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甫吟与关山月教案_第1页
梁甫吟与关山月教案_第2页
梁甫吟与关山月教案_第3页
梁甫吟与关山月教案_第4页
梁甫吟与关山月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诗二首》教案一、李白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首府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伊斯阔家附近,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五岁移家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天宝元年(742)因玄宗妹玉真公主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受玄宗恩遇;因得罪宠臣、贵妃,被赐金遣返。安史乱中,入永王李幕。永王遇害,受牵连下狱,流夜郎(今贵州桐梓),途中遇赦。晚年漫游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宣城(今属安徽)一带,卒于当涂。有诗1035首。李白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所学射猎范畴极其广泛,除儒家典型、古人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喜欢“剑术”。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也就是说,少年李白的抱负有二:首先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首先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主动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极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因此居住安陆时间较长。后又迁居任城(今山东济宁)。李白不肯像当时普通士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官位,而是想通过隐居山林和广泛的社会结交来培养名誉,获得帝王赏识,不依常例擢用。29岁时,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41岁时,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参加草拟文献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步形成了一种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叠出,代表作有《长干行》、《蜀道难》、《行路难》等。李白在长安遭受挫折,心情苦闷。此后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但愿重获朝廷任用。43岁时,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某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第二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见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54岁的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亡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做了永王幕僚。不料李璘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成果被肃宗派兵消亡。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很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碰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卒于当涂(今属安徽)。二、文学创作(一)诗歌内容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1、关心国事,但愿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如《古风》59首即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发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李白固然迫切规定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局限性贵”(《将进酒》)。对玄宗后期形成的腐朽统治集团,更是鄙夷蔑视,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高亢的的歌声,赢得广泛的传诵和赞美。李白诗歌的这种思想内容,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庄子斥骂贪婪残暴的统治者为大盗,把权势富贵视如腐鼠,其思想与李白诗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清龚自珍说李白诗歌融屈原、庄周为一炉。确实,李白既像屈原那样热爱祖国,憎恨黑暗势力,主动关心政治,又像庄周那样鄙夷权贵,蔑视富贵。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经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但愿社会安定,人民能够过和平宁静的生活,因此对于残害人民生命和破坏人民和平生活的不义战争予以锋利鞭挞。如他的一部分乐府诗,继承了汉魏六朝古乐府的传统,注意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丁都护歌》、《秋浦歌》等,分别描绘了船夫、矿工的生活,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心。3、描绘自然风景,歌颂高山大川在他笔下,无论是黄河、长江,还是蜀道、庐山,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在这类诗作中,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涌千古的名句。