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小明在复习《蔡邕听琴》时,想要进一步了解人物,于是查阅了《后汉书·蔡邕传》中的其它语段(甲文),并找到一段李贽评价蔡邕的话(乙文)。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甲)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及卓①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②,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③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④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⑤,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乙)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A)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B)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C)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D)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⑥去之,甚至为操戈⑦,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李贽《汇评三国演义》)注:①卓:董卓掌权时,曾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②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是古代的酷刑。③伯喈:蔡邕,字伯喈。④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⑤制作:这里指史书。⑥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表示不顾而去。⑦操戈:比喻互相敌对、攻击。1.解释加点词。(1)邕至门试潜听之

(2)邕陈辞谢2.小明查阅古汉语词典时发现,“其”作副词用时有若干不同的意思。请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选择合适的义项。(1)王公其不长世乎?(2)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其(副词):A.表示揣测语气,可以解释为“大概”。B.表示祈使语气,可以解释为“一定”。C.表示反问语气,可以解释为“难道”。D.表示强调语气,可以解释为“真是”。3.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比往而酒以酣焉

B.遂反。僮仆告主人曰C.吾心耸然

D.即收付廷尉治罪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

此足以当之矣B.以乐召我而有杀心

欲止而不及C.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为一代大典D.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善人,国之纪也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2)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6.从甲文看,蔡邕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7.分析甲文中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8.乙文中原有一句“士各为知己者死”。它最合适的位置是文中的(________)处。9.乙文划线句描写了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请对此加以赏析。10.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甲文善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与立场,生动地展现出误会或冲突。B.从王允回答太尉的话看,他认为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的决定是错误的。C.乙文在表明不同观点前先说“是论固正矣”,这样使立论更为公允。D.乙文中加点的“此辈”指的是包括王允在内的一些人。11.甲文中的太尉和乙文的作者李贽都在为蔡邕“辩护”,他们的辩护角度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说明。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小明觉得《春江花月夜》很难背,于是查阅了相关资料来帮助理解。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和诗歌,完成题目。《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程千帆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A)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②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③(B)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④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xiòng,远)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C)“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⑤(D)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⑥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宫体的_____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始作者则是为太子时的萧纲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宫廷文人如徐攡、庾肩吾诸人。宫体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_____以及由之而形成的_____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而王闿运与闻一多的意见恰恰是以混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为前提的。⑦王闿运与闻一多所受教育不同,思想方法亦异,但就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而导致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来说,却又有其共同之点。这就是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原载《文学评论》1982年04期,有删改)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_______________,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2.文中四处划线句,有明显语病的一处是(

)。A.A

B.B

C.C

D.D13.以下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

)。A.杨炯

B.骆宾王

C.王勃

D.陈子昂14.在新诗创作方面,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

)。A.湖畔派

B.新月派

C.七月派

D.九叶派15.请为第⑥段的空格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A.风格

手法

内容

B.内容

语言

风格C.主题

手法

风格

D.风格

语言

主题16.从全文看,第③段援引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内容的用意是。17.第④段划曲线的句子“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在文中的意思是。18.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晚明以前,只有《乐府诗集》认可《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作。B.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很高,但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C.王闿运与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D.《春江花月夜》经历了“不被理解”到“逐渐被理解”再到“被误解”的过程。19.李泽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有着“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的少年式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小明发现刚学过的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中的数篇课文也有这一特点。下列篇目中,与这种艺术风格差异最大的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峨日朵雪峰之侧》C.《致云雀》

