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临沂三十五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解析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2分)八年级的小明同学想知道“铅球”是否是铁制成的,于是他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2.(2分)下列记录的结果中,用米做单位的是()A.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 B.读初三年级的小明身高约为1.7 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D.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103.(2分)南朝诗人萧绎在《早发龙巢》有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其中“唯看远树来”的参照物可能的是()A.河岸 B.行船 C.岸边的房屋 D.远处的树4.(2分)下列物体哪个不是光源()A.点燃的火炬 B.太阳 C.月亮 D.萤火虫5.(2分)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6.(2分)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A.倒立的 B.放大的 C.等大的 D.缩小的7.(2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8.(2分)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A.2.5μm=2.5×10﹣6mm B.2.5μm=2.5×10﹣9m C.2.5μm=2.5×10﹣6m D.2.5μm=2.5×10﹣3m9.(2分)如图所示是新的“龟兔百米赛跑”的s﹣t图像,请根据这幅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 B.比赛时,乌龟先出发 C.比赛途中,兔子和乌龟共相遇过三次 D.乌龟在比赛过程中在做匀速直线运动10.(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低声细语”指的是音调低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高 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11.(2分)下列实例中,利用了次声的是()A.蝙蝠利用声波定位 B.用声呐探测海深 C.用B超做体检 D.预测地震和台风12.(2分)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玻璃罩内,我们会发现()A.图象和声音一样正常 B.图象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到图象 D.可以看到图象但听不到声音13.(2分)关于图中四个情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让它发出不同的响度,说明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B.图中,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C.图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中,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14.(2分)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A.用放大镜看蚂蚁 B.日全食 C.水中倒影 D.海市蜃楼15.(2分)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即将完成首次对接的示意图。它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完成对接前,“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天和”是静止的 B.在完成对接后,“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天和”是静止的 C.在完成对接前,“神舟十三号”与“天和”的速度均变为零 D.在完成对接后,“神舟十三号”与“天和”相对于地球都是静止的二、填空(每空2分,共30分)16.(4分)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其中使用方法正确的是(填“A”或“B”),木块的长度应为cm。17.(2分)某同学在测量某一物体长度时,获得了如下数据:L1=2.11cm,L2=2.80cm,L3=2.13cm,L4=2.12cm,则该物体长度为cm。18.(2分)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示数是。19.(6分)如图所示,列车起动后,坐在车上的小明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写出一个即可),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选填“静止”或“运动”),这说明运动和静止具有。20.(4分)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传播的。21.(6分)如图所示的“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为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的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不同。用相同的力敲击甲钟和乙钟,(填“甲”或“乙”)钟音调高。22.(6分)教室内坐在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选填“漫”或“镜面”)反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三、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20分)23.(6分)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24.(14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情景,请回答:(1)实验中光屏应固定在反射面上,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2)把纸板的右半面F向前或向后折,反射光线(选填“仍然”或“不再”)存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出现反射光线,这说明。(3)让光线沿着BO方向入射,发现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4)实验中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来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四、计算题(共20分)25.(8分)中秋假期小康一家开车去上九山,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时的时间是8:30。(1)圆牌的意义是:。(2)小康一家到达上九山的时间为8:50,求这段时间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26.(12分)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请进行如下的计算:(1)小康同学对着山崖大喊一声,4s后听到了回声,求小康同学与山崖的距离;(2)这种方法(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3)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计时员开始计时的时间将比实际的起跑时间晚多少秒?(结果保留2位小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2分)八年级的小明同学想知道“铅球”是否是铁制成的,于是他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表达与交流,用磁铁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解答】解:小明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采用过程的分析,并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此题。2.(2分)下列记录的结果中,用米做单位的是()A.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 B.读初三年级的小明身高约为1.7 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D.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10【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在80cm=8dm左右;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在170cm=1.5m左右;C、中学生伸开手掌,一支铅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食指宽度约1cm,约为1cm=10mm左右。故选:B。【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3.(2分)南朝诗人萧绎在《早发龙巢》有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其中“唯看远树来”的参照物可能的是()A.河岸 B.行船 C.岸边的房屋 D.远处的树【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解答】解: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则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行船或船上的人。