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体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4、李白尚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情的诗篇,有的写得诚挚动人。如《长干行》描写歌颂了热烈纯真的爱情。尚有其乐府诗篇,经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体现委婉深挚的爱情。尚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诸多,佳篇不少。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赠汪伦》【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体现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馈赠好友之诗,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含有强感染力量。另外某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靠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无庸讳言,李白诗歌在内容残留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体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古风》59首中即有某些篇章体现这类思想内容。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二)艺术特色:李白诗歌艺术的重要特性(总体特性),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方、丰富的想象、自由奔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体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具体看:1、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方。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在他笔下,不仅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如此,并且连妇女、历史人物以至自然景物,都被赋予强烈的抒情色彩。除前面提到的对蜀道、黄河的咏叹外,还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靡》)“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都以夸张手法刻画平凡的景物,并从而烘托出诗中人物浩荡的愁思,这类诗句,在李白诗中俯拾即是。

2、想象瑰丽,富有体现力。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杰出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变幻错综”,正相称精确地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体现突出,其中明显地能够看出屈原对他的影响。3、体裁方面,擅长形式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它们继承了阮籍《咏怀诗》、陈子昂《感遇诗》的传统,广泛地体现了对黑暗政治不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隐遁游仙的消极思想。较之阮、陈之作,体现更显豁,文彩更丰富。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注意体现下层人民和妇女的痛苦,如《丁都护歌》、《子夜吴歌》等,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含有更大的发明性。七言古诗除七言句外,能够兼采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形式最为自由,便于体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如《远别离》、《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写景乃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含有雄伟奇特的艺术特色。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是一首常见的宫怨诗。玉饰台阶,足着罗袜,悬挂水晶帘,可见居室、器物的豪华和讲究。即便如此,宫人仍然夜不能寐,精神上很痛苦。)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进一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一向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攀龙甚至誉为“唐三百年一人”(《唐诗选序》)。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较好,像《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等,格律工整,情景交融,阐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之外,李白还擅长乐府诗。学界认为,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4、诗歌语言不尚雕饰,清新自然。李白反对“雕虫丧天真”的雕章琢句之风。他的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能够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明朗自然。具体体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韵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重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明显特色。(三)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李白诗歌对后裔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出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四)李白的其它创作李白尚有若干词作。