D.《哦,香雪》20.闻一多先生说:“(张若虚)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张若虚提出的是哪几个问题?请按顺序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春江花月夜》中的“捣衣砧”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沈佺期《独不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也化用了这个意象。22.思归怀人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主题。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诗经》《楚辞》中的诗句,表达了思归而不得的感伤之情。23.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个“生”字,化静为动,传神地描绘出月光照耀万里的澄澈、阔大的景象。B.诗人描写月下景物时,用“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突显其空灵的特点。C.“月徘徊”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月光,烘托出了思妇内心的愁绪。D.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了一种旷远高妙的诗歌境界。24.闻一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中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请参考第④段中的相关引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宇宙意识”的具体表现。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小明深知广泛阅读能够帮助自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隐身衣杨绛①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②“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③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邀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④“啊呀!还得有缩地法!”⑤“还要护身法!”⑥想得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连隐身衣也不要了。⑦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有你;你虽然生存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⑧但天生万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万具枯骨,才造得一员名将;小兵小卒,岂能都成为有名的英雄。世上有坐轿的,有抬轿的;有坐席的主人和宾客,有端茶上菜的侍仆。席面上,有人坐首位,有人陪末座。厨房里,有掌勺的上灶,有烧火的灶下婢。天之生材也不齐,怎能一律均等。⑨人的志趣也各不相同。《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绅家“吃一、看二、眼观三”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有人企求飞上高枝,有人宁愿“曳尾涂中”。人各有志,不能相强。⑩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丝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⑪而且在隐身衣的掩盖下,还会别有所得,不怕旁人争夺。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⑫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还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有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⑬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⑭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①好。(选自杨绛散文集《将饮茶》,有删改)注:①国王的新衣:出自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讲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骗子声称这件衣服只有圣贤才能看见,愚人不能看见。众人都称赞这件“衣服”,只有一位儿童说“他什么也没穿啊!”25.第⑩段引用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自______________(人名)的《感遇十二首(其一)》,这两句诗寄寓了____________的品质。26.作者用一段生活中的对话开篇,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27.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处划曲线的句子用“阿Q精神”“酸葡萄论”“废话”“胡言”等语,体现出“凡间的隐身衣”不被世人理解、不受世人待见的状况。B.第⑨段中提到的《堂吉诃德》里的桑丘,可以说是一个穿了“凡间隐身衣”的人。C.文末“国王的新衣”喻指生活中的欺骗、愚昧与虚伪。D.本文多用俚语、口语,善用短句,形成了通俗质朴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率真、朴实的文学气质相契合。28.纵观全文,“凡间的隐身衣”代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29.本文用“隐身衣”的意象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在《红烛》《百合花》中任选一篇,分析“红烛”或“百合花”的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四、材料作文30.根据要求写作。“给你一件仙家宝贝,你想要什么?”面对这个问题,钱钟书夫妇都选择了隐身衣。那么,你想要什么仙家宝贝?请借鉴上文,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7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2)不能选择“隐身衣”。参考答案1.(1)偷偷地,暗中

(2)谢罪2.(1)A

(2)C3.D4.B5.(1)我刚才弹拨琴弦时,看到螳螂正对着一只鸣叫着的蝉,……这难道是表现在声音中的杀心吗?(2)而且(蔡邕)向来以忠孝著称,所犯的罪也没有事实依据,杀了他恐怕会让民众失望吧?6.

