如何约束人口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基本观点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城乡收入差距与心理因素。农业劳动力决定是否迁入城市的决策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而且还决定城市就业状况(找到工作的预期与概率)。发展中国家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很大时,人口流动率可能会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导致了城市的高失业率。按托达罗的城市预期收入解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M=f(d)f’>0(1)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的增函数。其中城乡预期收入差异d可以表示如下,d=U·∏-A(2)式中,U表示城市实际工资,A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表示就业概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城市失业人数)。托达罗模式分析迁移者在城市找到工作之前的净收入现值为:V(0)=∫[p(t)·U(t)-A(t)]e-rtdt-C(0)V(0)表示预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净现值;U(t)和A(t)分别表示城市与农村的实际工资率;C(0)表示迁移成本p(t)表示找到工作的概率(与t正相关)。V(0)>0时,迁移者愿意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就业概率随之减少)。城市预期收入的确高于农村,体现当前城市化带来的高失业率。另外,而且时间越长找到工作的概率越大,因此有些青少年会“心甘情愿在城市失业”,因此增加了城市的失业率。政策含义通过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应该尽量减少城乡经济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一切人为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不宜过分扩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尤其是中、高等教育)。要从城市就业的需求和供给方面制订综合性的政策,关键在于摆脱重城市轻农村的偏见。优点:假定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的失业。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是上升的。就业概率与预期的使用。强调农业部门的发展。缺陷: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不可想象的。找不到工作宁愿在城市闲置。找工作与抽彩票等同不符合现实哈里斯((Harris)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迄今为止,在己经提出的对托达罗基本模型的修正中,哈里斯—托达罗(HT)模型较为突出,HT模型试图把农村与城市部门分开,进而分析转移对农村和城市的产量、收入与福利的影响。从HT模型中得出的一种假说是:较高的城市工资会导致较多的城市失业。如果农村收入水平不能提高到一定程度,城市部门中充分就业的努力就注定要失败,因为创造额外的就业机会将导致更多的移民流入城市部门。基本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假定,城市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生决定的。根据这一假定,内生决定的市场结算工资将会导致流向城市部门的移民人数减少,由此产生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失业率。最低工资的上升和其他现象可以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并导致就业增长比产出增长低。修改后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意味着城市就业机会创造比率的提高会提高失业水平。若已知创造城市就业的不同手段(如部门工资补贴、创造或扩大市场需求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则可以根据HT模型以产量收益或损失来衡量。该模型还表明:强行阻碍和限制劳动力的转移可能会减少农业部门的净福利。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新特点第一

人口迁移流动越来越构成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同时迁移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市常住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5%,2010年为49.68%,城镇人口从4.6亿增加到6.7亿。人口迁移流动对于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约为45%左右,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城镇化率的贡献率为5%左右,而城市区划扩大和建成区面积扩大对城镇化的贡献率约为30%左右,另外,农村人口进入所在地城镇的就地城镇化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约为20%左右。我国城镇人口中的迁移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3亿,城镇中34.3%的人口是外来的迁移流动人口。在东部地区的不少城市,迁移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本地人口,甚至一些地区的外来迁移流动人口达到本地人口的5-10倍。

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的社会分化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大量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差别化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待遇,使原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矛盾转移到城市内部,使原来的农村贫困问题转移到城市内,成为城市贫困问题,强化了城市内部的不平等,扩大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分裂。这种社会分裂以日益增强的社会排斥和土客矛盾表现出来。特别是,迁移流动人口中60%以上的人口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其中有不少人口是在城市出生和成长的流动人口,他们和上一代的迁移流动人口不同,他们和流出地的农村地区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薄弱,他们的平等精神和权利意识得到增长,如果他们不能有效融合进入城市体系,将带来更加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来弥合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社会融合和社会整合,促进流动人口在当地的社会融合和社会整合,成为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

不同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态势形成更加多样的模式。宏观上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态势是从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从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发展来说,总体表现出以下不同的模式:——以上海、北京、天津为代表构成特大城市的人口迁移流动模式。城市的人口迁出率极低,跨省迁入率较高,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其他中小城镇的非农业户口,形成了一种集聚性迁移为主的超大规模城市增长的城镇化模式。——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也具有跨地区的人口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特点。相对于东部沿海的特大城市,这些地区迁移流入的人口中的农业户籍比重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人口向东部地区的迁移流动可能具有阶梯性迁移的特点。——从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到四川、重庆等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人口导出和本地城镇化混合的模式。这些地区以省内迁移流动为主,相对来说具有较低的人口省外迁入率,同时向省外的人口迁移流出则很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说明,不仅是农村人口的迁出相对提高了地区的城镇化率,同时人口向当地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集中,增加了本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程度。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部地区转移,这些返回式的移民和产业转移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构成近年来中部城镇化的突出现象,并引起劳动力市场上的区域竞争。——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宁夏到新疆一线,这些地区人口跨地区迁入和迁出都较少,省内人口迁移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些省份的城镇化水平略高于全国,但是城镇化速度的增长相对缓慢。

第三

我国城镇化发展经逐步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推动中国城镇化阶段,逐步向人力资本带动结构转型推动城镇化的阶段转变。随着人口宏观结构的变化,与数量型迁移相伴的城市人口扩张态势也可能有所减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推动的城镇化发展将会出现新的转变,城镇化发展将越来越强调质量型的人口迁移,更加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所驱动的城镇化将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的新动力。从数量型的城镇化推动转变为人力资本型的城镇化推动,意味着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由于人力资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加之人力资本能够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使城镇化水平和质量都得到提升,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流动人口具有更强的迁移流动倾向,这在总体上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是有利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对迁移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要将大量迁移流动人口培养为高素质有技能的现代产业工人,惟其如此,才能适应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长远发展。在未来10到15年间,适应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新阶段的特点,使人口迁移流动与不断发展的城镇化过程相协调,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和持续的推动力。——西藏的人口区外迁入率很高,区级迁出率不高,而城镇化速度很快。更加多方向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丰富关系显著地表现出大国优势,不同区域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差别性和相互补充的作用,也为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经济腹地。国内学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经济因素高国力(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在托达罗预期收入模型的基础上,把预期收入具体化为区域经济收入差距,他认为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力转移越活跃,其转移水平也越高。因为从微观个体转移的经济原因分析,每个人转移的经济动机总表现为从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向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转移,因此研究区域间劳动力转移必须考虑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因素,另外一方面从广义上讲,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动机除了追求高收入外,追求理想的就业机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业机会除了与经济增长速度有关外,主要依靠当地的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与当地的经济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研究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变量。“外来农民工”课题组(2004)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经济学家蔡昉从另一个角度,即具有较低的务农收入的农民最有可能作出转移决策这一角度出发,得出相对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的结论。个人特征因素中国学者对教育在劳动力转移决策中的作用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学家赵耀辉得出的结论是,正规教育对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很小,但对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有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偏爱于当地的非农劳动,而不是转移。在一个农户水平上的模型中,赵耀辉得出结论,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对转移决策有较为显著的负的影响。经济学家朱农发现教育仅仅对于男性的转移决策有正的影响,对女性则没有。性别是对转移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变量之一。女人较男人不喜欢转移。赵耀辉发现女性的转移概率比男性低7%,另外,赵耀辉又发现有55.3%的女性不愿意转移。这个结果也许反映了城镇地区的劳动力需求状况即主要需要男性。婚姻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