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含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韩荆州不是指韩愈,李白死于762年,韩愈生于768年。韩荆州是韩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从弟就是堂弟或族弟的意思)两文,为后裔选本所取,传诵较广。三、李白研究的十大热点李白研究肇始于唐,后来宋元明清各代都有论著,然成果较少。这和宋以来千家注杜的盛况显然无法相比。进入20世纪,李白研究的局面有了改观,70年代后更是硕果累累。因而我们不谈古代只说当代,并且着眼于争论较多和创获较丰的问题。(一)家世李白家世的原始记载,见于李白诗文中自叙、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但李白所说和李《序》、范《碑》叙述都有不契合处,从而引发后世种种推测,出现了汉人、西域胡人、胡化之汉人(即突厥化的汉人)三说。李白家世众说纷纭,但对李白先世曾流寓西域、后来潜还蜀地的见解是一致的。(二)出生地明人胡应麟曾慨叹:“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1.山东。2.蜀中。3.西域。4.中亚碎叶。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文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其位置在原苏联哈萨克境内的托克马克。郭说影响很大,一时几成定论。

5.其它说法。20世纪80年代后来又出现几个新说:一种说法谓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自治县一带;一种说法谓生于条支,唐代条支的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一种说法认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在今新疆哈密附近的三堡。(三)几入长安千余年来,研究者都认为李白到长安只有一次,即玄宗天宝元年(742)秋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至天宝三载(744)春出金门离开长安。现在两入长安说盛行,尚有人坚持李白一生到长安只有一次。(四)重要行踪1.出蜀年代。有724、725、726年三说。2.在山东寓居地。有两说:一说李白在山东之寓居地为任城(今山东济宁)。一说认为在“沙丘”即兖州。3.与否达成夜郎。李白因从永王璘而被判长流夜郎,但与否达成夜郎一向有争论。(五)交游8至19世纪,有关李白交游的研究成果比较零碎。20世纪以来,出了许多有关专著,其中郁贤皓《李白丛考》考明李白交游达四十多人,其研究成果已多为学界接受。(六)卒年有762、763、764三说。(七)作品真伪李白作品在唐代已大量散佚。【北宋】宋敏求所编《李太白文集》在搜辑过程中掺入了某些伪作,鉴别李白作品的真伪也就成为李白研究的重要课题。重要涉及三个方面:1.诗之辨伪。2.词之辨伪。3.文之辨伪。(八)《蜀道难》的寓意及写作年代《蜀道难》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但有关该诗的寓意及创作年代,一向有不同的解说。1.罪严武。此说始自唐人,李绰认为“《蜀道难》,李白罪严武也。”。严武是剑南节度使,拥旄西蜀,骄横放肆。李白做此诗是为怪责、告诫与严武同样的“为政之人”。2.讽玄宗入蜀。3.即事成篇。认为此文纯正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4.送友人入蜀。认为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之作,采用乐府旧题,描绘蜀地道路艰难、环境险恶,但愿友人不要久留蜀地。

5.寓功业难成。认为是以蜀道艰险寄托对仕途坎坷、现实黑暗的愤恨。(九)与否反映盛唐气象1950S,林庚在《光明日报》(1954-10-17)撰文《诗人李白》提出李白诗歌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他说:“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为之减色”。又在《盛唐气象》一文中认为盛唐气象的本质是“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此后,李泽厚《盛唐之音》(《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1期)更明确提出“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固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说都如此”。裴斐则不同意上述说法,他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谈李白的诗歌》上、下,《光明日报》1955年11月13日、20日);又在《唐代历史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文学遗产》1982年第2期)及《盛唐之音再质疑》(《光明日报》1982年11月23日)二文中指出李白创作反映的不是盛世,而是一种危机四伏和充满灾难的时代。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李白诗歌反映了盛唐气象。指出李白身上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十)李杜优劣论1.杜优李劣。唐代诗人元稹持此说。宋苏辙承其说进一步对李白加以贬抑:“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2.李优杜劣。欧阳修持此论。而郭沫若则将扬李抑杜倾向发展到极致。3.李杜无优劣。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南宋诗歌评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李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1980S后,学术界比较李杜,多着眼于客观分析,如罗宗强《李杜论略》全方面地比较了李杜二人政治思想、生活抱负、文学思想、创作办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持论中肯。四、《梁甫吟》(P107)赏析(一)解题《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所作一首,写春秋时齐相晏婴“二桃杀三士”事(参见P108注解④),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诡计。