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会正确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2分)下列物体哪个不是光源()A.点燃的火炬 B.太阳 C.月亮 D.萤火虫【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月亮不是光源。【解答】解:点燃的火炬、太阳,是自然光源,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月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光源的概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能够自身发光”。5.(2分)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分析】由现象①可得,光在水中可以沿直线传播;由现象②可得,光在水和海波的不均匀混合物中,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由现象③可得,光在水和海波的均匀混合物中光又沿直线传播;分析三种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解答】解:从①中我们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而②中的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不同于①的是介质不再均匀,是由于经搅拌后,故可以得出。故选:D。【点评】本题通过实验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通过此题提高自己分析实验和解答实验的能力。6.(2分)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A.倒立的 B.放大的 C.等大的 D.缩小的【分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其大小由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以及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决定。【解答】解:小孔成像的得到的物体的像是倒立的,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等大的。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小孔成像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实际做一做,加深理解。7.(2分)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分析】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解答】解:A、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错误,故A错误;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D错误。故选:B。【点评】误差与错误在产生原因上,及是否能避免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应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8.(2分)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A.2.5μm=2.5×10﹣6mm B.2.5μm=2.5×10﹣9m C.2.5μm=2.5×10﹣6m D.2.5μm=2.5×10﹣3m【分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解答】解:A、2.5μm=4.5×10﹣3mm,故A错误;B、2.5μm=2.8×10﹣6m,故B错误;C、2.6μm=2.5×10﹣4m,故C正确;D、2.5μm=2.5×10﹣6m,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9.(2分)如图所示是新的“龟兔百米赛跑”的s﹣t图像,请根据这幅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 B.比赛时,乌龟先出发 C.比赛途中,兔子和乌龟共相遇过三次 D.乌龟在比赛过程中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观察s﹣t图像,可知纵坐标表示的是前进的路程,横坐标表示的是运动的时间。图像上点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表示此点的速度。观察图像,判断对错。【解答】解:A、全程为100m,乌龟用的时间长,故A错误;B、乌龟在0秒时出发1秒出发,所以乌龟先出发;C、路程相同,二者相遇,两图像共有三个交点,故C正确;D、图像中,所以为匀速直线运动。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看图像的能力,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需从图像中判断出速度、路程随时间的变化。10.(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低声细语”指的是音调低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高 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决定。【解答】解:A、“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大声唱,而不是音调高;B、“轻声细语”指的是说话声音小,故B错误;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高;D、“音太高了唱不上去”中的“高”是指频率太高造成音调高,而不是响度大。故选:C。【点评】理解音调与响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的因素,并能与生活中的一些说法相结合,这是我们必须熟练把握的。11.(2分)下列实例中,利用了次声的是()A.蝙蝠利用声波定位 B.用声呐探测海深 C.用B超做体检 D.预测地震和台风【分析】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超声的特点包括定向性强、穿透能力强等,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方便生活;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解答】解:A、蝙蝠发出超声来定位,所以A不符合题意;B、用声呐探测海深,所以B不符合题意;C、利用B超做体检,所以C不符合题意;D、海啸和台风可以发出次声,可以预防海啸带来的灾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和次声定义的掌握情况,同时需要了解两种声音的不同特点及其具体应用。属于识记性题目。12.(2分)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玻璃罩内,我们会发现()A.图象和声音一样正常 B.图象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到图象 D.可以看到图象但听不到声音【分析】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解:图象属于光信号,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玻璃罩内;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要记住光是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3.(2分)关于图中四个情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让它发出不同的响度,说明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B.图中,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C.图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图中,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分析】(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用乒乓球被弹开的角度放大音叉微弱的振动幅度,这种方法是转换法;(4)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解答】解:A、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所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就不同,故A正确;B、不能听到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C、乒乓球弹开是因为音叉的振动,故C正确;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特征,属于基础题。14.(2分)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A.用放大镜看蚂蚁 B.日全食 C.水中倒影 D.海市蜃楼【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解答】解:A、用放大镜看蚂蚁属于光的折射的应用;B、日全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选:B。【点评】本题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15.(2分)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即将完成首次对接的示意图。它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完成对接前,“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天和”是静止的 B.