精通音律/博学多才

重情重义

忠孝两全

7.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分别写了蔡邕被乡人推重、蔡邕下狱后士大夫同情施救、蔡邕死后官宦儒生感伤流泪,侧面表现出蔡邕才学卓著、人品高尚,使其人物形象更加丰满。8.B9.乙文划线句用“掉臂”“操戈”“下石”等极具画面感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势利小人见所依附者势衰后不顾而去、敌对攻击的丑态,极具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鄙夷之情。10.D11.太尉从蔡邕的才学人品的角度辩护,认为蔡邕博学多才,可以续写汉史;李贽从蔡邕哭董卓行为本质的角度进行辩护,认为蔡邕哭董卓是出于对知己者的感念,情有可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能力。(1)“邕至门试潜听之”的意思是“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所以“潜”的意思是“偷偷地,暗中”。(2)“邕陈辞谢”的意思是“蔡邕上书谢罪”,所以“谢”的意思是“谢罪”。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能力。(1)“王公其不长世乎”意思是“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其”,表示揣测语气,大概。故选A。(2)“灭纪废典,其能久乎”意思是“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其”,表示反问语气,难道。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中通假字判断理解能力。A项,“以”通“已”,已经;B项,“反”通“返”,返回;C项,“耸”通“悚”,害怕,恐惧,这里指紧张;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4.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A项,以:介词,用/以:连词,来;B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而:连词,表转折,却;C项,为:介词,因为/为:动词,写成,成为;D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助词,的。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1)句中,“向”,刚才;“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方向”,正对着;“鸣蝉”,鸣叫的蝉;“岂”,难道;“杀心而形于声者”,定语后置,表现在声音中的杀心;“形”,动词,表现。(2)句中,翻译时要补齐主语“蔡邕”;“素”,向来,平素;“著”,著称;“所坐”,所犯的罪;“无实”,指没有事实依据;“无乃……乎”,固定结构,恐怕……吧。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人物形象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对这个人物言行举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要求根据甲文,概括蔡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仔细阅读甲文,根据甲文第一段蔡邕从宾客的琴音中竟然听出了杀意,可以得出蔡邕具有精通音律的特点。根据甲文第二段中“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虽然董卓对蔡邕具有知遇之恩,可是当时的董卓可以说人人对其恨之入骨,都想杀之而后快。蔡邕却在设计杀死董卓的王允面前谈及董卓时,为董卓叹息,且在表情流露出来,可见其具有重情重义的特点。根据甲文中廷尉给蔡邕“辩护”时说蔡邕“且忠孝素著”,可以得出他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根据甲文中太尉为蔡邕求情说的话“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以及“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可以看出蔡邕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本题要求分析甲文中三处划曲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句子作用首先要理解句子内容,然后结合句子所在的上文分析其作用。第一处,“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意思是“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结合前文,邻居请蔡邕吃饭,蔡邕到了邻居家门口,却从邻居家的琴音中听出杀意,就没进门就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主人知道后,就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划线句子表现乡里人对蔡邕的推重。侧面表现出蔡邕具有卓著的才识。第二处,“士大夫多矜救之”意思是“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结合前文,蔡邕因为在设计杀死董卓的王允面前谈及董卓时,为董卓叹息,且在表情流露出来,被王允交廷尉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自己能继续修成汉史。朝廷很多官员同情蔡邕,营救蔡邕,认为蔡邕情有可原,毕竟董卓对其有知遇之恩,表现出朝廷大度书官员对蔡邕哭董卓所体现的出人品以及其才能的认可。第三处,“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意思是“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结合前文,朝廷官员同情蔡邕,认为蔡邕有才能,哭董卓是重情重义的表现,想要营救蔡邕,没有成功,蔡邕死在牢里。官员学者没有不为蔡邕的死而流泪的。此处的官员学者流泪侧面表现出蔡邕才学卓著、人品高尚。8.本题本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语言表达连贯能力。题目要求为“士各为知己者死”中出合适的位置。“士各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人们各自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士各为知己者死”既是对“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回答,同时也“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的总括。此句应该放在B处。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题目指出“划线句描写了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要求“对此加以赏析”。也就是安庆学生赏析划线句子的动作描写如何生动传神的。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结合后文可知此句是写势利小人见自己所依附者势衰后的表现,写势利小人发现自己依附者势衰后,不管不顾,甩动胳膊掉头走开,走开倒还罢了,竟然还回过头来,拿起武器,攻击自己曾经所依附者,对自己曾经依附者落井下石。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掉臂”“操戈”“下石”生动形象刻画处势利小人的丑态,极具讽刺意味。再配合虚词“则……,甚至为……,为……”,作者对这类人的鄙夷之情不言而喻。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D项,“乙文中加点的‘此辈’指的是包括王允在内的一些人”说法错误,结合语境,可知“此辈”指的是“今之……者”,是针对当时的势利小人而言的,且王允并不与蔡邕构成对比。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要求简要说明甲文中的太尉和乙文的作者李贽都在为蔡邕“辩护”,他们的辩护角度有何不同。甲文中太尉为蔡邕辩护时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其中“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意思是“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是说蔡邕有博学多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可以续写汉史。这是从蔡邕的才学角度去为蔡邕辩护“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是说蔡邕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这是从蔡邕的人品角度进行辩护。乙文中李贽为蔡邕辩护“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李贽指出蔡邕哭董卓按照情理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董卓诚为邕之知己”,董卓对蔡邕确实有知遇之恩,是蔡邕的知己。而蔡邕哭董卓是出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董卓的感念。这是从蔡邕哭董卓行为本质的角度进行辩护。【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甲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为杀心了!”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并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但都未奏效。太尉骑着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得他所作的诽谤汉朝的《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衰弱,边境的战火不断,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年幼的君主身边撰写史书,这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蔡邕)的诽谤和讥讽。”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乙现在的人都认为蔡邕哭董卓是错误的,这种说服法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地方。事情值得记载,为什么呢?人们各自为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死。假如有人从桀纣哪里受到了恩惠,在其他人哪里桀纣固然是桀纣,在这个人哪里桀纣则是尧舜,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董卓确实是蔡邕的知己,为他哭泣,怀念他,(如果是蔡邕的仇人),杀害他,迫害他,都不为过。(蔡邕的行为)还是强过那些在别人势力强盛的时候就去借助人家恩泽,在别人势力衰退的时候就甩动胳膊转头离开,甚至成为互相敌对、攻击,落井下石,没有什么不做不到的(势利小人)。毕竟蔡邕是君子,而这类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啊。12.A13.D14.B15.B16.通过援引王闿运对《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评价,承接上文晚明批评家对该诗艺术特色的有益探索,说明了该诗历史地位的重要转折,引出下文写闻一多、李泽厚对它的主题内涵、审美趣味进一步阐释,并为后文阐述王闿运、闻一多将它看作宫体诗的误解做铺垫。17.对《春江花月夜》的一切赞叹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是对其艺术价值的冒犯/不尊重。18.C19.A20.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