【背景材料】那首传为诸葛亮所做的,或说他隐居时喜欢咏唱的《梁父吟》全文以下: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齐城,今山东淄博,荡阴里地名,在齐城东南)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指折断地脉。)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宴子。这首古辞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齐景公用国相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春秋时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勇士,即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有一次他们三个人坐着说话,齐相晏婴走过他们面前,他们没有站起来行礼,搞得晏婴很没面子。于是晏婴进去对齐景公说:“我据阐明君手下的勇士,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幼之礼,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这是国家祸乱的本源啊!我看该把他们除掉。”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既没人抓得住,也没人杀得了。”晏婴说:“主公能够派人送两个桃子给他们,就说:给最勇敢的两个人。”齐景公采纳了晏婴的建议,派使者给三人送去三个桃子。公孙接一见使者送来两颗桃子,立刻仰天长叹道:“晏婴是个智者,一定是他出的主意,让主公叫我们三人争功火并。我即使能看破他的诡计,但如果不敢接受桃子,也算不上勇士了。”于是他对田开疆和古冶子说:“三个人两颗桃,只得各摆功绩了。我陪主公出去打猎,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杀死一头老虎。我大概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拿了一颗桃子。田开疆说:“我带领军队两次打败攻打齐国的敌人。我大概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他也拿了一颗桃子。古冶子不紧不慢地说:“我曾经为主公驾着马车渡河,一头巨鼋咬住了左边那匹马,把马车拖向河心。我不会游泳,只得猛吸一口气跳下马车,在河底走了一百步,终于把巨鼋杀死,救主公脱了险。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吗?”说着站起来拔出了剑。公孙接说:“我的勇敢不如你,功绩也不如你。我居功恃勇,毫不忍让地拿了一颗桃子,是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敢做敢当。”说完交出桃子,拔出剑自杀了。田开疆也一声不响地交出桃子,拔剑自杀。古冶子看着两具尸体和两颗桃子说:“我们三人原来亲如兄弟,现在为了争这两颗桃子,你们两人都被我逼得自杀了。我如果独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义;后悔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肯死,就是不勇。”他把两颗桃子放在两具尸身上,也举剑自杀。使者回宫向齐景公报告:“三个人都死了!”齐景公下令为他们厚葬。李白这首诗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诗中抒写遭受挫折后来的痛苦和对抱负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火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二)诗意与串析[原文]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解析]长啸:声音高吭而悠长的鸣叫。阳春:光明而温暖的春天,此处指光明。[今译]高声吟唱梁甫吟,何时才干见光明?[原文]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解析]朝歌屠叟:朝歌:殷商都城;屠叟:指姜太公,详见P107注2,因相传其70岁在商都做过屠夫,故如此说。棘津:地名,相传其50岁在这里作过商贩。西来:渭水在商都之西。宁羞白发照清水:宁肯蒙羞让清水映照白发。逢时壮气思经纶:逢时:等待时机,壮气:施展才华,思经纶:图谋治国,报效国家。广张三千六百钓:广张:长久进行,犹言历经。三千六百钓:指十年。风期暗与文王亲:得到文王赏识而委以重任。风期:风度。大贤虎变愚不测:有才干的人大器晚成平庸之人没法预测。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高阳酒徒指郦食其(利易机),隆准公:刘邦,他的鼻子很高,故有此谓。参见教材注6,郦曾见刘邦,刘正让两女为其洗脚,郦高揖不拜,高揖指站着作揖,指对刘邦不太恭敬。刘忙以礼相待,后来郦凭雄辩之才说服齐王田广以72城降汉。起草中,指出身平民,身份低微。趋风:指刘邦停止洗脚前来接待。旋蓬:旋转飞起的蓬草,蓬:蓬草,开白花,子实有毛,遇风则飞。指挥句:指他为楚汉建功立业如风卷飞蓬,叱咤风云。群雄:雄于群。[今译]君不见吕望当年别棘津,80岁垂钓渭河之滨。宁愿让人耻笑清水照白发,也要韬光养晦隐藏才干,不使外露静待时机、报效国家步青云,他一钓就是十年整,终得文王赏识入朝廷。一朝得志常人(愚)难预料,当年(即不得志时)也就是一日常人。君不见高阳狂徒郦食其(利易机)原但是身份卑微一草民,幸遇山东刘邦君。当时进门不拜巧雄辩,引得刘邦身边两位美女洗耳听。游说七十二城来降汉,叱咤风云好威风!落魄狂客尚且时来运转有今天,更何况堂堂壮士更应鹤立鸡群当英雄![原文]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貐(亚语)磨牙竞人肉,驺(邹)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嗨平声)尔为徒劳。[解析]攀龙:指投明主。砰訇:象声词,指大声。震:敲。投壶:宴饮时以箭投壶的一种行酒游戏。三时大笑:参见P107注10,指春夏秋三季,大笑:指天大笑,天笑指不雨时的闪电。倏烁晦冥:倏(书)烁:电光快速闪烁;晦冥:不明亮。阊阖(changhe)九门:阊阖:天门,九门:九重。扣:敲击。阍者:守门人。白日:强烈的阳光,此代帝王。猰貐(亚语)磨牙竞人肉,驺(邹)虞不折生草茎:猰貐(亚语)磨牙竞人肉:猰貐食人怪兽,喻凶恶之人竞相祸国殃民;磨牙:形容残暴之貌。驺(邹)虞:一种义兽,相传它它不食生物不折生草茎,喻善良仁爱之人,指明智之人体恤百姓。手接飞猱(劳)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左手执飞猱右手搏猛虎,足踏横山不叫苦,喻身隐险境,应付自如,不言难苦。