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北天主教的演变_第1页
清代陕北天主教的演变_第2页
清代陕北天主教的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陕北天主教的演变

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苏沙漠的交汇处。古村落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榆林市下辖榆阳、神木、府谷、佳县、米脂、绥德、吴堡、清涧、子洲、定边、靖边、横山12个区县。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21.2%,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地市。这一地区民风淳朴豪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各大宗教历史遗存比比皆是。一、土壤条件与一地陕北榆林地区天主教与关中、陕南相比较,输入较晚。根据有关文献及著述,清代初期,就有来陕方济各会士到延安一带开教。据通远地区天主教传教士德教碑记载,方济各会士龚山林神父曾于清代中期(1850年)左右秘密传教于鄜州、绥德、榆林、延安等地。后来方济各会传教士主要负责关中地区及除三边外的陕北地区的教务。1872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由绥远省来靖边柠条梁传教,开始在信徒家中传教,被乡民告到县衙,传教士遂出示清廷准许传教的“龙票”,县衙不敢禁止。后来由蒙古代牧区接管榆林三边及宁夏偏远地区教务。1878年,甘肃代牧区从陕西代牧区划出,时陕西代牧区区域范围为除陕北三边之外的陕西地区。1887年,陕西代牧区以秦岭为界分为陕西北境和陕西南境两个宗座代牧区,时除三边外陕北其他地区教务均属陕西北境代牧区,教务由方济各会传教士负责,主教座堂设于高陵通远天主堂。据教会内部资料记载,1876年初司福音神父在西南蒙古的鄂尔多斯建立传教中心,此地即为“小桥畔”。1884年,由于蒙古代牧区辽阔广远,蒙古代牧区划分为中蒙古代牧区、西南蒙古代牧区和东蒙古代牧区。三边地区教务属于西南蒙古代牧区管辖。此后,比利时传教士在宁条梁附近的小桥畔及安边堡西北的白泥井建堂传教。传教士大量购买土地,用土地、种子、耕具等吸引周围群众入教,使天主教很快在三边地区扎下根。1900年以前,靖边县境内自小桥畔起,到城川口止,已有信徒71户300余人,这里成为陕北天主教发展的中心。二、发展力量向私家车的传播三边教案之后,由于教会得到了大量的赔款和土地,拥有了雄厚的实力,因此天主教教会在靖边县迅速发展起来。以小桥畔为中心,教会先后在毛团、库仑等地修建了10处教堂。民国时期,又在大黄口子、胶泥湾子、东峁子、羊羔山、新伙场、胡伙场、海子滩、大石砭、掌高兔、杨虎台、杨桥畔、九里滩等地,增修教堂10余处。20世纪30年代,靖边县教堂的数量占当时陕北各县教堂总数的40%,是陕北地区天主教最兴盛的地区。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拓展三边教务时,还将势力扩展到相邻的州县。在怀远县(即后来的横山县),比利时传教士先后在油房头、响水镇、席蓟滩、雷龙湾等地建立教堂,发展教务。油房头是怀远县境内一个重要的传教区域,从1896年起,先后有14名外国神父和中国神父来此传教办学,在油房头及附近的焦家梁、杨化渠、马侯石畔、柳家山、水地湾等地发展教徒42户251人。1930年,比利时神父从靖边小桥畔来横山雷龙湾建堂传教。1934年以后,又陆续在刘家峁、王连圪堵、扯水滩、柠条梁河、后雷龙湾、石坊湾、纳林河建立分堂。这些分堂除雷龙湾教堂管辖外,统归小桥畔总堂领导,使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横山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西班牙籍方济各会也在向横山发展自己的传教区域。1933年,西班牙神父在横山景家畔建立教堂,开办学校,发展教徒。在紧邻山西的葭县(即后来的佳县),天主教则最早传自山西。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有意大利传教士为躲避义和团的追捕,渡过黄河,由山西来到陕北葭县谭家坪村,将天主教传到了葭县。1900年以后,西班牙方济各会士们开始把陕北作为自己的传教区域,陆续进入。1909年,西班牙人在谭家坪建立了葭县最早的天主堂,以后这里成为葭县天主教传播的一个中心。另一处中心为1912年建立的通秦镇天主堂。据民国二十六年的统计,谭家坪教堂辖下有教徒1000余人。通秦镇教堂辖下有教徒800余人。另外境内宋家山、枣坪上等地也建有教堂。据不完全统计,1944年时全县有信徒大约2000余人。绥德地区天主教传入也较早。1880年前后,意大利传教士来到绥德,在马蹄沟设堂传教,后由西班牙传教士接替。除马蹄沟外,教会还在三川口、苗家坪、高家坪、李家砭、辛店等多处建立教堂,发展教徒约3000人。1911年,陕西北部代牧区成立。区域范围为除三边等地外陕北地区(包括延安、榆林地区)。因传教经费缺乏,代牧主教易兴化曾返回欧洲募集捐款。先后在延安等地建教堂50余座,信徒近万人。20世纪30年代初是延安教区全盛时期,当时神父有30余人。易兴化还创立了修院、小学、孤儿院、经言学校,建立了教区总堂,使得教区不断完善。1924年由陕西北部代牧区更名为延安代牧区,1946年成为正式主教区即延安教区。后三边地区教务由西南蒙古代牧区转为宁夏代牧区管理,1946年宁夏代牧区升格为正式教区即宁夏教区。三边教务属宁夏教区管理。20世纪90年代,三边教务归于延安教区,后延安教区更名为榆林教区。目前,榆林地区天主教教务归属榆林教区管辖。三、学校的不断兴起靖边小桥畔天主堂医院为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创办于民国初年。据靖边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定的《靖边县志》记载,“在靖边县中医郎中只能用中草药和针灸治疗一般的常见病时,小桥畔天主堂医院用西医药治疗多种疾病,还可作一般的外科手术,医疗技术较高。”榆林天主堂诊疗所为延安教区西班牙神父殷伯嘉于1924年在榆林市火神庙天主堂创办,经费由延安代牧区从外国捐募筹集。1936年西班牙修士卜景福医生来坐诊负责医务。1948年卜修士离开榆林时,将所有药品和器械带走。是年冬,西班牙神父曾德胜与本地信徒刘仲伦二人凑资,再次开办诊所。1949年冬梵蒂冈教廷经延安教区驻上海账房拨来津贴,扩大诊所经营。1952年曾神父回国后,诊所由王振业神父主管,医生刘仲伦(军医)坐诊,护士陈玉明及贾云(转业军人,学过医学)协助,每日为一、二十位群众治病。解放后,该诊所成为教会自养的主要经济支柱。1953年,政府接管诊所,后并入榆林县医院。天主教会在榆林各地建堂后还开办过一些学校。《定边县志》记载,“1904年外国传教士在定边县堆子梁教堂东侧设培德小学1所,有房屋34间,学校设置亦仿西学,为定边‘小学之称’之始;开设语文、算术、常知、拉丁文、体育、唱歌、图画等,学制六年,四、二分段。1909年又在白泥井教堂西侧建小学1所,有房屋10余间。两校办至1950年被政府接管,原培德小学改为县立第三完全小学。”教会于清末民初先后在靖边县内小桥畔、毛团、死羊湾、太阳湾、新伙场和九里滩教堂办有小学。除小桥畔为完小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