21.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22.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23.A24.本诗的“宇宙意识”表现在如下方面:诗中先用“千万里”“江天一色”等语描绘出澄澈、旷渺的江月景色,从空间上极写主人公所面对的广阔世界;接着又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时间上写出自然的无穷和整个人类的生生不息。由此,诗人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用“愿逐月华流照君”表达了美好的期许,并以“谁家”“何处”表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普遍存在的。【解析】12.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主谓搭配不当,应将“回顾”删去。故选A。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陈子昂不属于“初唐四杰”,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故选D。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项,湖畔派指18到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由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B项,新月派指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C项,七月派是20世纪30、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阿垅、

鲁藜、

孙钿、

彭燕、牛汉等人。

D项,九叶派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代表人物有辛笛、陈敬容、唐祈、穆旦等。故选B。15.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能力。第一空,联系后文的“止乎衽席之间”和“思极闺闱之内”(衽席泛指卧席,引申为寝处之所,也借指男女色欲之事。闺闱指内室,特指妇女居住之处),可知这些是宫体诗所写的内容范围。故应填“内容”或“主题”,排除AD。第二、三空,结合上文“描写”“所使用的”以及下文“由之而形成的”,可判断出“语言”“风格”的搭配更为恰当,排除C。故选B。16.本题考查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可从内容、情感和结构角度思考引用语句的作用。引用的内容是王闿运对《春江花月夜》进行的高度评价,称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联系上下文可知,王闿运能够做出如此评价是建立在上文“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探索”的基础上,由此引出第四段和第五段闻一多、李泽厚对其哲学、美学价值进一步解读和赞美,也为第六段王闿运、闻一多将它看作宫体诗的误解做铺垫。17.本题考查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饶舌”本义是唠叨、多嘴的意思,而“亵渎”指轻慢、不尊敬。结合上下文可知,这是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春江花月夜》艺术成就时说的话,由此推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春江花月夜》面前,一切赞叹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是对其艺术价值的不尊重。18.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只有《乐府诗集》认可《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杰作”错误,从“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可知,《乐府诗集》收录《春江花月夜》只是因为其为乐府诗,并没有认可它是一篇杰作。B项,“但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错误,从“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中可知,李泽厚的说法较之闻一多更进一步揭示《春江花月夜》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但并不代表闻一多没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价值。D项,“‘逐渐被理解’再到‘被误解’的过程”错误,从“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中可知,“被理解”和“被误解”是同时发生的。故选C。19.本题考查鉴赏艺术风格的能力。少年式的悲伤是一种哀而不伤,虽然有着迷惘和伤感,却并不消极,反而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激励和欢愉。A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描写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这首诗中并没有淡淡的哀伤,反而蓬勃而出一股强大的冲力,和少年式审美心理的艺术意境不符。B项,《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虽然有攀登时的痛苦,也享受到了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历尽艰辛的征服背后是对生命的热爱和赞颂。C项,《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D项,《哦,香雪》中少言寡语的香雪因为那只木头铅笔盒承受着同学们无数次嘲笑,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闪的明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寻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文中虽有少年式的悲伤,更多的是积极探索的勇气和追求。