雕虎:皮毛斑驳之虎。卷:掩臧才干,犹言能屈。豪:显露张扬。世人见我轻鸿毛:在世人眼中我轻若鸿毛,指因臧才而看似平庸。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参见P108注4以三壮士自况,犹言也如三壮士遭遇,为小人谗言所害。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嗨平声)尔为徒劳:参见P108注5,以剧孟自况,犹言自己是成事的核心之才,当朝不用我,能成气候。咍:耻笑,尔:你们。[今译]我想攀龙附凤遇明主,帝王玉女游戏玩投壶,投壶不中雷公大声敲天鼓。雷公春夏秋三时闪电光,电光闪烁乌云密布风雨狂。九重天门无通路以头闯关阍者怒。朗朗乾坤无人解我赤城心,却怪我杞人担忧天将倾。奸佞当道屠生灵,仁爱之人珍爱生物有人情。左接飞猱右搏虎,身居险境从容又镇静。智者总是看似若愚藏锋芒,那管世人看我犹如鸿毛轻?齐相晏婴奸使二桃计,杀死南山壮士整三人。吴楚起兵不用游侠叫剧孟,亚夫耻笑他们难成气候一场空。[原文]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猊屼(拟悟,拟为山旁)当安之。[解析]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借张华雷焕二剑合一喻自己终会为朝廷起用,对将来充满但愿。风云感会起屠钓:以云从龙,风从虎,以风云感会形容君臣相得,起屠钓:指如姜太公同样被起用。大人猊屼(拟悟,拟为山旁)当安之:有才干的人面对困厄安于处之,等待时机。猊屼:指不平坦之境,喻困厄。[今译]梁甫吟,断肠声。张公两剑为神物,终会相拥做一处。臣与明君太公文王有先例,天有我才稍安毋躁待时机。(三)层次可分四部分1、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体现社会现实的不满。“长啸梁甫吟”,“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本诗起句突兀,情感谢越,很容易使人想起那位躬耕垄亩时爱唱《梁甫吟》的三国时代风云人物诸葛亮。然而,李白并不由此下笔,也没有从《梁甫吟》古辞的题材生发开去,却掉转笔锋,用一种极不安静的心情,唱出“何时见阳春”的诗句,引出全诗的无限感喟来。“何时见阳春”句,包含两重涵义:一,当代无“阳春”,因此诗人要发出诘责,体现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二,诗人心目中的“阳春”是什么?“见阳春”,语出宋玉《九辩》(P107注解①):“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可见,这是借着自然界中阳光温馨的春天,喻指抱负的政治局面。尽管全诗的艺术构思“变幻莫测”,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上述两重诗意着笔的。因此,开端二句,在构造上起着总摄全诗的艺术作用,是理解全诗主旨的钥匙。2、“君不见——何况壮士当群雄!”:提出两个历史故事,描写两个历史人物。先写西周时代的吕望。他长久埋没于草莱之中,九十岁时才碰到文王,得以重用,施展才干,成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辅弼名臣。后写汉初郦食其(利易机)。他年轻时落魄穷困,后来靠着自己的才智和雄辩,不仅变化了刘邦对他轻视的态度,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余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时咤叱风云的人物。在这两位历史人物身上,寄寓着诗人的政治思想:明主终当出现,英才不会埋没,定能有所作为。这便是诗人期待、渴望中的“阳春”。虽说现在诗人遭受排斥,境遇坎坷,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因此当他写这些诗句时,语言明快流畅,交换使用平声“真”、“东”二韵,语调昂扬舒徐。诗人对前途充满但愿,以此二人自勉。3、“我欲攀龙见明主——亚夫咍尔为徒劳”:抒写面对现实的痛苦。当诗人从抱负王国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他的情感发生了急遽的变化,从乐观自信一下子跌入到愤恨沉痛之中。自“我欲攀龙见明主”下列十九句为一种段落,从艺术体现手法的迥然不同着眼,这一段诗意能够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自“我欲”句到“以额叩关”句。诗人汲取屈原《离骚》的精髓,飞骋超乎现实的艺术想象,描写自己在天国的不幸遭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愉快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刺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灰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在这段描写中,诗人的感情体现得那么强烈,就象浩荡江水从广阔的河床忽然进入峡谷险滩同样,旋涡四起,飞跃湍急,不可抑止。诗人在天国的遭遇,事实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这里,光怪陆离的天国境界,狰狞凶恶的神话人物,无一不是现实人生的投影,是诗人憎恶黑暗社会的精神反映。第二层:自“白日”句到“亚夫”句。在这段中,诗人通过多个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上皇不能体察我对国家的一片精诚,反说我是“杞人忧天”。权奸们象恶兽(亚语)那样磨牙厉齿残害人民,而诗人的抱负则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够的才干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觉得苦。诗意象是宕起,可是立刻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辈能够趾高气扬,真有才干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聪颖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轻如鸿毛。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干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构想了。4、“梁甫吟——末”:照应前诗,体现对将来的信心。最后一段开头,“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调沉痛而悲怆。