在完成对接后,“神舟十三号”相对于“天和”是静止的 C.在完成对接前,“神舟十三号”与“天和”的速度均变为零 D.在完成对接后,“神舟十三号”与“天和”相对于地球都是静止的【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解答】解:A、在对接之前,所以,故A错误;B、在完成对接后,所以,故B正确;C、在对接之前,并且由于速度不同的,故C错误;D、在完成对接后,故相对于地球都是运动的。故选:B。【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填空(每空2分,共30分)16.(4分)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其中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填“A”或“B”),木块的长度应为2.55cm。【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2)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B的有刻度的一边没有和被测物体紧贴;(2)如图所示,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读数为4.55cm。故答案为:A;2.55。【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17.(2分)某同学在测量某一物体长度时,获得了如下数据:L1=2.11cm,L2=2.80cm,L3=2.13cm,L4=2.12cm,则该物体长度为2.12cm。【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然后求平均值;【解答】解:通过测量的几组数据比较,其中L2=2.80cm数据与其它数据在真实值上就相差较大,所以数据L5是一个错误数据,应将此数据去掉,结果应与其它数据保持精确度相同,故物体长度L==2.12cm。故答案为:8.12。【点评】本题考查长度的测量,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18.(2分)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示数是337.5s。【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解答】解:图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偏过中线,而大盘指针在37.5s,即:337.5s。故答案为:337.5s。【点评】本题考查了停表的使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19.(6分)如图所示,列车起动后,坐在车上的小明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列车(写出一个即可),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这说明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分析】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以列车为参照物,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故答案为:列车;静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20.(4分)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固体(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2)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解答】解:(1)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2)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答案为:固体;空气。【点评】本题通过新型耳机的应用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骨传导,属于基础题。21.(6分)如图所示的“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为振动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的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用相同的力敲击甲钟和乙钟,乙(填“甲”或“乙”)钟音调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解答】解:用钟锤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编钟振动产生的;轻敲或重敲编钟的同一位置,编钟振动的幅度不同,轻敲,重敲。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振动的难易不同,音调不同,振动的频率高。故答案为:振动;响度;乙。【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22.(6分)教室内坐在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漫(选填“漫”或“镜面”)反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分析】(1)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2)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解答】解:教室内坐在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答案为:漫;5×108m/s;340m/s。【点评】本题考查了漫反射、光的传播速度和声音的传播速度,属于基础题。三、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20分)23.(6分)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0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分析】(1)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解答】解:(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4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4c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知,平均速度会偏小。故答案为:(1)40.0;25.0。【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24.(14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情景,请回答:(1)实验中光屏应竖直固定在反射面上,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显示光路。(2)把纸板的右半面F向前或向后折,反射光线仍然(选填“仍然”或“不再”)存在,光屏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出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让光线沿着BO方向入射,发现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可逆的。(4)实验中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来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分析】(1)硬纸板竖直在反射面上;硬纸板可以显示光路;(2)同时当把纸板向后缓慢旋转时,反射光线仍然存在,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出现,所以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探究规律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解答】解:(1)硬纸板竖直在反射面上;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2)同时当把纸板向后缓慢旋转时,反射光线仍然存在,所以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3)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孔祥熙人物介绍
- 学校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 血液疾病科普宣教
- 2025年公安辅警招聘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贵州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选拔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集合
- 2025年《中医执业医师》预测试卷3带答案与解析
- 儿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德宏州公安局招聘18名警务辅助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合同模板与协议签署标准化流程
- 培优班家长会课件
- 血气胸护理教学课件
- 学校施工防火安全措施
- 中国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知
- 吉兰巴雷综合症个案护理
- 2025至2030中国红辣椒油树脂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高校内部审计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
- 点滴教育培训课件
- 感染性物质运输安全规范
- 上海航运保险发展:现状、困境与突破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