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注意诗句用词的顺序,诗句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畔”“初”等。21.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诗句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催”“戍”等。22.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祁祁伤豳歌:“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祁祁,众多的样子。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句子。萋萋感楚吟:“春草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感伤。萋萋,茂盛的样子。楚吟,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的句子。诗句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祁”“豳”“萋”“吟”等。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A项,“化静为动”错误,“海上明月共潮生”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并没有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故选A。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中引述闻一多对本诗“宇宙意识”的文字主要有:“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结合诗歌内容来看,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空间上,描绘了广阔、浩渺的江月景象;时间上,自然的永恒无穷,人类代代传承的绵长不尽;用超然的眼光(虽有感伤,但基调并不消极)来看待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意识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普遍存在的。25.

张九龄

品性高洁,不求引用

26.用夫妻间关于仙家宝贝的对话开篇,生动活泼,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后文关于“凡间的仙家宝贝”的思考,并含蓄表达了作者夫妇不喜拘束、热爱自由的生活态度。27.D28.拥有自由的生活和率真的个性,甘愿居于卑微,冷静地观察事态人情的真相;同时努力向上,不自暴自弃,做出自己的成就。29.答案示例一:《红烛》展现了“红烛”发出光芒、照亮世界,同时又燃烧自己、流泪成灰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投身革命/追求理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答案示例二:《百合花》通过写年轻媳妇将代表“纯洁情感”的百合花被子盖在通讯员的尸体上,表现出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分析】2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诗句理解的能力。“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意为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表现出来了。26.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从内容、情感、结构和艺术手法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再加以整合、表述即可。内容上,夫妻俩谈论选择仙家宝贝的话题,活泼有趣,能够引发读者兴趣和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结构上,以选择仙家宝贝中隐身衣,自然地引出后文关于凡间隐身衣的联想和思考。情感上,以夫妻俩对隐身衣的共同选择,含蓄地表达了他们不喜拘束、热爱自由的生活态度。手法上,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问题作为开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27.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D项,“多用俚语、口语”错误,本文博涉中西,含珠蕴玉,有引用典故的,如“曳尾涂中”;有引用童谣的,如“荠菜开花赛牡丹”;有引用诗句的,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还有引用散文名句的,如“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本该绚烂华丽的语言,经过杨绛的一番“漂洗”,

以简洁幽默的短句呈现出一种沉淀过后的朴实淡雅,与她的隐者心境相契合。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开头“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点出杨绛夫妻选择隐身衣背后的生活态度:想要拥有没有拘束的自在生活。之后杨绛联想到凡间也有隐身衣,那就是卑微,世人都不想披上这样的隐身衣被人无视,杨绛却认为“天生万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不可能“一律均等”,而且“人的志趣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高高在上,有的人却甘于平凡,所以“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而且她认为即使身处卑微,也会“别有所得”,那就是“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地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百合花》取材于人民革命战争的斗争生活。作者以“我”去前沿包扎所帮忙工作为情节线索,以借一条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为中心事件,精心塑造了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当“我”最后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通讯员的英雄形象也更加丰满起来,作者以“百合花”纯洁美好的意象表现出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与人情美。30.范文:我的随身空间“给你一件仙家宝贝,你想要什么?”面对这个问题,钱钟书夫妇都选择了隐身衣。而我,会选择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随身空间,作为我随时可以休憩身心的秘密场所。这是一片净土,不受世俗的影响。这是一座堡垒,成为支持我不断前进的坚强后盾。这是不允许别人进入,独属于我自己的秘密空间,我的春天从这里开始。走不出成绩的阴影、突不破思念的重围、放不下肩头的重负、迈不开冲锋的脚步、得不到亲友的真心、解不开心中的误会……成长的道路上总有许多悲伤和哭泣。面对竞争中不进则退的重重压力,面对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背后的明争暗斗,面对功名利益与原则良心的选择,人生中常会有让人精疲力竭、无可奈何的时刻,与其一个人在黑暗中煎熬,不如走进独属于我的随身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