忽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下列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饱经挫折的诗人即使沉醉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却仍在用多个方法自我慰藉,始终没有放弃对抱负的追求(四)主旨抒发了自己遭谗受谤后来的悲愤心情,也反映了期待清明政治,渴望施展抱负的热情。(五)艺术特色: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体现为布局奇特,变化莫测。1、感情起伏跌宕,变幻莫测。全诗的感情不是处在一种或喜或悲的单纯稳定的状态,而是呈现出一种悲喜交加、愤懑交错着期待的复杂状态,诗中所抒发着的强烈的主观感情既是着眼于诗人本身遭遇与抱负的有感而发,又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诗以“长啸”起笔,感情凄厉激越,“何时见阳春”的诘责,既是体现“当代无阳春”的愤懑,也是对期盼犹如“阳春”般政治清明的憧憬。下列下各层,始终交错着一种极为复杂的感情起伏。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诗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因此这里声调高亢昂扬,语言节奏也较爽利明快,中间虽曾换过一次韵,但都押平声韵,语调还是舒展平坦的。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声韵,语调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在这段描写中,诗人的感情体现得那么强烈,就象浩荡江水从广阔的河床忽然进入峡谷险滩同样,旋涡四起,飞跃湍急,不可抑止。自“白日不照吾精诚”下列十二句,诗人通过多个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他自信有足够的才干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觉得苦。诗意象是宕起,可是立刻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辈能够趾高气扬,真有才干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聪颖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轻如鸿毛。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干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构想了。最后一段“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调沉痛而悲怆。忽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下列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当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2、通篇用典,但体现手法却变化多端。吕望和郦食其(郦以机)。两个故事是正面描写,起“以古为鉴”的作用,接着借助于种种神话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则把几个不相连属的典故交错在一起,因而诗的意境显得奇幻多姿,错落有致:它时而和风丽日,春意盎然,时而浊浪翻滚,险象纷呈;时而语浅意深,明白如话,时而欲言又止,深不可测。加上语言节奏的不停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3、用瑰丽的想象,营造神话意境。如诗的第三层(我欲攀龙……)写法上颇似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恍惚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前面已经分析过: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愉快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刺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灰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诗人在天国的遭遇,事实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4、诗句排列突破常规。如第三部分的第二层。(从“白日不照吾精诚”——“为徒劳”这一段行文的明显特点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规。如果规定意思连贯,那么“手接飞猱”两句之后,应接写“力排南山”两句,“智者可卷”两句之后,应接写“吴楚弄兵”两句。可是诗人却故意把它们作上下错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铺直叙。诗人那股汹涌而来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回旋之势,更显得恣肆奇横,笔力雄健。这段的语调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换仄声韵,短短六句竟三易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五、《关山月》(P109)赏析(一)解题“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从《乐府诗集》中能够看出,古人多以此题写征戍离别之情。李白的这首诗即写这一传统主题。但又有极大的提高。(二)层次与诗意全诗十二句,可分三层。明月出天山,沧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注释]长风:大风。[诗意]明月从祁连山升起,隐现于茫茫云海里。长风吹彻万里大漠,始终到玉门关。第一层(前四句):写边色。以雄浑之笔写出边关的广阔苍凉。“明月出天山”两句是说一轮明月从祁连山的峰峦之间升起,高挂在穷塞大漠的夜空,隐现在茫茫的云海里,使月光笼罩下的天山和云海,倍增凄怆。而“长风几万里”两句则是以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边关的空旷、荒芜。是说长风吹彻万里朔漠,始终吹过那“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四句中以天山、玉关点明边塞,以清冷的月光、沧茫的云海、雄劲的朔风描写边塞风光,气象雄浑,情调苍凉。这是李白运用自己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